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心流之理論內涵與其研究發現

壹、 心流之概念及相關理論

心 流 指 的 是 一 種 完 全 沉 浸 在 當 下 時 刻 的 主 觀 經 驗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根據Nakamura與Csikszentmihalyi(2009)的回顧,心流的 概念最早是由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所提出的。他認為當人們在從事與自身之 技能層次相符合的興趣活動時,會完全沉浸其中,並且無視於其他事物的存在,

這種經驗本身會給行為者帶來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龐大的代價去從事;他 將這種結合了外在挑戰與自身技能的心理狀態稱之為「心流」。而那些經常令人 感受到心流出現的活動,便被稱為心流活動(flow activities)(Csikszentmihalyi, 1997)。

當人們所從事的活動本身目標明確、具有立即的回饋,並且活動之挑戰性與 己身能力旗鼓相當時,行為者便會在不覺間逐漸集中注意力,進入心無旁鶩的狀 態(Csikszentmihalyi, 1997)。在心流概念被提出的早期,許多不同領域的興趣愛 好者接受了訪談,包括了不同文化、現代化程度、社會階級、年齡與性別的數百 位藝術家、運動員、音樂家、棋藝高手、外科醫生等等,在提到從事那些對他們

來說具有挑戰性並且感興趣的心流活動時,儘管活動各不相同,但是感受卻都極 為類似,像是「好像漂浮起來」或是「有一股洪流帶領著我」,這顯示出在心流 經驗的一致性似乎是放諸世界各地皆準的(張定綺譯,1993;Asakawa, 2004;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

而Csikszentmihalyi(1990)後來進一步說明了心流的概念,並且對於心流經驗 的重要性提出了令人注目的論述。關於心流的關鍵定義乃是挑戰與技巧之間達到 微妙平衡的狀態,也就是個體以其最佳的長處及天賦去面對剛好可應付的 (just-doable)挑戰時的經驗;在此狀態之下,個體的思考和感覺會暫時消失,這 種空白狀態可能是因為所有的心理資源都被分配到對於手邊工作的專注之上,導 致個體暫時感覺不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Duckworth et al., 2005;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Csikszentmihalyi將 這種經驗稱之為最佳經驗(optimal experience),所以在後來的論述中,他是將心流與最佳經驗這兩個術語交替使用 的(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

個體在體驗了心流經驗之後,自我會經歷兩種心理過程:「獨特化」

(differentiation)與「整合」(integration)。「獨特化」指的是個體特殊性(distinctiveness) 的增加,也就是區隔自己與他人,往獨特的方向發展;整合(intergration)代表的 則是交流(communication)以及結合(cohesiveness)的成長。個體藉由尋求新挑戰而 形成「獨特化」,接著以提升技巧符合挑戰來達成「整合」,這兩種心理過程的 最佳發展將促使個體變得更加複雜,同時也形成個人的成長(Csikszentmihalyi, 1990; Jackson & Eklund, 2004)。

心流的經驗會給人們帶來樂趣,雖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流來源,但在描述 從事那些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時,卻是相當類似的,其中包含了九大面向(洪蘭 譯,2009)。一般人在回想心流經驗時,都至少會提到這些面向中的任何一種,

或是全部都提到;這些面向給行為者帶來一種深刻的愉悅感,僅是體驗到心流的 存在便足以令人感到非常滿足(Csikszentmihalyi, 1990)。研究者整理了關於心流 九大面向的相關文獻(洪蘭譯,2009;Csikszentmihalyi, 1990, 1997; Jackson &

Eklund, 2004;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將其內涵分述如下:

一、 挑戰-技巧的平衡(challenge-skill balance):

「挑戰」指的是一個行動的機會或是目標,而「技巧」指的是我們所擁有去 處理所欲目標的能力。重要的是,對於挑戰與技巧的認定是個體主觀的知覺,未 必是實際的狀況。「挑戰-技巧的平衡」意指我們所知覺到的挑戰以及技巧趨於平 衡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個體所具備的技巧會逐漸提升,而為了繼續經驗心 流,個體便會逐步投入更具挑戰的情境之中(Csikszentmihalyi, 1990; Jackson &

Eklund, 2004;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

二、 知行合一(action-awareness merging):

在心流經驗中,個體會因為全神貫注而產生一種協調一致的知覺,彷彿自 己是行動中的一部分似的;在此狀況下,一切的動作都不假思索,幾乎完全自動 自發,個體的知覺甚至會消失,呈現人與行動完全合一的狀態。只要注意力稍一 鬆 懈 ,此 一體 驗就可能 消失無 蹤 (Csikszentmihalyi, 1990; Jackson & Eklund, 2004)。

三、 清晰的目標(clear goals):

設定目標能幫助個體進入心流狀態。當個體自有一套清晰的目標,且對此 目標所需要採取之手段能有相對應的準備時,便很容易進入心流。在此狀態中,

個體會描述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要做什麼,因為目標提供了行動的基礎。這 意 味 著 目 標 是 心 流 經 驗 的 組 成 成 份 之 一 (Csikszentmihalyi, 1997; Jackson &

Eklund, 2004)。

四、 立即的回饋(unambiguous feedback):

立即的回饋和清晰的目標是伴隨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個體在目標明確之 外,還能同時得到即時的回饋。回饋的來源可以是來自內在(例,運動員知覺自 己的表現)或外在(例,來自競爭者或是旁觀者),這讓個體可以判斷自己的表 現情形如何。而且只要回饋是跟我們投入精神能量所追求的目標有合理的關聯,

那麼回饋並非一定都要是正向的,而且回饋的內涵也是因人而異。重要的是,獲

得回饋能在個人的意識中創造秩序,進而強化自我結構(Csikszentmihalyi, 1990, 1997; Jackson & Eklund, 2004)。

五、 專注於手邊的工作(concentration on the task at hand):

這是一項最常被提出來的特徵之一。在心流狀態時,個體會對當下時刻有 強烈且集中的專注力,此時的心靈不會容納其他不相干的訊息。這樣的時刻會為 個體提供很多的滿足感,並且導致個體複雜性的成長。有趣的是,即使這樣的完 全專注是一種相當激烈的狀態,但這卻是自發性的。也就是說,當處在心流狀態 時,個體並不需要特別費力,便能使心靈專注在手邊的工作上(Csikszentmihalyi, 1990; Jackson & Eklund, 2004;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

六、 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

意指一個人能掌控自己行動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並非實際狀況,而是一種 擁有控制之可能性的主觀感受,使得個體知道如何去對接下來發生的任何事情做 出回應。這種被賦能的感覺能使個體免於擔心失敗的恐懼感,而能接下手邊的挑 戰。掌控感就像挑戰-技巧的關係一樣,是一種微妙的平衡;完全掌控的感受會 將個體從心流的狀態中移至感到放鬆或是無聊的狀態(Csikszentmihalyi, 1990;

Jackson & Eklund, 2004;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

七、 失去自我意識(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

當一個人不再注意到其他人對他的想法及評論時,便是所謂的失去自我意 識。這並非是說個體的自我隨之消失,此時自我意識依然存在,只不過是暫時感 覺不到自我而已。這樣的經驗能夠帶來自我超越,產生一種自我疆界向外推展的 感覺,使個體變得比過去更加複雜。在心流經驗中,個體會感受到完美的可能性,

此時便不需要意識和情緒來校正當下的飛行軌道(洪蘭譯,2009;Csikszentmihalyi, 1990; Jackson & Eklund, 2004)。

八、 時間感的扭曲(transformation of time):

心流活動所要求的獨特節奏常會推翻客觀的時間記錄。也就是說,處在心流 的深入狀態中會扭轉我們對時間的一般性知覺。多半的人會覺得時間過得比平常

快,因為在心流時,沒有東西會進到我們的意識之中來,所以我們可能會驚訝地 發現到已經過了好長的一段時間;然而,舞蹈家或是運動選手的強烈專注是類似 於把世界上的所有時間拿來執行一個反覆的動作,導致一種知覺到時間變慢的感 受(Csikszentmihalyi, 1990; Jackson & Eklund, 2004)。

九、 自發性的經驗(autotelic experience):

Autotelic 這個詞是由 Csikszentmihalyi(1990)自創的,來自兩個希臘字:

auto=self(自我),以及 telos=goal(目標)。這個詞被用以描述心流帶給個人 的內在報酬的經驗,意指個體並不是為了未來的外在報酬而做某件事,而是為了 自發性、內在的目的而去從事的,也就是說做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饋。這種 經驗讓人感到享受,並且會讓人想要一再地體驗。自發性的經驗也是其他八個心 流面向的最終結果。然而,很多活動對人們來說並非是本來就那麼有趣,很多情 況是,我們可能在開始時會做一些並非是心甘情願的努力,一旦個人的技巧與面 對的挑戰之間開始互動,個人得到回饋之後,接著便會開始產生值得的感覺。

除了文字的敘述之外,亦有學者以圖示的方式來表達心流經驗產生時,與其 他活動經驗的差異。如圖2-1,心流是一種主觀的挑戰與技巧交織而成的經驗狀 態,這是一種脆弱的動力平衡狀態,如果挑戰超越了技巧,個體會變得警戒而焦 慮;如果是技巧凌駕在挑戰之上,那麼個體會感到放鬆而無聊。個體主觀感受到 的焦慮或是厭倦會促使他去調整技巧以及/或是挑戰的水準,以求重返心流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

圖2-1 心流狀態的原始圖示

翻譯自“ Flow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 by J.

Nakamura, and M. Csikszentmihalyi, 2009,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196.

而圖 2-2 進一步呈現出心流狀態與其他心理經驗之間的比較,與圖 2-1 相較 之下,相同之處在於當挑戰超過技巧時的焦慮,以及當技巧超越挑戰時的放鬆與 接連而來的無聊;相異之處在於當挑戰及技巧的需求都缺乏的時候,會給個體帶 來冷漠的狀態。理解這些不同心理狀態之間的差異是為發展心流量表的重要考量 基礎(Jackson & Eklund, 2004)。

無聊 焦慮

行動能力(技巧) 行動機會

(挑戰)

心流

圖2-2 心流狀態與其他心理狀態比較之四象限圖示

翻譯自“ Introduction to the Flow construct,” by S. A. Jackson, and R. C. Eklund, 2004, The flow scales manual, p.4.

關於心流狀態與其他心理經驗的比較,目前最詳細的莫過於將挑戰與技巧 交 錯 而 成 的 經 驗 區 分 成 為 八 種 體 驗 的 「 頻 道 (channels) 」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如圖2-3,與圖2-2相較,八頻道的圖示將「放鬆」與「無 聊」區分開來;另外還多出了「擔心」、「激發」,以及「掌控」的狀態。當個 體處於「激發」狀態時,會變得心神專一、主動投入,若是能將技巧加以提升,

便能進入心流狀態;若是處於「掌控」的狀態,個體雖能獲得快樂滿足的感受,

但 會 缺 乏 全 心 投 入 的 感 覺 , 若 能 提 高 挑 戰 的 難 度 , 便 能 夠 進 入 心 流 狀 態 (Csikszentmihalyi, 1997)。

低 高

心流

技巧 焦慮

冷漠 放鬆-無聊

挑戰

圖2-3 心流狀態與其他心理狀態比較之八頻道圖示

圖2-3 心流狀態與其他心理狀態比較之八頻道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