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體育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態度對休閒運動參與之相關情形….48

本節將探討體育課程滿意度、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的關係,分為四個部分依 序討論,分別為體育課程滿意度與與休閒運動參與的關係、休閒運動態度與與休閒運動參 與的關係、體育課程滿意度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的關係、本節小結,以期明確瞭 解體育課程滿意度、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關係之學理基礎。

一、體育課程滿意度與與休閒運動參與的關係

體育課程對於影響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具有重要性的因素 (Guo & Liu, 2016)。學者們 指出透過大學活潑、多元、休閒、樂趣化的興趣選修體育課程,學生可從中獲得未來休閒 運動所需的技能、認知與興趣,提高其運動自我效能 (體適能、運動技能、成就感),對於 學生養成休閒活動習慣、體驗休閒運動樂趣、提升身體適能與休閒運動參與能力具有影響 力 (陳俊民,2002;楊亮梅、陳俊民,2009;蔡貞雄,1998;鍾志強,2008;闕月清,1999;

Biddle, 2001; Rice, 1988)。Guo 與 Liu (2016) 亦提出增加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自我控自 能力,進而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意圖,並能產生實際參與休閒運動的行為。此外,高評價的 體育課程喜愛程度與學習滿意度,會影響學生未來利用課餘時間參與運動類的休閒活動,

並 對 建 立 日 常 的 運 動 習 慣 具 有 影 響 力 ( 林 貴 福 , 1993 ; Carlson, 1995; Silverman &

Subramaniam, 2000)。Grady (1993) 透過個人化健康體適能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完成課程的 大學生經由調查後發現,學生的身體活動態度有顯著性提升,此外,更正向提升學生參與 休閒運動的意圖。許富淑 (2010) 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在游泳課程獲得高度的學習滿意度,

將對該生未來參與游泳休閒運動將有正向影響。李建霖 (2013) 亦指出大學體育課的實施,

是建立學生運動習慣的最後把關,而高度的課程滿意程度,將影響學生離開校園後的運動 參與,以及終身運動習慣建立的關鍵因素。再者,大學的功能更需要具備規劃運動相關措 施與政策,促使學生能夠在休閒時間有品質的加以利用,並將身體活動與運動深化於個人 的日常生活與興趣,對於其個人的認知與未來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性的影響 (Ignatov, 2016) (圖2-3)。此外,林東泰 (2002) 更以不同觀點指出休閒、運動與體育三者互為影響,三者相 得益彰。學生在自主休閒運動參與的意願與頻率愈高,則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學習成就 與學習滿意度則愈高;學生若在體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充足的休閒運動管道資訊與 方法,例如運動資訊搜尋技巧與生活環境的優良運動場所等,將可提升休閒運動參與的「環

境動機」因素層面,再者,學生於體育課程中獲得良性同儕互動、同儕支持與教師互動,

會產生高評價的體育課程滿意水準,並提升未來休閒運動參與的整體動機,尤其在「同儕 情誼」因素層面的正向影響更為顯著 (陳民修、張少熙,2007) (圖2-4)。

綜覽體育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關係之相關研究 (表2-9),發現部分學者認為體育 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的關係互為影響,體育、休閒與運動三者相互產生正向影響,

學生在休閒運動參與的意願、頻率愈高,則體育課程滿意度評價也愈高;而學生在體育課 程滿意度呈現高評價水準,對於未來休閒運動參與的整體動機將產生正向影響 (林東泰,

2002;陳民修、張少熙,2007);多數研究者則認為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的參與 行為,尤其學生若能完成個人化的健康體適能課程,並能夠獲得樂趣、完整的休閒運動知 識、高學習成就與情意發展,對課後的休閒運動參與頻率、行為將有正面影響 (李建霖,

2013;林貴福,1993;許富淑,2010;陳俊民,2002;楊亮梅、陳俊民,2009;蔡貞雄,

1998;鍾志強,2008;闕月清,1999;Biddle, 2001; Carlson, 1995; Grady, 1993; Guo & Liu, 2016;

Ignatov, 2016; Rice, 1988; Silverman & Subramaniam, 2000)。

圖 2-3. 體育課程滿意度影響休閒運動參與關係圖

圖 2-4. 體育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互為影響關係圖 表2-9

體育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關係之相關研究表

學者 (年代) 結果

Rice (1988)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Grady (1993) 「個人化健康體適能課程」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林貴福 (1993)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Carlson (1995)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蔡貞雄 (1998)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接下表)

休閒運動參與

休閒運動參與:環境動機、同儕情誼等因素 體育課程滿意度:獲得樂趣、認知、技能、效能

體育課程滿意度:獲得方法、管道、支持、互動

表2-9

體育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關係之相關研究表 (續)

學者 (年代) 結果

闕月清 (1999)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Silverman 與 Subramaniam (2000)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Biddle (2001)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陳俊民 (2002)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林東泰 (2002) 「體育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互為影響 陳民修與張少熙 (2007) 「體育課程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互為影響 鍾志強 (2008)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楊亮梅與陳俊民 (2009)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許富淑 (2010)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李建霖 (2013) 「體育課程滿意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Guo 與 Liu (2016) 「體育課程」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Ignatov (2016) 「體育課程」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二、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的關係

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互為影響,並非單向關係 (Doganis & Theodorakis, 1995)。楊亮梅 與陳俊民 (2009) 指出休閒運動態度產生休閒運動參與行為,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再度強化休 閒運動態度。高度的休閒運動態度影響休閒運動參與行為的運動頻率、運動類型、同伴性 質、持續時間、運動地點與運動自覺強度,此外,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傾向愈高,則運動的 態度與情意愈高,兩者互為影響 (黃雅鈴、陳惠美,2005) (圖2-5);再者,參與休閒運動的 時間與頻率愈多,以及個體獲得的休閒運動效能與成就感愈高,則技能層面以及整體休閒 運動態度的評價愈高 (陳東韋,2008) (圖2-6);Lim 等 (2010) 指出直接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的因素包括態度與自我效能,而態度與自我效能亦會透過動機的中介效果來影響休閒運動 的參與。McFarland 等 (2014) 發現父母親對自然環境參與的態度愈高,則孩童參與戶外休 閒運動的時間則愈多。Myung 與 Yang (2016) 亦發現休閒認知態度愈高,則休閒行為態度 愈高。此外,分析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可進一步瞭解大學生休閒運動的參與,而正確的

運動態度,亦為影響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內在動機 (孫彩卿、陳鎰明,2009;Guo & Liu, 2016)。因為,當休閒作為日常生活態度時,將會導致自我休閒行為的產生 (Sessoms, 1996),

顯示出態度影響行為的結果。理性行動理論與計畫行為理論亦指出態度 (attitude) 是形成行 為意圖 (behavior intention) 的重要變項,而行為意圖則是預測及解釋個人實際行為表現的 指標 (Ajzen & Fishbein, 1980; Ajzen, 1985)。大學生個人的內隱態度,對於該生外顯的運動 參與行為具有顯著性正相關 (Coults, 1973; Ragheb, 1980)。休閒運動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 休閒運動體驗行為 (黃振紅、呂碧琴,2012)。Hsieh (1998) 亦指出正向的休閒態度 (情感 因素構面) 會提高休閒動機,而正向的休閒動機進而再提升休閒參與行為,是故,休閒態 度會透過休閒動機的中介效果來影響休閒參與的行為。學者們亦指出休閒運動態度愈積 極,則休閒運動參與的頻率、時間、週時數愈多 (陳仁精、鍾志強,2009;楊亮梅、顧毓 群,2004;Lim, 2009; Noland & Feldman, 1985)。而性別、學院、運動花費、重要性認知、

運動自我效能、社會學習效益、社團與運動代表隊經驗等因素,對休閒運動參與具有影響 性 (黃振紅,2004;鍾志強,2005;Yin & Boyd, 2000)。此外,休閒運動態度變項中的「生 理成長」以及「主動參與」等因素,為預測休閒運動參與變項的主要因素 (陳瑞辰,2014) (圖 2-7)。

綜覽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關係之相關研究 (表2-10),發現部分研究者認為休 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的關係互為影響,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傾向愈高,其休閒運動時 間愈長、頻率愈高,進而影響休閒運動態度,此外,個體休閒運動態度的深化,將再度牽 引休閒運動參與行為的產生 (黃雅鈴、陳惠美,2005;楊亮梅、陳俊民,2009;Doganis &

Theodorakis 1995);部分研究者認為休閒運動參與會影響休閒運動態度,休閒運動時間愈 長、次數愈多,個體在休閒運動態度的技能層面得分愈高 (陳東韋,2008);多數研究者認 為休閒運動態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運動態度會牽引著個體的行為意圖與休閒運動 參與行為 (例如:運動頻率、類型、強度、時間、同伴、地點),此外,個體的運動效能 (例 如:休閒運動成就感、認知、體能進步) 愈高,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愈高 (孫彩卿、陳鎰明,

2009;陳仁精、鍾志強,2009;陳瑞辰,2014;黃振紅,2004;黃振紅、呂碧琴,2012;

楊亮梅、顧毓群,2004;鍾志強,2005;Ajzen & Fishbein, 1980; Ajzen, 1985; Coults, 1973; Guo

& Liu, 2016; Hsieh, 1998; Lim et al., 2010; Lim, 2009; McFarland et al., 2014; Myung & Yang, 2016; Noland & Feldman, 1985; Ragheb, 1980; Sessoms, 1996; Yin & Boyd, 2000)。

圖 2-5. 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互為影響關係圖

圖 2-6. 休閒運動參與影響休閒運動態度關係圖

圖 2-7. 休閒運動態度影響休閒運動參與關係圖 表2-10

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關係之相關研究表

學者 (年代) 結果

Coults (1973) 「休閒運動態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Ajzen 與 Fishbein (1980) 「態度」會影響「參與」

Ragheb (1980) 「休閒態度」會影響「休閒參與」

Noland 與 Feldman (1985) 「休閒運動態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Ajzen (1985) 「態度」會影響「行為」

Doganis 與 Theodorakis (1995) 「態度」與「行為」相互影響 Sessoms (1996) 「休閒態度」會影響「休閒參與」

Hsieh (1998) 「休閒態度」會經由「休閒動機」而影響「休閒參與」

Yin 與 Boyd (2000) 「休閒運動態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黃振紅 (2004) 「休閒運動態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楊亮梅與顧毓群 (2004) 「休閒運動態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鍾志強 (2005) 「休閒運動態度」會影響「休閒運動參與」

黃雅鈴與陳惠美 (2005) 「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相互影響

黃雅鈴與陳惠美 (2005) 「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