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背景變項對性別主義之差異情形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大學生背景變項對性別主義之差異情形

本節根據大學生背景變項,分別為性別、性傾向、宗教信仰、接觸同

志經驗等四項,逐一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其在性別 主義上的差異。以下分別敘述其性別主義差異情形及分析結果與討論。

一、大學生背景變項與性別主義差異之分析

(一)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的差異比較

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結果如表 4-3。

表 4-3

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整體與各層面的 t 考驗摘要表

層面 性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題平均 t 值 p 對男性 男 202 23.28 4.12 2.59 7.58*** .000 善意型 女 289 20.56 3.75 2.28

對男性 男 202 20.16 3.43 2.52 -2.45* .015 敵意型 女 289 20.91 3.28 2.61

對女性 男 202 21.81 3.35 2.73 -1.03 .303 善意型 女 289 22.13 3.40 2.77

對女性 男 202 20.76 4.03 2.60 6.32*** .000 敵意型 女 289 18.52 3.73 2.32

整體性 男 202 86.01 11.80 2.61 3.79*** .000 別主義 女 289 82.13 10.73 2.49

*p<.05 ***p<.001

由表 4-3 可歸納下列幾點:

1、就各層面而言,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對男性善意型」、「對男性敵 意型」、「對女性敵意型」三個層面上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而僅在「對

女性善意型」層面未達到;此外,就整體性別主義而言,男大學生與女大 學生之性別主義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因此,本研究假設 1-1:「不同性 別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有差異」獲得支持。

2、就整體性別主義而言,男大學生的性別主義程度高於女大學生。

(二)不同性傾向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的差異比較

不同性傾向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結果如表 4-4。

表 4-4

不同性傾向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整體與各層面的 t 考驗摘要表

層面 性傾向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題平均 t 值 p 對男性 異性戀 441 22.02 4.05 2.45 5.47*** .000 善意型 同志傾向 50 18.74 3.66 2.08

對男性 異性戀 441 20.63 3.35 2.58 .54 .587 敵意型 同志傾向 50 20.36 3.47 2.55

對女性 異性戀 441 22.21 3.35 2.78 4.17*** .000 善意型 同志傾向 50 20.14 3.11 2.52

對女性 異性戀 441 19.63 3.91 2.45 3.05** .002 敵意型 同志傾向 50 17.82 4.50 2.23

整體性 異性戀 441 84.49 11.24 2.56 4.48*** .000 別主義 同志傾向 50 77.06 9.92 2.34

**p<.01 ***p<.001

由表 4-4 可歸納下列幾點:

1、就各層面而言,不同性傾向之大學生在「對男性善意型」、「對女性 善意型」、「對女性敵意型」三個層面上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而僅在「對 男性敵意型」層面未達到。此外就整體性別主義而言,異性戀與同志傾向

大學生之性別主義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因此,本研究假設 1-2:「不同 性傾向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有差異」獲得支持。

2、不論是就整體或各層面,異性戀大學生的性別主義程度皆高於同志 傾向大學生。

(三)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的差異比較

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變異數分析 結果如表 4-5。

由表 4-5 可歸納下列幾點:

1、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對男性善意型」層面上,差異 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F=1.20,p>.05)。

2、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對男性敵意型」層面上,差異 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F=1.73,p>.05)。

3、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對女性善意型」層面上,差異 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F=1.43,p>.05)。

4、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對女性敵意型」層面上,差異 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F=1.47,p>.05)。

5、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在整體性別主義層面上,差異未達統計上的 顯著水準(F=1.61,p>.05)。

6、從以上結果發現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均無差異,故

本研究假設 1-3:「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有差異」,並未獲

(四)不同接觸同志經驗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的差異比較

不同接觸同志經驗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變異數 分析結果如表 4-6。

由表 4-6 可歸納下列幾點:

1、不同接觸同志經驗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對男性善意型」層面上,

差異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F=12.08,p<.001)。再以 Scheffé 法進行事後 比較,發現未曾接觸過同志的大學生,該層面的值高於曾接觸過同志但與 其不熟的大學生,亦高於有熟悉的親友是同志的大學生;曾接觸過同志但 與其不熟的大學生,該層面的值高於有熟悉的親友是同志的大學生。

2、不同接觸同志經驗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對男性敵意型」層面上,

差異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F=.14,p>.05)。

3、不同接觸同志經驗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對女性善意型」層面上,

差異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F=1.06,p>.05)。

4、不同接觸同志經驗之大學生,在性別主義「對女性敵意型」層面上,

差異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F=2.00,p>.05)。

5、不同接觸同志經驗之大學生,在整體性別主義層面上,差異達到統 計上的顯著水準(F=3.42,p<.05),故本研究假設 1-4:「不同接觸同志經 驗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有差異」獲得支持。再以 Scheffé 法進行事後比較,

發現未曾接觸過同志的大學生,該層面的值高於有熟悉的親友是同志的大

6、從以上結果發現不同接觸同志經驗的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有差異,

然在性別主義四個層面上,尤其反映在「對男性善意型」這一層面。

二、綜合討論

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有差異,而男大學生在整體性別主義 程度上,是高於女大學生的這點,與 Glick 和 Fiske(1996,1999);吳芊 儀(2005);林正誼(2006)結果相符。推測其原因,可能與男性普遍需 要承接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期待,於是傾向於維護男性權威,因此在對傳 統性別角色的信仰下,便反映出較高的性別主義程度。

另外,男女大學生均表現出一相同特徵,也就是對與自身相對的性別 均有較高的「敵意型」評價,這與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的論述 一致,內團體偏私是一歧視傾向,它所表現出來的是個體對自己所歸類的 團體,以及同團體的成員較持有認同與偏愛,而對外團體則傾向不認同與 偏見(引自李美枝、許正聖,1995)。而值得一提的是,男大學生性別主 義程度最高的,並不是反映在與自身性別相應的「對男性善意型」層面,

反而是「對女性善意型」的評價。顯示男大學生相對來說,較支持傳統女 性性別角色,究其原因,可能是「對女性善意型」性別主義,得以對男性 形象的塑立、男性權力的鞏固有所助益,尤其是在男性形象的部分,甚至 要比「對男性善意型」性別主義更能突顯出一個有風度、能承諾的理想男

性價值,所以男大學生更能認同「對女性善意型」性別主義。

不同性傾向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有差異,且進一步發現異性戀大學 生的性別主義程度,要高於同志傾向(包含同性戀、雙性戀)大學生。推 測其原因,(一)這可能與同志傾向大學生,在長時間對自我性傾向認同 的努力中,需要去面對社會對他/她們有別於傳統性別角色的呈現,而出現 時不時的衝突與質疑,因此同志傾向大學生較能感受到傳統對性別想像的 二元對立,即非男即女是過於單一的,並非廣納差異的,所以他/她們對性 別的多元態度反映在性別主義上,是較低程度的表現;(二)異性戀文化,

有可能便是支持傳統男性一家之主的權威,並強調女性柔弱、純潔與可愛 的形象,也就是說異性戀大學生對於男尊女卑係一潛移默化的內化信念,

而性別主義的內涵原來就是對父權擁護的體現。吳啟安(2004)研究指出,

異性戀的婚戀關係趨向於性別刻板認知,傳統性別角色係透過文化、社會、

同儕、親友的影響,致使異性戀的婚戀關係落入性別平等失衡的窠臼。因 此這也是異性戀大學生,其性別主義程度要高的一個可能原因。

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沒有差異。推究其原因可能係國 人在宗教信仰上,持有一開放多元且較為包容的態度,因此不論信仰宗教 為何,或有無宗教信仰,均對性別主義未造成影響。

不同接觸同志經驗之大學生,其性別主義有差異。且進一步發現未曾 接觸過同志的大學生,其性別主義程度,要高於有熟悉的親友是同志的大

學生。推測其原因,可自 Glick 和 Fiske(1996,1999)的觀點作延伸,Glick 和 Fiske 認為大學生在青春期,即性徵的發育之前,對於自身性別、與相對 性別的認識是沒有差異的,也就是他/她們對性別只有一單純的概念,即生 理性別是男、還是女這兩個選項。而在青春期之後,在對親密關係的接觸 下,他/她們才開始將社會化的性別角色實際的落實在行為上,於此對性別 的態度方自單純過渡到一矛盾的概念,這一矛盾的認識即性別主義的特徵。

然若能接觸到多元的性別關係,甚至能與之互動,便能有助於增加他/她針 對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有了去提問、去反思的機會,影響其性別主義的 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