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子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的服務經驗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子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的服務經驗

如前所述,本研究中所指的「服務經驗」包含:子代夥伴進入案家服務前的 訓練和媒合、進入案家服務時與團隊成員的合作,以及過程中不斷接受督導的過 程。以下將依據時間軸作為撰寫順序,分別是進入服務前、服務過程中,以及接 受督導之經驗三大塊。

壹、子代夥伴進入案家服務「前」之經驗 一、子代夥伴的訓練

子代夥伴通過面試,進入「用愛包圍」方案後,家扶特別針對家庭夥伴進行 如何覺察受助家庭優勢,鼓舞家庭,進行有效陪伴等培力課程(何素秋,2015),

而培訓課程包含基礎訓練、職前訓練,以及在職訓練。

「在培訓課程的規劃,我們分為『基礎』、『職前』以及『在職』訓練…在 工作手冊上有一些課程建議,可是並沒有規定每一個中心一定得按照手冊 上面,它是一個建議而已…可能『基礎』跟『職前』的話會比較一樣,因 為還是必須要讓對於這個服務有興趣的人,去理解它的發展脈絡以及他的 工作職責等等的狀況」(S1)

方案社工在新年度的開始便會詢問家庭夥伴們在這一年有沒有想提升的技 能或是有沒有什麼服務上的需求,依此規劃新年度的課程安排,讓課程可以依 照夥伴們的需求來訂定,增添更多彈性,讓這些訓練得以機動調整並順利推展,

也能更有效的運用於服務中。

「在職訓練的部分就會依中心的發展、依夥伴的需求,各自發展出不一樣 的課程」(S1)

「他們都會去研擬每一個年度的課程…每個月的團督前,也會詢問我們想 用什麼樣的方式(情境模擬、話劇等等)來讓團督老師給我們一些建議」

(B2)

「跟方案社工合作比較多是,就是他們一年會設計就是我們會有在職訓練,

比如說固定的團督,然後一些課程」(B3)

「可能就是籌備一些課程或是辦一些活動,新的一年,他們會問在這一年 的服務裡面,有沒有一些想要提升的來做課程上的安排」(B4)

二、子代夥伴與案家的媒合

(一)媒合的流程

方案社工視家庭夥伴的特質與服務意願來與案家媒合,提供案家大致的狀 況、案家的需求、可以進入家庭的時間,以及案家期待獲得的服務,詢問子代 夥伴的接案意願後,媒合子代夥伴進入案家。若子代夥伴確定接案後,方案社 工便會媒合子代夥伴與個案社工,進行聯繫,以及後續案家狀況的了解。

「他會先告訴我家庭的狀況、他們希望我做什麼、家庭的需求,然後會告 訴我大概從甚麼時候會開始服務,還有我的個案社工是誰」(A5)

「媒合之前,他會跟我確認這段時間是我可以接案的,會先預告有一個孩 子需要這個服務,確認時間日期之後,方案社工跟主責社工都會跟我聯絡 這件事」(A1)

(二)媒合的準則 1. 家庭夥伴的工作量

專員提及,為了顧及服務品質,以及考量家庭夥伴的工作量,一位家庭夥 伴以服務兩戶家庭以下為原則。

「一個家庭夥伴以服務兩戶為下為原則,因為我們想要掌握服務品質,而 不是你這個家庭夥伴好用,你就每一個家庭都派案給這個家庭夥伴」(S1)

2. 夥伴的需求與意願

子代夥伴進入「用愛包圍」時,會依據自己的意願和需求填寫自己想服務 的案家類型,包含服務的地區別、個案性別、特殊疾病、專長、專業知能、在 職經驗、人格特質等等,協助社工媒合案家與子代夥伴。

「成為夥伴之前我們要填寫一個表格,裡面除了你的學經歷、你想服務的 地區別、男生女生、能不能接受孩子有一些先天疾病、或者是他們的家庭 狀況,跟你額外會的,比如說會說故事、變魔術,或者是你有怎麼樣的在 職經驗,能夠提供給案家一些不一樣的陪伴方式,它能夠幫助你被方案社

84

工選到」(B2)

3. 家庭的需求與意願

除了考量夥伴的需求與意願,也須顧慮家庭的需求與意願,徵詢兩方的需 求與意願進行評估。此外,若家庭中有特殊的需求,社工也會傾向媒合相關專 業背景的家庭夥伴進入案家服務。

「有些家庭的小朋友是特教班的孩子,根據社工們的經驗,會傾向於媒合 特教背景的子代夥伴進去,他們發現相關專業背景的夥伴進去一起工作,

成效其實是更好的,所以會有夥伴原本既有的專業背景的一些考量進行媒 合」(S1)

4. 鄰近區域

另外,在訪談過程中,有特別被提出來的媒合因素便是「地域」上的考量,

除了讓家庭夥伴在服務案家時可以因為較熟悉鄰近區域的資源,而能更順暢的 提供服務外,距離的考量,也會影響子代夥伴在服務上的動力。

「家庭功能或是它尋求資源的管道的狀況還不是那麼健全時,我們期待家 庭可以透過社區的資源去取得它需要的協助,如果這個家庭夥伴也住在鄰 近區域中,那他對於這個鄰近區域的資源也會比較熟悉」(S1)

「其實我們最先考量的是交通問題,縱使有補貼車馬費,可是我們會覺得 我們服務一個案家就要跑這麼遠,動力上面會被削減」(B2)

貳、子代夥伴進入案家服務之經驗

首先介紹子代夥伴在服務歷程中,具體服務內容,而在另一段落中,研究者 希望透過故事的形式呈現受訪者個別的服務經驗,也許這些個人經驗較難以推論 和詮釋,但對子代夥伴而言,卻是彌足珍貴的,在此,也十分感謝受訪者們願意 向研究者分享這些畫面,讓研究者有機會記錄他們服務的軌跡。

一、子代夥伴具體服務內容

「其實就是這裡面的內容(專員拿出服務紀錄表,向研究者說明),子代夥 伴的部分現在應該有12項,從餐點預備示範、親職教育、就業協助、家務 管理、生活指導、課業關懷輔導、家庭關係促進、就醫等等這幾項,那如

果說要把它細分成子代夥伴比較常去進行的,大概會是從生活指導、課業 輔導、生涯規劃、關懷支持、行為輔導為主」(S1)

子代夥伴具體服務內容即為服務紀錄表中的服務事項,而上述資訊也與劉欣 怡(2009)、何素秋(2015)這兩篇文獻中,子代夥伴在「用愛包圍」所提供的 服務內容相符。

二、印象深刻的服務經驗

(一)見證兒少的成長

「最後一次帶他們回顧這一年半,我覺得孩子到後來確實有一些成長,平 常都是我反映給他一些我看到的改變,可是,我沒有想到那一次他自己可 以說出自己的成長,因為那個孩子他平常是比較沒辦法肯定自己的人,所 以他可以自己說出來,我覺得很訝異」(A2)

陪伴了孩子走過一年半的時光,在最後一次服務時帶著孩子們回顧整個服務 歷程,才發現原來自己最印象深刻的畫面,是孩子自己可以說出自己的成長跟轉 變。

(二)發現貼心的巧思

平常的生活就是忙著照顧家裡,同年紀裡該有的生活體驗不足,難得有機會 可以到外頭探險,卻仍心繫著家中。

「兒少比較親職化,缺乏同等年紀應該有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們就以學習 搭公車之名,順便去外面晃晃放鬆,兒少一開始是很興奮的,覺得很新鮮,

可是出去其實沒有很久,他就一直在看時間,擔心他爸媽會打電話叫他回 去之類的,讓我覺得有點心疼,這個年紀的孩子一般來說應該很開心的做 這些大家都會做的事情,可是難得這樣子出來,他卻還是一直在擔心家裡 的事情」(A4)

親職化指的是家庭中父母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由兒女繼承父母的角色來滿 足父母的需求,親職化子女可能會有過度承擔親職任務、跨越子女次系統、順服 社會期許及內化親職角色這四種特徵(侯季吟、蔡麗芳,2013)。

「案童平常需要幫家裡做很多事情,案母會叫他去幫他買很多東西,然後 案母就常常都會抱怨說案童從中A了多少錢之類的,剛開始聽到的時候會

86

覺得『案童你怎麼會這樣子』…可是,其實案童他都會把他A的那些錢存 起來,再一次拿給媽媽,我就覺得還蠻感動的」(A4)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也許都藏著一份貼心的巧思,只要願意多花一些心 思去了解,就會被那份懂事感動,可能也會發現他們想要給予的,原來不只這 些。

(三)結案後的不捨

兩個親近人又可愛的小女生,在服務過程中,也許內心早就把他們當作自己 的親人,因此,在結案後充滿不捨。

「整個服務還蠻開心的,因為我跟親代夥伴都很喜歡她們兩個小女生,可 能因為身邊沒有媽媽,所以她們很喜歡黏著別人玩,親代把她們當孫女一 樣,所以就有一種移情作用的感覺,我有跟方案社工提說『方不方便在這 個方案已經結束的時候,我們還以朋友的立場去關心孩子』,但社工其實 不建議,所以我們都覺得有點可惜」

(四)天秤的兩端

服務過程中,子代夥伴也會出現角色的兩難,好不容易獲得孩子的信任,

發現家暴事實時,究竟要盡專業的義務進行通報,還是要跟孩子站同一陣線,

依照他期望的樣子去做?這些掙扎讓他到現在還是印象深刻。

「是兒保的個案,服務了一年,他對我非常信任,有時候他被爸爸打的時 候,其實我們應該要通報,可是他會跟我講說他自己跌倒,然後我是從妹 妹那邊知道其實那是爸爸打的,後來我就跟那孩子談,因為他待過安置家 庭,他說雖然被打,他還是想要待在家裡,他覺得這才是他的家,所以他 希望我不要說,我很掙扎我們站在保護他的立場還是專業的立場,我最後 還是選擇站在孩子這邊,一直很戰戰兢兢,很害怕會有下一次,還好都沒

「是兒保的個案,服務了一年,他對我非常信任,有時候他被爸爸打的時 候,其實我們應該要通報,可是他會跟我講說他自己跌倒,然後我是從妹 妹那邊知道其實那是爸爸打的,後來我就跟那孩子談,因為他待過安置家 庭,他說雖然被打,他還是想要待在家裡,他覺得這才是他的家,所以他 希望我不要說,我很掙扎我們站在保護他的立場還是專業的立場,我最後 還是選擇站在孩子這邊,一直很戰戰兢兢,很害怕會有下一次,還好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