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對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影響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對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影響研究"

Copied!
1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韓楷檉 博士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對

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影響研究

研究生:祝子媛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七 月

(2)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對於大學生生涯決 定程度之影響,以及不同性別、年級之大學生在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 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上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二十所公私立大學之大一至大四學生為研究對象, 共計 1009 人。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大學生 涯服務成效量表」、「生涯因應策略量表」與「生涯決定量表」。所得資料 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皮爾遜積差相關與階層線性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 如下: 一、大學生對於目前大學生涯服務措施具有中等的成效評估結果。 二、大學生具備中等適應程度的生涯因應能力。 三、大學生普遍具有中等的生涯決定程度。 四、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 上有差異存在。 五、不同年級大學生在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 上有差異存在。 六、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有顯著正相關存在。 七、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分別可有效預測生涯決定程度。 八、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兩者間的交互作用可有效預測生涯 決定程度。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進一步對大學生涯服務工作與未來研 究提供相關參考建議。 關鍵字: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生涯決定程度、大學生

(3)

The Influence of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Career Coping Strategy on Career Decision Degree of College Students

Tzu-Yuan Ch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 degree can be predicted by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career coping strategy.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of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career coping strategy, and career decision degre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grade.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1009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first to fourth grade of 20 colleges in Taiwan.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Scale, the Career Coping Strategy Scale, and Career Decision Scale.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one-way M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College students rated the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as middle; (2) College students have middle adaptability of career coping strategy; (3)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middle of career decision degree; (4)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were found for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career coping strategy, and career decision degree; (5)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 were found for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career coping strategy, and career decision degree; (6)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career coping strategy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areer decision degree; (7)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career coping strategy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career decision degree; (8)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can affect career decision degree through career coping strategy.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for career service of college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posed.

Keywords: 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 career coping strategy, career decision degree, college students

(4)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 次 ……….………...Ⅲ 表 次………...…....Ⅴ 圖 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及其相關研究………....……..9 第二節 生涯因應策略及其相關研究………...….25 第三節 生涯決定程度及其相關研究………...……….35 第四節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關係…..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問題………...…….50 第三節 研究假設………...……….51 第四節 研究對象………...51 第五節 研究工具………...………….54 第六節 研究程序………...…….70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3 第一節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之分析………...…….73

(5)

第二節 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分析……….………..82 第三節 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分析………...………91 第四節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關係與 影響分析………...9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2 參考文獻……….………...117 中文部份……….…………117 西文部份……….…………121 附 錄………..……...130 附錄一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量表」與「生涯因應策略量表」初稿.130 附錄二 專家效度名單……….139 附錄三 預試量表..………...140 附錄四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146 附錄五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預試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主成分 斜交轉軸法)…..……….………148 附錄六 正式量表….……….……….……..……149 附錄七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預試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主軸斜 交轉軸法)….………155 附錄八 「生涯因應策略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156 附錄九 「生涯因應策略預試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主成分斜交 轉軸法)….……….………...158 附錄十 「生涯因應策略預試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主軸斜交轉 軸法)….………..……….…...159 附錄十一 量表使用同意書….……….……….160

(6)

表 次

表 2-1 生涯服務成效評估向度分類一覽表….…………...……….20 表 3-1 預試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52 表 3-2 正式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53 表 3-3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量表」初稿架構….………...55 表 3-4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預試量表」之題號與信度分析表…………....57 表 3-5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預試量表」各分量表之相關矩陣……….58 表 3-6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正式量表」之題號與信度分析表………….…59 表 3-7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正式量表」各分量表之相關矩陣……….59 表 3-8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量表正式施測之因素分析摘要表(主軸斜交轉 軸法)…………..…………..……….…………..………60 表 3-9 「生涯因應策略量表」初稿架構……….……62 表 3-10 「生涯因應策略預試量表」之題號與信度分析表……….64 表 3-11 「生涯因應策略預試量表」各分量表之相關矩陣……….64 表 3-12 「生涯因應策略正式量表」之題號與信度分析表……….65 表 3-13 「生涯因應策略正式量表」各分量表之相關矩陣……….66 表 3-14「生涯因應策略量表」正式施測之因素分析摘要表(主軸斜交轉軸 法)………..……...67 表 4-1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之各層面現況分析……..………...74 表 4-2 各項大學生涯服務成效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75 表 4-3 不同性別大學生涯服務成效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9 表 4-4 不同性別大學生涯服務成效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79 表 4-5 不同年級大學生涯服務成效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0 表 4-6 不同年級大學生涯服務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表.81 表 4-7 大學生涯因應策略之各層面現況分析…..………...82 表 4-8 各項生涯因應策略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84 表 4-9 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7 表 4-10 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88 表 4-11 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9

(7)

表 4-12 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 表…………..…………..…………..………….………..90 表 4-13 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92 表 4-14 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3 表 4-15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相關矩陣……….95 表 4-16 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相關矩陣….………96 表 4-17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之相關矩陣……….…98 表 4-18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零階淨相關 之係數矩陣表………...……….……...…..99 表 4-19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決定程度之淨相關係數矩陣表...……..99 表 4-20 自變項共線性結果分析………...101 表 4-21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對生涯決定程度階層迴歸分析 摘要表………...………102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49

(8)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涯服務成效、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與其生涯決 定程度之關係。本章共分三節,依序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以及名詞釋 義進行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評估的重要性 在全人生涯發展的歷程中,不同時期皆有不同的生涯發展任務與目 標,而大學正是個人在生涯發展中從探索逐漸轉變到實踐階段的時期(Herr, Cramer, & Niles, 2004),由此可見大學時期的生涯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義。再者,大學畢業後即將面臨就業與否或職業選擇的問題,此時與職業 發展有關的生涯決定將會是轉變時期中非常關鍵的核心課題。因此在學生 生涯發展尚未成熟之際,尤其需要學校生涯輔導的協助與介入,以提供學 生對於自我、教育與職業探索以及生涯選擇與規劃上的了解(金樹人, 1997;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Zunker, 2002)。 目前國內、外對於學校生涯輔導工作的推廣與發展雖然已具有相當的 基礎,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涯輔導的概念也融入了更多元性的觀點,例 如,將原有職業輔導核心架構與新興生涯資訊技術的整合(Oakes & Von Dadelszen, 2000; Stone & Dahir, 2007)、在諮商輔導中涵蓋全球化經濟影響 的價值考量(Andersen & Vandehey, 2006),以及強調為不同族群提供多樣化 服務等(Herr & Gysbers, 2000; Rayman, 1999)。由此可見,生涯輔導(career

(9)

guidance)的內涵隨之擴展為更具整體性的生涯服務(career service)概念。 近來生涯服務另一個廣受討論的議題,則為生涯服務成效 /績效 (Gysbers, 2004; Savickas, Esbroeck, & Heer, 2005)。生涯服務績效評估的主 要目的,除了將諮商師工作實施內容具體化呈現外,更重要的是看到所投 入的服務對於學生產生何種改變與影響(Gysbers, 2004; Myrick, 2003)。然 而,在執行諮商工作績效評估的過程中可能遭遇某些困難,大多為缺乏健 全的評量機制,或者是諮商工作者缺乏時間與專業知識而不知如何進行評 估,亦可能是對於身為被評估者的抗拒與擔憂(Brian, Letty, & Mandeep, 2000; Myrick, 2003; Stone & Dahir, 2007)。但是績效評估的過程將形成回饋 機制,讓生涯服務工作者了解自己的優勢面,並提供後續方案修正的指 標,以利於做決策與規劃,進而提高生涯服務的成效性(Loesch & Ritchie, 2005; Myrick, 2003)。評估結果除了可檢核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性外,諮商 師亦可提出工作的成效證據,有助於專業的建立與肯定(Fairchild & Seeley, 1996; Myrick, 2003)。

有關生涯服務成效評估的推廣在國外已備受重視,其相關研究大多以 諮商師(提供者)或學生(消費者)作為成效評估者,所採用的審核指標大致以 生涯服務內容之使用率、需求性或滿意度為主(Myrick, 2003; Savickas et al., 2005)。國內對大學所提供整體性生涯服務內容的成效評估研究有限,大多 為探討不同形式之生涯協助對於大學生的輔導效果,如個別諮商(張德聰, 1999;黃瑛琪,2007)、團體諮商(林香君,1992;黃雪瑛,2003)或生涯規 劃課程等(林蔚芳,1989;黃玫瑰,1995)。針對大學生涯服務工作實施概 況進行成效評估,專業人員可藉此獲得具體的相關意見,並作為後續實施 規劃的參考指標,如此將有助於提昇服務的品質(林家興等人,2006)。由 於高等教育生涯服務對於大學生轉換至就業階段具重要的影響性(Zunker, 2002),因此有關學校所提供生涯服務的效能性亦是值得探究的問題,如此 更加彰顯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評估之重要性。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整理歸

(10)

納出適用於國內大學生涯服務工作之成效評估向度,進而編製量表,由大 學生自行評估對於各項服務措施的受益程度,將有助於了解目前大學生涯 服務工作之成效性。 二、大學生生涯未定的普遍現象值得關注 國內、外有關生涯發展的研究中,大學生的生涯決定經常是重要探討 向度(田秀蘭,1998;吳芝儀,1991;林清文,1994;金樹人等人,1989; 紀憲燕,1994;Gati, Krausz, & Osipow, 1996; Mau, 2004; Tien, 2001; Tien, Lin, & Chen, 2005)。國內大學生生涯決定狀態的調查結果,普遍發現大學 生在生涯發展未定的現象日趨嚴重,大多數學生處於探索性未定向的狀 態,並對於未來就業出路與發展感到不確定與迷惘(田秀蘭,1998;林清文, 1994;金樹人等人,1989;袁志晃,2002;Tien, 2001)。台灣高等教育資 料庫整合計畫(2006)針對大學生所進行之全國性分層比例抽樣調查發現, 國內大三學生竟有五成左右仍不確定自己是否選對科系,對於自己的興趣 或能力感到不確定,其中又以工科和商管領域學生最多,比例皆超過五成 以上。顯示大三學生雖歷經一段時間的課程學習與生活體驗,但在自我了 解的程度上仍然不足,甚至對目前主修科系選擇與未來就業發展亦十分模 糊。從上述的現況更加提醒我們應當思考如何有效發揮生涯輔導教育的功 能,以改善學生們在生涯發展中的未定向。 三、影響大學生生涯決定的因素眾多 國內、外研究發現影響個人做生涯決定的相關因素眾多,包括:人格 特質(Kelly & Pulver, 2003; Lounsbury, Tatum, Chambers, Owens, & Gibson, 1999)、自我概念或認定(楊淑萍,1995;楊智馨,1997)、認知信念(紀憲燕, 1994;Saunders, Peterson, Sampson, & Reardon, 2000)、自我效能感(邱卉綺,

(11)

2005;Mau, 2004)、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或方案(韓楷檉、王世英、洪寶蓮, 2007;Peng, 2001; Peng & Herr, 1999; Reese & Miller, 2006)、父母依附關係 (謝茉莉,2003;O’Brien, Friedman, Tipton, & Linn, 2000)、自我分化程度(黃 慧雯,2002;Larson & Wilson, 1998)、親子關係(陳麗娟,1993;Ma & Yeh, 2005)、手足關係(Blustein, Fama, White, Ketterson, Schaefer, & Schwam, 2001)以及學校諮商師角色功能與生涯諮商的介入影響(林蔚芳,1989;黃 玫瑰,1995;黃瑛琪,1997;Jurgens, 2000; Kraus & Hughey, 2000; Vacc & Rhyne-Winkler, 2004; Whiston, Sexton, & Lasoff, 1998)。上述各項生涯決定 影響因素大致可歸類為個人屬性因素、價值結構因素、機會因素與文化因 素等向度(Herr et al., 2004),或者是概略區分為內在個人、外在環境與內外 在因素交互影響等三向度(Tien et al., 2005)。雖然國內有關生涯決定的影響 研究,大多聚焦在個人層面或家庭層面之變項探討,且對於學校層面的探 討則有所不足,但學校教育與輔導在個人生涯發展歷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 的影響角色,因此本研究想了解目前大學的生涯服務成效,期望探討大學 的教育輔導對於大學生做生涯決定之影響結果。 四、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間的相互影響 部分學者強調了解學生如何因應生涯決定歷程中的狀況是很重要的議 題,因為學生所採用的因應行為會影響學生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生涯發展 狀況(Larson & Majors, 1998; Lee, 2005; Tien et al., 2005)。相關研究大多支 持生涯決定與因應策略間有所關聯,倘若個人在生涯決定歷程中具備越佳 的因應策略,則越傾向於生涯已定(Creed, Prideaux, & Patton, 2005; Deniz, 2006; Larson, Heppner, Ham, & Dugan, 1988; Larson & Majors, 1998; Lee, 2005)。此外,研究亦發現生涯因應策略在不同變項上具有差異性,例如個 人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年級或學制等(張佳晏,2004;Lent, Brown, Talleyrand,

(12)

McPartland, Davis, Chopra, et al., 2002);內在影響因素中的自控感、選擇焦 慮感、因應自我效能或職業探索經驗等變項(張佳晏,2004;楊雅惠,2004; Germeijs, Verschueren, & Soenens, 2006; Lent et al., 2002; Weinstein, Healy, & Ender, 2002);以及外在影響因素中的社會支持變項(Lent, Brown, & Hackett, 2000; Lent et al., 2002)。在各種相關變項中,本研究對於外在社會 支持的影響較感興趣,因為學校所提供的生涯服務亦屬於社會支持的向度 之一,研究發現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將有助於學生發展正向的因應行 為,且學校生涯輔導教育對於學生的生涯因應行為亦具有重要影響(Jepsen & Dickson, 2003; Terkla, Armstrong & Seifert, 1999)。此結果顯示大學生涯 服務與學生的生涯因應策略及生涯決定程度皆有關聯性。 綜上所述,生涯決定的影響因素眾多,本研究期望能探討國內生涯決 定影響研究中,較少被關注的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兩變項。 而有關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三者間的關聯 性,可從認知訊息處理之生涯理論獲得進一步的說明,該理論認為學校所 提供之生涯輔導措施,除了能增進學生對於職業、自我與生涯抉擇的知識 獲得外,也進而引發學生具備自我調節與控制的能力,將共同有助於學生 的生涯決定發展(金樹人,1997)。因此本研究想了解在大學生涯服務成效 對於學生生涯決定程度的影響過程中,學生個人的生涯因應策略是否也具 有調節的影響效果,將進一步探討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兩者 間的交互作用對於生涯決定程度的影響性,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日後學校 推動生涯服務工作之相關建議。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可分為六點: 一、了解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性別與年級之背景變項在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 與生涯決定程度上之差異情形。 三、了解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關係。 四、了解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是否會影響生涯決定程度。 五、了解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對生涯決定程度之交互作用。 六、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大學生涯服務實施推廣之建議,以供 學 校 相 關 生 涯 服 務 單 位 參 考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分別界定如下: 壹、大學生涯服務成效 大學生涯服務(career service)係指學校諮商師提供多元化之專業服務 內 容 , 以 協 助 學 生 解 決 生 涯 發 展 上 所 可 能 遭 遇 的 問 題 與 困 境 (Luzzo, 2000)。目前國內大學生涯服務內容,大致上可以區分為自我探索、教育職 業領域探索以及生涯決策與規劃等三方面,自我探索包含協助學生認識自 身人格特質、性向、興趣、能力及價值觀的影響;教育職業領域探索則包 含協助學生如何選擇課程、了解主修科目與未來就業發展、提供就業資 訊、生涯探索課程、生涯工作坊或舉辦求職博覽會等;而生涯決定與規劃 則包含協助學生了解可能影響自己生涯決定的相關因素,統整對於自我與 外在教育職業環境之相關資訊,進而協助學生自我評估與整理,引導學生 做出適當之生涯決策與規劃。

(14)

本研究中的大學生涯服務成效(career service performance)乃由大學生 自行評估對於學校所提供生涯服務措施的主觀受益程度,以作為代表學校 生涯服務成效性,其評量工具為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與量表後所編製之 「大學生生涯服務成效量表」,該量表包含「生涯諮商與輔導」、「生涯 評量」、「生涯資訊」、「就業安置與調查」及「求職與應考技能訓練」 共五個分量表。在「大學生生涯服務成效量表」中各分量表得分越高,則 表示在該向度上學生的受益程度越高,其生涯服務成效性亦越高。 貳、生涯因應策略

生涯因應策略(career coping strategy)係指學生在生涯決定歷程中,可能 感到不確定或抉擇困難,為避免或減輕因生涯決定壓力所帶來的困擾與不 適應,因而採取認知、情緒及行為上的反應。本研究中的生涯因應策略係 以研究者自行編製「生涯因應策略量表」上的得分表示之,該量表共包含 「自我解決-問題導向因應」、「尋求外在支持-問題導向因應」、「正向 情緒導向因應」與「負向情緒導向因應」共四個分量表,受試者在各分量 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愈傾向使用該類型之因應方式;而在總量表得分越 高,則表示具有越良好的生涯因應策略。 參、生涯決定程度

生涯決定程度(career decision degree)與生涯決定狀態(career decision status)具有相似概念,皆可表示個人對於教育或職業選擇的評估結果,兩 者間的差異在於後者屬於全有全無的名義二分變項,而前者則為連續變 項,表示個人對於教育或職業選擇上的確定程度,並可進一步比較生涯決 定程度之差異性。本研究中的生涯決定程度乃由「生涯決定量表」之得分 表示之,該量表為劉姿君(1994)所編製的「生涯決策量表」(Career Decision

(15)

Scale, CDS)重新建構而成。在「生涯決定量表」總分越高表示個人生涯決 定程度越高,較傾向於生涯已定向;反之,量表總分越低,則表示個人生 涯決定程度越低,較傾向於生涯未定向。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大學生涯服務成效及其相關研究,第二 節為生涯因應策略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生涯決定程度及其相關研究,以 及第四節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程度之關係。

第一節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及其相關研究

隨著績效評估概念的廣泛使用,近幾年逐漸應用在學校教育與學生輔 導工作上,學校諮商師所提供之生涯服務工作成效亦成為探討的焦點之 一。本節將介紹生涯服務成效之基本概念與其相關研究。 壹、 大學生涯服務之基本概念及其內涵 生涯服務(career service)的概念起源於歐美先進國家所倡導之人群服 務需求,其目的為提昇人力資源的生產力(吳芝儀,2000),以及強調個人 能力與工作間的適任性,因此逐漸引起教育與職場對於生涯服務的重視 (Herr et al., 2004)。然而,早期生涯服務大多把重心放在如何協助青年階段 的就業,後來受到社會經濟與職場結構的改變,中年階段亦可能因為失業 或轉業等因素而需要專業協助,使得生涯服務從原本針對特定發展階段擴 大為終生性輔導(all-age guidance)(McGowan, 1999)。如同 Andersen 與 Vandehey(2006)認為生涯服務更重視促進個人終生性的生涯發展,不只是 輔導個人做生涯決定而已。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生涯服務與個人職業生涯 發展和選擇有密切相關,舉凡從提供諮商處遇介入以促進個人生涯發展與 做決策、改變個人特定職業行為或適應工作機構之要求等皆包含在內(吳芝

(17)

儀,2000)。 然而有關生涯服務內涵的具體定義,Hale(1976)主張校內應提供不同類 型之生涯服務,包括生涯指導、生涯諮商及生涯規劃。「生涯指導」(career advising)的概念為在教育目標與學程中融入生涯抉擇的概念,引導學生將 學業課程與生涯機會做結合,可視為教師在學業上的指導;而「生涯諮商」 (career counseling)則是引導學生自我探索、了解自我興趣與能力,並進而 做自我評估的心理歷程;「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則為協助學生將自 我評估的結果與當前職業發展資訊兩者間做連結與統整的過程(引自 Herr et al., 2004)。 近來,吳芝儀(2000)則將大學生涯服務區分為生涯輔導、生涯諮商與 生涯教育。其中,「生涯輔導」(career guidance)泛指個人終其一生的生涯 關注,不只是重視對於工作選擇或職業環境上的調適,更含括角色扮演、 休閒與心理健康等一生發展密切相關的議題;「生涯諮商」(career counseling) 則包含個人與團體諮商,其目的為引導個人做出適當生涯決定的人際歷 程,應用不同諮商技巧,協助當事人了解自我、工作世界中可能的選擇與 機會、設定生涯目標並做出有效的生涯決定,進而採取生涯行動;「生涯 教育」(career education)重點則在於將學校中的學科與自我探索以及未來工 作活動做聯結,協助學生了解教育的內容與機會,並認識未來工作選擇與 工作適應之間的關係。 同樣地,Luzzo(2000)亦認為學校諮商師在提供生涯服務內容時應具備 專業性與多元性,以協助學生解決生涯發展上所可能遭遇的問題與困境, 並將生涯服務內容區分為:(1)生涯治療(career therapy):協助學生發展明 確的自我認定、修正扭曲的動機、重建人格,引導學生了解工作的意義與 影響;(2)生涯諮商(career counseling):引導學生自我反思、重建信念與了 解自我人格特質與價值觀等;(3)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協助學生學習 生涯規劃與探索的技巧,並逐漸 形成學業與職業目標;(4)職業輔導

(18)

(vocational guidance):協助生涯未定學生釐清可能的選擇性,並考量其人 格特質進而做出生涯決定;(5)就業安置(occupational placement):協助學生 確認其職業選擇,以及如何獲得工作;(6)工作輔導(position coaching):協 助學生發展適應性的工作因應技巧,並引導其思考如何增進工作效益。整 體而言,不同的生涯服務項目可協助個人解決特定生涯問題,並進而引導 個人釐清對於未來求學或就業的取向(Savickas, 1996)。 綜合多位學者對於生涯服務內容的界定,可以發現生涯服務的概念核 心為提供當事人多樣化之服務介入,強調結合職業輔導、生涯資訊與技巧 提供的整合性服務,並且在過程中生涯服務工作者應善用當事人之背景知 識與能力來共同合作解決其生涯發展的問題,以促進個人具備生涯準備與 調適的能力(Jepsen, 2000)。上述內容中可發現生涯服務與生涯輔導具有某 些相似性,有關大學生涯輔導的概念與內涵(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 德聰,1997;金樹人,1997;Herr et al., 2004; Zunker, 2006),大致可歸納 成幾種服務項目,本研究整理如下: 1. 資訊提供與安置:說明生涯輔導流程與職業選擇歷程、提供升學與 職業資訊資料等,提供學生認識就業市場與人才推薦媒合服務,不論是工 讀、實習或畢業後求職等,就業安置應同時配合生涯規劃輔導。 2. 自助式活動:使用生涯困擾自我檢核表或電腦輔助生涯輔導系統。 此部分在國內尚未廣泛推行與開發,但電腦輔助的主要功能在於聯結當事 人的自我探索資料與其適配的職業領域,其重點在於提供多元且系統性的 職業領域資訊,可有助於生涯服務人員與學生討論其生涯規劃。 3. 生涯規劃課程、工作坊、研討會:透過課程有系統且結構性地提供 學生進行生涯探索活動,在課程設計內容中與學生所學專長之生涯選擇機 會做連結,了解學生所擁有的就業能力,聯結技能學習與職場資訊,以利 於之後的職業選擇。 4. 生涯團體:以團體諮商方式進行,包括結構性或非結構性團體,過

(19)

程中強調人與生涯發展間多向度的探索,其內容涵蓋自我、職場領域與決 策技巧等三方面。過程中善用團體成員的資源,透過成員間的互動、回饋 與經驗分享,帶領成員做生涯探索與學習。 5. 個別生涯諮商:以個別諮商方式進行,引導學生自我探索,了解個 人價值觀、生活目標與承諾投入,或透過適當的心理測驗提供學生對自我 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6. 同儕諮商(peer counseling):由學校機構培訓具備基本輔導知能與助 人技巧的學生志工,以助理輔導員的身份陪伴與支持有生活適應問題的同 學。並可透過同儕間的互動相處,提供學業問題、課業選修、就業發展等 經驗分享與討論。 比較生涯服務與生涯輔導的概念,可以發現具有共通的核心概念與內 容,但多位學者認為生涯服務另一個重要的向度為善用科技資訊系統,如 電腦網路資料庫有利於整合就業安置輔導和生涯資訊的功能,提供更具全 方位與有效性之服務介入(Andersen & Vandehey, 2006; Herr & Gysbers, 2000; Luzzo, 2000; Rayman, 1999)。藉由自動化的服務過程,案主可自行使 用電腦資訊系統以獲取教育與職業資訊,並進一步評估個人的生涯資訊, 不再只限定於舊有的一對一服務關係,其服務範圍更為龐大。由此可見, 受到時代變遷、社會環境與經濟的變動,導致就業市場需求與性質改變,

都可能會再間接影響到生涯服務的內容與發展(Andersen & Vandehey,

2006)。 總之,生涯服務或生涯輔導的目的皆為促進個人生涯發展,而在學校 實施推廣的過程中應視學生需求而做適當地調整,並兼顧整體與綜合性之 方案規劃,才能有效地達到生涯服務或輔導的功用(Herr et al., 2004)。國內 大學生涯服務推廣之專責主要為學生諮商輔導中心或學生輔導組等心理 輔導單位,以及實習就業輔導組或職涯發展中心等就輔單位。學校生涯服 務機構單位間的相互協調與整合是促進大學生生涯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20)

(金樹人,1997;Zunker, 2006)。 貳、大學生涯服務成效之基本概念 成效(performance)或績效(accountability)的概念在二十一世紀中備受注 目,此概念起源於工商企業界對於成本效益的重視,但後來延伸運用至當 代學校教育與輔導工作中,教育績效的概念開始落實於各項教育措施中, 亦成為近來大學辦學之重要核心目標,可有助於檢視學校教育之實際表現 與成果(陳玉琨,2004)。進一步檢視成效與績效的意義,教育部重編國語 辭典修訂本中的名詞定義,「成效」意指事物已顯現的功效,如成效良好; 相對地,「績效」意指工作的成績或效果,如績效顯著、績效不彰(教育部 國語推行委員會,1994)。由此可知,兩者間皆可用來表示對於某事物或工 作之表現,進行評估後所得到的結果,其核心概念相似,但似乎「成效」 本身定義中已具有正向評價結果在內,而「績效」則可能包含正向或負向 之評價結果,並未加以界定。儘管兩者間似乎具有些微的差異性,但在相 關研究中並未有更明確的區別,而針對大學生涯服務工作的評估研究則同 時使用成效或績效的名詞。 所謂的「績效評估」意指某團體或組織對其所負責之計畫、行動與結 果的必要掌控(Gibson & Mitchell, 1999),並且需透過專業性活動的評估以

證實其有效性(Loesch & Ritchie, 2005)。另一個類似的概念「評鑑」

(evaluation),則表示衡量某特定方案目標的進展過程,以提供客觀的績效 事證(Gibson & Mitchell, 1999)。綜合來看,不論是績效評估或評鑑其終極 目標皆在於提供系統性資訊,有助於衡量實際成果與目標之間的差異情 形,使執行者檢視其工作成效進而做調整改進。同樣地,將績效評估的概 念運用在諮商師與大學生涯服務工作上,將有利於學校提供學生適切的生 涯發展需求。

(21)

有關學校諮商與輔導工作的評鑑歷史,早在 1920 年左右美國教育單 位已進行相關議題探討,但當時仍缺乏系統與客觀性的評鑑指標與方法;

直至 1960 年代重視教育評鑑的推廣、1970 年代強調「綜合性學校輔導方

案」(comprehensive school guidance program)的落實,學校輔導工作以學生 能力發展為本位(competency–based)進行整體性方案規劃與建構,近來輔導 工作的評鑑皆重視學生需求與能力發展,不只是陳列所辦理的輔導活動內 容,更注重以具體且嚴謹的研究方式進行評鑑(Gysbers, 2004)。 因此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的概念,意指學校輔導諮商工作者透過系統化 方式評估生涯服務的介入與影響,其結果可做為後續輔導工作改進之參考 (Gysbers, 2004)。而評估過程中如何具體呈現生涯輔導工作的實施情形,並 發現對學生所產生的改變與效果,皆為諮商師績效評估的根本目標(Myrick, 2003)。綜合來看,大學諮商中心的服務績效可再分為「中心整體績效」與 「個別心理師績效」,雖然兩者所屬的層面不同,但其評估向度皆相同, 包括個案人數、服務人次、服務滿意度、症狀改善程度、等候人數與天數, 以及服務與上班時間之比例等(林家興等人,2006),似乎其中的差異性只 在於前者是組織層級,而後者是個別層級。 多位學者曾探討在落實生涯諮商工作績效評估的過程中,可能因為現 實層面因素而面臨某些困境,例如大多數諮商師對於績效評估概念不熟 悉,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有效性的評估,以及缺乏現成可用的評量機制,如 此可能會加重諮商師的工作量,而讓諮商工作者產生抗拒感,或者是擔憂 被評估與打分數等(Brian et al., 2000; Myrick, 2003; Stone & Dahir, 2007)。雖 然如此,績效評估仍具有其正面意義與影響性,諮商師可了解自己與諮商 目標之達成情形與優劣勢,進而檢討修正以提高輔導工作效率性,有利於 之後生涯服務工作的決策與安排規劃,並且呈現良好的績效評估結果,亦 可有助於建立諮商師專業性(Loesch & Ritchie, 2005; Myrick, 2003)。

(22)

認為績效評估即為個人對於自己的行為與貢獻表示負責,可區分為目標、 過程與結果三種評估向度,並且建議將生涯輔導績效評估的量化資料區分 為硬性資料(hard data)與軟性資料(soft data),其中硬性資料泛指可被觀察與 檢核的行為,例如出席率、制度規範或任務完成數量;而軟性資料則泛指 學生自評其態度、技巧、價值、需求或自我目標達成度,例如個人觀點或 意見檢核表與調查表等。Stone 與 Dahir(2007)建議可採用三種基本資料的 呈現方式來說明績效成果,分別為:(1)任務時間(time-on-task):此類資訊 可檢視諮商師在各項輔導工作上的分配時間;(2)基礎結果(results-based): 此類資訊主要呈現所要評估之結果狀態;(3)學生結果資料(student outcome data):此類資訊需呈現前後結果的差異性。此外,Loesch 與 Ritchie(2005) 則歸納出五種常用的諮商服務績效評估方法,分別為:(1)問卷、調查表、 評量量表:可在短時間內取得大量樣本資料;(2)半結構訪談:事先訂定部 分問題詢問被訪者,但依現場狀況做調整;(3)標準化測驗:大多以成就測 驗為主,對於非能力測驗則較為缺乏;(4)學校諮商師自編測驗:以學生生 涯發展目標作為評量依據架構,由諮商師自行發展評量工具,其適切性較 高;(5)學業成就指標:學生成績表現有時難以呈現諮商師的成效,應以學 生有關學業學習上的態度與行為改變作為評量指標。由此可知,不論使用 何種成效評量方式,訂定明確的成效評估目標十分重要,不然所設計之評 估工具可能失去其信、效度。 倘若期望評鑑結果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在評鑑過程中需依照特定具體 架構或原則進行評估,Gibson 與 Mitchell(1999)提出有效的評鑑需具備七項 原則:(1)確認方案目標:以清楚且可測量的專有名詞陳述目標;(2)具效度 的評量標準:針對目標定義出具效度的評量標準;(3)評量標準的有效應 用:評鑑人員需對於評鑑技巧與方案有足夠專業能力與認識;(4)評鑑對象 應含括所有受到影響的人:包括方案參與者和被影響者;(5)評鑑回饋與追 蹤:實際應用評鑑結果進行方案改善與發展;(6)評鑑應事先規劃且持續進

(23)

行;(7)強調正向態度:評鑑目的為促進方案的改進。

再者,有關諮商工作之評鑑研究方法大致可區分為三種(Gibson & Mitchell, 1999):(1)前後對照法(before and after method):評估某活動方案 在特定期間內其改變程度;(2)比較法(comparison method):透過與常模組 別比較的方式進行評鑑,如兩組或兩組以上的相互比較,儘管使用不同技 術 來 達 成 相 同 目 標 亦 能 採 用 比 較 法 ; (3) 行 為 目 標 分 析 (The How-Do-We-Stand Method):針對活動方案內容所欲達成之功能與目標,設 計發展其評估標準、評量檢核表與問卷等,利用上述之相關評量標準進行 方案評估。以上方法各有其優缺點,但以行為目標分析法最常被使用,由 於此方法能將方案與公認之標準進行評鑑比較,重視結果之達成狀況,但 相對地可能容易忽略過程中目標與評估方式的適切性。綜上所述,在進行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評估之前,需對於整體生涯服務內容所欲達成之功能與 目標有清楚的了解,如此才能有助於制訂適切的評量方式與依據。 大學階段所推廣之生涯輔導內容,可依其所欲達成之目標與功能歸納 為下列六類(林幸台等人,1997;Herr et al., 2004): 1. 協助學生選擇主修領域或轉系:對於大多數的學生而言,會將選擇 主修科目視同於選擇未來的生涯結果,姑且不論學生可能具有一些生涯迷 思,但是由此可知協助學生了解選修領域的重要性。但因為大一新生對大 學課程尚未接觸或深入的了解,所以許多學生對於主修課程領域感到疑 惑,學校應當提供相關的生涯規劃與發展課程,協助學生了解各領域的學 習與日後發展方向,引導學生多嘗試不同的課程選擇,以尋找符合自己興 趣的領域。 2. 協助學生做自我評估與分析:做生涯決定與規劃前,個人應對自我 有清楚的認識與了解,其中包括特質、能力、優缺點、興趣、動機與價值 觀等皆屬於自我了解的範疇,透過協助學生從事多方面的探索與認識,將 進而引導學生發展出正確的生涯觀,並形成對自我與未來職業世界的認

(24)

同。 3. 協助學生認識工作世界:大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對於職業工作類型有 基本的認識,但是有關實務工作之內容與需求性則了解有限,因此應進一 步協助學生了解其主修科目與未來工作發展的關聯性,以及相關就業與市 場經濟趨勢,並與未來投入職場工作做聯結。 4. 協助學生做決策:除了提供學生多元化的自我與教育職業資訊以 外,需進一步協助學生做生涯決定與規劃,可將各類資訊轉化成短期與長 期生涯目標,並協助學生評量與分析,進而訂出生涯規劃。 5. 協助學生進入職場:學校單位提供系統性的服務,協助學生具備進 入職場與再進修的準備,例如校園求職博覽會,或培養學生推銷自我能力 的相關課程,有關準備履歷、面談技巧、求職程序,以及入讀研究所與獎 學金等資訊。 6. 協助不同學生層級團體的獨特需求:針對校內不同層級的學生提供 適當的生涯協助,例如資源生、少數族群、成年人與同性戀等,達成不同 團體學生的個別生涯輔導需求性,拓展生涯服務的彈性與範圍。 除上述大學教育所欲達成之生涯服務核心目標外,林幸台(1993)將目 前國內大專院校所提供之就業輔導工作,依其服務措施的性質進而歸類成 四種評估向度,分別為「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提供就業市場資料」、 「訓練謀職及應考技能」與「就業安置與追蹤」。此外,美國職業資訊合 作委員會(National Occupation Information Coordinating Committee, NOICC) 所訂定之國家性生涯發展輔導方針,認為大學生的生涯發展任務應包括三 大生涯發展領域、十二項能力指標,並以此作為規劃與推廣大學生涯服務 工作的重要參考指標(Kobylarz, 1996),分別為: 1. 自我知識領域:包括維持正向自我概念技巧、維持有效行為技巧、 了解個人發展性的變化與轉換。 2. 教育與職業探索領域:具備參與投入教育和訓練的技巧、投入工作

(25)

和終身學習技巧、評估與運用生涯資訊的技巧、學習維持及改變工作所需 的技能、了解社會需求功能對工作本質與結構的影響。 3. 生涯規劃領域:習得做決定的技巧、了解工作對個人與家庭生活的 影響、了解男女性別角色的持續變化以及學習生涯轉換的技能。 其次,學校諮商師提供生涯服務所應具備的角色目標,亦可作為評定 生涯服務工作時可供參考的向度之一。美國諮商師協會(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CA)於 1985 年提出學校諮商師應協助並促進學生 在個人、學業與生涯發展上獲得成熟,其諮商師角色目標包括:(1)協助學 生釐清自我工作價值,並發展相關因應與計畫的技巧;(2)使用正式與非正 式量表評量學生的能力、特質與興趣;(3)提供學生相關生涯職業資訊,並 聯結社區輔導資源;(4)協助學生學習面試與求職技巧,增進學生了解如何 獲得教育與訓練的機會;(5)鼓勵學生投入訓練、訂定自我目標與暫時性的 生涯決定;(6)在學校相關課程中結合教育與生涯技巧;(7)協助學生評估分 析自我的目標規劃。 整體而言,大學生涯服務成效之評估依據,可從大學生涯服務工作之 各項具體措施、核心目標、學生發展能力指標,以及諮商師的角色功能等 向度,進而訂定出綜合性的大學生涯服務評估標準。因此,本研究參考前 述相關文獻,整理歸納適用於國內大學生涯服務工作之成效評估向度(如表 2-1),並作為建構本研究量表之參考依據。本研究將大學生涯服務評估內 容區分為以下五大類: 1.生涯諮商與輔導:指透過一對一或團體方式進行,由諮商輔導人員 協助學生在面對有關生涯選擇與規劃的問題時,整合對於自我與外在環境 的了解,以做出最適當的生涯決定與規劃,促進其生涯適應與發展。 2.生涯評量:提供生涯相關之測驗與評量,分析、解釋測驗結果並整 合其他相關生涯資訊,進而提供建議與應用。 3.生涯資訊:透過多種管道提供學生有關升學與就業相關資訊。

(26)

4.就業安置與調查:提供學生就業機會與人才推薦媒合服務,並追蹤 調查畢業生就業資訊。

5.求職與應考技能訓練:提供學生發展適當的工作因應能力,以及升 學考試資訊。

(27)

表 2-1 生涯服務成效評估向度分類一覽表 諮商師角色目標 大學生生涯能力 發展指標 生涯服務內容之具體措施與目標 生 涯 服 務 向 度 美國學校諮商師協 會(ASCA) 美 國 職 業 資 訊 合 作委員會(NOICC) Luzzo(2000) 、 金樹人(1997) 、Herr 等人 (2004) 大學生涯服務 內容 林幸台(1993) 大 專 就 業 輔 導 工 作 實 施 措 施 評 估 向 度 金樹人(1997) 、Herr 等人 (2004) 大 學 生 涯 輔 導目標 一 、 生 涯 諮 商 輔 導  澄清工作價值  發展因應與計劃 的技巧  鼓勵訓練、設定 目標和暫時性的生 涯決定  評估學生的行動 計劃  維持正向自我 概念技巧  維持有效行為 技巧  了解發展性的 變化與轉移  習得做決定的 技巧  了解工作對個 人與家庭生活影 響  了解男女性別 角色的持續變化  習得生涯轉換 的技能  生涯治療  生涯個別諮 商  生涯團體諮 商  幫助學生了 解自己  協助學生 做決策  協助不同 學生層級團 體的獨特需 求 二 、 生 涯 評 量  透過正式與非正 式的量表來評量能 力、人格特質與興 趣  定位評估與運 用生涯資訊技巧  職業輔導  協助學生 做自我評估 與分析  協助學生 選擇主修領 域或轉系 三 、 生 涯 資 訊  提供職業與生涯 資訊  連結社區輔導資 源  在學校課程中融 合教育與生涯技巧  習得獲得維持 及改變工作所需 的技能  了解社會需求 功能對工作本質 和結構的影響  生涯教育  生涯規劃課 程、工作坊、 研討會  資訊提供與 安置  自助式活動  同儕團體  提供就業市 場資料  協助學生 認識工作世 界 四 、 就 業 安 置  投入工作和終 身學習技巧  就業安置  就業安置與 追蹤  協助學生 進入職場 五 、 求 職 與 應 考 技 巧 訓 練  協助學生學習面 試與找工作技巧  增加學生對教育 和訓練機會的覺察  具備參與投入 教育和訓練的技 巧  工作訓練  訓練謀職及 應考技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8)

參、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評估之相關研究 探討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學校生涯服務成效之評估者可分為消費 與供應者兩種角色,而其中不同角色在進行成效評量的依據各有差異,以 下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以消費者角色作為成效評估者 消費者角色大多以學生族群為主,小學的生涯服務成效評估亦包括學 生家長族群或學校教師(Beesley, 2004; Stone & Dahir, 2007)。一般來說,由

消費者角色進行成效評量的依據大多採用生涯服務向度使用率(Fouad,

Guillen, Harris-Hodge, Henry, Novakovic, Terry, et al., 2006)、服務滿意度 (Brian et al., 2000; Kahn, Wood, & Wiesen, 1999; Terkla et al., 1999)、生涯輔 導方案需求性(Fairchild & Seeley, 1996; Fouad et al., 2006)以及生涯服務目 標的達成情形(Hughey & Gysbers, 1993)等。

國內,韓楷檉等人(2007)曾編製高中生涯輔導工作成效量表,該量表 採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由大一學生自評對於過去高中時期的生涯輔導受 益程度,以做為高中生涯輔導工作成效的評估依據。研究結果指出,學生 認為高中時期所提供之生涯服務工作成效為中等程度左右(M = 3.15),並 且發現學生所評估之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輔導需求呈顯著正相關(r = .34)。 再者,Brian 等人(2000)以消費者對於產品品質滿意度之行銷學觀點, 進而評估大學生涯發展中心(career service centers, CSCs)的服務成效性。該 研究為增加評鑑的可信度,另外採用未參與服務之對照組學生來做比對, 研究過程中透過訪談方式以蒐集相關評估結果,並進而依據服務品質量表 (SERVQUAL)之五大構面,建構成生涯服務成效評量工具,以確保 CSCs 服務品質的完整性與有效性。其量表各層面分別為:(1)有形性(tangibles): 指 中 心 所 具 備 的 物 理 設 施 、 設 備 、 人 員 和 通 訊 資 源 等 ;(2) 可 靠 性 (reliability) : 指 具 備 可 靠 、 精 準 之 服 務 能 力 , 能 被 信 任 ; (3) 反 應 性

(29)

(responsiveness) : 具 備 自 願 幫 助 學 生 和 提 供 即 時 性 服 務 ; (4) 保 證 性 (assurance):具備專業能力、態度與信心;(5)同理心(empathy):具備關心、 主動注意、評估對於學生的影響。由上述研究可發現,藉由行銷學之服務 品質滿意度亦是不錯的評量指標,可更明確了解生涯服務品質的類別向 度。 二、以供應者角色作為成效評估者 供應者角色大多以學校諮商師為主,以此角色進行成效評量的依據大 多採用生涯服務達成目標之滿意度(林幸台,1993;Fairchild, 1993)、服務 向度之使用率(Scarborough, 2005; Stone & Dahir, 2007),以及從專家角度來 評估學生對於生涯服務向度上的需求性(林幸台,1993)等。 有關大學生涯服務工作之成效調查,林幸台(1993)曾編製「大專院校 就業輔導績效評估模式問卷」,並整理歸納出八種績效評估方式,讓輔導 老師與行政人員針對就業輔導工作內容進行自我績效評估,並調查其所採 用的評估模式為何。該問卷分別從「學生需求情形」、「實施情形」與「績 效評估」等三向度進行評估,其中「績效評估」可再細分為學生受益程度 與績效評估方式,以及整體成果與績效評估方式,作答方式皆為勾選或代 號填答。研究結果發現,全部學校普遍對於各項輔導工作整體效果評價趨 於負向,但其中績優學校在各項輔導工作整體效果評價趨於正向,而非績 優學校則較趨於負向。再者,Scarborough(2005)為了解學校諮商師在實際 與理想工作之時間分配情形,進而發展學校諮商師活動評定量表(The school counselor activity rating scale, SCARS),並由諮商師自行評估其工作 成效性。該量表乃依據美國學校諮商師協會(ASCA)所規範的學校諮商方案 標準,並參考其他相關的學校諮商師活動文獻編製而成。量表中的諮商活 動含括諮商、諮詢、協調、課程、文書、集會分享及行政等七個分量表,

共計 50 題,其填答內容分為「實際」與「喜歡」二層面,作答過程中以

(30)

事該項活動的頻率。該研究發現透過自評量表可有利於學校諮商師檢視其 工作成效,並提高學校輔導工作的實施概況。 從上述各項生涯服務成效評量依據中可知,不論從消費者或提供者之 評估觀點,有關生涯服務滿意度或學生生涯輔導需求皆為重要的評量依據 之一,並且透過不同的角色評估者有利於增進評估的可信度。Myrick(2003) 認為從學生對於生涯輔導需求的調查結果,可進一步提供生涯服務成效評 估之相關參考資訊。此外,Savickas 等人(2005)強調進行績效評估時,需 確定不同社會文化下所重視的生涯發展目標與任務,因為將會影響到後續 訂定生涯服務成效之評估準則。國內雖然以整體性觀點來評估生涯服務成 效之研究不多,但是有多位學者曾藉由探討大學生生涯輔導的需求性(韓楷 檉,1996;蔡淑芬,2005;戴秀如,2006)或生涯輔導實施的具體概況(林 一真、蘇薇玲,1992),進而彙整研究結果與建議以增進大學在生涯服務工 作上的規劃與推動。如林一真、蘇薇玲(1992)曾調查大學生與學校輔導人 員對於「大學生涯輔導具體措施」的實施需求與看法,該研究使用「大學 生涯輔導再出發」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可區分為大學生版與輔導人員版兩 種,其中各包括生涯輔導需求題項 14 題、實務方面的題項十大題與六大 題。有關生涯發展需求的部分可分為:「自我探索」、「環境探索」、「定 向探索」、「生涯變動規劃」、「升學規劃」、「職業探索」、「就業心 理準備」、「生涯抉擇」、「實習規劃」、「就業安置」、「應用生涯資 訊」、「校友生涯發展服務」、「其他與個人生涯有關的需求」與「追蹤 輔導」等共十四項。其填答方式採Likert 四點量尺計分,由輔導人員與學 生自行勾選各生涯輔導項目的需求程度,並進而評估師生之間的差異情 形,勾選「不需要」者計分為-1,「無法決定」者計分為 0,「需要」者 計分為1,「非常需要」者計分為 2。 韓楷檉(1996)編製「空中大學學生生涯輔導需求調查問卷」,以了解 空大學生與學校生涯輔導人員所認知的生涯輔導需求情形,該問卷乃參酌

(31)

成人生涯輔導需求之理論與評量工具,並配合開放式問卷及訪談方式蒐集 相關資料,初步編擬出共計68題的預試量表,事後經專家效度與因素分析 後,修改為包含十個分量表、共計60題的正式量表。其分量表分別為:「自 我了解」、「有效行為的技巧」、「發展上的改變與轉變」、「教育、學 習與訓練」、「生涯資訊」、「職業探索」、「環境探索」、「生涯規劃」、 「生涯決策」、「休閒生活」。此量表填答方式為Likert五點量表,勾選「非 常需要」者得5分,「需要」者得4分,「部分需要」者得3分,「不需要」 者得2分,「非常不需要」者得1分。該量表所得分數越高,表示生涯輔導 需求愈高。 整體而言,大學生涯服務成效的評量方式大多以發展相關評量問卷之 量化研究為主(Brian et al., 2000; Scarborough, 2005; Terkla et al., 1999),但 在量表編製前大多會藉由質化訪談方式收集績效評估的參考依據。在林幸 台(1993)針對大專院校就業輔導績效的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問卷調查法為 大學普遍使用的績效評估方式,其次才是行為目標分析或校內人員意見分 析。本研究為考量能實際了解大學生對於學校生涯服務工作的主觀意見, 因此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依據本研究所整理歸納的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評估 向度,讓學生自行評估在各向度上的受益情形,以代表大學生涯服務工作 之成效性。

(32)

第二節 生涯因應策略及其相關研究

國內近幾年針對大學生生涯發展定向的相關研究發現,生涯未定有普 遍增加的趨勢,並且大多數學生都處於探索性未定向的狀態(田秀蘭, 1998;金樹人等人,1989;袁志晃,2002)。雖然就生涯發展論的觀點來看, 生涯未定是發展歷程中暫時的過渡階段(Gordon, 1998),但是倘若個人在此 轉換階段中未具備適當的生涯因應策略來面對生涯未定的情形,將會對個 人產生不適應的影響,因此可知生涯因應策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節將 進一步探討生涯因應策略的基本概念與相關研究。 壹、因應策略之基本概念 因應策略(coping strategy)的定義係指個人遭遇困難時所採取較為積極 性的應付手段,其策略包括行動與思想兩層面,是有目的性的意識行為, 而非潛意識的防衛作用(張春興,1989)。換言之,舉凡個人與外在環境互 動過程中,為達到良好適應而採取的處理方式或解決方法,即為因應的概 念。而因應策略的定義適用範圍廣泛,其共通目的皆在於減低焦慮並進而 解 決 問 題 困 難 , 更 會 因 不 同 情 境 而 發 展 不 同 的 因 應 方 式(Folkman & Moskowitz, 2000)。 有關因應策略的探討與理論大多源自於壓力的相關研究,其中以 Lazarus和Folkman(1984)所提出的壓力與因應認知理論最為普遍,後續研究 亦根據其核心概念做更進一步的探討(Carver, Scheier, & Weintraub, 1989; Tolor & Fehon, 1987)。該理論認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共同互動的結果,而 因應行為乃為了改變或適應壓力源所產生的策略,並且強調壓力和因應都 是認知評估的動態過程。而在產生因應策略之前,當個人面臨壓力狀態時 將會先經歷兩個步驟的評估歷程,最後才進入因應策略的產生歷程,而因

(33)

應策略又可再區分為三種類型。以下簡述之: 一、面對壓力時的二種評估歷程 1. 初級評估:當個人初步面對壓力情境時,將主動分析自己被此情境 影響的程度與其可能後果,倘若評估該壓力情境與自身沒有任何的利害關 係,則整個歷程就會停止。反之,要是壓力刺激對於自己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影響性,則會進入第二階段的評估歷程。 2. 次級評估:此階段會評估自身所有因應資源,思考該採取何種行 動,以促使正面結果增加到最大而負面結果減少到最低。 以上初級評估與次級評估皆發生在個人的認知層面上,完成兩階段的 認知評估後,個人才準備進入因應階段,實際著手處理壓力情境所帶來的 挑戰。 二、因應策略的三種類型 1. 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指個人直接面對問題,並 採取行動來解決問題本身。此為直接行動的因應方式,使用策略來修正情 境,以維持自身的優勢。 2. 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指個人優先處理情境中自 己所產生的情緒,而非針對問題本身。當個人感覺必須去忍受壓力刺激 時,較易採取此種因應。

3. 折衷焦點因應(mixed problem and emotion-focused):指個人轉向他 人尋求社會協助,以獲得情感支持與同理;或者進而蒐集更多的相關資 訊,有助於之後形成因應策略。 綜上所述,Lazarus與Folkman(1984)認為因應策略是個人與環境關係共 同互動而產生的結果,在因應歷程中個人需要不斷的進行認知評估,而其 評估結果會影響因應方式的成效性,並且壓力源的不同亦會影響因應策略 的方式。 此外,其他學者如 Billings 與 Moos(1984)亦針對壓力因應方式做不同

(34)

的分類研究,其概念主要以主動與被動向度來區分因應類型,分別為:(1) 主動性認知因應(active-cognitive coping),強調以正向的觀點來看待問題; (2)主動性行為因應(active-behavioral coping),處理問題本身,強調擬訂策 略並付出行動。(3)逃避性因應(avoidant coping),處理自身情緒,大多為抱 怨宣洩情緒,面對問題較消極被動。 雖然,因應策略可大致區分成不同類型,但 Carver 等人(1989)認為不 同類型的因應方式並非各自獨立運作,彼此間會交互作用並共同產生影響 性。有關影響因應策略的選擇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因素,其中內在因素多與 個人本身有關,如年齡、人格特質、智力、認知信念、情緒狀態或過去面 對壓力的經驗等;而外在因素則與個人的周圍資源有關,如社會支持、重 要他人、生活環境、事件緊迫性等(Folkman & Moskowitz, 2000)。

貳、因應策略應用在生涯決定歷程上之基本概念與相關評量

將因應策略(coping strategy)應用至生涯決定歷程中的相關研究,可回

溯 到 早 期 Phillips 與 Strohmer(1983) 所 提 到 的 發 展 性 因 應 策 略

(developmental coping strategies) , 其 認 為 透 過 職 業 成 熟 度 (vocational maturety)概念可以建構出個人在生涯決定歷程中的因應策略內涵,而個人 在完成特定決策任務的發展歷程中將會受到職業成熟因應策略的影響。簡 單來說,Phillips 與 Strohmer 認為職業成熟度意指個人對於生涯階段任務 的準備程度,倘若以職業成熟度的四個特性來解釋因應策略的概念,分別 為:(1)生涯準備度:指個人對於生涯準備的努力與承諾;(2)資源的覺察與 使用:指個人對於可取得資源的探索,以及運用情形;(3)教育或職業領域 的知識背景:指個人對於職業架構、特定職業範圍與求職策略的了解;(4) 生涯決定能力:指個人具備決策技巧的能力,以解決特定生涯問題。 基於壓力因應理論的假設,每當壓力的產生將會引發個人做出相對的

(35)

因應策略(Lazarus & Folkman, 1984)。同樣地,個人在生涯決定過程中可能 會對其挑戰性與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不安(Gordon, 1998)。儘管是生涯已定 的學生,在生涯決定的過程中亦可能因為缺少足夠背景知識而感到難以做 抉擇(Gati et al., 1996)。上述情況對於個人來說皆是引發壓力的來源,因 此,相關研究以壓力因應觀點作為研究根基,進而探討個人如何因應生涯 決定歷程中所帶來的壓力,以及生涯決定程度與因應方式間的關係(楊雅 惠,2004;Germeijs et al., 2006; O’Hare & Tamburri, 1986; O’Hare & Beutell, 1987)。 此外,藉由生涯因應策略量表的編製結果,可有助於釐清生涯因應策 略的因素架構,如楊雅惠(2004)以開放式問卷調查北部共 64 位大四學生對 於「面對未來生涯抉擇的壓力會如何因應」,最後整理分析問卷結果並參 考相關壓力因應文獻,彙整成量表題項。該量表透過主成分因素分析後可 將大四學生生涯抉擇因應行為歸納成四大類型,分別為:(1)「積極問題焦 點因應」:包括解決問題、尋求社會支持或尋求建議、計畫與期待、尋求 資源、改變自己、邏輯思考及時間管理;(2)「消極問題焦點因應」:包括 延宕處理、認命、行為逃避、轉移注意力、消極忍受及使用藥物;(3)「積 極情緒焦點因應」:包括抒解情緒、宗教信仰、放鬆、社會比較及正向闡 釋;(4)「消極情緒焦點因應」:包括壓抑情緒、投射及責備他人。其作答 方式採Likert 四點量尺,分別為「從未如此」、「偶而如此」、「經常如此」 及「總是如此」,其計分方式依序為1、2、3、4 分,受試者在各分量表的 得分越高,則表示越常使用該種因應方式。而後續針對312 名預試樣本進 行信、效度分析結果,測得總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 為 .75,而各分 量表Cronbach α 範圍介於 .84 至 .88,只有「積極情緒焦點因應」為 .68; 而透過主成分因素分析亦得到四類因素向度,其累積解釋變異達40%。 同樣地,國外學者 Larson 等人(1988)針對成人所編製的生涯未定因應

(36)

式之因素構念,分別為「主觀生涯煩惱與阻礙」、「積極問題解決」、「學習 自我效能」與「生涯迷思」,此分類方式有助於在諮商輔導過程中提供不 同的介入策略,以符合學生的個別化需求。該量表評量方式為六點量尺,

選項為「非常不同意」計分為 1 到「非常同意」計分為 6,其中得分越高

表示在生涯決定過程中越偏向於負面、非積極性的評估與作法。而Larson、

Toulouse、Fitzpatrick 與 Heppner(1994)針對 CCI 量表進行信、效度檢驗, 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 .89,而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 α 係數介於 .69 至 .90,間隔兩週後的再測信度亦維持不錯的水準。並且,CCI 量表與 Osipow(1987)所編製「生涯決定量表」 (Career Descion Scale-Certainty, CDS-C)的相關係數為 -.66,而與 Holland 等人(1980)所編製「我的職業狀

況」(MY Vocational Situation)的相關係數為 -.79。由此可知 CCI 量表的信、

效度良好。再者,CCI 量表亦具有不錯的鑑別力,針對已定與未定族群中 的區辨力達到85%。 根據上述文獻可知,因應方式是個人面對壓力時,為了避免或減輕壓 力所帶來的困擾或不適,進而採取認知、情緒及行為上的反應。本研究將 生涯因應策略定義為,學生在生涯決定歷程中當感到不確定或抉擇困難 時,為避免或減輕因生涯決定壓力所帶來的困擾與不適應,因而採取認 知、情緒及行為上的反應。 參、生涯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國內目前直接針對生涯因應策略方面的研究極為少數(楊雅惠,2004; Tien et al., 2005),反之,國外對於生涯決定歷程與其因應策略的探討(Creed et al., 2005; Larson & Majors, 1998; Lazarus, 2000; Lee, 2005; Weinstein et al., 2002),以及相關量表之編製研究(Larson et al., 1988; O’Hare & Beutell, 1987) 則較為普遍。以下針對國內、外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

(37)

Tien 等人(2005)使用開放性問卷調查國內大學生對於生涯不確定性 (career uncertainty)的知覺,並探討學生如何因應現況,以及因應方式的成 效性(coping efficacies)。該研究以紮根研究法,將學生們的調查結果歸納 成幾個核心類別,學生們普遍認為心理調適方式最具成效性,再者是社會 支持網絡、搜尋資訊,最後才是生理調適、接受目前現況與宗教信仰。Tien 等人將上述因應方式的核心概念進一步歸納,可區分為三種因應調適類 型: 1. 生理調適(physical adjustment):著重在生理層面的行為調整,透過 改變生理狀態或符合生理需求來降低壓力,例如運動、睡覺、唱歌、哭泣 等。此類型因應方式為短暫性的調適方法,主要為幫助個人放鬆與激勵的 功用。 2. 心理調適(psychology adjustment):包括心理與認知兩類,兩者間會 相互影響難以清楚的劃分。心理類型的因應包括增進認知覺察、任務取向 的探索技巧、發展正向的心理態度有助於接受未定的模糊性,以及對新事 物經驗抱持開放性。而認知類型的因應包括尋求宗教支持或轉而接受目前 未定狀態,其中正向認知有助於幫助未定學生冷靜,進而尋找問題解決策 略與新的方向。

3. 外在與社會支持(external and social support):包括尋找資訊與社會 支持網絡兩類。其中尋找資訊以擴充相關知識,例如閱讀書籍、雜誌、網 路資料及參與演講等;而社會支持網絡對於大學生在因應其不確定感時扮 演極重要的角色,例如家人、同儕、教師與諮商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由 上可知,國內大學生似乎較少付出實際行動性來改變不確定性,大多著重 在心理或認知層面的因應方式,倘若綜合 Lazarus 與 Follman(1984)以及 Billings 與 Moos(1984)對於因應的概念來做解釋,國內學生的因應行為似 乎較缺少針對問題取向的主動性行為因應,而較傾向於採用情緒取向的因 應策略為主。

(38)

再者,楊雅惠(2004)編製「生涯抉擇壓力因應量表」以調查國內大四 學生面對生涯抉擇壓力的因應情形,結果發現大四學生普遍傾向於採用 「情緒焦點」因應方式面對生涯抉擇壓力,而不同性別在因應方式上的差 異情形,男生較常採取「消極問題焦點因應」,而女生較常採取「消極情 緒焦點因應」。O’Hare 與 Beutell(1987)亦發現有性別的差異,其中男生較 常採取「自我效能行為」因應,而女生則是「反應行為」與「尋求支持行 為」之因應方式。此外,該研究進一步指出「自我效能行為」因應與「避 免行為」因應兩者可有效預測個人生涯未定的情形,倘若個人越傾向於「自 我效能行為」因應方式,表示具有較高的正向控制感,其生涯決定狀態越 傾向於已定;而個人越傾向於「避免行為」因應方式,則表示個人大多採 取避免情感焦慮不安的策略為主,其生涯決定狀態越傾向於未定。由此可 知,因應方式與生涯決定狀態間具有關聯性存在。Creed 等人(2005)進一步 探討兩者間的關係,該研究將自尊、生活滿意度與因應情形定義為適應良 好(well-being)的標準,以了解不同生涯決定狀態之青少年在其適應情形上 的差異,結果發現越傾向於生涯未定的學生,其自尊、生活滿意度與因應 情形等向度皆為較差的表現。並且,當中生涯未定的學生以女性居多,但 可發現長期性生涯未定的男生比女生更傾向於使用適應不良的因應策略。 而 Larson 等人(1988)以因應策略來區分生涯未定的類型,藉由其所編 製的生涯未定因應量表(CCI)進行調查,亦發現個人越傾向於採取負面、消 極性的因應方式,其生涯決定程度較低,普遍傾向於生涯未定向,並且具 有較低的職業認同感,其處理問題的解決方式成效性亦較差。同樣地, Lee(2005)採用 CCI 量表進一步區分韓國大學生的生涯因應類型,該研究發 現不同因應類型具有性別差異,其中女生比起男生較少具備「主觀生涯煩 惱與阻礙」、「積極問題解決」與「學習自我效能」三種生涯因應能力。其 可能原因為受到韓國文化與教育背景的影響,較強調父權思想與大男人主 義,因此相較下女性較常被視為弱勢且被動的,因此可能進而影響其生涯

(39)

規劃上的態度。該研究亦支持生涯決定程度越高者,具有較佳的因應能力。 部分研究除了探討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決定的關係外,亦考量其他相 關影響因素。Weinstein 等人(2002)曾使用 Lazarus 和 Folkman(1984)的壓力 因應模式檢驗生涯未定與選擇焦慮的關係,該研究以單身並剛進入工作職 場的女性為對象,結果發現個人自我評估的未定狀態以及其所使用的問題 導向因應方法,皆會進一步影響生涯未定與選擇焦慮之間的關係。而 Lazarus(2000)發現問題或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對於生涯未定壓力之控制感具 有影響性,倘若個人對於生涯未定壓力來源有較高的控制感,則較可能使 用問題焦點因應,此類型的人會傾向於採取行動,例如尋找解決問題的相 關資訊或技巧,或向重要他人尋求進一步的諮詢與評估。反之,個人對於 生涯未定壓力來源有較低的控制感,則較可能使用情緒焦點因應,該因應 目的為避開壓力源,例如幻想事情會變好,或自我安慰等。 以上為國內、外在生涯因應策略的研究範疇,雖然國內對於生涯因應 策略的直接研究有限,但有其他類似的相關研究,如探討學生對於生涯阻 礙的因應方式(張佳晏,2004)、面對生涯未定時的生涯探索行為(林清文, 1994;吳芝儀,1991)或問題解決態度與生涯未定的關係(李淑媛,1995)等。 其中,生涯探索行為之所與生涯因應策略具有相似的概念,原因在於 以生涯發展論來說,生涯探索可能發生在生涯決定過程中的任何階段,生 涯未定的學生藉由從事各種生涯探索活動,能有利於增進自我了解、釐清 生涯方向,進而訂定具體的生涯規劃與準備(林清文,1994),儘管是生涯 已 定 的 學 生 仍 可 透 過 生 涯 探 索 再 澄 清 確 認 自 己 的 生 涯 方 向(Gordon, 1998)。由此可知,學生的生涯探索行為與其所使用的因應策略,皆會影響 生涯決定的歷程。 吳芝儀(1991)針對五專學生探討其生涯決定類型與生涯決定行動的關 係,其結果發現生涯未定向者在各生涯決定行動上的「不確定」程度及「逃 避決定」、「猶豫不決」均高於生涯定向者。該研究將生涯決定行動區分為

數據

表 2-1  生涯服務成效評估向度分類一覽表  諮商師角色目標  大學生生涯能力  發展指標  生涯服務內容之具體措施與目標 生涯 服 務 向 度 美國學校諮商師協會(ASCA)  美 國 職 業 資 訊 合 作委員會(NOICC)  Luzzo(2000) 、金樹人(1997) 、Herr 等人  (2004)  大學生涯服務 內容  林幸台(1993) 大 專 就 業 輔導 工 作 實 施措 施 評 估 向度  金樹人(1997)、Herr 等人 (2004)  大 學 生 涯 輔導目標  一 、 生
表 3-2  正式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  區別  校名  取樣來源  年級  性別  一 二 三 四 男  女  各校人數 北區  政治大學 台灣大學 清華大學  台北教育大學 東吳大學  中原大學  世新大學  銘傳大學  華梵大學  阿拉伯語系國際企管系電機資訊系體育系 會計系 通識課程 資訊傳播系通識課程 工業工程系 6 1 -  31- 7 14235  254531- - 1714- 8  18- 2 - - 1313- 11 4 2 - - 57118 1 5  24 11 26 17 14 24
表 3-6「大學生涯服務成效正式量表」之題號與信度分析表  評估向度  題數  題號  內部一致性α係數  生涯諮商與輔導  10 1-10  .95  生涯評量  7 11-17  .94  生涯資訊  7 18-24  .88  就業安置與調查  7 25-31  .91  求職與應考技能訓練  8 32-39  .93  總量表  39   .97  有效樣本數 N=1009  (二)效度考驗  在建構效度方面,考驗正式量表中各分量表間的相關程度,結果如表 3-7 所示,所有分量表間的相關皆達顯著水準
表 3-8  大學生涯服務成效量表正式施測之因素分析摘要表(主軸斜交轉軸法)  因 素  題目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因素五  共同值  9.提供有關壓力調適的團體生涯輔導與諮商 -.84 -.61 .44  .48  .71 3.提供有關人際關係的個別生涯輔導與諮商 -.83 -.63  .49  .69 8.提供有關人際關係的團體生涯輔導與諮商 -.83 -.60 .44  .48  .69 4.提供有關壓力調適的個別生涯輔導與諮商 -.83 -.65  .46  .69 6.提供有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透過與教育局及⼤大專院校顧問合作,共同發展、試⾏行及驗

尋夢 追夢 圓夢

(2011).Linking learning to the 21st Century:Preparing all students for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participation.Boulder, CO: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Center.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成長歷程 生涯輔導課 多元學習經歷 自閉症輔導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