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涯因應策略及其相關研究

國內近幾年針對大學生生涯發展定向的相關研究發現,生涯未定有普 遍增加的趨勢,並且大多數學生都處於探索性未定向的狀態(田秀蘭,

1998;金樹人等人,1989;袁志晃,2002)。雖然就生涯發展論的觀點來看,

生涯未定是發展歷程中暫時的過渡階段(Gordon, 1998),但是倘若個人在此 轉換階段中未具備適當的生涯因應策略來面對生涯未定的情形,將會對個 人產生不適應的影響,因此可知生涯因應策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節將 進一步探討生涯因應策略的基本概念與相關研究。

壹、因應策略之基本概念

因應策略(coping strategy)的定義係指個人遭遇困難時所採取較為積極 性的應付手段,其策略包括行動與思想兩層面,是有目的性的意識行為,

而非潛意識的防衛作用(張春興,1989)。換言之,舉凡個人與外在環境互 動過程中,為達到良好適應而採取的處理方式或解決方法,即為因應的概 念。而因應策略的定義適用範圍廣泛,其共通目的皆在於減低焦慮並進而 解 決 問 題 困 難 , 更 會 因 不 同 情 境 而 發 展 不 同 的 因 應 方 式(Folkman &

Moskowitz, 2000)。

有關因應策略的探討與理論大多源自於壓力的相關研究,其中以 Lazarus和Folkman(1984)所提出的壓力與因應認知理論最為普遍,後續研究 亦根據其核心概念做更進一步的探討(Carver, Scheier, & Weintraub, 1989;

Tolor & Fehon, 1987)。該理論認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共同互動的結果,而 因應行為乃為了改變或適應壓力源所產生的策略,並且強調壓力和因應都 是認知評估的動態過程。而在產生因應策略之前,當個人面臨壓力狀態時 將會先經歷兩個步驟的評估歷程,最後才進入因應策略的產生歷程,而因

應策略又可再區分為三種類型。以下簡述之:

一、面對壓力時的二種評估歷程

1. 初級評估:當個人初步面對壓力情境時,將主動分析自己被此情境 影響的程度與其可能後果,倘若評估該壓力情境與自身沒有任何的利害關 係,則整個歷程就會停止。反之,要是壓力刺激對於自己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影響性,則會進入第二階段的評估歷程。

2. 次級評估:此階段會評估自身所有因應資源,思考該採取何種行 動,以促使正面結果增加到最大而負面結果減少到最低。

以上初級評估與次級評估皆發生在個人的認知層面上,完成兩階段的 認知評估後,個人才準備進入因應階段,實際著手處理壓力情境所帶來的 挑戰。

二、因應策略的三種類型

1. 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指個人直接面對問題,並 採取行動來解決問題本身。此為直接行動的因應方式,使用策略來修正情 境,以維持自身的優勢。

2. 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指個人優先處理情境中自 己所產生的情緒,而非針對問題本身。當個人感覺必須去忍受壓力刺激 時,較易採取此種因應。

3. 折衷焦點因應(mixed problem and emotion-focused):指個人轉向他 人尋求社會協助,以獲得情感支持與同理;或者進而蒐集更多的相關資 訊,有助於之後形成因應策略。

綜上所述,Lazarus與Folkman(1984)認為因應策略是個人與環境關係共 同互動而產生的結果,在因應歷程中個人需要不斷的進行認知評估,而其 評估結果會影響因應方式的成效性,並且壓力源的不同亦會影響因應策略 的方式。

此外,其他學者如 Billings 與 Moos(1984)亦針對壓力因應方式做不同

的分類研究,其概念主要以主動與被動向度來區分因應類型,分別為:(1) 主動性認知因應(active-cognitive coping),強調以正向的觀點來看待問題;

(2)主動性行為因應(active-behavioral coping),處理問題本身,強調擬訂策 略並付出行動。(3)逃避性因應(avoidant coping),處理自身情緒,大多為抱 怨宣洩情緒,面對問題較消極被動。

雖然,因應策略可大致區分成不同類型,但 Carver 等人(1989)認為不 同類型的因應方式並非各自獨立運作,彼此間會交互作用並共同產生影響 性。有關影響因應策略的選擇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因素,其中內在因素多與 個人本身有關,如年齡、人格特質、智力、認知信念、情緒狀態或過去面 對壓力的經驗等;而外在因素則與個人的周圍資源有關,如社會支持、重 要他人、生活環境、事件緊迫性等(Folkman & Moskowitz, 2000)。

貳、因應策略應用在生涯決定歷程上之基本概念與相關評量

將因應策略(coping strategy)應用至生涯決定歷程中的相關研究,可回 溯 到 早 期 Phillips 與 Strohmer(1983) 所 提 到 的 發 展 性 因 應 策 略 (developmental coping strategies) , 其 認 為 透 過 職 業 成 熟 度 (vocational maturety)概念可以建構出個人在生涯決定歷程中的因應策略內涵,而個人 在完成特定決策任務的發展歷程中將會受到職業成熟因應策略的影響。簡 單來說,Phillips 與 Strohmer 認為職業成熟度意指個人對於生涯階段任務 的準備程度,倘若以職業成熟度的四個特性來解釋因應策略的概念,分別 為:(1)生涯準備度:指個人對於生涯準備的努力與承諾;(2)資源的覺察與 使用:指個人對於可取得資源的探索,以及運用情形;(3)教育或職業領域 的知識背景:指個人對於職業架構、特定職業範圍與求職策略的了解;(4) 生涯決定能力:指個人具備決策技巧的能力,以解決特定生涯問題。

基於壓力因應理論的假設,每當壓力的產生將會引發個人做出相對的

因應策略(Lazarus & Folkman, 1984)。同樣地,個人在生涯決定過程中可能 會對其挑戰性與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不安(Gordon, 1998)。儘管是生涯已定 的學生,在生涯決定的過程中亦可能因為缺少足夠背景知識而感到難以做 抉擇(Gati et al., 1996)。上述情況對於個人來說皆是引發壓力的來源,因 此,相關研究以壓力因應觀點作為研究根基,進而探討個人如何因應生涯 決定歷程中所帶來的壓力,以及生涯決定程度與因應方式間的關係(楊雅 惠,2004;Germeijs et al., 2006; O’Hare & Tamburri, 1986; O’Hare & Beutell, 1987)。

此外,藉由生涯因應策略量表的編製結果,可有助於釐清生涯因應策 略的因素架構,如楊雅惠(2004)以開放式問卷調查北部共 64 位大四學生對 於「面對未來生涯抉擇的壓力會如何因應」,最後整理分析問卷結果並參 考相關壓力因應文獻,彙整成量表題項。該量表透過主成分因素分析後可 將大四學生生涯抉擇因應行為歸納成四大類型,分別為:(1)「積極問題焦 點因應」:包括解決問題、尋求社會支持或尋求建議、計畫與期待、尋求 資源、改變自己、邏輯思考及時間管理;(2)「消極問題焦點因應」:包括 延宕處理、認命、行為逃避、轉移注意力、消極忍受及使用藥物;(3)「積 極情緒焦點因應」:包括抒解情緒、宗教信仰、放鬆、社會比較及正向闡 釋;(4)「消極情緒焦點因應」:包括壓抑情緒、投射及責備他人。其作答 方式採Likert 四點量尺,分別為「從未如此」、「偶而如此」、「經常如此」

及「總是如此」,其計分方式依序為1、2、3、4 分,受試者在各分量表的 得分越高,則表示越常使用該種因應方式。而後續針對312 名預試樣本進 行信、效度分析結果,測得總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 為 .75,而各分 量表Cronbach α 範圍介於 .84 至 .88,只有「積極情緒焦點因應」為 .68;

而透過主成分因素分析亦得到四類因素向度,其累積解釋變異達40%。

同樣地,國外學者 Larson 等人(1988)針對成人所編製的生涯未定因應 量表(Coping with Career Indecision Instrument, CCI),得到四個生涯因應方

式之因素構念,分別為「主觀生涯煩惱與阻礙」、「積極問題解決」、「學習 自我效能」與「生涯迷思」,此分類方式有助於在諮商輔導過程中提供不 同的介入策略,以符合學生的個別化需求。該量表評量方式為六點量尺,

選項為「非常不同意」計分為 1 到「非常同意」計分為 6,其中得分越高 表示在生涯決定過程中越偏向於負面、非積極性的評估與作法。而Larson、

Toulouse、Fitzpatrick 與 Heppner(1994)針對 CCI 量表進行信、效度檢驗,

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 .89,而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 α 係數介於 .69 至 .90,間隔兩週後的再測信度亦維持不錯的水準。並且,CCI 量表與 Osipow(1987)所編製「生涯決定量表」 (Career Descion Scale-Certainty, CDS-C)的相關係數為 -.66,而與 Holland 等人(1980)所編製「我的職業狀 況」(MY Vocational Situation)的相關係數為 -.79。由此可知 CCI 量表的信、

效度良好。再者,CCI 量表亦具有不錯的鑑別力,針對已定與未定族群中 的區辨力達到85%。

根據上述文獻可知,因應方式是個人面對壓力時,為了避免或減輕壓 力所帶來的困擾或不適,進而採取認知、情緒及行為上的反應。本研究將 生涯因應策略定義為,學生在生涯決定歷程中當感到不確定或抉擇困難 時,為避免或減輕因生涯決定壓力所帶來的困擾與不適應,因而採取認 知、情緒及行為上的反應。

參、生涯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國內目前直接針對生涯因應策略方面的研究極為少數(楊雅惠,2004;

Tien et al., 2005),反之,國外對於生涯決定歷程與其因應策略的探討(Creed et al., 2005; Larson & Majors, 1998; Lazarus, 2000; Lee, 2005; Weinstein et al., 2002),以及相關量表之編製研究(Larson et al., 1988; O’Hare & Beutell, 1987) 則較為普遍。以下針對國內、外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

Tien 等人(2005)使用開放性問卷調查國內大學生對於生涯不確定性 (career uncertainty)的知覺,並探討學生如何因應現況,以及因應方式的成 效性(coping efficacies)。該研究以紮根研究法,將學生們的調查結果歸納 成幾個核心類別,學生們普遍認為心理調適方式最具成效性,再者是社會 支持網絡、搜尋資訊,最後才是生理調適、接受目前現況與宗教信仰。Tien 等人將上述因應方式的核心概念進一步歸納,可區分為三種因應調適類 型:

1. 生理調適(physical adjustment):著重在生理層面的行為調整,透過 改變生理狀態或符合生理需求來降低壓力,例如運動、睡覺、唱歌、哭泣 等。此類型因應方式為短暫性的調適方法,主要為幫助個人放鬆與激勵的 功用。

2. 心理調適(psychology adjustment):包括心理與認知兩類,兩者間會

2. 心理調適(psychology adjustment):包括心理與認知兩類,兩者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