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援助關係

第四節 壓力知覺之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探究壓力知覺的概念,說明壓力知覺評估、壓力源、預期性壓力等 相關概念,之後簡介壓力知覺對戒癮改變動機影響之相關研究。

一、壓力知覺的概念探究

壓力會影響心理健康。當個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時,可能會引發生理、心理 或行為上的問題(Lovallo,1997 ; Rice, 1987)。早期的壓力研究關注於壓力的生理 病理反應,最著名代表人物為 Selye,其提出一般適症候群理論,認為壓力適應過 程可分為:「警覺反應」、「抗拒」與「耗竭」等三階段。之後的壓力研究較關注於 個人對於壓力的評估或心理社會環境的互動(馮觀富,2005)。

Turner(2003)表示過去許多研究的累積成果已經可以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壓力 與精神疾患是有所關連的。Aldwin(2007)表示壓力模式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間可 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觀點來瞭解心理疾患情況。

Aldwin(2007)表示過去的壓力研究主要有兩種取向:身心交流取向(mind-body transactions)、人境交流取向(person-environment transactions)。目前的研究以人境 交流取向為多。Cox(1978)認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下的動態產物,在 個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中回饋的機制尤其重要。互動的歷程可分為五個階段:1.知覺 壓力源:對壓力源的覺察;2.知覺自身因應能力:瞭解個人因應壓力源的能力;3.

評估與因應:個人評估壓力來源與自己的因應能力是否平衡,評估結果可能是可 以因應、無法因應或不確定;4.因應結果:個人對壓力的因應反應有正向和負向,

若個人預期無法因應壓力時,便會產生壓力;5.回饋再評估:在上述的動態歷程中,

每一階段皆有回饋路線,每一階段的回饋都能有效改變這些階段結果。有效因應 策略能改變壓力性質;無效或不適當的因應策略則會延長或提高壓力症狀。

Lazarus 與 Folkman(1984)也認為壓力是人與環境間持續的互動的歷程,且 進一步深入探究個人對壓力的知覺與評估的概念。他們認為在壓力歷程中因個人 知覺到某種的需要或挑戰但其自身可動用的資源卻無法應付,因此產生了壓力。

換言之,壓力的產生是個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下,知覺到內外在的要求與其生理、

心理及社會的資源有所差距時。

因此,壓力涉及了個人評估的過程。Aldwin(2007) 整理過去文獻後指出在

認知評估的可分為兩大項:評估結果、評估強度。評估結果可能是傷害或失落、

威脅、挑戰、有利的、擔憂他人、失去控制的狀態,而評估強度可能是弱、中、

強或不一定。

Lazarus與Folkman(1984)認為評估的進行有兩種:初級和次級評估。初級評 估係指個人會先就某事件或某要求是否威脅個人的安適狀態,並把事件分類為「無 關緊要」、「好的」、「有壓力的」三類。在初級評估中還會將事件分為三類: 無關 的(irrelevant)、好的(benign-positive)、有壓力的(stressful)。「無關的」代 表事件與個人利益、身心健康並無關係的時候,此時,個人會做出「無關」的評 估。「好的」是指某個事件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可以增加舒適或資源時,我們就 會評估為「好的」。「有壓力的」是指個人認為事件會對個人福祉、身心健康有 所傷害。若評定為有壓力時,則再進一步評估是否產生傷害╱失落、威脅或挑戰。

次級評估係指評估自己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內外在資源可因應壓力的狀態。次 級評估不一定發生在初級評估之後,兩個評估的歷程是互相影響的。

此外,壓力歷程(stress process)中包含許多互相影響的變項,應把壓力當成 會隨時間與環境改變的系統。在歷程中的變項會互相影響,任一變項皆可為獨變 項,也可能為依變項,因此從單一變項去了解壓力是不適切的。若想瞭解壓力的 全貌,則需了解變項間的關係及其變化歷程。且因為個人知覺到環境的壓力源時 有時會同時使用多套的評估機制,因此,壓力知覺的過程是複雜、主觀且多面向 考量的(Aldwin, 2007)。

Cohen 與 Williamson (1988)也同意壓力的知覺是一種評估的過程。因此,

若個人感到其擁有的生理、心理、社會資源無法應付當下要求時,壓力便產生了,

而當產生的「資源無法應付要求」的落差程度越大,其壓力知覺越高。吳英璋(1994)

也採取類似的看法,其認為壓力是種與個人主觀知覺有關現象,壓力導源於生活 變動中對個體的「要求」及其相對應的「因應能力」之比較。若「要求」與「因 應」之間呈現不平衡狀態,壓力情緒與壓力反應將隨之而起。而各種生活上規律 性的、預期的、或突發的變動都是主要壓力來源。

Aldwin(2007)認為由於壓力知覺是個人在環境中覺察自己的資源或能力不 足於應付外在的環境,因此,瞭解外在環境的向度對我們瞭解個人的壓力知覺是 有所幫助的。而外在環境向度可分為兩大因素:壓力的類型與時間因素。在壓力

的類型部分:創傷、生活事件、日常生活的瑣事或麻煩、嫌惡的物理環境、長期 慢性的角色負擔、累積的厄運、預期事件等都是壓力的來源;而時間因素則分為 壓力源持續多久、發生的速度如何、有無起伏變化等等。

Wheaton(1996)則根據壓力源造成影響的嚴重程度和維持時間,區分為創傷、

生活事件、日常瑣事、預期壓力與慢性壓力源等五類。若以壓力造成的威脅在時 間向度上的差別,可區分壓力源為兩大類,一類偏向事件類型,此類壓力是短時 間內,其危險或威脅的程度大起大落,例如創傷、突然發生的重大生活事件;另 一類偏向慢性類型,此類壓力會隨著時間累積其威脅程度,雖然變動的程度小,

但維持時間較長,例如監禁時預期出所即將面對的困難。

蔡秀宇(2007)認為在上述壓力源的分類中,「預期性壓力」是比較特殊的 概念。這些尚未發生但期待中會發生的壓力事件,將會因為個人主觀的判斷與評 估而影響目前的狀態。換言之,個人會因為預期性壓力事件而可能感受到更有壓 力。

黃寶園(2004)則根據過去文獻將壓力來源分為主要生活變動、生活小困擾、

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四種,以下敘明之:

(一)主要生活變動

生活方面突然的變動是最主要的壓力來源之一,因所變動太突然、快速,使 得個人難以有效處理。許多事件都與生活的變動有關,如中樂透、結婚、考試、

搬家、入獄…等。Holmes 與 Rahe(1967)採用這樣的觀點,其認為壓力來自於生 活變動,且可以「社會再適應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簡稱 SRRS)

來瞭解壓力。監禁(in prison)在眾多生活事件中排名第四的。張雁虹(2003)指 出受戒治人因為受到監禁,而被剝奪自由、物質與服務、異性關係、自主性以及 安全感等,而會對其產生慢性的壓力。

(二)生活小困擾

主要生活變動意指生活中的主要事件有所改變,但生活小困擾(daily hassles)

乃是指生活中的日常瑣事。若日常生活瑣事不斷累積個人卻無法處理或因應,就 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影響個人身體健康及疾病的產生。

(三)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是指個人在工作中知覺到工作所需的資源、能力無法和個人個配合,

而影響到身心健康及健康行為的一連串過程(許國賢,1996;張寶仁,1999;黃 寶園,2004)。黃寶園(2004)更進一步把工作壓力細分為工作負荷壓力、時間 壓力與專業壓力。

(四)生活壓力

黃寶園(2004)認為生活壓力是指個人經常感受到有威脅性的生活事件,並 持續存在。其整理相關文獻後,認為有三種主要的生活壓力:家庭壓力、角色壓 力以及人際壓力。

綜上所論,研究者以為壓力感受是一種個人心理評估下的主觀知覺。此壓力 知覺來自於外在環境脈絡對個人的要求及個人對此要求的評估,並於上述兩者互 動之下產出。簡言之,壓力知覺過程涉及知覺壓力源(如預期性的壓力事件)與 知覺個人如何因應壓力源之過程。

二、壓力知覺對戒癮改變動機的影響

由於戒治處遇於戒治所中提供,故有必要瞭解在限制自由的監禁環境中藥癮 個案可能會出現哪些壓力。Busko 與 Kulenovic(1995)曾針對 453 位收容人進行 壓力源之研究,其發現適應環境、與其它收容人之關係、監所規範、與職員的關 係、與外界之聯繫、機構的模糊性以及健康是主要的壓力來源。高千雲(2000)

認為監所帶給收容人的壓力有監禁壓力、家庭壓力、朋友壓力與個人壓力。男性、

20 歲以下、無宗教信仰、初犯、監禁時間為半年到一年的受刑人生活壓力較大。

張雁虹(2003)研究發現受戒治人於強制戒治期間感受最大壓力的向度為「所內 生活作息與規定」以及「原生家庭的問題」。而強制戒治初期的壓力則有所內生活 規定、家庭問題、所內人際問題、所內經濟問題、生活環境的限制個人煩惱以及 自由與自主的被剝奪。吳瓊玉(2009)的研究則指出生活及監禁壓力事件多者、

受到事件影響高及多以逃避壓抑解決問題之女性受刑人在監適應較差。鍾志宏、

翁萃芳、駱姿螢(2011)研究指出女性受刑人在監適應情況與其家人支持有關。

除了瞭解戒治所環境可能產生的壓力外,壓力也影響戒癮改變歷程。McMahon

(2001)以出院病人為對象進行研究,其發現人格特質與壓力因素可以有效的預 測中斷戒癮。Marlatt 與 Witkiewitz(2008)表示壓力因素是造成藥癮復發的主因,

因為壓力情境常是藥癮復發的高風險情境,若藥癮者有較好的壓力因應與高風險 因應能力,則較可維持戒癮的狀態與時間。

黃惠雅(1996)研究指出在女性的藥癮犯罪中,壓力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陳

黃惠雅(1996)研究指出在女性的藥癮犯罪中,壓力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