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援助關係

第三節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本節先探討社會支持的概念,之後依序闡述社會支持對壓力、戒癮改變的相 關研究。

一、社會支持的概念探究

社會支持在過去即受到許多的關注與研究(Dalton et al., 2004)。Cobb(1976)

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能使個體主觀地認定自己被關懷、被愛、被尊重,且隸屬於 溝通支持的網絡中、負擔某些相互的義務的訊息。McDowell和Newell(1987)認 為社會支持是一種從他人中獲益的情況。換言之,當這樣的訊息出現且被個人主 觀的認定時,社會支持感受就出現了。

Okun和Lockwood(2003)認為社會支持具有三個元素:社會深入性(social embedness)、發生支持(enacted support)、知覺到支持(perceived support)。社會 深入性意指個人支持網絡的結構或廣泛性;發生支持可由個人報告得到來自他人 的支持來瞭解;知覺到支持是個人主觀感受,表示個人知覺到支持的可利用性及 知覺到對可利用支持的滿意度。由此可知,社會支持涉及了個人支持網絡、個人 所知覺或接受到的社會支持。

過去文獻探討社會支持時,也多從兩個方向探討,一個關注社會支持來源,

如家人、親友、社福與民間團體等對個人提供的支持;另一種是關注社會支持的 內容,強調個人所知覺或感受到的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性支持或自尊 感維持等(Cohen, 2004; House, 1981; Stansfeld, 2006; Veiel & Baumann, 1992)。

Veiel和Baumann(1992)整理過去文獻後指出社會支持的內涵有逐漸擴大的現 象,定義也越來越多元,如期待、知覺、支持的品質、支持性互動的量及個人特 徵、行為、關係或社會系統…等皆被視為社會支持的內涵。其認為若不清楚界定 社會支持與社會互動的差異,將會造成所有的社會互動都將被視為社會支持。同 樣的,Hupcey(1998)認為社會支持此概念內涵廣泛(如:情緒性、工具性支持),

且涉及支持來源(如:配偶、家庭或朋友),如此使得社會支持與社會互動的概念 容易混淆。為了進一步區別社會支持與社會互動的差別,Hupcey(1998)指出社 會支持應從下列面向來瞭解:支持提供的模式、支持接收者的知覺、支持提供者

的意圖或行為、相互支持及所處的社會網絡等。其進一步指出社會支持是具有環 境脈絡意涵的,也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在歷程中包括了提供者和接收者,個別的 差異及彼此的互動狀態。由於提供者及接收者各有其需求及知覺,且互動與環境 因素有關,因此,某些形式的社會支持會有不對等關係,使得接收者不能去回報 對方的需要。

Hupcey(1998)遂根據支持提供的模式,將社會支持分為:(1)提供者—接 收者模式(provider-recipien model):個人提供接收者所有的需要;(2)主要次 級提供者模式(primary-secondary provider model):次級提供者協助主要提供者,

使主要提供者可以具有資源或能力來提供接收者需求;(3)多位提供者模式

(multiple provider model):超過一位提供者,滿足接收者的需要。由上可知,支 持提供模式強調的是個人知覺到的支持來源。

社會支持除了與社會互動有關外(Shinn, Lehmann & Wong, 1984),亦有部 分學者認為社會支持應關注社會支持對個人所產生的功能或效果,強調應瞭解社 會支持內涵。House(1981)認為社會支持就其內涵而言可分為情緒支持、工具性 支持兩種。此兩種社會支持與健康之關係極為密切,不但與生理或心理健康有關,

也會影響疾病預後與復原之過程。Cohen、Kamarch與Hoberman(1983)則進一步 社會支持分為四種支持內涵型態:情緒性或評價性的支持(emotional or appraisal support)、工具性或實質性支持(instrumental or tangible support)、陪伴性或歸屬 性支持(companionship or belonging support)及自尊感的維持(self-esteem)。評 價性或情緒性支持係指個人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撫慰或知覺到他人的關懷;工具性 或實質性支持則係指得到他人在解決問題或困難上的協助;陪伴性支持則係指個 人感受到自己隸屬於某個群體或與他人在心理距離上是接近的、不受到他人排斥 的;自尊價值上的支持係指受到他人的肯定、尊敬或認同。晚近的Okun和Lockwood

(2003)亦採類似的觀點,其將社會支持的內涵分為援助(aid)、情感(affect)、

肯定(affirmation)與依附(attachment)等四種類型。援助代表提供給支持接收者 實質的資源和資訊;情感則意指對支持接收者表現出正向的情感及評價;肯定是 一種再確認、評價的過程,確認支持接收者的觀點,和認可他可以擁有自己的觀 點;依附則是提供機會分享關心、興趣及娛樂活動給支持接收者。援助、情感、

肯定與依附等四種類型的社會支持在概念上相近於工具性、情緒性、自尊感維持、

陪伴性社會支持。

Stansfeld(2006)認為社會支持的發生是透過人際互動歷程發生作用的,當 周遭的任何人或有關機構的成員能提供各種情緒上、實質上或訊息上的支持回饋 給需要支持者時,需要支持者可得到相關的資源滿足其需求或增進其適應能力,

尤其是在壓力的情境下,社會支持的作用更大。謝美娥(2003)認為社會支持包 括接收到的實質內涵(訊息提供、工具性的、情感性的)以及支持的來源(朋友、

家庭、陌生人、動物),是介於困境或生病的人與生活壓力事件之間的保護緩衝 器,使人們遇到壓力事件時,能由週遭的網絡中獲得支援與協助,並減輕個人情 緒的困難。

綜言之,研究者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個人主觀上感知,亦即個人必須能夠從 支持來源處感受到其所需之支持或感受到因某些支持性行為而產生能夠滿足其需 求、解決其問題之功用。因此,社會支持感受受到個人知覺與支持來源之互動影 響。

二、社會支持對壓力及戒癮改變的相關研究

Cohen, Gottieb與Underwood(2000a)表示過去研究社會支持有四種取向:社 會 取 向 ( sociological approach ) 、 認 知 與 壓 力 調 節 取 向 ( cognitive and the stress-Buffering approach)、人際歷程取向(interpersonal approach)、處遇取向

(intervention approach)。社會取向最早可溯源到Durkheim的自殺論,其認為社會 整合可以避免自殺、促進人們對社會的認同與歸屬感。認知與壓力調節取向則強 調社會支持可以扮演壓力調節的功能,有效的避免人們因壓力而引發的生理或心 理疾病。House(1981)指出社會支持可協助個人面臨壓力情境,對壓力具有主要 效應與緩衝效應;Cohen, Mermelstein, Kamarch與Hoberman(1985)強調社會支持 是具有功能性的,當個人知覺到社會支持的存在時,會有較好的心理調適。而此 種知覺與自我評估或預期有關。Cohen(2004)認為社會支持會影響到心理的健康,

幫助個人獲得生活安適感。特別是在生活壓力的調適上,社會支持具有極大的效 果。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研究指出社會支持可減少國中生的壓力知 覺;黃寶園(2004)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具有壓力調節效果。人際歷程取向強調社 會支持係透過人際歷程而取得,因此,強調社會支持是施與受的關係,而人際互 動行為中彼此所提供的問題關注(problem-focused)或情緒關注(emotion-focused)

與社會支持內涵有關;藍菊梅(2008)研究發現大學生互動時的困擾揭露若獲得 非社會支持反應時將會增加焦慮與憂慮。處遇取向則強調社會支持的處遇功能,

例如透過大哥哥、大姊姊的活動可以幫助單親孩童,使他們感受到被關心與照顧。

換言之,在人際互動中所感受到的親密、信任、被接納會具有支持效果,對個人 的健康與生活滿意度有所助益(Reis & Collins, 2000)。

在上述四大取向中,社會支持對壓力或身心健康的影響受到許多的關注,也 有許多相關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對個人的壓力或身心健康具有直 接或間接的效果,可減少個人壓力、促進身心健康(杜筱慧,2010;周萍、何良 豔,2002;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黃寶園,2004;Cohen, 2004; Lucyshyn, Dunlap, & Albin, 2002; Marmot, & Wilkinson, 1999; McMahon, 2001)。但亦有研究者

(Wills & Shinar, 2000)提醒進行此類研究時需注意許多尚未處理的議題,如探討 社 會 支持 對於 壓力 的調 節 效果 為何 ?社 會 支 持 中若 出現 負向 互動 ( negative interactions)時會否帶來更多壓力?

社會支持除可影響壓力調節外,目前亦有研究指出社會支持對戒癮改變的影 響具有正向效果,換言之,社會支持可以促進戒癮改變。Peirce、Frone、Russell、

Cooper 與 Mudar(2000)進行 1192 位成人進行大規模的縱貫性研究,研究發現知 覺到的社會支持與飲酒有負相關,知覺到較多的社會支持者飲酒情況減少,較會 從事戒酒的行動。Marlatt 與 Witkiewitz(2008)表示社會支持是戒癮維持成功的人 際決定因素。社會網絡的規模、個人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品質可以有效的預測持 續戒癮。正向的社會支持可以預測長期性的持續戒癮(Dobkin, Civita, Paraherakis, &

Gill, 2002; McMahon, 2001)。

Straussner(2003)表示進行處遇前了解個案的文化背景與生活脈絡將有助於 處遇的進行,且是一位諮商工作者的重要能力。特別是對個案的家庭系統、家庭 角色的期待、所處的社會狀況、社會支持…等因素與藥物成癮的關係。Moos(2003a)

回顧過去的文獻與研究後指出建立一個良好的正向治療同盟與協助個案發展一個 強而持久的社會支持網絡可以有效的增加藥癮者改變的動機。特別是家庭支持系 統可以促發更正向與健康的行為,治療師與家庭一同工作時需要注意利用舊有的 家庭支持行為協助用藥行為的改變(Lucyshyn et al., 2002)。也因此瞭解與評估藥 癮個案的社會支持、家庭支持可以讓處遇者及個案擁有更多的資源來協助藥癮者

(Dunst, Trivette & Hanby, 2006)。Specka (2008)指出社會支持可以使藥癮者願 意持續的進行治療。其研究指出治療的保持及進展與年紀、工作、伴侶關係等社

(Dunst, Trivette & Hanby, 2006)。Specka (2008)指出社會支持可以使藥癮者願 意持續的進行治療。其研究指出治療的保持及進展與年紀、工作、伴侶關係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