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之體育課程滿意度、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現況

本節將探討體育課程滿意度、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相關理論、衡量構面與實 徵性研究,以期明確瞭解體育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態度之理論與意涵,並經由體育課程 滿意度、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的相關研究中,探討人口背景變項與學生休閒運動 參與的情形。

一、大學生體育課程滿意度之分析

第一部分將探討體育課程滿意度理論,分為五個部分依序討論,分別為體育課程理論、

體育教學構成要素、體育課程滿意度之影響因素、體育課程滿意度衡量構面、小結,以期 明確瞭解體育課程滿意度之理論依據。

(一)體育課程理論

《運動教育學》指出設計體育課程須密切考慮三個課程組成的要素,亦即為學科、社 會及個體,體育課程則根據三大要素,形成五大價值取向 (理論),分別為學科精熟 (disciplinary mastery)、學習過程 (learn process)、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社會重建 (social reconstruction)、生態整合 (ecological integration) 等五種 (Jewett, Bain,& Ennis, 1995) (如表2-1)。五大價值取向分別討論如下。

1.學科精熟

學科 (subject) 為學科精熟取向的主要課程組成要素,是體育課程的傳統核心,主要以

體適能與運動技能的養成爲主軸,於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體育課程皆以運動技能 的養成爲主幹,並將運動技術融入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中,因此,運動技術、運動技巧、

運動技能等有關學科知識內容皆是學科精熟取向所重視的議題。此外,教師教學著重各類 運動知識與運動技能的傳遞,例如運動競技戰略戰術運用、體育運動發展史、各項運動規 則等知識範疇。另外,透過體育課程的執行,培養學生良好健康體適能、競技體適能,亦 為學科精熟取向的焦點。因此,學科精熟取向目標乃透過教師的體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 獲得運動知識、提升體適能與精進運動技能。

2.學習過程

學科與個體 (individual) 是學習過程取向的課程組成要素,其兼顧學科精熟及個體需 求,取向著重發展個人化特色的學習技巧,使學習模式符應個人化的特性,促使學得更有 效率。教師於教學中擔任協助者角色,採間接性指導教學方式,營造探索學習的良好環境,

並培養學子自我學習核心能力。教學內容以單向式傳授技術或知識,更透過鼓勵探索與輔 導自我網路學習技能等多面向學習途徑,讓學生主動獲得諸多體育知識、訊息與賽事活動。

此外,教師應從旁協助學生規劃個人化學習目標,並於期中、期末與學年終達成學生自我 設定目標 (許義雄、黃月嬋,2001)。

3.自我實現

個體為自我實現取向的課程組成要素,教師須致力於學生的自我實現,並注意學生的 興趣和需要。學生獲得基礎生理需求的滿足後,進階轉向心靈層面的滿足。自我實現取向 著重學生開發自我成長目標,教師則從旁輔導,培養學生自我計畫、執行、管理與負責的 能力,亦即為養成學生自我探索與自我經驗統整能力,讓學生勇於發展個人興趣、檢核個 人學習過程,並對自我目標負責。自我實現取向將擴展社會知能與學科內容擱置,重視學 生個體的經驗歷程。自我實現課程取向系統性地開發學生,擴展個體,跨越框架,讓學生 重新認識自我、挑戰自我、發展自我與實現自我。因此,課程教師須營造能夠發揮學生個 人特質的教學環境,協同擬定個人化具備挑戰性的目標,安排能力適切的課程教學活動,

創造學生個人化目標內的成功經驗與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滿意度與自我實現。

4.社會重建

社會 (social) 為社會重建主義的課程組成要素,設計社會重建取向課程時,須考量社 會未來所需人才,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讓學生於社會中展現其長

處與力量。社會重建價值取向亦強調批判的能力,針對社會不良的價值觀加以批判,進而 重建社會價值體系,樹立理想生活世界。課程教學過程中,著重學生間的互動、合作、尊 重、完成團體目標,並承擔團體所賦予的責任。設計課程時,須符合社會多元化需求,並 於運動員功利主義、運動商業化,以及運動暴力等議題中,激發學生間相互的思辨空間,

並輔以價值澄清法,建立學生正確的運動價值態度。此外,課堂即是社會的小型縮影,透 過體育課程活動,讓學生培養社會互動與學習遵守社會規範的能力,亦是落實社會重建取 向的主軸。

5.生態整合

學科、個體與社會為生態整合取向的課程組成要素,該取向與杜威主張的自然情境學 習模式相類似 (周宏室,2002)。生態整合取向整合學科需求、個體需求及社會需求的內涵,

因此,課程規劃整合世間、人我與己我。課程主張個人意義的探尋,以及個體目標與信念 的實現,也強調個體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協調,並強調個體於學科知識的基礎之下,

於和諧的人文與自然社會環境之中,以及瞭解社會需求與動態的認知之下,進而追尋個人 生命意義的真諦。因此,體育課程的設計,應透過課程活動的安排,讓學生瞭解學科系統 與內容、自我意義與目標、社會現況與需求,觸發學生經由體育運動來契合自我整合性的 目標。

表2-1

體育課程之相關理論表

理論 論點

學科精熟 學科 (Subject) 為學科精熟取向的課程組成要素,其主張是以體適能與運動技 能的促進爲核心。

學習過程 學科 (Subject) 與個體 (Individual) 為學習過程取向的課程組成要素,主張經由 學習探索的過程,促使學生學會自我如何學習。

自我實現 個體 (Individual) 為自我實現取向的課程組成要素,強調學習者的興趣和需 要,並養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責任感,以協助學生的自我實現。

社會重建 社會 (Social) 為社會重建主義的課程組成要素,依據社會現況的需求來設計課 程內容,強調學生間的相互尊重、互助合作、承受團體責任與完成團體目標。

生態整合 學科 (Subject)、個體 (Individual) 與社會 (Social) 為生態整合取向的課程組成 要素,其整合了學科需求、個體需求及社會需求的內涵,藉由運動來拓展或發 現個人生命的真正意義。

綜覽體育課程之相關理論,發現學科精熟取向最主要是以運動技能、知識與體適能的 提升爲核心,聚焦於學生於課程中的學習效果,並檢核學生是否提升了運動技能、運動知 識、體能狀態,以及健康適能等能力;學習過程取向主要經由學習探索的過程,讓個體學 會如何自我學習,並透過教師的現代教育思潮,利用多元化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及創新的 教學安排與活動,讓學習的主動權回到學生身上,觸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核心能力;自我實 現取向訴求學生的自我實現,注意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因此,教師於教學活動中須滿足學 生個人化的運動目標、運動需求與運動指導等要素,並發展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與責任感;

社會重建主義乃呼應社會不同需求的面向,講求個體思辨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間的鼓勵 支持、互助合作與相互尊重,並培養負起團體責任與達成團體目標的能力;生態整合取向 強調個人的自我實現,以及個人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互動,平衡社會與個人需求,於 體育課程設計中,讓學生學習透過體育運動,使其能拓展並發現個人生命整合性的目標。

(二)體育教學構成要素

體育課程是學校教學科目一環,亦是學校體育的基石,同時屬於動態性的課程教學,

透過教學指導、場地設備、運動規則、教材應用、經驗累積和身體活動來進行體育教學 (葉 憲清,1986)。此外,體育教學是一項複雜的活動過程,亦是教師與學生間彼此互動的歷程,

因此,教師與學生為根本要素,再者,體育教學構成要素更包括教學目標、教學計畫、場 地器材、教法、教材與評量 (葉憲清,2004)。分別將體育教學構成要素進行討論。

1.教師

教師職責在於主導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過程,其積極正向的教學態度對於自主運動 意願偏低的學生具有影響,因此,教師須利用有效的方法協助學生學習,並依據欲達成的 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背景,以及學習與教學過程,設計符應學生學習經驗的課程內 容,此外,教師須對體育教學具備清晰之理念、教法之多元、環境之掌握、氣氛之營造,

以及目標之達成 (許義雄,1988;許義雄、黃月嬋,2001)。再者,今日的教學氛圍適逢強 調分工與專精的時代脈動下,體育教師依其專長進行分站教學 (station teaching),亦成為體 育教學之趨勢 (鄭志富,1990)。

2.學生

學習者的學習效能,受教師對該學習者的主觀認知與回饋所影響。當學習者受教師認 定具有學習能力時,則學習成果與成就較高,因此,教師須對學習者抱持正面、正向且積

極的學習能力認同感,來提高學習者學習的信心、成就與興趣。此外,學習者來自不同的 個體與特質,因此,教師運用同一份教法、教材會產生學習者間不同的學習成效。教師尤 須注意學習者間不同的學習特性、人格特質、社會發展、身心發展及運動技能學習的發展 等特徵,以有效協助每一位學子的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 (Thomas & Halliwell, 1976)。

3.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程規劃、活動設計、學習成效考評的依據 (許義雄,1988),二十一世紀 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應將學生的特殊性及發展的差異性納入考量,並經由團體運動養成 學生運動技能、建構運動知識、激發運動潛能、瞭解比賽規則、充實運動術語、體驗團隊 精神、培養社會行為、獲得運動樂趣、學習運動風度、陶冶文化涵養、紓解生活壓力、提

教學目標是課程規劃、活動設計、學習成效考評的依據 (許義雄,1988),二十一世紀 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應將學生的特殊性及發展的差異性納入考量,並經由團體運動養成 學生運動技能、建構運動知識、激發運動潛能、瞭解比賽規則、充實運動術語、體驗團隊 精神、培養社會行為、獲得運動樂趣、學習運動風度、陶冶文化涵養、紓解生活壓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