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關係…

壹、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決定程度之相關研究

由於國內有關大學生涯服務工作之成效研究並不多,因此較缺乏進一 步探討與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間的關係。韓楷檉等人(2007)針對大一學生 調查對於高中時期之生涯輔導受益成效,結果顯示學生對於「生涯資訊評 估」向度上有較佳的受益程度,但在「生涯決定與計畫」向度上則有較低 的受益程度。該研究進一步探討與目前生涯決定狀態的關係,發現生涯輔 導工作成效的整體評估皆與生涯決定量表總分呈負相關,而當中又以「生 涯資訊評估」向度上的受益成效與其生涯決定狀態具有顯著的負相關。亦 即學生在「生涯資訊評估」向度上的成效評估越高,則其生涯決定狀態越 趨向於定向;反之,學生在「生涯資訊評估」向度上的成效評估越低,則 其生涯決定狀態越趨向於未定向。由此可見,生涯輔導工作成效對於學生 生涯決定程度似乎具有正向影響性。

國外學者 Fouad 等人(2006)則以大學生在生涯服務措施的使用比例進 行初步的成效評估,該研究發現學生們使用率最高的前三項服務措施依序 為「求職博覽會」、「就業安置」與「生涯中心網站」,而前兩項措施亦 是學生們評估熟悉度最高的前兩名,其次才是個別諮商服務。此外,該研 究 進 一 步 調 查 學 生 在 生 涯 決 定 困 難 量 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CDDQ)上的反應情況,以此作為學生對於生涯服 務需求的客觀指標。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皆感到生涯決定困難,但是對於 知道學校有相關資源且又願意前來尋求生涯協助的學生極為少數,其結果 顯示學生的求助行為普遍偏低。雖然該研究並未檢驗生涯服務使用程度與 學生生涯決定困難間的關係,但藉由調查結果有助於了解學生在使用生涯

服務措施的偏好情形,可作為後續規劃生涯服務工作之參考依據。而Brian 等人(2000)則從消費者的角度,由學生主觀評估對於中心生涯服務品質的 滿意度,研究結果發現良好的生涯服務績效能幫助學生提早做好生涯準 備,因此在職業抉擇過程中較為順利,能做出較好的工作選擇,進而使學 生對該工作更具滿意度與效能。

整體而言,國內外相關研究皆認同學校生涯服務成效的重要性,以及 對於學生生涯決定發展的正面影響(林家興等人,2006;Brian et al., 2000;

Fairchild & Seeley, 1996; Hughey & Gysbers, 1993; Jepsen & Dickson, 2003;

Terkla et al., 1999),但似乎較少進一步以量化方式檢驗兩者間的關係。因 此本研究除了探討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決定程度的關係影響外,期望 也能從目前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的現況,了解大學生涯服務工作的實施情 形,亦可作為評估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的參考指標之一。

貳、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關係

有關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相關研究已在第三節文獻中進行 探討,可以發現各研究結果普遍支持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具有關 聯性存在(楊雅惠,2004;Creed et al., 2005; Deniz, 2006; Larson & Majors, 1998; Larson et al., 1988; Lee, 2005),當個人具備越佳的生涯因應策略時,

其生涯決定狀態越趨向於穩定。然而,不同的因應策略亦可能導致不同的 決定程度,如果個人在面對生涯抉擇的問題與壓力時,較傾向於採取情緒 取向的因應策略時,其生涯決定程度較低;而較傾向於採取問題取向的因 應策略時,其生涯決定程度較高(Lazarus, 2000; O’Hare & Tamburri, 1986)。

此外,O’Hare 與 Tamburri(1986)以 248 位大學畢業生為研究對象,探 討焦慮特質與因應策略對於生涯決定的關係,該研究發現自我效能較低的 因應策略會與個人焦慮特質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可以有效預測個人的生涯

未定狀態。而 Niles 與 Sowa(1992)則以人格特質中的承諾程度作為個人因 應方式的外在效標,進而預測對於個人生涯決定狀態的影響,其結果發現 當個人動機、承諾度與自我效能感皆較高時,會較傾向於生涯已定的狀 態。Weinstein 等人(2002)則發現個人的自控感對於生涯決定焦慮的預測 力,將會受到因應策略的調節所影響,倘若個人具備較高的自控感,以及 傾向於採用問題取向的因應策略,則其生涯焦慮感會越低,將有利於生涯 決定。

整體而言,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間的關係,可能受到其他 相關變項的影響,大致可區分為內在個人因素或外在環境因素,其中內在 個人因素包括性別(楊雅惠,2004;O’Hare & Beutell, 1987)、年級(張佳晏,

2004)或學制(Lent et al., 2002)等個人背景變項,以及個人自控感(Weinstein et al., 2002)、選擇焦慮感(Germeijs et al., 2006; Weinstein et al., 2002)、因應 自我效能(Luzzo & McWhirter, 2001)、生活滿意度(Deniz, 2006)與職業探索 經驗(林清文,1994;Creed et al., 2005)等因素;而外在環境因素則以社會 支持為主(Lent et al., 2000; Lent et al., 2002)。

從上述相關研究可發現探討外在環境因素對於個人採取因應策略的影 響研究似乎較少,而本研究所重視的大學生涯服務工作,亦屬於社會支持 的向度來源之一,因此將進一步檢視大學生對於學校生涯服務工作成效評 估結果,與其生涯因應策略間的關係影響。

參、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關係

Jepsen 與 Dickson(2003)針對高中畢業學生進行長達 29 年的縱貫性研 究發現,學生們早期發展階段中所建立的因應行為,將會影響後期的因應 行為,而高中時期是學生們主要展開生涯探索活動的開始,而當時學校所 提供的生涯輔導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將會進而影響學生們的職業決 定。然而,美國與國內的高中學校生活落差很大,國內高中時期仍主要以

升學考試為目標,學生們沒有充分的時間從事各種生涯探索活動,因此大 多數學生直到大學階段才開始進行相關的職業探索活動,並逐漸邁入實踐 階段。Smith 與 Green(2005)則在大學職業教育與訓練(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方案評估報告中強調,大學階段所提供的職業教育與訓 練 有 利 於 學 生 釐 清 自 我 興 趣 與 方 向 ,進 而 做 出 職 業 決 定 。 同 樣 地 , Ebberwein、Krieshok、Ulven 與 Prosser(2004)認為未來職場的變動與不確 定性越來越高,應增加個人對於外在世界的調適因應能力,研究發現如果 個人對於外在職業世界的改變有更多的了解,可有助於提早因應不確定的 狀況。這正是學校教育中生涯輔導規劃的目標之一。然而,在Terkla 等人 (1999)的縱貫性成效評估研究,以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的生涯 規劃方案,並於四年後追蹤學生對於大學生涯服務的成效評價結果,該研 究以學生對於學校生涯規劃方案的滿意度作為評估向度,並採用對照組以 了解及早介入處理對於學生們在生涯決定與規劃上的影響。結果發現參與 者普遍對於生涯服務工作的滿意度高於未參與者,且認為方案評估是極必 須的工作向度之一,除此外,參與者對於畢業後的工作經驗有較高的滿意 度,並且在大學階段有較多生涯探索與體驗。由此可知,生涯服務有助於 提昇學生自我生涯規劃的覺察,並擴展職業探索經驗以利於生涯決定。

綜合相關文獻探討可知,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皆與生涯 決定程度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在了解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 策略各自對於生涯決定程度的預測力後,將進而探討兩自變項間的交互作 用影響,以釐清彼此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