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之多向度完美主義、心流傾向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大學生之多向度完美主義、心流傾向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

本節旨在探討大學生之多向度完美主義、心流傾向與心理幸福感的結構方程 模式是否能獲得支持,以回答研究問題参、考驗研究假設五。

壹、 模式界定

研究者提出的正式研究模式如圖 3-7。其中,完美主義之下的「過度在意評 價」以及「正向努力」,會透過一中介變項對心理幸福感進行預測。此路徑之所 以建立,可從本研究的文獻探討中得知,在 Chang(2006)考驗壓力變項中介於完 美主義和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下,發現完美主義並不會直接導出負向的心理幸 福感;又因心理幸福感已是目前幸福感研究的主流之一(Corey et al., 2004),而另 有研究指出完美主義與幸福感之間存有正向關聯(蒙光俊,2009;籃文彬、韓楷 檉,2011),因此,本研究之模式採用將完美主義分成正負向構念的 MPS-F,

來進一步探究其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此外,心流傾向到心理幸福感的路徑 之所以建立,乃是因為許多研究皆提到心流與心理幸福感之間存在著正向關聯

(蕭詠琴,2005;Mannell et al., 2005; Ryff &Singer, 2008)。而「過度在意評價」

以及「正向努力」分別與心流傾向之間建立路徑,乃是由於在心流的前導因素中,

Csikszentmihalyi(1990)認為「過份自覺」是一種負面的影響,此與 Frost 等人(1990)

提出的完美主義概念有部分雷同,但 Silverman(1999)卻認為,完美主義者在完成 目標的過程中,可能體會到心流經驗。因此,如前所述,本研究採用可將完美主 義分成正負向構念的 MPS-F 來進一步探究完美主義與心流傾向之間的關係。

綜上所述,可知心流與心理幸福感具有正向關聯,但是完美主義對於心理 幸福感以及心流的影響則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者採用 Frost 等人(1990)對完 美主義的分類方式(MPS-F)來進行研究,因為此分類方式除了對於完美主義有較 全面性的描述,還能區分出完美主義的正負向構念(陳正嘉等人,2011)。以此 一完美主義的分類方式來探討其與心流傾向以及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研究者 於是提出如圖 3-7 的正式研究模式圖。

貳、 常態性檢驗

一、單變量常態性檢驗

研究者在檢驗本研究之理論假設模式之前,先將收集到的樣本進行單變量 常態性檢驗,資料整理如表4-8。由表4-8可知本研究模式之觀察變項的偏態係數 絕對值介於.01至.66之間、峰度係數絕對值介於0至.57之間,符合Kline(1998)所 提之偏態係數絕對值小於3以及峰度係數絕對值小於10的標準,顯示本研究模式 的觀察變項符合單變量常態性。

表 4-8

觀察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偏態與峰度一覽表

潛在變項與觀察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偏態 峰度

過度在意評價

過度在意評價 25.08 7.26 .13 -.45 對行動的懷疑 12.34 3.22 .03 -.21 父母批評 10.74 3.61 .18 -.56 父母期望 14.84 4.41 .03 -.38

潛在變項與觀察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偏態 峰度

多變量常態性是大部分多變量統計技術的基礎(Hair, et al., 2010)。本研究資 料經過分析之後,由 LISREL 的 PRELIS 所得之多變量常態性的相對指標 Relative Multivariate Index 為 1.204,未嚴重偏離 1,可知本研究資料之多變量常態性可以 接受(邱皓政,2011)。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資料符合單變量常態性與多變量常態性。因此,可用 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 ML)繼續進行後續的參數估計以及分析檢驗。

參、 正式研究模式之適配度評鑑

df 為 98,p =.000< .05,達顯著水準,但因卡方值易受樣本數影響,因此需再參 酌其他指標;在其他適配指標中,CFI 符合標準(CFI=.93>.90);RMSEA 顯示為 普通適配(RMSEA=.095, 90CI [.089, .10] );SRMR 達適配標準(SRMR=.089<.10)。

整體來說,此結構模式尚有修正之空間。

圖 4-4 正式研究模式之結構方程模式路徑分析圖

肆、 修正後研究模式及適配度評鑑

研究者依據修正指標(modification index, MI)以及題意上的考量來進行模式 的修正。首先根據 MI,設定「父母期待」與「父母批評」的殘差相關。Frost 等 人(1990)對於完美主義的描述中即已提到,父母如果對於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 待,便可能因為孩子未達成這些期待時,對他們產生批評;也就是說,父母對孩 子的期待與批評是無法分開的。因此,研究者首先在「父母期待」與「父母批評」

之間設定殘差相關。其次,研究者再設定「環境掌控感」與「與他人之正向關係」

的殘差相關。Ryff(1989a)對於心理幸福感之不同面向的描述中提及了「環境掌控 感」意指個體有能力管理複雜的環境,並自主選擇或是創造適合自己的人群;「與

他人之正向關係」指的則是個人可以在人際互動中產生愉悅感並增進幸福感。因 此,研究者在「環境掌控感」與「與他人之正向關係」之間設定殘差相關。

綜上所述,顯示歸屬在「過度在意評價」此一潛在變項之下的觀察變項「父 母期待」與「父母批評」之間存有高相關、歸屬在「心理幸福感」此一潛在變項 之下的觀察變項「環境掌控感」與「與他人之正向關係」之間亦存有高相關。修 正後研究模式的結構方程模式路徑分析如圖 4-5。

圖 4-5 修正後研究模式之結構方程模式路徑分析圖

以下將說明修正後研究模式的適配情形與分析結果。

一、 基本適配度

本研究之修正後研究模式變項間的參數估計如表 4-9,可知在基本適配度方 面,整體模式之中沒有負的誤差變異數存在,標準化參數估計值介於-.98 至.98 之間,估計參數的標準誤介於 0.050 至 1.20 之間,估計參數中,只有 δ5的估計 參數未達顯著。整體而言,模式大致符合基本適配考驗的要求,可繼續進行整體 模式適配以及內在結構適配程度的檢驗。

表 4-9

參數 標準化 參數估計值

標準誤 t 值

ε5 .98 .66 20.10

ε6 .56 .48 17.92

ε7 .53 .30 17.68

ε8 .40 .39 16.12

ε9 .36 .42 15.27

ε10 .30 .38 13.67

δ3對δ4 .22 .40 8.73

ε6對ε7 .17 .29 7.22

註:-表示該參數對應的觀察變項為參考指標,故無需估計

二、 整體模式適配度

關於修正後研究模式的整體適配度方面,χ2=648.36,df 為 96,p =.000< .05,

達顯著水準,但因樣本數易對卡方值造成影響,故需再參照其他的適配指標;在 其他的適配指標之中,CFI 符合標準(CFI=.95>.90);RMSEA 顯示為普通適配 (RMSEA=.084, 90CI [.078, .090] );SRMR 已達適配標準(SRMR=.087<.10)。整體 而言,此一修正後之研究模式大致符合適配標準,較原先之正式研究模式而言也 已有所改進,因此,可繼續進行內在結構適配的檢驗。

三、 內在結構適配度

本研究之修正後研究模式的內在模式適配度檢驗整理如表4-10。由表可知,

每個估計參數皆達顯著水準(p<.05);個別項目信度介於.02至.95之間,只有「自 主性」未達.20之標準;四個因素的組合信度則是介於.61至.87之間,皆高於.50 之標準。可知本修正後研究模式具有良好的內在結構適配程度。

表 4-10 迴歸係數 β 分別為-.27(p<.01)與-.98(p<.01);此外,由於心流傾向對於心理幸福 感亦有顯著的直接效果(β=.11, p<.05),因此,過度在意評價對於心理幸福感除了 具有直接效果之外,還具有經由心流傾向所中介的間接效果(β=-.03, p<.01)。總 而言之,過度在意評價對於心理幸福感的總效果為-1.01(p<.01);也就是說,每一

個標準差單位的過度在意評價的變動,會造成心理幸福感的變動量為-1.01 個單 位。

其次,正向努力對於心流傾向與心理幸福感而言,也都具有直接效果,其間 的標準化迴歸係數 β 分別為.43(p<.01)與.61(p<.01);此外,由於心流傾向對於心 理幸福感亦存在著顯著的直接效果,因此,正向努力對於心理幸福感而言,除了

的負向作用而言,Chang(2006)的研究中即已發現 MPS-H 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 會對心理幸福感造成負面影響,而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意指個體會為了獲取讚賞 以及避免遭到拒絕,而要求自己去符合他人期望的一種類型(Hewitt & Flett, 1991),

此與本研究所採用之 MPS-F 的過度在意評價中所包含的因素有雷同之處。而 Csikszentmihalyi(1990)在論及心流的前導因素時,提到「過份自覺」會是一種負 面的影響,此一看法不僅與過度在意評價在概念上有相通之處,亦在本研究中獲 得驗證。可見大學生若是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將會對自己的行動決策產生懷疑,

進而影響到全心投入活動的程度。

其次,對於完美主義的「正向努力」對心理幸福感以及心流傾向造成的正 向作用而言,過去僅有研究指出完美主義與幸福感的正向關聯(蒙光俊,2009;

籃文彬、韓楷檉,2011),如今研究者將完美主義中的正向因素獨立出來,與幸 福感之下的心理幸福感此一分支概念做驗證,進而發現到正向的關係;在概念上,

正向努力之下的「個人標準」與「組織性」概念皆是較以個體自身為出發點做為 評估依據,受到他人的影響相對於「過度在意評價」來說是比較小的,而心理幸 福感強調的是,個體會透過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來達到一種完美的體驗(Ryff, 1995),兩者在概念上頗為一致,在本研究中也獲得驗證。而 Silverman(1999)認 為完美主義者可能會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體會到心流經驗,由本研究的結果觀之,

或許正是因為「正向努力」所隱含的自我要求與專注自我進一步導致了心流經驗 的產生。

最後,在心流傾向對心理幸福感所造成的正向作用而言,在過去的研究中,

不論是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經驗(蕭詠琴,2005),或是受試者回報體育休閒 的活動量(Mannell et al., 2005),皆與心理幸福感有正向關聯;本研究採用讓受試 者自行填寫心流活動的方式來進行施測,也發現了一樣的效果,可見在心流中所 體驗到的全然投入感,或許會讓個體在心理層面衍生出心理幸福感之中所謂的充 分發揮自身的潛能之後,隨之而來的完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