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二節 研究問題之討論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主要是在於檢視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之產品多樣性,欲探討 音樂市場競爭程度與產品多樣性之關聯性為何。多樣性之測量包含兩部分,首先 是流行音樂歌曲內容面,欲探討台灣流行音樂歌曲之主題內容主要為何?而內容 多樣性與市場競爭的關係為何;另外,則是檢視音樂產製面之多樣性與市場競爭 的關係為何?其中產品多樣性之測量是以兩種方式進行檢視:以 HI 指標歌詞內 容之多樣性以及專輯專輯數等多樣性指標看音樂產製面之多樣性。

一、台灣流行歌曲歌詞內容之主題

(一)台灣流行歌曲歌詞內容主題以愛情為主

本研究發現台灣流行音樂歌詞內容之主題主要以描述愛情類型為主,664 首 歌曲中,共計有 543 首其歌曲內容是描繪與愛情相關的歌曲,佔了樣本數之 81.5

%,與台灣其他學者相關研究之發現大致相符合(柯永輝,1994;蘇振昇,1999), 其次分別為抒發情感類(9.6%)、描述友情(3.5%)。研究發現,不論國外或國 內,流行音樂歌詞內容研究中,均發現「愛情」一直是一個明顯而重要的主題

(Edwards,1994;柯永輝,1994;蘇振昇,1999)。蘇振昇(1999)分析 1990 年代之流行歌曲之愛情價值觀,他發現台灣愛情歌曲的比例逐年增加,台灣流行 音樂在 1980 年代之後即呈現高度市場導向的特性,即使非主流音樂在 1980 年代 末的出現為流行音樂市場注入一股新的改革力量,但這種改革也許僅止於音樂風 格的變化,至於音樂歌詞則更傾向以愛情主題為主的內容,並且將其他類型的主 題內容排擠到主流市場之外。他推論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流行音樂產業的高度商業 化以及不確定性使得歌詞內容趨於一元化,長久以來愛情歌曲就一直是重要的歌 曲主題,而在資本主義理性假設的利潤極大化之下音樂便朝著,唱片公司所生產

的音樂便朝著容易賣錢的愛情主題發展,而這也是主流廠牌鞏固其主導地位不得 不然的方式。

綜合以上,本研究發現支持「愛情歌曲佔大多數流行音樂內容」。接下來本 研究延續「愛情類型歌曲」的討論,以深入瞭解台灣流行音樂中如何處理與愛情 相關的議題或概念。因此,本研究將愛情類型歌曲其所陳述之相關愛情價值觀再 細分為「愛情價值觀」、「表達愛情態度」、「分手之態度」以及「性別角色」等四 個項目,好以進行分析、討論。

1. 情歌中之愛情階段以分手居多,同時持悲觀的態度

本研究中發現,在 543 首描述情歌的歌曲當中,以描述「分手」的歌曲所佔 比例最多(30%),其次為「交往中」的歌曲(23.9%)。這顯示,台灣流行音樂 歌詞中所陳述的戀情階段以描述分手狀態最多,接著為兩個人交往中或交往過程 的階段;而分析「分手態度」時,研究發現 543 首歌曲中歌詞內容與分手態度有 關的歌曲佔了 52.6%,這其中又以「悲觀的態度」所佔比例最高(佔有 81.6%),

「樂觀的態度」僅有 18.3%。也就是說,台灣流行音樂歌詞所陳述的感情世界中,

有一半的比例是論及對於分手的態度以及相關價值觀,並對「分手」持悲觀的態 度佔有八成:歌詞中呈現著,分手後對於逝去的戀人/舊戀情的不捨以及念念不 忘、或傷心、痛苦等陰鬱的情緒表現、或是對於愛情整體失去信心,不敢再面接 受新的戀情等。在 543 首描述情歌的歌曲當中其愛情價值觀是以「愛情是充滿苦 痛的」比例最高(佔 23.8%),接下來為「愛情是宿命的」(佔 14.5%)、「愛情是 難以捉摸的」(佔 14.0%)、「愛情是盲目的」(佔 14.0%)。也就是說,台灣流行 音樂中情歌所闡述的愛情世界裡其價值觀、對愛情的態度,有將近 1/4 的比例 以為愛情世界是充滿痛苦的、相思引人愁苦的;其次是,認為愛情的安排是緣分 或命運的造弄,由緣則相聚、無緣則別離。

方巧如(1993)探討民國 70 年代搖滾樂團所演唱的歌曲中發現大部分的愛 情歌曲都將男女之間的故事發展完全化約於愛情/失戀的鋪陳,而蘇振昇(1999)

研究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中也發現,台灣流行音樂耽溺於分手與別離的 感傷情懷。在台灣流行音樂中,別離的相思、分手後的寂寞痛苦都是屢見不鮮的 題材(蕭蘋、蘇振昇,1999)。流行音樂歌詞中,喜歡描述分手或別離的狀態,

蘇振昇(1999)以為與台灣社會發展背景有關:基於台灣早期離鄉背井、白色恐 怖等社會、經濟因素使得悲情的觀點常隱含於音樂之中,對於感情發展的描述也 趨於分手狀態。本研究也支持以上研究發現,台灣流行音樂世界主要陳述分手的 感情世界,同時以悲痛、悲觀的態度看待,對於愛情的態度主要是負面的,以為 愛情是讓人悲痛的。

2. 情歌中的愛情表達態度是間接的,性別角色是傳統的

本研究發現,台灣流行音樂情歌世界對於愛情表達態度以「消極、暗示表達」

最高(26.2%),其次為「消極等待」(24.1%)和「改變自己」(12.7)。顯示情歌 中主要所鋪陳的愛情表達態度,是以言語或書信、肢體等動作進行間接、暗示的 表達,表示出對於對方的情意與愛慕之意;而不做任何表示或是動作,以一種觀 看、守護的態度待在所愛慕者的身旁,靜靜地「等候」愛慕者的注視和關愛,也 是情歌中描繪愛情表達態度常見的型態。

而歌詞中對於「性別角色」之描繪以「傳統性別角色」所佔比例為最高

(57.7%)。進一步檢視「傳統性別角色」中之項目,發現「女性被動」佔了最大 比例為 37.4%,其次為「女性易受傷害」(佔有 18%)。表示在傳統性別角色裡面,

陳述女性等待男性為主題的情歌是台灣流行音樂的重要類型之一,這些歌曲呈現 女性面對愛情是採取被動的角色、在愛情的世界裡以等待愛情的姿態出現,另外 在感情經營中,女性處於弱勢、是受傷害的角色。

本研究發現同於柯永輝(1994)、曾慧佳(1997)、以及蘇振昇(1999)等人 的研究。在早期流行歌曲中,男性的陽剛,女性的矯揉,以及男性為理想遠走天 涯,女性為愛情默默等待的內容與劇情,一方面反應著社會狀況,另一方面又強 化了男女刻板印象與宿命論的模式(曾慧佳,1997)。柯永輝(1994)指出,在 處理愛情追逐遊戲的歌曲中,女性多被接合於「被動」、「柔弱」的意涵,必須經 由男性的注意與主動邀約,才能表達或正視自己的慾望。蕭蘋和蘇振昇(1999)

分析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的價值時,指出「以『一生守候』歌曲之歌詞為例,在 這首歌詞中,一直重複著「等待」或「守候」的字眼,共 14 次之多,彷彿女性 只能被動等待男性施予愛情,等待的只是他「慢慢靠近」、「默默地凝望」、「輕輕 的拉手」和「緊緊的擁抱」。而且不管這份愛情「它是喜還是悲、苦還是甜、對 還是錯」,也不管「別人怎麼想、眼怎麼看、話怎麼說」,女性對於愛情毫無主動 追求或捨棄的能力,她只能「執著」的在原地守候。蘇振昇(1999)之研究中也 發現陳述傳統性別角色的歌曲遠多於陳述非傳統性別角色的歌曲,他以女性歌手 梅豔芳所唱的《女人花》之歌詞內容為例陳述了女性等待男性追求的意涵,並也 指出這種女性等待男性為主題的歌曲,可說是台灣流行音樂的重要型態之一。

二、 市場競爭與產品多樣性之討論

本研究主要是檢視市場結構與產品多樣性的關係。90 年代,台灣流行音樂 產業面臨法規政策的改變、全球化帶來的跨媒體間的整合、併購現象,這些改變 大大影響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產銷結構,而跨國公司的進入,不僅參與製作本地歌 手的音樂專輯,更進一步主導整個台灣唱片業的發行生態(江明珊,2002;陳泓 銘,2000;郭威君,2003)。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國際化的同時,使得歌曲之 行銷面重於歌曲之創意面(江明珊,2002)。面對這些變革,無疑地台灣流行音 樂市場受到不少影響,但其產品多樣性之表現為何?面對唱片市場競爭愈演愈 烈,唱片之多樣性是增加還是減少?本研究之資料分析結果顯示,1993 年主要

是因為有線電視的公佈實施,促成一個跨媒體競爭的環境,在音樂產製面上其多 樣性表現是增加的;跨國唱片公司進駐台灣的舉動起於 1993 年,在 1996 年更一 舉進入三股勢力(華納唱片併購飛碟唱片(本土唱片公司);博德曼(BMG)入 資金點唱片、巨石唱片與香港藝能動音(Music Impact);寶麗金唱片(Polygram)

併購上華),影響台灣唱片市場之生態更為重大,而當年之產品多樣性是降低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年度之中,歌曲內容之多樣性是減少的:僅讓情歌的愛情 價值觀多樣性有些點增加,但流行音樂歌曲主題之多樣性、情歌價值觀等多樣性

(表達愛情態度、分手態度以及性別角色之多樣性)之表現並無出現增加的狀 況。研究者將在以下的章節試圖為以上的現象提出解釋。

1. 跨媒體環境的影響

在解嚴後,流行音樂與國內各大媒體的關係也愈加密切。1993 年是台灣傳 播媒體相當值得注意的一年,除了廣播法規相關政策上的改變造成媒體生態上的 影響外,跨國唱片公司進駐台灣動作大增,台灣音樂市場上發生本土唱片公司被 跨國唱片併購等現象。

1993 年國內有線電視法的公佈實施,促成多頻道的環境,使得閱聽眾收視 頻道大增,國內媒體市場形成跨媒體競爭的環境。Chyi 和 Sylvie(1998)研究電 子報的市場結構時,發現電子報同時與電視台、廣播電台、傳統報業面臨競爭,

在這種跨媒體的環境之下,帶來的影響僅是藉者發展網際網路的特質與其他傳統

在這種跨媒體的環境之下,帶來的影響僅是藉者發展網際網路的特質與其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