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日常生活中,常可聽到他人對於莫可奈何之事,推說:「一切都是基因決定 的」,似乎當我們對於自身無力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說」成了最佳的解釋方式。

閱讀新聞,有些標題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基因決定你禿頭 又有新發現」(尹 德瀚,2008 年 10 月 14 日)、「高雄長庚找到自殺基因 BDNF 蛋白質 左右自殺 念頭」(夏念慈,2005 年 12 月 10 日)、「改造肥胖基因 減肥增胖 隨心所欲」(曹 以會,2002 年 11 月 14 日)等新聞,似乎過往被我們認為無法根治、克服的毛 病,隨著基因科技的進展,現在都能找到解決方式,「基因」也就理所當然地成 為關鍵因素,研究者因而好奇:為何媒體呈現關於基因科學研究的新聞,多以樂 觀、正面的詞彙進行報導,甚至隱約具有基因決定論的色彩?

隨著對基因研究應用所衍生出的人文議題閱讀,研究者發現這是一項極具爭 議性的高科技發展議題。科學家對於基因的瞭解已有初步成果,例如完成了人類 基因圖譜的排序;也有具體的應用,例如基因改造食品、基因轉植技術於農產品 的改良、基因治療罕見疾病等。上述例子雖為人所熟知,但基因科技之所以具爭 議性,乃在於科學家迄今仍無法完全掌握與預知其風險;此外,基因科技所衍生 出的議題,也挑戰了人類對於生命的基本價值觀。

以科學界尋找乳癌基因的研究為例,國際上進行跨國合作的研究團隊為數不 少,也透過媒體且發佈了相關研究成果,例如以下《聯合報》一則標題為「破解 乳癌 基因密碼找到了!中研院團隊在人類第 2、3、17 號染色體 發現乳癌基因 精確位置」的新聞:

「乳癌研究有重大突破! 由歐、美、亞洲 20 組團隊跨國合作的『乳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研究聯盟』,以全基因體掃描方式分析不同國籍乳癌患者,在人類第 2、

3、17 號染色體,找到乳癌基因精確位置,解開乳癌成因的基因密碼。

其中,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沈志陽表示,當今醫學認為 乳癌與女性荷爾蒙變異有密切關係,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未懷孕、不 哺乳等都是危險因子,但臨床上有將近一半病患未具任何危險因子,推 論基因變異扮演重要的因素。拜科技之賜,基因定型速度增加,透過全 基因掃瞄技術,可大規模比對、分析研究的基因體;在人類第 2、3、

17 號染色體,找到乳癌基因的精確位置後,瞭解其機轉、功能,才能 對症下藥,幫助醫學界對疾病發生的可能原因,找到乳癌早期預防及治 療方法。」(林宜靜,2009 年 7 月 31 日)

此則新聞的意涵是:科技為人類帶來了助益,未來研究也將更進一步往基因 醫學方向發展,以解開致病基因。然而,當這類消息被報導之後,也影響一些民 眾的醫療行為。在台灣,曾有一名年輕女子被驗出具有乳癌、卵巢癌基因,因不 想活在罹癌的陰影中,希望醫師幫她拿掉乳房及卵巢。由於該名女性家族擁有癌 症病史,因此前往醫院接受基因篩檢,結果證實她體內帶有誘發乳癌、卵巢癌等 兩種基因,她因而向醫師提出預防性切除乳房的想法,即使自己乳房尚未長出腫 瘤,卻也希望能永絕後患(李樹人,2009 年 8 月 2 日)。

由此看出,儘管基因治療的研究突破值得肯定,但對整個社會所掀起的漣漪 卻也不容小覷。乳癌基因的發現,似增加了人們對基因篩檢的渴望,但也有醫界 專家認為,基因篩檢容易造成人們對基因醫療科技過度的憧憬。江漢聲(2006)

便強調醫學研究不斷找出某些與基因相關的重大疾病,但除了由單一基因所決定 的幾十種罕見遺傳疾病,多數的疾病和癌症成因並非是單一基因所決定的。江漢 聲進一步以乳癌為例,指出只帶一種乳癌基因而發生乳癌機率是非常微小的,環 境和生活方式更可能是引發乳癌的其他重要因素。當前基因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已漸趨緩,因為大部分的效果不如試管實驗或動物實驗,也無相關立法保障,如 果出現併發症,基因治療將面臨全面停止的危機。

新興醫療科技的發展雖對人類社會有其正面影響,卻也帶來不可預期的副作 用,如前述提及因恐懼自身帶有乳癌基因,而請求醫師先行切除乳房的新聞即為 一例。基因科技所引發的討論並不僅止於醫療應用方面,也涉及其他相關爭議,

例如人類檢體採集作法上的倫理、複製人技術的開放與否、基因改造生物體在安 全上的疑慮、以及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不確定性等,皆為基因醫學議題之重要爭 議。

新聞為一般公民瞭解科學新知、科技爭議的主要媒介,亦是民眾日常生活與 科學活動接軌之重要臍帶(黃俊儒、簡妙如,2004)。Millar(1997)便指出一般 人經由新聞媒體對科學議題的報導,最能感受科學或科技帶來的衝擊。好的科學 報導可幫助公民理解科學事務、增進個人對於科學的理性評斷;不適當的科學報 導則可能誤導公民認知,影響科技政策中的參與過程。

基因醫學的科技發展政策與公共事務有關,相關的媒體研究多聚焦於媒體報 導及民眾認知之間關係。Bonfadeli、Dahinden 與 Leonarz(2002)研究在瑞士被 視為重要政經議題的生物科技發展爭議,結果發現爭議性基因科技發展議題在多 國藥廠所在地的瑞士,並未出現反科學的情況,反到透過媒體的報導提升了公民 對此議題的科學認知與理解並促進民主的決策過程。

Lassen 和 Jamison(2006)則研究丹麥民眾對於基因科技所關注的議題面向,

透過焦點訪談結果發現,民眾所關切的面向可分為三方面:環境與健康風險的社 會面、新科技所帶來的威脅與機會的經濟面、處理道德及倫理問題的文化面。這 項結果顯示,即便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強調科技的好處、為人類所帶來之方便與 新希望,但民眾所在意的風險及道德等問題,也應於一面傾倒鼓吹新興科技的聲 浪中,得到重視。

上述兩項研究皆顯示政府在推動科技政策、強調基因研究的正面影響之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媒體對此議題的報導也須著重民眾所關心的相關議題。

鑑於媒體報導科學議題為我們在促進科技公民社會成形過程中難以忽視的 環節,因此,媒體在特定議題的科學傳播過程中,新聞報導中具備哪些科學傳播 元素,據以成為科技公民社會中公民理解重要科學資訊的橋樑,是為本研究的問 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