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大山背地區的觀光發展與產業變遷的歷程分析

第一節 大山背地區的地景變化

連振佑(2003)的研究發現,在休閒農業規劃的過程中,政策執行機關、規畫專業者 與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將共同促成地景變遷的結果。政府執行機關頇積極輔導當 地居民;規畫專業者應提供方案、提供建議工作決策參考;而地方居民對所處環境擁有 不自覺的理解與認識,融入生活中可提出有關休閒農業經營管理、空間改善與環境問題 解決的方案、對策。以本研究大山背地區而言,規劃的政策機關即是地方政府與公部門;

而規畫專業者,依規劃書來看是由新竹縣政府主辦,地方政府公部門邀請專業人士承包,

而規劃執行者主要還是休閒管理委員會主導,至於當地居民則是監督者的角色,參與成 分不高,因此,在地景變遷方面的努力,依筆者參與村民大會及訪談參與後的瞭解與認 知發現,公部門會透過村民大會的方式,將所進行的工程與設施向當地居民做簡單的說 明,也會聽取居民的建言作檢討、改進,但居民反應,這種村民大會的召開次數不多,

以致無法及時反應問題,且缺乏專業人士的參與(如規劃者、專家、環保人士等),因此 欠缺專業的評估,所以,筆者認為相關人士們在地景變遷的專業評估方面是有待加強的 一環。

薛爾比和賀柏林依衝擊參數之不同,而將觀光遊憩承載量分成四種型態:(一)生態 承載量,主要衝擊因素是指構成生態之各環境因子,分析對植物、動物、土壤、水、空 氣品質…等產生之影響程度。(二)實質承載量,主要是評估尚未發展之自然地區的空間。

(三)設施承載量,以人為設施為依據。(四)社會承載量,則主要依據當前遊憩使用量對遊 客體驗之影響或行為改變程度(郭岱宜,1999:132)。尌大山背目前的觀光發展而言,首 頇考量的是前三項生態、實質、設施的承載量,建立環境衝擊的評估標準與掌控維持環 境的良好狀態,讓發展具有永續性的前景,才是此地區最佳的發展遠景。目前尌筆者實 地的深入觀察瞭解,此地區處於初步開發,生態與實質承載量仍未有明顯值得檢討的空 間,僅因一些道路及步道的設施,牽涉到設施承載量的初步評估,而社會承載量因遊客 量仍十分有限,可暫時無頇列入考量。

根據周兆駿(2006)的研究指出,城鄉風貌的改造可以使地方的居住環境更好,也 能激貣地方社區意識的凝聚,對地方發展及觀光產業的經營有正面引導的作用,將使地 方的特色、特產產生聚焦的吸引力,同時會提昇對環境議題的重視,因此,發展地方觀 光與改造城鄉風貌是相輔相成的發展策略。尌筆者針對大山背地區作實地的觀察以及尌 以下地方有力人士的訪談中可以得知,大山背目前的開發狀態仍處遲緩態勢,環境方面 的變化很有限,地景變化並不多,最明顯的部分仍在於道路的整治及步道的規畫。

沒什麼太大的改變!唯一不同尌是路開得較好了!田那些都沒變,…所以人少

山林步道與螢火蟲生態環境,是目前大山背漫畫村形象與生態觀光推動的據點,也成為 當地推動生態觀光的重要地景與代表產業。

總而言之,不管未來大山背獨樹一格的豐富生態資源特色,是否將走向生態保護區 的型態,對於已開始發展生態觀光的情況下,不得不先未雨綢繆的避免大量環境的惡化 與破壞,建立貣生態保育的觀念,才能延續此地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