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研究之發現與文獻的探討,研究者針對臺灣地區師範校院體育課程提出實務之建 議,並針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參酌之建議。

一、實務建議

本研究於實務建議提出九點面向,分別敘述如下:

(一) 教師能力:透過體育教學行政單位建立完善的進修補助制度,來鼓勵教師主動進修、

補助教師出席教學研討會、補助教師考取相關證照或定期安排進修研習課程,來提升 教師的核心能力。

(二) 課程內容:鼓勵教師將課程目標,設定為影響學生課後每週參與休閒運動3次。此外,

教師應於課程中主動提供校園周邊休閒運動的相關資訊,包括民間體育運動組織、校 內運動性社團,以及各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等,以作為提供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管道。

(三) 教學策略:鼓勵教師運用多元教學策略與創新、創意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 思維,並藉由計步器、錄影反饋、目標管理、學習紀錄單或運動計畫承諾書等策略,

促使學生學習自我運動規劃、監控、檢核與修正的能力;此外,於大一體育課程中宜 特別宣導休閒運動參與的意義、價值、內涵與效益 (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會效益),

以利重要訊息即早內化於態度與價值之中。

(四) 硬體設施:體育教學單位向校方主動提出需求,建議增設多功能綜合體育館與休閒運 動設施 (撞球檯、桌球桌、健身設備等),以解決場地不足與室外場地使用上的不便;

並建議運用校園整體空間,規劃人車分離的步道、環山步道、環湖步道或環校步道,

應用美麗的校園大環境,成為校園中每一位教職員生健走與慢跑的休閒運動空間。

(五) 教學行政:體育行政單位制訂完善的運動場地使用管理辦法,包括課餘時間運動場地 的借用辦法、使用時間與管理維護,以提供學生課餘時間合適的休閒運動場所;另外,

體育行政單位應定期辦理校園馬拉松、全校越野賽、體育表演會、運動明星座談、休 閒運動規劃講座,並增設休閒運動團隊與全校休閒運動時間等相關活動,提供學生更 多元的休閒運動參與機會,同時配合各活動評鑑機制,來瞭解休閒運動參與者的滿意 度感受情形,以做為未來規劃與修正活動的參考依據。

(六) 選修喜好:開設新興休閒運動課程,例如潛水、攀岩、街舞、保齡球、直排輪、獨木 舟、風浪板、定向運動、健身舞蹈等,提供學生新穎的體育課程選項;並依據不同性 別,開設專屬課程,以利特殊化屬性、目標、能力與強度的課程設計;同時爭取更多 體育課程必修時數,或將體育選修課程納入畢業學分,以提升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的行 為。

(七) 課程評量:運用多元評量方式,包括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自我評量或共同評量,

以建立學生自我學習目標的設定與考核,同時提升學習者的主動權。

(八) 學習成效:重視休閒運動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包括運動傷害知識、運動賞析與運動處 方,同時重視體育教學歷程 (教師能力、課程內容、同儕關係、創新教學、成就榮譽、

多元評量、硬體設備) 的品質,以提升教學成效、形成正向休閒運動態度,養成休閒 運動參與實際能力。

(九) 策略聯盟:連同校園周邊運動場館,例如健身房、撞球館、保齡球館、高爾夫球練習 場與國民運動中心等建立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上課場地與優惠票價,並 為休閒運動場館帶來豐沛的消費人潮。

二、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於後續研究建議提出三點面向,分別敘述如下:

(一) 變項:未來可透過計畫行為理論、體育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態度的引用,配合探討 休閒運動態度的主觀規範變項與知覺行為控制變項,來進行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意圖模 式的探究,以瞭解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主要因素除了態度之外,是否主觀規範與知覺

行為控制亦是影響參與的主要因素。

(二) 方法:未來研究可透過增加變項與引用計畫行為理論方式,應用結構方程模式來進行 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模式的建構。

(三) 對象:未來研究可探討綜合性大學、科技類大學、醫學類大學、商業類大學或藝術性 等大學,來瞭解臺灣地區不同學習領域學生,對休閒運動參與特性的差異情形。

引用文獻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作者。

王文科 (2014)。教育硏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宏義 (2008)。大專足球體育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系刊,3,15-20。

田文政 (1991)。運動場地規劃與管理。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2004) 。 93 年 度 綜 合 分 析 時 間 運 用 概 況 。 取 自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1329&ctNode=4950&mp=4

吳明隆 (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電腦圖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呂碧琴 (1990)。由目的過程架構(PPCF)談我國學校體育目標的系統化。國民體育季刊,

19(2),72-80。

李世昌、林聰哲、李政道 (2005)。中部地區技專校院學生休閒連動現況暨態度之調查研究。

文化體育學刊,3,1-6。

李建霖 (2013)。大專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課程為例。高應 科大體育,12,74-103。

李德仁、莊國上、黃雅陵 (2008)。大專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長庚技術學 院為例。北體學報,16,295-308。

李蕙貞 (2011)。大學體育教學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3(2),1-12。

周文欽 (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心理。

周宏室 (2002)。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東泰 (200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政逸 (2012)。培育新時代良師重要課題。取自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電子報 http://home.ntcu.edu.tw/~TEC/e_paper/e_paper_c.php?SID=54

林清山 (200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林貴福 (1993)。國小體育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靜萍、曾瑞成 (200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體育常識。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施致平 (1999)。從邏輯斯諦回歸 (Logistic Regression) 論運動參與之預測。體育學報,27,

21-30。

施致平 (2000)。中華職籃運動參與之預測模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 報告 (編號:NSC89-2413-H-003-012-S),未出版。

洪昭坤 (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洪慧敏 (2009)。探討現今大學生休閒運動之態度。運動健康休閒學報,創刊號,34-52。

倪瑛蓮、施致平 (2010)。臺北市運動中心顧客參與預測模式分析。體育學報,43(3),91-108。

孫彩卿、陳鎰明 (2009)。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之研究-以明道大學生為例。休閒保健期刊,

2,125-137。

徐慶忠、陳鎰明 (2006)。學校體育的新趨勢-休閒運動課程。休閒運動期刊,5,87-93。

翁志成 (2010)。休閒運動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俊傑 (2010)。不同教學策略對大專校院籃球選修課程學習成效之探討。運動與遊憩研究,

5(2),124-138。

涂淑芳 (譯) (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Bammel, C., & Burrus-Bammel, L. L., 1982, 1992)

康正男、黃國恩、連玉輝 (2008)。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臺灣大學為例。臺灣體 育運動管理學報,7,33-51。

張宏亮、陳美燕、楊裕隆、王傑賢、林建勳、李俞麟 (2010)。臺灣大專校院學生運動習慣 之分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40-255。

張良漢 (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家銘、孫美蓮、江長慈 (2000)。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態度與滿意度之調查研 究。中華體育季刊,13(4),29-35。

張躍騰 (1996)。大專學生對體育課滿意度偏低原因之探討。大專體育,27,126-132。

教育部 (2015)。103學年度大專校院概況統計。臺北市:作者。

許富淑 (2010)。大專學生選修游泳課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輔仁大 學體育學刊,9,66-83。

許義雄 (1988)。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臺北市:文景。

許義雄、黃月嬋 (譯) (2001)。體育教學策略。臺北市:麥格羅希爾。(Rink, J. E., 1998) 陳仁精、鍾志強 (2009)。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雲科大體育,11,

81-90。

陳文良、劉選吉、謝謨郁 (2005)。大專學生體育課選修花式撞球之休閒運動態度與需求重 要程度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4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4-52。

陳民修、張少熙 (2007)。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就育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北教大 體育,2,166-173。

陳安妮、林永森、陳肇芳 (2006)。大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長榮大學為例。

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4(1),95-118。

陳志成、俞柏志、王毓鼎、柯佩岑 (2007)。淡水地區大學學生休閒運動態度與生活壓力關 係之研究。淡江體育,10,115-126。

陳東韋 (2008)。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行為之研究-以慈濟大學學生為樣本。嘉大體 育健康休閒期刊,7(3),59-70。

陳俊民 (2002)。從休閒與運動的關係談學校體育的發展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6 (4),

118-124。

陳皆榮 (2004)。倡導休閒活動、展開亮麗人生。學校體育,14(2),38-44。

陳美昭、賴香如 (2006)。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 與規律運動相關研究。

衛生教育學報,26,55-76。

陳逸政、李俞麟、王傑賢 (2013)。大專學生體育課參與情形與體適能現況調查之研究。輔 仁大學體育學刊,12,86-110。

陳瑞辰 (2014)。體育課程滿意度、休閒運動態度對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

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3),46-70。

陳肇芳 (2006)。大專學生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110-116。

陳肇芳 (2007)。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麗華 (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體育大學,桃園市。

彭馨潁 (2008)。臺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北體學報,

16,193-205。

曾沈連魁 (2014)。大學體育課「休閒運動」興趣選項課程之內含。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6,

53-63。

曾智檉 (2009)。探討大學生修習體育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情形。休閒保健期刊,1,

149-164。

曾雙郎、李宜芳 (2002)。目標管理與體育教學。中華體育季刊,16(4),102-109。

黃月嬋 (1992)。有效體育教學的教師行為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黃孟立、高俊雄 (2003)。技職院校學生運動休閒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專 刊,92年度(下),1-10。

黃美蓉 (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巿立大學,臺北市。

黃美蓉 (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巿立大學,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