•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基因醫學發展與爭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分析媒體報導基因醫學新聞於科學傳播上的表現,本章整理回顧過往 的文獻,以期獲得更清楚的研究架構。本章分為三部分,首先介紹基因醫學的基 本原理、應用,進而討論基因醫學所涉及的相關爭議,並簡述基因醫學於台灣社 會的發展脈絡;其次探討科學傳播與科學新聞報導,藉由耙梳科學傳播的內涵、

意義,進而論及科學傳播中科學新聞報導的特色,以作為本研究參考;第三部分 聚焦於基因醫學的新聞報導的品質與科學資訊元素提及的相關研究,歸納基因醫 學新聞的報導特色並作為分析基礎。

第一節 基因醫學發展與爭議

壹、基因醫學的定義

隨著人類基因圖譜的初步確立,科學家對基因與疾病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的瞭 解(蘇怡寧,2011)。由於基因醫學的應用廣泛,誠如基因檢測、基因治療、基 因複製等皆屬其範疇,為使研究聚焦,研究者以「基因治療」作為中心,對此進 行定義。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為基因醫學中的範疇之一,美國生化學家 Edward Tatum 於 1966 年最先提出治療性基因轉移(therapeutic gene transfer)的觀念,

之後基因傳輸應用在人類疾病的治療上,被視為是治療單一基因缺陷疾病的方法

(劉岱偉、陳小梨,2001)。

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於 1997 年頒布的「基因治療人類試驗申請與操作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範」,基因治療定義為:

「利用分子生物學中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簡稱DNA)重組以及轉植的技術,把重組之 DNA 分子傳遞 至一個或多個人體染色體內,將患有遺傳性、新陳代謝、或癌 症等疾病患者細胞內的致病基因,加以修補或置換,使其恢復 正常功能;或者在已喪失功能的基因外,輸入額外的正常基因

,製造必要的產物,使病人得以恢復健康的現代醫療科技。」

(行政院衛生署,2005 年 4 月 27 日)

具體言之,基因治療是將正確的或具有合成治療性蛋白質的 DNA 序列植入 生物體的組織細胞,這些轉植基因會在宿主細胞內直接矯正基因缺陷或合成具有 治療性的蛋白質,進而達到治療目的(蔡明霖、陳小梨、曹友平,2001)。

基本上基因治療可分為「體細胞基因治療」與「生殖細胞基因治療」,兩者的治 療對象不相同。蔡甫昌(2003)指出,體細胞基因治療的對象為生殖細胞以外、

因基因缺陷或異常所造成疾病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其治療原理為先將人類正 常 DNA 分離出,放入作為載體(vector)的病毒中,如腺病毒(adenovirus)或 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之後將此載體病毒送入人體內,以感染受損組織之標 的細胞。當載體病毒到達作用組織時,載體病毒經由感染疾病細胞的過程將正常 DNA 嵌入疾病細胞的染色體中,並開始發揮功能製造蛋白質,如此即可使細胞 恢復正常。體細胞基因治療原理除了使用載體病毒外,也有他法參用,例如顯微 注射或將正常 DNA 包入微脂體(liposome)中以傳送基因物質。而生殖細胞基 因治療也是運用基因治療的技術,對於有遺傳疾病或基因缺損的精子、卵子、受 精卵、或早期胚胎進行基因修補或置換,藉由及早植入正常甚至優良的基因,使 受治療的生物體可發揮正常或優越的生理功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貳、基因醫學的價值

基因科技進入人類生活,醫學上發展出一種預防治療(preventive therapy)

與預先治療(predictive therapy)的功能,即在疾病尚未發作前可先被診斷而出 並進行治療。過往,病人是在病變發生時才被診斷為病患,之後進行治療。透過 基因治療技術,採用基因檢驗使得正常人在未發病前先被診治,意味著基因科技 不但使我們得以預知某一基因的結構與人體健康有何關係,且可容許我們做出相 當可靠的疾病預測,在尚未發作的基因疾病前先進行治療,因而使醫學具預防性 的治療功能(李瑞全,2003)。

基因檢測即為疾病發生前進行的一項檢測。基因檢測是分析特定的基因序列

,據其結果可瞭解受檢者自身體質,作為疾病診斷之依據,預估患病的風險高低、

擇以合適的治療方式,進而預防疾病發生(Keku, Rakhra-Burris, & Millikan, 2003)。

當前基因研究的發展可辨識出多種疾病相關的基因,包括精神疾病、智力、暴力、

肥胖、體能等,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疾病基因被找出(盧美秀、黃仲毅 2002;

Ensenauer, Michales, & Reinke, 2005)。

基因科技也可應用於胚胎植入前的遺傳診斷,即針對體外受精的胚胎在植入 女性子宮發育前,先檢查其基因組成的一種技術。透過此項技術,可知體外胚胎 的各種基因資訊,以避免「性聯遺傳疾病」(X-linked disease)。1此項技術也能偵 測一般染色體異常所致的疾病,例如唐氏症(Down’s syndrome)以及 30 多種與 單一基因異常或缺損有關的疾病,換言之,藉由事前的胚胎篩選,可大幅減少將 疾病遺傳給下一代的機會(葉俊榮、雷文玫、楊秀儀、牛惠之、張文貞,2006)。

1 「性聯遺傳疾病」指的是人類第 23 對染色體,亦即決定人類性別染色體中的 X 染色體發生錯 誤所造成的遺傳疾病。當這類染色體異常,往往使得只要母親帶有致病基因,兒子便有超過 50%

的罹病機會,誠如裘馨氏肌肉萎縮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與血友病(hemophilia)(葉 俊榮、雷文玫、楊秀儀、牛惠之、張文貞,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與基因治療相關的另一研究為「胚胎幹細胞研究」。幹細胞(stem cell)是一 種尚未分化的多能(pluripotent or multipotent)細胞,具有自我增生的能力,以 及可分化出各類具特定功能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潛能;這種多能細胞存在於 胚胎、胎兒組織、臍帶血和某些成人組織,其中又以取自早期的「胚胎幹細胞」

最具發展潛力。科學家指出,如果能掌握胚胎幹細胞的分化條件與機制,就有可 能在體外培養出病患所需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然後再移植到病患體內去修復 或置換已受損的細胞、組織或器官(Thomason, Waknitz, Swiergiel, & Marshall, 1998,轉引自陳宜中,2002)。

同屬基因科技研究範疇且與醫學相關的「族群基因研究」,也使得當前科學 家與多國政府欲積極投入建立相關的基因資料庫。經由基因資料庫,可將大量人 群樣本的 DNA 進行定序,透過電腦將其與人群樣本的醫療病歷及家族族譜等資 料進行分析、交叉比對,以探尋基因型(genotype)與表現型(phenotype) 之 間關聯,期望能夠比對導致人類罹患疾病、或增加罹病機率的缺陷基因,以利後 續的基因檢測、基因治療等醫療技術或產品的研發(劉宏恩,2009)。

據上整理,我們發現舉凡基因檢測、遺傳診斷、幹細胞應用於器官複製、及 基因資料庫對於疾病預測的功用等,誠屬人類醫學研究之一大進展。基因科技的 發展使人類近乎可解決過往無法或難以克服的困難,例如透過基因篩檢,解讀基 因資訊進而瞭解個人的罹病傾向;運用基因治療,重組 DNA 在基因層次上新增、

刪除、增強或減弱生物的特定性狀,以達治療或改造生物的目的等。

参、基因醫學的爭議與風險

然而,基因醫學研究之應用,如基因檢測、基因治療、胚胎遺傳診斷、幹細 胞研究、及基因資料庫的建立等,皆存在風險與不確定性,甚至觸及倫理爭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故本小節彙整與討論過往的相關爭議內容。

一、科學層面:未知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基因治療爭議之一即為「生殖細胞治療」。一如前述,此治療方式為改變患 者的生殖細胞,以健康或正常的基因取代有缺陷的基因,使所生的後代具有不同 的遺傳基因。然而此療法之爭議在於當人們改變生殖細胞後,其所有後代皆帶有 新的基因組合,而此組合是否正常或有無副作用不得而知,一旦副作用顯示出來,

此一基因也已傳到下一代而使後代受到負面影響(李瑞全,2003)。

過往,基因治療曾出現過失敗造成病患死亡的案例。由法國費雪(Alain Fischer)團隊所進行的嚴重複合性免疫缺陷症基因治療,過程中治癒了九名病童,

但療程結束不久,卻發現其中一位病童出現異常狀況,其白血球大量增生,經分 析後發現是為體內病毒將攜帶的基因插入第 11 號染色體-LMO2 基因之上,使 得 LMO2 基因被破壞,同時也導致無法控制的細胞分裂與癌症。美國賓州大學 於 1998 年進行基因治療的臨床實驗,以腺病毒為基因載體之後也造成一名少年 死亡(胡育誠,2003)。

由此可見,基因治療的未知風險始終存在,接受基因治療後將出現何種副作 用也無法完全事前控制,且這類副作用輕微導致其他併發症的產生,嚴重則可能 致命。

二、社會層面:滑坡效應與醫療化現象

基因治療可能造成「滑坡效應」的產生,即一旦我們接受了基因治療,就 很難反對積極的基因治療,即所謂基因增強(Jonathan, 1999)。基因增強是生殖 細胞基因治療最大的爭議所在,Parens(1999)認為癥結點在於應用規範上欠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共識,基因增強可能將原為天擇的基因特質轉變成人為改變的結果,同時也可能 於追求基因增強情況下,忽略原先未預期之損失如衰老與人類生命週期的重要性;

此外,基因增強亦可能減少人類基因的多樣性,進而威脅人類的生存。

當基因工程以基因篩檢、遺傳諮詢的型式介入人類生存的法則,便有可能出 現如上述基因增強的現象;相對地,基因淘汰的行為也不無可能。李瑞全(1999)

指出,優生學多帶有排擠的意涵,無論是積極優生學或是消極優生學,皆可能排 擠其他基因組合或防止有缺陷的生命誕生。

基因科技的發展也改變了對疾病的界定。今日透過基因檢測,可發現原本

健康度日的「正常人」其實帶有某種疾病的基因,因此成了「病患」,醫學的功

健康度日的「正常人」其實帶有某種疾病的基因,因此成了「病患」,醫學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