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分析

本節主要為分析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一般狀況,並以單因子多變量 變異數分析,分別考驗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生涯因應策略上的差異情 形,以回答研究問題二、五,並考驗研究假設二。

壹、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一般概況分析 一、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各向度與整體性分析

本研究以自編「生涯因應策略量表」,測量大學生在面臨生涯抉擇的問 題與壓力時,會採取何種因應策略。全量表共包含「自我解決-問題導向因 應」、「尋求外在支持-問題導向因應」、「正向情緒導向因應」與「負向情緒 導向因應」共計四個分量表,其平均數、標準差與排序如表4-7所示。

表 4-7 大學生涯因應策略之各層面現況分析

分量表 平均數 標準差 排序

自我解決-問題導向

3.59 .61 1

尋求外在支持-問題導向

3.06 .66 2

正向情緒導向

3.03 .66 3

負向情緒導向

2.43 .79 4

總量表

3.36 .40

有效樣本數 N = 1009

由表4-7可知,大學生在各類型因應策略的平均得分介於2.43至3.59之 間,顯示大學生在使用生涯因應策略的反應傾向上較偏向於「自我解決-問題導向因應」,其單題平均數得分最高(M = 3.59),其次依序為「尋求外 在支持-問題導向」(M = 3.06)、「正向情緒導向」(M = 3.03)與「負向情緒 導向」(M = 2.43)。但倘若以整體生涯因應策略的適應情形來看,大學生在

生涯因應策略總量表的平均數為3.36,高於中間值3.0以上,表示大學生具 備適應性尚可的生涯因應策略。

本項研究結果反應出目前大學生在面對生涯抉擇問題時,似乎傾向於 採取實際行動來解決問題,並且較偏向於內控型,以自己解決問題為主,

其次才是向外尋求支持。相較下以處理自我情緒為優先因應策略則較少被 使用,而當中又以「負向情緒導向」因應策略最為明顯。在楊雅惠(2004) 研究中亦發現大四學生在面臨生涯抉擇壓力時,較傾向於使用「積極情緒 焦點因應」,其次為「積極問題焦點因應」、「消極問題焦點因應」與「消 極情緒焦點因應」。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生涯因應策略皆有一定程度的 使用傾向,至於個人選擇採取何種生涯因應策略,其背後影響因素可能與 人格特質有關。Weinstein等人(2002)研究發現自我控制感越強者,越偏向 採取問題解決因應取向;反之,自我控制感越低者,越偏向採取情緒因應 取向。而個人的過去經驗與認知信念亦可能造成影響,當個人具備較高的 自我效能感時,在面對生涯抉擇問題時較傾向於採取積極主動的問題解決 方式(Larson & Majors, 1998)。除了上述有關個人內在因素外,外在環境的 社會支持系統與文化價值亦會影響個人的因應方式(Moore & Constantine, 2005)。

二、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各題項之分析

表 4-8 (續)

注意瞭解目前社會現況以及未來職業發展趨勢」(M = 3.60)。

反之,最少使用的前五項生涯因應策略,依序為第32 題「面對生涯抉 擇上的困境,我會自暴自棄、不做任何努力或改變」(M = 2.07)、第 30 題

「遇到生涯困擾時,我會把自己的壓力轉而發洩怒氣在別人身上」(M = 2.15)、第 28 題「我會將生涯困境歸咎於是自己的運氣不好、要認命」(M = 2.25)、第 18 題「我會透過宗教信仰或算命、求神問卜等方式來尋求生涯 抉擇上的建議或指導」(M = 2.30)與第 31 題「面對生涯抉擇上的困境,我 會不斷抱怨、後悔,為何要選擇現在所就讀的科系」(M = 2.32)。綜合言之,

生涯因應策略各題項的平均得分介於2.07 至 3.9 之間,倘若高於中間值 3.0 以上,則表示該項策略的使用傾向具有中等程度以上情形。

此外,本量表中部分題項可了解大學生對於學校生涯服務措施的使用 情形,有助於探討大學生涯服務推廣的成效結果。在生涯因應策略量表的 第 12 題「我會善用校內學生諮商與就業輔導單位所提供的資源,以協助 我做生涯規劃」,該題項之平均值為 2.89,顯示大學生在面臨生涯抉擇問 題時,仍較少使用校內的生涯服務措施。而在尋求外在支持來解決生涯問 題的方式中,學生最常向家人、師長與同儕尋求諮詢與討論,從第14、15 題的結果可得知,其題項平均值皆為3.55,表示有中等以上的使用傾向。

進一步探究學生較少主動尋求學校生涯服務的原因,相關研究發現影響學 生主動尋求諮商服務的因素,可能包括個人原社會支持系統的背景、機構 的可接近性、個人對於機構的認知評價與個人對自我尋求輔導的看法等(夏 敏,2000;程小蘋、陳珍德,2001)。上述研究結果凸顯大學生涯服務措施 宣傳與推廣方式的重要性,將影響學生對於學校生涯服務措施的知覺感 受,以及後續使用學校資源的動機。再者,從第 16 題「我會參加與生涯 有關的博覽會、教育展、就業展或演講活動等來蒐集資訊」(M = 3.28)與第 17 題「我會尋求專業人員所提供的心理測驗與解釋,以獲得資訊與建議」

(M = 3.01)的結果,可得知學生對於生涯講座方式的接受與使用程度皆比心

理測驗方式高,此結果可作為後續規劃生涯服務措施的參考。

貳、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在生涯因應策略之一般狀況與差異分析 一、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生涯因應策略之一般狀況與差異分析

就生涯因應策略之一般狀況而言,女生在生涯因應策略總量表之平均 得分(M = 3.40)高於男生(M = 3.31);而在生涯因應策略各分量表的平均得 分,顯示女生比男生較傾向於使用「自我解決問題導向」因應策略,而男 生比女生較傾向於使用「正向情緒導向」,但就整體而言大學女生似乎比 男生具有較佳的生涯因應策略。

為了解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生涯因應策略各層面是否具有統計上差異,

乃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其結果達顯著差異後再進一步以 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不同性別在四種生涯因應策略上的差異情形,結果如 表4-9、表 4-10 所示。

表 4-9 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

來源 df SSCP Wilks’ λ F 值 組間 1 .60 .96 11.27***

.06 .01

- .92 - .08 1.40

-3.94 - .37 6.00 25.62

組內 1007 373.43

225.49 435.10

65.07 158.05 444.17

- 94.52 76.71 211.14 604.04

***p < .001.

表 4-10 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男性 n = 431

女性 n = 578

分量表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自我解決-問題導向 3.56 .62 3.61 .60 1.63 .20 尋求外在支持-問題導向 3.06 .69 3.06 .63 .01 .91 正向情緒導向 3.08 .69 3.00 .65 3.18 .08 負向情緒導向 2.61 .78 2.29 .77 6.54*** .00 總量表 3.31 .39 3.40 .40

**p < .01. ***p < .001.

由表 4-9 可知,Wilks’ λ 值為 .96,達統計顯著水準(F = 11.27, p

< .001)。顯示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生涯因應策略上具有差異,研究假設 2-1 獲得支持。再者,個別比較不同向度之生涯因應策略,結果發現在「負向 情緒導向」上,男生平均得分高於女生,其差異達顯著水準(p < .001),表 示在面臨生涯抉擇困難時,男生比女生較常使用「負向情緒導向」因應策 略,傾向把焦點放在負面的感覺、表現或原因結果上。

其他相關研究亦發現個人在使用生涯因應策略上具有性別的差異(楊 雅惠,2004;Lee, 2005; O’Hare & Beutell, 1987)。在楊雅惠(2004)研究中發 現女生較偏向於「消極情緒焦點因應」,而男生則較偏向於「消極問題焦 點因應」,但在積極的問題與情緒焦點因應方式上並未有性別差異。本研 究結果與其相似,在「自我解決問題導向因應」上皆未有性別差異,但唯 獨在「負向情緒導向因應策略」上卻是男生比女生較傾向於使用。兩研究 結果的差異原因可能與彼此研究對象的階層範圍不同有關,楊雅惠(2004) 只針對大四學生進行調查研究,而未考量其他大一到大三學生在面臨生涯 抉擇壓力時的因應策略傾向。此外,Rezan(2008)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較容 易有無助型因應傾向,相較下女性則較屬於順從型因應傾向。此結果可能 與男女生在社會文化中的性別角色的期待有關,男生較不被允許表現出軟 弱的一面,而使其在面對問題壓力時的挫折感更大有關,如同本研究中男

生在負面情緒因應中較常會有抱怨、自我批評與自責等反應相似。但有關 社會期待對於因應策略的影響研究,大多認為男性較偏向於採取主動且具 工具性的因應方式,而女性較偏向於採取被動、情緒導向與尋求社會支持 的因應方式(Lee, 2005; Ptacek, Smith, & Zanas, 1992; Rezan, 2008)。上述結 果在本研究未有進一步的發現,是否與各研究所定義之因應類型不同有 關,抑或是文化間的差異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生涯因應策略之一般狀況與差異分析

就生涯因應策略之一般狀況而言,大四學生在生涯因應策略總量表的 平均數(M = 3.44)均高於大一(M = 3.27)、大二(M = 3.31)與大三(M = 3.43) 年級。而在生涯因應策略各分量表中,可發現大四學生在「自我解決-問題 導向」與「尋求外在支持-問題導向」因應向度上的平均數皆高於其他年級。

似乎顯示在面臨生涯抉擇問題時,年級越高者具有適應性較高的生涯因應 能力。

為了解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生涯因應策略各層面是否具有統計上差異,

乃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其結果達顯著差異後再進一步以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年級在五個生涯服務向度上的差異情形,結果如表 4-11、表 4-12 所示。

表 4-11 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

來源 df SSCP Wilks’ λ F 值 組間 3 1.96 .95 4.32***

3.12 1.32

3.04 .34 2.05

-1.27 -3.05 - 2.46 9.74

組內 1005 363.07

222.43 433.79

61.11 157.63 443.52 - 88.20 79.40 219.60 619.92

***p<.001

表 4-12 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涯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表

成熟度意指個人對未來生涯規劃所具備的準備程度,包括對於未來生涯的 計畫與探索、自我與外在職業世界的認識與了解程度,以及是否具備決策 技巧的知識等。因此,倘若個人具備較高的生涯成熟度時,將有助於因應 生涯抉擇上的問題。而本研究中的大一學生剛邁入大學階段,不論在生活 或學習上仍處於過渡時期,需要時間適應與探索,其生涯成熟度較低,所

成熟度意指個人對未來生涯規劃所具備的準備程度,包括對於未來生涯的 計畫與探索、自我與外在職業世界的認識與了解程度,以及是否具備決策 技巧的知識等。因此,倘若個人具備較高的生涯成熟度時,將有助於因應 生涯抉擇上的問題。而本研究中的大一學生剛邁入大學階段,不論在生活 或學習上仍處於過渡時期,需要時間適應與探索,其生涯成熟度較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