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壓力因應之定義、理論、類型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壓力因應之定義、理論、類型與相關研究

本節探討壓力因應的定義、理論、類型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共分成四個部份:第一部分為壓力因應的定義,第二部份為壓力因應理 論,第三部份為壓力因應策略類型,第四部份為壓力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壹、壓力因應的定義

各學者對於因應的定義不盡相同,整理相關文獻,歸納如下:

Resick 認為因應是個體為了減除苦惱所做的各種努力(引自游恆山 譯,2003);而 Weiten 和 Lloyd 則認為因應是個人掌控、降低或忍受壓力 所造成的種種要求之努力(引自陸洛、高旭繁譯,2003)。由此可知壓力因 應是人們為降低或減緩痛苦而採取的積極手段。此外,Lazarus 和

Folkman(1984)認為壓力因應為不斷的改變認知與行為的努力以管理特定 的外在或內在的要求,而這些要求被個體評估超過其個人資源可以應付以 及對個體來說是沉重的負擔;又李明濱(2005)認為壓力因應為個體為了處 理特殊的外在壓力或負荷所做的認知和行為上的努力,亦即個體利用改變 環境或認知改變,以降低工作壓力所引起的反應,並且重新建立個體原本 的平衡狀態。黃惠惠(2002)提出兩種因應定義,首先,認為因應為個體面 臨壓力情境時,能以自我的方式去調整因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不安等情 緒,使情緒平靜下來,甚至以較為客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並接受眼前的 壓力事件;再者,因應係指只接受了壓力的存在,能以更積極的態度,鎮 靜地思考壓力來源,並能運用自我本身或周圍環境的資源與力量,去解決 主要問題,減輕壓力所帶來的影響。從以上這些定義中,發現尋找適當因 應方法,包含情緒宣洩、認知改變以及尋找資源等,將能改善壓力所形成 的衝擊。

由上可知個體面臨了壓力情境,為了要讓壓力程度有所改善,經過個 人的評估後,採取各種適當的方式來解決或減緩壓力所帶來的不適與痛苦 即為壓力因應。

貳、壓力因應理論

至今為止,有多位學者提出不同的壓力因應理論,整理相關文獻 (Aldwin, 2007;Lazarus & Folkman,1984),將因應分成三種主要的理論取

向,分別為個人取向(person-based definitions of coping)、情境決定因素取 向(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coping)以及認知取向(cognitive approaches),茲 分述如下:

一、個人取向

個人取向的壓力因應強調個人特色決定人們如何因應壓力。個人取向 因應主要分成三種觀點,包含精神分析(psychoanalytic)、人格特質

(personality trait)以及知覺風格(perceptual styles),茲分述如下:

(一)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取向認為防衛機制是個人因應壓力的方式,此機制源自於個 人內在的衝突(Corey, 2005)。防衛機制是個人為了要避開焦慮以及試圖控 制衝突行為、情感與感覺。基本上,焦慮是因為本我與超我之間潛意識的 衝突而產生。自我,主要功能在於現實的檢驗以及調解心理環境與外在要 求,藉由扭曲現實以及否定本來的需求,嘗試保護自己與防止過度焦慮。

這個模式的因應與環境刺激類型以及個體做了哪種行為去解決問題沒有 很大的關係。防衛機制的主要焦點在於調節情緒,去降低任何的焦慮。而 被壓力情境喚起的行為、感覺與認知取決於個體的人格結構,這些在兒童 早期即被決定。

(二)人格特質

Pervin(1993)認為個體所具有的人格特質決定其採取何種因應方 式,然而個體人格的形成原因極為複雜且差異性大,塑造人格特質的主要 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個體先天遺傳因素,如基因、智商、種族、性 別、體型和容貌等均會影響到個體的獨特性行為,使個體面對壓力時採取 不同的因應方式;2.環境因素,如個體本身之民族性、個體生活史、生存 環境以及競爭經驗等,這些因素均會影響到個體在面對生存競爭等壓力時 其所採取之因應方式;3.社會性因素,如領導、服從、道德感、價值觀以 及學習態度等均會影響到個體的因應方式,使個體面臨壓力時能夠因應壓

力所帶來的衝擊。

(三)知覺風格

此觀點的因應方式與精神分析的概念相反,知覺風格取向的因應較少 聚焦於個體處理情緒方面,而比較強調個體處理他們的訊息,以及個體對 來自外界的訊息加以評估。若知覺風格不同,對訊息的評斷也會因而不 同,此種評斷會對訊息有所選擇,因此,沒有被選擇的訊息即被個體所忽 略(Aldwin, 2007)。例如:負向知覺風格者對外界正向和負向訊息的選擇,

傾向選擇負向訊息,他們比較會保留負向的資訊而忽略正向的訊息。

二、情境決定因素取向

情境決定因素取向與個人取向相反,情境決定因素取向的主張者認為 個體因應壓力的策略類型取決於環境的刺激因素(Martin & Pear, 2003)。個 體的行為隨著環境而變動,面對壓力時採取的因應方式在於能夠應付新的 環境刺激或是改變原先的環境,讓個體能夠減少環境所帶來的壓力衝擊。

因此,不同類型的壓力情境產生了不同類型的解決或因應過程。

當我們面對外在環境時,這些環境因素影響個體的因應行為,個體不 需以態度、感覺、人格特質等來產生行為因應方式,個體不會因為決定做 什麼而產生因應行為,而是因為環境促使因應行為產生。但主張此觀點者 並不反對人具有思考與感覺,而是認為思考及感覺也是隨著環境的影響而 產生。

三、認知取向

Lazarus 和 Folkman(1984)提出認知取向的因應方式,此因應方式是 過程取向而不是特質取向,認為因應為個體持續的評估外在壓力與個人資 源,不斷的改變認知以處理特定壓力事件;此外,此取向認為因應反應為 當壓力超過個人資源或負擔過重時所採取的反應,與自動化適應行為反應 不同,自動化行為是一種習慣性的反應,並不是針對特定壓力事件而形成 的反應,事實上,這代表因應只在心理壓力情境出現;再者,因應反應與

反應結果是不同的,因應為努力持續去處理/管理壓力事件,包含個體所 做的和所想的,不包含反應結果的好與壞,與結果沒有關係;另外,因應 反應與專家行為並不相同,因應反應可能包含降低、避免忍受、接受壓力 事件還有試圖去控制壓力事件,但是這些行為並不是專家行為而是一種對 壓力之反應,專家行為是特定領域之專業反應。由此可知,此模式認為因 應為一種過程,是持續進行的活動,過程中不斷的評估並進行調整,讓因 應方式能更有效的發揮它的功能。將因應視為一個過程就是當一個人面臨 壓力時,展現出想法與行動的改變,因此,因應必定是一個人在其中過程 有所改變(Lazarus & Folkman, 1984)。過程取向很強調對於特定情境壓力,

經過個體評估自己的資源,最後在想法或行動上採取與以往不同的有效因 應方式。

以上所探討的三種因應理論各有其對因應的論述,這些觀點能符合各 自因應假設,本研究主要採認知取向觀點,認為因應為個體面對壓力時,

對自身與外在環境不斷的評估,最後採取行動以處理壓力。

參、壓力因應策略類型

當個人遭遇壓力時,採取適當的因應策略能夠降低壓力的衝擊,黃惠 惠(2002)和李明濱(2005)認為一般人所採取的因應有積極適應之因應與 消極不良適應之因應兩種因應,積極因應包含減少造成壓力的因子、了解 自己並建立合理的期望、改變對事情的認知、增加問題解決的能力、有效 的時間管理、培養並實踐健康的生活、學習放鬆技巧以紓解身心的緊張、

運動、適當飲食和規律的生活作息、建立並善用社會支持網絡、尋求專業 協助以度過難關以及正當的休閒娛樂等,這些因應策略能減少壓力,同時 又能促進健康;而消極因應是指自我防衛機制(否定、說謊、合理化、投 射等)、酒精濫用或增加酒精的使用、大量抽菸或增加咖啡因的使用、藥 物濫用、過度沉溺於工作或活動、吃過量的食物、逃避退縮、社交孤立,

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等等,這些因應策略只是暫時性的降低壓力,但可能 會造成長期健康耗損。積極因應能夠對個體有所助益,降低壓力對個體的 負面影響。

各種積極適應的因應策略中,Weiten 和 Lloyd 提出三種有效因應壓力 的策略,包含認知取向因應、問題取向因應以及情緒取向的因應,而認知 取向因應策略包含 Ellis 的理性思考方式以及正向思考方式,理性思考即透 過改變我們對壓力事件的看法,以不同角度評估壓力源,則壓力所引起的 情緒反應就能被阻斷,而不致於對個體造成很大的影響,而正向思考是從 不好的事情中找到好的一面,當看到正向的部份,壓力狀況即產生正向改 變;問題取向因應策略是指以各種問題解決方法,例如:澄清問題、尋求 各種行動方案、評估這些方案並從中選擇一種、採取行動但保有彈性,以 及以時間管理技巧來處理壓力;情緒取向因應策略包括紓發壓抑的情緒、

轉移注意力、管理負面感受以及運用放鬆技巧(引自陸洛、高旭繁譯,

2003)。而 Resick 認為壓力因應有四個向度,包含問題、情緒、趨近及逃 避向度,問題因應是指個人致力於認定、改善或排除壓力源的衝擊;情緒 因應為個人致力於管理壓力情境引起的情緒,而個人可能採取趨近或逃避 的問題因應,或是採取趨近或逃避的情緒因應(引自游恆山譯,2003)。

Lazarus 和 Folkman(1984)則將因應策略類型分為情緒焦點取向因應策略與 問題焦點取向因應策略,情緒焦點取向因應策略是指當個體面臨壓力時,

Lazarus 和 Folkman(1984)則將因應策略類型分為情緒焦點取向因應策略與 問題焦點取向因應策略,情緒焦點取向因應策略是指當個體面臨壓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