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就大學生涯服務工作的實施與後續研 究提出相關建議。

壹、大學生涯服務工作的實施參考

一、加強「生涯諮商與輔導」之生涯服務措施宣導

本研究發現學生普遍對於「生涯諮商與輔導」向度之成效評估居末,

探究原因可能為此類型的服務對象與範圍有限,且較具隱私與專業保密性 有關,而學生可能因為不了解而產生錯誤的認知與評價。為了促進學生對 於「生涯諮商與輔導」服務向度的認識,除透過一般文宣資料與網站資訊 的行銷宣傳外,可藉由其他管道如聯結導師的資源與功能,進而協助學生 了解校內可使用的生涯服務措施;或者善用學輔中心志工的角色,以同儕 的觀點進而提供經驗分享。再者,可透過其他方式如在新生入學訓練或相 關通識課程中,推廣生涯服務措施的實際運作內容與功能性,以提昇各項 生涯服務的可接近性,引發學生的使用動機。

二、結合不同形式以提供學生外在職業領域的相關資訊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除了重視能直接提供職業資訊的生涯服務外,

其中又以「建教合作或實習機會」、「校園徵才」與「求職面試技巧講座」

之服務措施的受益程度最高,由此可見學生認為透過實際參與以及互動體 驗的形式,其生涯服務的成效性較高。因此建議大學在規劃生涯服務內容 時,可結合認知層面與參與體驗的多元化方式,除了增進學生對於外在職 業領域的認識外,透過實際的探索行動,有助於學生增進自我了解並釐清 職業興趣,將有利於職業選擇的歷程。

三、進行多元化評估方式,落實生涯服務成效之評估工作

從本研究文獻探討可發現,目前國內針對大學生涯服務措施之整體性 成效評估研究有限,藉由實際調查大學生對生涯服務的滿意度與受益結 果,可了解現階段學校實施生涯服務工作的優劣情形,有助於獲得具體的 參考資料以作為後續方案規劃的修正方針,進而提昇服務的成效性。因 此,在重視推廣生涯服務工作的同時,應制訂適當的績效評估制度,然而 有關進行成效評估的方式眾多,建議可同時含括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兩種 評量向度,將可提供更多元化的評估結果,增加參考資料的豐富性與精確 性。此外,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的評估方法,建議可同時採用量化與質化研 究,透過量化可快速瞭解整體生涯服務的成效性,並可針對不同生涯服務 措施做進一步的比較;而透過質化則有助於深入了解生涯服務措施對於學 生產生成效的影響因素,以作為日後規劃方案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四、協助學生發展適當生涯因應策略,以利於生涯發展

本研究發現學生在面對生涯抉擇的問題與壓力時,其所採取的因應方 式將會影響後續的生涯決定程度,由此可見生涯因應策略的重要性。因此 建議在提供生涯服務措施時,其目標除了希望協助學生做生涯決定外,更 應引導學生發展適當之生涯因應策略能力,以協助學生在終生性的生涯發 展歷程中具備更多調適與彈性能力。此外,了解學生所慣用的生涯因應策 略,可有助於專業諮商人員探討造成個人生涯未定的影響原因,以作為進 行諮商晤談時的相關參考。

五、從學生所使用的生涯因應策略了解其生涯探索的程度

藉由本研究的生涯因應策略量表,除了可了解學生面對生涯抉擇問題 時所慣用的因應策略外,亦可初步判斷學生的生涯探索程度,倘若個人的 因應策略較傾向於「正向情緒導向」與「負向情緒導向」,反應出其生涯

探索行為可能較為缺乏,容易因為個人對於自我與外在職業世界的認識不 足,而造成生涯抉擇困難的情形發生。因此,學生所慣用的生涯因應策略 可作為評估其生涯探索行為的參考依據,並進而引導學生擴展其他有利於 生涯發展的探索活動。

六、建構生涯服務措施時應重視學生的需求偏好與特質差異

本研究中大學生認為受益成效最高者為求職與應考技能訓練之相關講 座,而受益性最低者為團體諮商輔導方式,此現況值得配合質化研究進一 步探討為何學生在不同生涯服務措施上有不同的受益程度,從受益程度上 的差別是否反應出學生特定的需求議題,或是對於生涯服務實施方式的偏 好。由於生涯服務最終目標在於促進學生個人的生涯發展,因此學校在規 劃生涯服務措施的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涯發展需求,並考量學生消費 者對於生涯服務的屬性偏好,如此才能提高生涯服務措施的成效性。再 者,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與年級大學生對於生涯服務成效之評估結果亦不 同,建議日後規劃方案時應考量學生的特質差異性,以增加生涯服務措施 的適切性。

七、加強「生涯資訊提供」之生涯服務措施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發現大學所提供之各項生涯服務內容皆有助於 增進大學生的生涯決定程度,其中又以「生涯資訊提供」向度上的受益性 與生涯決定有顯著且較高的相關存在,並具備有效的預測力。因此建議應 加強「生涯資訊提供」之生涯服務措施,可善用電腦網路資料庫的功能,

以提供學生有關職業領域、就業安置與生涯規劃之整合性資訊,雖然在執 行層面上可能較容易有技術上的困難,但因為網路資源取得的便利性將有 助於提昇學生的使用程度,值得加以重視與投入。再者,由於學生對於具 有參與互動性質之服務措施的受益評價較高,因此可透過邀請校外專業人

士以座談會或講座等方式提供相關生涯資訊,並引發學生參加活動的動 機。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母群為全國公私立大學一至四年級的學生,共計抽取20所大 學,得有效問卷共計1009份,因此本研究結果僅能代表國內目前公私立大 學生之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現況。由於本研究 對象未包含科技大學體制之學生,因此研究結果推論有限,建議未來研究 可進一步深入探討。

二、研究方法方面

建議後續研究可採用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的方式,進一步分 析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之各層面向度變項,以了解何種向度 最能有效區別出不同生涯決定程度的學生。此外,本研究針對大學生涯服 務成效之評估方式主要採問卷調查法,透過量化研究方式雖可客觀比較不 同生涯服務措施之成效性,但無法進一步了解生涯服務措施對於學生的受 益因素為何,建議未來可採用焦點訪談或質性資料的蒐集方式,以深入探 討大學生對於生涯服務成效之主觀知覺評估。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之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量表與生涯因應策略量表,在編製過程中 分別進行項目分析與信、效度考驗,雖已確認量表的品質,但在未來後續 研究中可再加強探討其信、效度結果,並分析量表的區別效度,以增加量 表的適用性。

四、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主要以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共同探討對於大學 生生涯決定程度的影響性。然而從文獻探討中可發現生涯自我效能對於個 人之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皆有密切的相關性,建議後續研究可嘗 試納入探討。再者,未來研究倘若擴大對象為全國大專校院之大學生,建 議可納入不同學校體制之個人背景變項進行分析,因為在 Lent 等人(2002) 的研究發現不同體制學生其生涯因應策略有所差異。此外,不同體制學校 在推廣生涯服務工作的重點也略有差別,是否可能反應出不同的生涯服務 成效結果與學生的生涯決定程度,值得加以探討。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淑敏(1998)。職業偏好的設限與妥協之研究-Gottfrendson 理論的驗 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麗芬(2003)。大學生非理性信念、生涯信念及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整合計畫(2006)。94 學年度大三描述性統計報告。2006 年 12 月 31 日,取自

http://www.cher.ed.ntnu.edu.tw/analyze/data/reports/report_94_edu3.pdf.。

田秀蘭(1998)。我國大專學生生涯決定問題分類系統之研究。行政院國科 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153-004)。

田秀蘭(2000)。男女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

133-148。

吳芝儀(1991)。五專五年級學生生涯決定信念、情境-特質焦慮與生涯決定 行動之研究-以國立台北商專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文化。

李淑媛(1995)。高一學生問題解決態度、生涯不確定源與生涯決定狀態之 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一真、蘇薇玲(1992)。規劃大學生涯輔導具體措施研究報告。台北:教 育部。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幸台(1993)。大專院校就業輔導單位輔導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台北: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