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行動研究的實施是動態且具彈性的機制,其資料來源應為多元層面,

以形成所謂的「厚實描述」(吳明隆,2001;高敬文,1996),增加資料間相 互的效度檢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是以本行動研究乃透過系統性的 資料蒐集方式,採用多種資料蒐集策略,期能更深入了解教學時的種種現象。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主要利用「觀察紀錄」的方式,以了解學生在策略 教學時的反應與回饋。並透過「訪談」,以了解觀察所得現象背後隱藏的意義,

及其心中的想法。除透過參與觀察及訪談的方法來獲得研究情境下的資料 外,同時並蒐集學生每次聆聽後的筆記、學習單與回饋單,以做為「文件分 析」的依據。此外, 並輔以研究日誌、錄音、問卷調查等,進行相關資料的 蒐集。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觀察紀錄

由於行動研究者完全介入研究情境,以了解並改進其工作實務,因此多 採觀察法。觀察法可以蒐集到教學現場的第一手資料,反映出成員間的真實 行為,並可以作為省思和修正教學方案及教學策略的參考依據。本研究的觀 察紀錄如下:

(一)教學活動紀錄

研究者透過上課的觀察做重點性描述,並將心得與感想寫成書面資 料,以供日後參考,並為客觀、完整分析的依據。

(二)學生課堂表現觀察紀錄

學生課堂表現觀察紀錄,提供研究者探究聆聽策略教學學童的反應與

表現的依據。在教學活動中,由研究者朗讀文章,並對現場學生聆聽時的專 注程度與表現所進行的紀錄。為求更為聚焦於研究目的,除了普遍觀察全班,

也特別留意三位研究對象的學習態度與反應。

二、訪談法

認為訪談和觀察是互相增強的質的技術(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其 不但提供了直接管道去瞭解學生的行為意義,教師亦能藉此獲得學生豐富且 立即性的反應與回饋(蔡清田,2000)。本研究進行訪談的目的,在於瞭解學 生對於運用「做筆記」聆聽策略時的內在觀點、想法及態度,從而深入瞭解 研究者於教學、觀察時所發現的問題,並予以澄清疑慮。

本研究進行的訪談對象為實施研究教學之學生及其家長以及社會科、自 然科的科任老師。訪談家長可以得知,學生在家裡聆聽態度方面是否有改善?

並提醒家長多多鼓勵與肯定學童,讓孩子有成就感,使學生更用心於聆聽態 度的改善。訪談社會科及自然科科任老師,可以了解同學在其他知識類學科 的聆聽態度是否有所改善?訪談學生可以得知學生對於老師實施的聆聽教教 學活動的接受程度為何,以及產生困難之處。(參閱附錄四之ㄧ)

對特殊研究學生的訪談可分為定期訪談(參閱附錄四之二)及不定期訪 談。定期訪談主要在對研究問題做持續性的探索,目的在了解研究對象對聆 聽策略的認知、態度及行為。

(一)定期訪談之內容大綱如下:

1. 你對這次所聆聽的主題感到有趣嗎?

2. 針對今天的教學內容進行摘要會感到困難嗎?

3. 在整個聆聽策略教學中,你都很專心嗎?

4. 活動過程中有哪些特殊的感覺?為什麼?

(二)不定期訪談

其做不定期的訪問。

三、文件分析

本研究除了使用上述兩種方法外,亦採用文件分析法。文件內容包括蒐 集學生的筆記、學生的學習單、活動回饋單等。茲將文件內容說明如下:

(一)學生的筆記

筆記的運用是「輸出性聆聽」最主要的策略之一,是以透過檢視學生的 筆記,不但可以了解學生對於訊息內容的掌握程度,更可以獲知學生「輸出 性聆聽能力」的發展狀況。透過筆記內容, 研究者可以了解學生對於聆聽文 章內容的記憶理解情形、筆記製作的效能、筆記再整理是否有助於聆聽的記 憶與理解等等「輸出性聆聽能力」的表現。

(二)學生的學習單

學習單乃針對聆聽教材而設計。因「輸出性聆聽」之目的除了獲取訊 息,亦能再進一步的解釋訊息(Hennings, 2000)。。研究者欲透過學習單的 檢核,瞭解學生是否能充分獲取訊息內容,並能解釋、簡單推論訊息內容。

換言之,聆聽完後所填寫的學習單,是研究者瞭解學生聆聽能力的線索之一。

(三)活動回饋單

活動回饋單在每次的教學活動結束後填寫,其目的在於透過學生的 立即性回饋以調整或改善研究者的教學方式。活動回饋單內容多以勾選方式 呈現,題目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對於研究者教學的建議,二為學生對於該次 學習活動的反省。

四、研究日誌

質性研究除了重視研究現場的觀察與記錄,亦重視離開現場後所進行的自 我反省,如此才能更進一步的察覺事件與課程背後的意義,並協助研究者找 出研究的焦點(王文科,1995)。所以研究者會利用研究日誌來記錄研究現場

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問題,以及心中當時的想法,以協助自己在研究期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