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基因醫學新聞科學報導特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國外有不少學者針對基因醫學的報導進行不同屬性間的媒體比較,相關研究 如 Pellechia(1997)研究美國三大報紙,《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與《華 盛頓郵報》的科學新聞報導;Logan、Zengjun 與 Wilson(2000)比較《洛杉磯 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對科學醫學報導的差異,擇此兩報在於此兩家媒體在美 國具有地區代表性,且具各自的組織文化;Toby 與 Melissa(2003)分析《紐約 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對基因科技新聞的報導,觀察美國的菁英媒體如何框架 基因科學論述,結果發現報導多以進步框架呈現,消息來源則多來自科學專家及 政府官員。

對照國內外研究情形,可發現國外針對基因醫學主題的媒體研究累積數量頗 豐,國內對基因報導的研究雖不多,但在健康風險、科學新聞報導的研究亦累積 不少成果。根據這些結果可幫助研究者剖析媒體報導對於科學議題的再現,也引 導本研究關注基因醫學新聞的報導方式,如報導數量變化、版面、型式、報導主 題及消息來源等,並因此納為後續基本資料分析項目的參考。

第三節 基因醫學新聞科學報導特色

壹、基因醫學新聞作為重要分析議題

科學家積極研發各種新興科技物,期望能為人類生活帶來改變及影響。國內 曾有探討基因科技的媒體再現研究,如謝君蔚(2008)以基因改造食品為主,探 討媒體如何再現新興的基因科技及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食品議題。本研究亦關 切基因科技的媒體再現,但聚焦的議題為基因科技於醫學上的應用。研究者認為,

基因醫學議題之特殊性有以下幾項重要分析意涵:

首先,基因醫學議題所涉及的爭議繁多,不再僅為單純的科學議題。諸多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獻如李瑞全(2003)提出多項由基因醫學所引發的討論及研究課題,包括當人類 DNA 序列完成後如何平衡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隱私與安全、如何有效教育專家及 社會大眾對基因變異知識的詮釋及使用、基因資訊可能對保險業者與病人之間所 帶來之關係的改變等等。

再者,基因醫學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中,眾多出現於新聞版面的研究結果,

往往多為修正過往研究或提出新興變化,顯示其科學研究結果不確定性仍相當高,

亦值得一探媒體如何再現其不確定性。

第三,由於基因醫學所涉及的科學原理複雜,較難為一般人容易理解,其知 識的高門檻性使得多數民眾對此議題不甚熟悉,我國中研院 2003 年的調查發現,

有半數(50.8%)的民眾對於基因體醫學不太瞭解,近一成五(14.9%)民眾完 全不瞭解基因醫學,此議題的難接近性亦強化媒體如何呈現其知識應用的重要 性。

由此,本研究自傳播的角度觀察我國媒體對於基因醫學新聞的報導,尤其聚 焦於科學資訊的報導品質與科學資訊元素兩部分。

貳、科學新聞報導品質

科學新聞的報導值得關注,除了其作為科學資訊的傳播管道之一外,也因其 對公眾理解科學及科學素養具影響力。黃俊儒與簡妙如(2006)指出科學傳播媒 介的品質、視野及向度,會間接決定公民面對科學議題時所可能進行的思考及採 取的行動。科學新聞報導的品質成為重要評估,乃在於科學報導作為公民理解科 學新聞的重要橋樑,報導內容須為閱聽眾理解之外,也實踐科學傳播目的。因此,

科學新聞報導品質成為重要評估。以下彙整過往學者的研究結果進行歸納與說 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一、報導語言是否誇大

科學新聞報導題材,多集中於「新興」、「前沿」、及「領航」的課題(Dunwoody, 1999)。記者經常使用「罕見」、「獨特」、「唯一」等字彙藉以突顯科學事件的重 要性,研究價值因此常被誇大或扭曲(徐美苓、胡紹嘉,2003;Friedman, 1986;

Nelkin, 1987)。由於新興科技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Väliverronen(2004)發現科 學家在新聞報導中,對於研究結果多透過正向隱喻及視覺效果以通俗化科技創新 事物。報導的誇大聳動多為吸引讀者關注,但卻使報導經常只停留於議題表面,

而缺乏更深層或細節討論,民眾對於科學議題理解可能流於支離片段(Linder, 2006; Revikn, 2007)。

Levi(2001)指出科學新聞報導流於誇大科學研究內容,如將科學界提出的 特殊案例視為科學證據,媒體經常報導醫療上單一成功或失敗的案例,例如特定 病患基因治療結果;記者也容易將科學家所發表的研究結果直接推斷至臨床應用,

忽略該結果依據的研究階段性;又如研究結果宣稱可有效對抗特殊疾病,卻被媒 體報導過度推論為可治療各種情況。此外,報導動物實驗的成果也具疑義,乃因 動物實驗成果多難以與人類狀況畫上等號。

由於科學界與新聞界所重視的價值不盡相同,使得媒體再現科學議題。例如:

對於「新」的定義兩者之間有所差異,新聞界重視獨家與公共事務有關的資訊,

科學界則認定「新」為尚未證明但可預見之研究結果。Cooper 與 Yukimura (2002)

曾指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於 1998 年媒體報導仍處於動物實驗 階段的新癌症療法「突破性」成果,這項消息引起各界高度注意,但公衛專家及 醫師認為直接將研究結果推至臨床效果,可能造成病患對不確定是否存在之療法 過度期待。媒體也常將科幻情節與科學事實做連結,例如基因治療的臨床尚存不 少技術問題,但其臨床應用卻被大肆報導,此外能夠成功診斷及預測遺傳疾病其 實不同於治療之道,但卻往往被媒體過度解讀。因此,科學新聞的報導用詞成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本研究科學報導品質的觀察與評估項目。

二、報導資訊正確性問題

科學新聞的正確性是科學新聞報導研究的重要關注之一。Singer(1990)指 出科學報導正確性的不足分為主觀正確(subjective accuricies)與客觀正確

(objective accuracies)兩種,前者為意義上的正確性問題,後者則為新聞事實的 不正確,而科學家所認為科學報導的錯誤,多指記者對於報導內容的省略遺漏或 錯誤強調(Bell, 1994)。科學新聞的內容包含對科學研究的報導,記者處理與數 據有關的議題時,往往僅報導確切數字卻忽略整體樣本量,使得民眾無法瞭解數 據全貌;對於風險的解讀,也因轉譯專業術語或引用的數據失當,可能造成民眾 對風險的誤解、甚至帶來無謂恐慌(Levi, 2001)。

對於疾病風險因子的誤解,也是常見錯誤,例如媒體直接將疾病的風險因子 如高血壓,等同致病原因,並進一步提出治療建議。事實上,若個人血壓溫和上 升、年紀輕且無其他器官組織問題,對患者進行高血壓的治療效果不大,有時反 而可能使個人健康受損(Levi, 2001)。

三、消息來源話語的呈現方式

由於科學新聞報導多依賴消息來源所發布的事件,因此消息來源成為重要的 報導品質評估項目。科學新聞多來自於消息來源所提供的事件,因記者多依賴由 政府部門、大學、科學界及公民利益團體安排召開之記者會,從中獲得消息發佈,

這類記者會有助於記者於緊迫截稿壓力下得以訪問與採集資訊(Angell, 1996)。

科學新聞的消息來源往往依賴專家或權威者作為主要引述(Brown &

Walash-Childers, 1994; Milio, 1985)。過去的研究關注消息來源是否多元,但學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認為除了消息來源的多元,也有必要確認消息來源提供之訊息是否具正確性及有 效性(Robinson, 2002; Turner, Nigg, & Paz, 1986),使民眾獲得更有意義的資訊。

Conrad(1999)指出,科學新聞不單僅為科學記者所創造的產物,反之,科 學新聞是鑲嵌於社會脈絡中,也是科學家、記者、編輯、專家及公眾共同創造而 出的新聞,記者則為此過程中的主要角色,因此其研究關注記者如何運用專家作 為消息來源,進而建構並報導新聞。

由此可見,新聞報導中的消息來源成為重要關注項目之一。本研究則將聚焦 於新聞報導中,分析記者對於消息來源話語是僅堆砌,或有加以整理。

四、消息來源身分交代問題

Conrad(1999)指出,民眾對於科學新聞具有高度興趣,但其科學素養未必 足夠,除了依賴媒體報導外,民眾對於報導中的專家說法成為其相信新聞內容的 重要來源。換言之,報導中所提及的專家,不只為媒體採訪的對象,對民眾而言 具權威消息來源之效,因此,記者有責任於報導中將消息來源身分清楚交代。

Levi(2001)則指出,醫藥新聞報導的缺失之一乃為記者視專家為通才,

使得消息來源的話語經常超越消息來源本身之專業範圍。由此可知,新聞報導對 消息來源身分的清楚交代,不僅可提高民眾對報導內容的可信程度,同時也可降 低將專家發表超越其專業範圍之可能性。

五、科學知識原理的說明與否

科學知識原理說明之所以重要,乃與公眾的科學素養有關。Miller(1998)

提及公眾科學素養(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的內涵,包括對科學字詞、科學過程 的識讀能力及科學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因此科學新聞報導中對於科學研究的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識原理是否提及或說明,成為本研究之關注報導品質項目之一。

六、是否提供事件完整背景資訊與脈絡

Wilkins 與 Patterson(1987)指出科學新聞多以戲劇式(episodic)方式呈現,

記者受限於組織運作或消息來源影響,較難提供關於事件的完整背景或多重角度 報導於民眾。有時媒體為了吸引民眾注意,輕鬆有趣的科學新聞可能成為羶色腥 報導。此外,科學新聞多將議題以衝突、對立形式呈現,此可能基於新聞成規與 價值的判斷,著重即時、顯著且為事件導向的層面(Kreighbaum, 1967/謝瀛春 譯,1994),但這對民眾理解科學議題的助益不大,鑑於媒體提供議題更為詳盡

記者受限於組織運作或消息來源影響,較難提供關於事件的完整背景或多重角度 報導於民眾。有時媒體為了吸引民眾注意,輕鬆有趣的科學新聞可能成為羶色腥 報導。此外,科學新聞多將議題以衝突、對立形式呈現,此可能基於新聞成規與 價值的判斷,著重即時、顯著且為事件導向的層面(Kreighbaum, 1967/謝瀛春 譯,1994),但這對民眾理解科學議題的助益不大,鑑於媒體提供議題更為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