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決定程度及其相關研究

有關生涯決定的研究議題已受到長期的重視,不同年齡層對象在其發 展階段將面臨不同的生涯決定,本節將針對大學生族群,進一步探討生涯 決定程度的基本概念與相關影響因素。

壹、生涯決定程度之基本概念

生涯決定(career decision)意指個人整合自我與外在環境的資訊,在眾 多可能的選項中進行評估、選擇與確認,並且在決定過程中可以反映出個 人如何看待自己與外在環境中的機會(Herr et al., 2004)。更具體來說,生涯 決定綜合了個人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教育與職業等外在因素的判斷,而 在面臨生涯抉擇情境時所做的各種反應(林清文,1994)。由此可知,生涯 決定似乎是一個歷程性的概念,但在不同生涯決定歷程中亦可從暫時性的 單一狀態做深入的了解,大多學者傾向以類型論的方式進而探討個人在生 涯決定上的差異性(林清文,1994;Gati et al., 1996; Kelly & Pulver, 2003)。

普遍而言,生涯決定類型大多採用單一向度區分為「定向」與「未定 向」的構念(Osipow et al., 1976),後來研究進一步探討不同決定類型中是 否具有次類別(multiple subtype)的差異,陸續將生涯定向或生涯未定向建構 成更多階層性的類別概念(Chartrand, Martin, Robbins, McAuliffe, Pickering,

& Calliotte, 1994; Larson et al., 1988)。

有關生涯決定或未定類型的分類研究,大多為學者自行發展相關評量 工具,透過因素分析方式建構出生涯決定或未定的構念因素,以藉此區分 出不同的類別(Jones & Chenery, 1980; Osipow et al., 1976)。除此外,研究者 亦可使用現成之生涯決定量表工具,如生涯決定量表(Career Decision Scale, CDS) 、 生 涯 因 素 量 表 (Career Factors Inventory, CFI) 、 職 業 決 策 量 表

(Vocational Decision Scale, VDS)等,再針對其所欲探討之特定因素,配合 使用其他量表進一步蒐集研究對象之相關資料,而常見的變項為自尊 (Chartrand et al., 1994)、內外控(Wanberg & Muchinsky, 1992)、情境-特質焦 慮(Jones, 1989)、問題解決能力(Larson et al., 1988)與生涯成熟度(Savickas &

Jarjoura, 1991)等,最後再將所有類別變項進行群集分析,進而區分生涯決 定或未定的類型。整體言之,不同的研究對象、評量工具以及理論架構依 據,都會進而影響生涯決定或生涯未定具有不同類別的概念定義(Gordon, 1998)。

儘管生涯決定的類型眾多,但最常可區分為生涯已定、生涯未定與生 涯猶豫三大類。以下針對Crites(1981)所提出來的概念做介紹(引自 Herr et al., 2004, p. 330):

首先,所謂的「生涯已定」(career decided)係指個人已確定其生涯決定 方向,雖然已做出決策,但並不表示個人知道如何朝此生涯目標前進,因 此針對生涯已定族群,生涯輔導可提供進一步的目標執行規劃,協助判斷 決定的適切性。

再者,「生涯未定」(career undecided)係指個人尚未做出生涯決定,對 於未定的狀態可能不會視為有問題,且有延遲做承諾的傾向,該未定族群 大多在生涯發展上尚未成熟,缺少自我與外在工作世界的資訊;但從正向 觀點來看,未定族群亦具有多重可能性,可以嘗試探索不同職業類型工作。

最後,「生涯猶豫」(career indecisive)係指個人對於做決定有過高的焦 慮感,並伴隨非理性信念而難以做決定;此類型大多自信心低落、缺乏自 我認同以及對於模糊性忍受度低,受到廣泛性的人格特質影響,即使資訊 充分仍無法做出決定。

此外,Gordon(1998)進一步分析探討 1970 年至 1990 年期間,共計十 五篇生涯決定類型之相關研究文獻,比較各研究間的定義,並彙整共同因 素,將生涯決定狀態歸納為三種生涯已定類型,以及四種生涯未定類型,

分別為(Gordon, 1998, pp. 392-398):

一、完全性生涯已定(very decided):此類型學生對於生涯決定十分肯 定,但是應進一步協助探討其生涯決定的形成歷程,以及所依據的生涯資 訊來源,進而確認決定的適切性。

二、程度性生涯已定(somewhat decided):此類型學生對於已做決定的 結果仍感到疑慮,缺乏適當的自我或職業領域知識,亦可能對於其主修科 目感到茫然難以選擇,學生容易以「應該做」來作為抉擇的依據,而不是 考量其自身興趣與能力。在諮商介入上可追蹤確認學生如何做決定、所參 考資訊的可靠度以及影響做決定的因素來源等。在澄清的過程中可能會使 學生重新建構其決定,並且在轉換決定時可能會有較高的焦慮不安感,需 要足夠的支持與提供相關資訊以做判斷。

三、不穩定性生涯已定(unstable decided):此類學生雖然已做生涯決 定,但其目標穩定性不高,容易有高焦慮感、對於自我能力表現缺乏信心。

如此可能進而影響個人避免再做決定的確認或改變,因而產生矛盾或猶豫 感。在生涯介入上應視其焦慮程度進行諮商,探討有關低自我效能與目標 不穩定性的問題,並進而提供做決定的技巧。

四、臨時性生涯未定(tentative undecided):此類學生雖然明顯地未做決 定,但相較於其他未定類型,已初步形成職業選擇,但仍缺乏更進一步的 探索與具體化目標。在生涯介入上應協助學生了解如何進行資訊整合,並 逐步進入到實際探索階段。

五、發展性生涯未定(developmentally undecided):此類學生正處於一 般性生涯發展的階段,介於建構發展目標與給予決定承諾的轉換過程中,

尚未具備良好的生涯成熟度,大多缺乏自我與生涯資訊。因此,以生涯發 展的觀點來看,個人的生涯未定向亦屬於發展歷程中的自然過渡現象。在 生涯介入上應協助學生了解自我與職業資訊,並增進決策技巧,以及確認 其生涯抉擇。

六、嚴重性生涯未定(seriously undecided):此類生涯未定的學生,其 自尊與職業認同感較低,可能知覺到較多的生涯阻礙,並且較依賴他人做 決定,而避免對自我決定負責。不同於長期性生涯未定者,嚴重性生涯未 定者的焦慮感與猶豫程度較低。在生涯介入上應針對學生個人內在議題先 做探討,之後才是職業探索活動的引導。

七、長期性生涯不確定(chronically indecisive):此類型學生反映出個人 心理或人格特質上的功能不良,表現出廣泛性的猶豫與未定感,主要特徵 包括高焦慮感、低自我概念、無助與外控。在生涯介入上需要進行長期性 個人或情緒方面的諮商,針對其生涯猶豫進行認知重建,協助學生探索自 我本質與期望,並且需要具體訓練問題解決與做決定的技巧(Larson et al., 1988)。

綜合言之,生涯決定狀態雖然可以區分為多階層的類別概念,但是每 個生涯決定狀態類別間是具有可變動性的,其決定狀態會因為個人在歷程 中的改變而有所不同(Gordon, 1998)。因此,除了以全有全無的觀點來區分 生涯決定狀態外,亦可透過具備信、效度的量表,如生涯決定量表(CDS) 或職業決策量表(VDS),以連續性觀點表示生涯決定程度的概念,將可提 供更多彈性解釋空間。而在本研究中所指生涯決定程度,乃由「生涯決定 量表」之得分表示之,該量表為劉姿君(1994)所編製的「生涯決策量表」

重新建構而成。在「生涯決定量表」上的得分越高,則表示個人生涯決定 程度越低,較傾向於生涯未定向;反之,量表得分越低,則表示個人生涯 決定程度越高,較傾向於生涯已定向。

貳、生涯決定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

除了針對生涯決定類型的探討外,相關研究亦十分重視個人做生涯決 定的影響因素。整體而言,生涯決定具有多元化的影響來源,可以進一步 歸納成不同的類別(Herr et al., 2004; Tien et al., 2005)。其中,生涯決定的影 響因素最常採取個人與環境因素的二分法,如Tien 等人(2005)以紮根理論 分析國內大學生所知覺到的生涯未定因素,採用開放式問卷針對532 名北 部大學生進行調查,最後將生涯未定影響因素來源歸納為三向度,分別 為:(1)內在/個人因素(internal/personal):包括興趣改變、自我能力、個人 健康問題、學生各自主修科目的能力與表現、目標設定模糊、缺乏長期規 劃、對個人興趣的不熟悉以及宗教信仰等共八項;(2)外在/環境因素 (external/environmental):包括意外事件、社會環境與勞工市場的快速改變、

高失業率、家庭期望或壓力、難以選擇理想工作、教育系統的改變、對未 來工作市場領域陌生以及同儕競爭等共八項;(3)內外在因素交互影響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包括重要他人、學習 經驗、生涯訊息處理、對工作領域的誤解、角色模範改變、不知如何做決 定以及多重角色衝突等共七項。此外,Sampson、Peterson、Reardon 與 Lenz(2002)則將個人內在因素定義為能力向度(capability),而外在因素定義 為複雜向度(complexity),兩者皆會影響個人做出適當生涯決定的能力。而 近來研究皆認同生涯未定因素間具有複雜的交互影響關係,只用內、外在 向度做解釋區分可能不夠周詳,需更進一步考慮內在與外在因素兩者間的 交互影響(許淑穗,1998;韓楷檉等人,2007;Tien et al., 2005)。

再者,Herr 等人(2004)同樣採用個人與環境交互影響的觀點,將生涯 決定因素歸納成不同的因素概念,分別為「個人屬性因素」、「價值結構 因素」、「機會因素」與「文化因素」。以下做進一步的說明:

一、個人屬性因素:大多與個人自身的人格特質、性別、性向、智力、

動機與生理等向度有關,在這些向度中有些是與生俱來的,然而大多是先 天與後天的交互影響,並且每個向度都具有獨特性。

與個人屬性因素相關的其他文獻,國內金樹人等人(1989)發現國內大 學生在生涯決定程度上並無性別差異性,但隨著年級增加,越傾向於生涯 已定狀態。Tien(2001)則發現不同性別與年級的大學生,其所處的生涯決 定狀態皆屬不同類型,而學生所知覺到的生涯決定困難會因其決定狀態而 有所差別。

楊淑萍(1995)曾探討自我概念與生涯決定的關係,該研究發現當青少 年的自我評價越高,將認為自己越具有能力與價值感,因此在生涯規劃與 探索上更為主動。由此可知,個人的自我肯定越高,將有利於生涯決定。

再者,楊智馨(1997)探討大學生其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發展的關係,結果

再者,楊智馨(1997)探討大學生其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定發展的關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