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Wraparound 的理論基礎

Wraparound 的原則與應用和幾個兒童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一致的,尤其是 最有影響力的 Bronfenbrenner(1979)的社會生態理論(social-ecological theory) 認為:兒少、家庭、鄰里、學校和社區彼此交互影響,這些關係對於適應良好或 適應不良的特定家庭和文化背景而言是重要的,社會生態理論對於 Wraparound 的發展最大的貢獻在於:每個兒少與家庭的發展歷程都發生在獨特的生態環境中

(Burchard, Bruns, & Burchard, 2002)。

此外,Wraparound 的過程也與 Munger(1998)的「系統理論」是一致的,

系統理論認為系統中一部分的改變可以影響到系統中其他部分的改變,而最有效 的系統是讓多個部分之間進行合作和協調,因此,Wraparound 的規劃和實施必 須涵蓋所有兒少相關的重要系統(例如父母、朋友、學校、工作和社區),此外,

系統理論也引導了多種專業之間培訓和督導的需要(Burchard, Bruns, & Burchard, 2002)。

最後,Wraparound 還採用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1977),認為每個孩子 都擁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到環境中,行為隨著時間推移,由生物特性和許多交互 關係相互作用所形塑出來的,而社會學習理論的關鍵訊息是:適應不良的行為,

可以根據適應良好相同原則,重新安排新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學習到「更適應」

的行為,這就是 Wraparound 需要個別化的原因,對一個家庭有效的處遇,對另 一個家庭而言不見得是有效的(Burchard, Bruns, & Burchard, 2002)。

以下將一一說明與 Wraparound 相關的理論,依序為生態系統理論、優勢與 復原力觀點、系統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

壹、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觀點是在 1970 年代相當著名的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模型,與 1970 年代起主導社會工作的「人在情境中」觀點有共通處,然而,生態系統理論修正 社會工作對「人在情境中」的「情境」面失焦的問題,提出微視、中介、外部、

鉅視這四種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融合了人類行為與社工實務的理論,是少數具 有綜融性的社會工作理論觀點,有助於理解個人在家庭、社區以及更廣的社會環 境中如何與他人進行互動(Payne, 2005;許臨高,2010;鄭麗珍,2011)。

生態系統觀點依據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作為概念架構,理解個人所在的複 雜網絡力量如何影響個人與其行動的場域,生態系統觀點的假設人與生俱來和環 境互動的能力,「問題」是人與社會環境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失功能現象,而個 人的生活經驗是可以產生正向改變的,因此社工可透過個案的各層面進行干預,

協助個案能有良好適應,其認為生命是一種不斷適應的過程,使個體與環境間處 於一種動態的平衡關係(許臨高,2010)。

社會工作的基本生態觀點應該包括整合與聯繫性、保持多樣性,且重視社區 關係(Payne, 2005)。在社工實務方面,生態系統觀點認為個人或家庭的問題發 生,是來自環境資源的不足與障礙,是多項因素互動而成的,非單一因素所致,

因此干預的方向或解決之道也是多元的,而介入處遇時,應從個人擁有的優勢和 能力上切入;生態系統觀點強調人的問題是來自個人與其環境間交流的失衡所致,

轉移了社會工作過去重視醫療模式而責怪個人的傳統工作取向,增加了改善案主 所在環境的工作,有助於社會工作實務回歸社工專業有關的「人在情境中」的知 識典範,從全人、整合及一統的思考架構來理解人類行為,亦即從個人生理、心 理、社會、政治、法律等各個生態系統間的互動,說明影響人類行為的動力因素,

較完整且不會有所偏頗(鄭麗珍,2011;許臨高,2010)。

綜上所述,生態系統觀點在處遇、家庭、人際互動、組織、機構和社會的各 個層面上提供了預防和解決的方法,且生態系統觀點運用新的方法定義個案的問 題,將社會工作處遇策略帶入知識基礎,處遇的目標除了強調增進個人內在能力,

也聚焦於加強或建立社會支持來進行環境層次的干預,讓社會工作者的處遇從微 觀層面晉升為宏觀層面(Pardeck, 2015)。

Wraparound「用愛包圍,與你同在」服務方案在提供服務時,即強調家庭的

18

問題是由家庭的環境資源的不足所造成,因此,藉由與家庭的參與,針對家庭環 境不足之處,提供必要的資源,克服家庭的問題或困境,使親子次系統得以達到 平衡,進而使家庭系統達到穩定狀態(陳春妙,2008)。

貳、優勢與復原力觀點

Wraparound資源指南(The Resource Guide to Wraparound)中就有寫到「以 優勢為基礎(Strengths based)」屬Wraparound十大原則中的其中一項(Bruns, Walker & The National Wraparound Initiative Advisory Group, 2008b),因此,以下 將呈現優勢與復原力觀點的相關論述。

傳統上,高風險家庭的定義是經由他們的缺陷而來,如多元問題、抗拒、缺 乏動機、敵意、瘋狂、不可能改變、或無望等這些形容詞,巳成為社區民眾、服 務機構及工作者對高風險家庭的一種標籤(高麗鈞,2011)。換個角度思考,其 實許多家庭本來就帶著美好的特質,這些特質沒有因為家庭遇到某些生活困境而 消失,只是因為環境掩蓋而難以被察覺,造成家庭的壓力,但Wraparound相信透 過陪伴與看見,能讓家庭自己原有的優勢得以施展;不諱言地,找出家庭優勢有 時並無法在困境上有直接的幫助,卻在家庭的凝聚及產生改變的動力上有驚人的 效果,「用愛包圍」團隊也在過程中不斷強化家庭原有的能力,等服務結束後,

家庭已經開始有了互助的動力,能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何素秋,2015)。

宋麗玉、施教裕(2009)提及優勢觀點模式自 1980 年發展於美國堪薩斯大 學社會福利學院,此模式可謂對於過往病理或缺失觀點的反動,對於人的本體持 正向觀點和超越觀點,亦即凡存在的人皆有其優勢和資源,亦有成長學習改變的 潛能;在方法上則是強調依循個人的想望,強調案主自決,藉由類似友誼的專業 關係建立,激發案主希望和改變的動機,以及藉由優勢的發掘和肯定,增強案主 的權能,並且以復元為終極目標。

一、優勢觀點的六大原則

由學者歸納出六項優點原則能完整地補捉到優勢觀點之精髓,其分述如下

(王孟愉,2007;宋麗玉、施教裕,2009;宋麗玉、施教裕,2010):

(一)個人有學習、成長和改變的能力:

此項原則貫穿優勢觀點的精神,強調個人成長、改變的能力與潛力,因此,

社會工作者必須對案主抱持著一種「可行(can do)」的態度與信念。

(二)焦點在於個人優點而非病理:

對於病理存而不論,認為真正的處遇焦點來自於協助案主尋求建設性的方法 來滿足或轉化問題,肯定別人的優點,可增強個人權能(empowerment)。

(三)案主是助人關係中的指導者:

鄭麗珍(2011)也在書中提及,個人與家庭是問題解決的專家,處遇計畫是 由個人及家庭的角度進行規劃,助人過程完全開尊重個案自立、自主且自決的原 則,強調找出並發展個人及家庭的決心和價值。

(四)助人關係是基本且必要的:

緊密的助人關係是重要的元素,將陪伴案主經歷困境。親近、友善、同理、

瞭解、接納、真誠對待和信任、期待與規範、支持與成長,都是助人關係中的要 素與內涵。

(五)外展是較佳的處遇方法:

優勢觀點受到生態觀點(ecological perspective)的影響,重視人在情境中的 脈絡觀與人與環境的交流關係,唯有走進案主的生態與棲息地,才可能真正瞭解 案主的生活方式,亦能發覺案主其他的資源,以及其在環境中的生活的配適程度

(goodness of fit)。

(六)社區是資源的綠洲:

優勢觀點強調應該優先探索非正式資源(家人、親友、同事、鄰里、教會、

廟宇、速食店、便利商店等),其具有可近性、親近性、無烙印感、多元性、持 續性、具創造性、可凝聚家庭和社區等優點,而社區資源的運用與外展是一體兩 面,外展是一種手段、方法;社區資源的運用則是目標與結果。

20

二、優勢觀點處遇策略

關於優勢觀點具體的介入方法,林冠馨(2007)的研究中整理 Rapp 所提出 優勢觀點之優勢觀點介入策略如下:

(一)建立專業友誼關係

優勢觀點的專業關係特色是,以符合人性的、接近友誼的方式與案主接觸,

工作者適時自我揭露,過程中與個案對話,使用聊天技巧而非會談技巧,敏感於 文化議題,以符合案主意義認可的方式服務案主,在助人過程中加入幽默感、喜 樂和歡笑,清楚地讓案主知道你來並非要評斷他或改變他,而是了解他的想望,

並且協助他實現想望,落實案主自決,且需防範案主權益和福祉的受到侵犯或傷 害

(二)使用評估工具

優勢觀點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套具體模式的原因在於他的評量工具,工具的本 身並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方式,重點在於工具的內容及其運用。

優勢觀點聚焦於人的優勢及想望,並且利用評量的工具作為一種引導,不僅 讓個案藉由工具挖掘自己的曾經擁有、現在擁有以及對未來的想望,也讓工作人 員藉由這個評量工具對於個案有更深入的認識及瞭解,值得注意的是,評量是持 續不斷的、重視個案的自主權,也希望評量的運用是彈性化的,可以與時俱進,

並且依照不同的情境來做變化,更不需要僵化工具中的表格問句,而是必須讓個 案及工作者在最自然、舒服的環境中來完成。

(三)訂定個人計畫

個人計畫被視為是一種建立個案與個案管理者共同討論的達成清單,必須要 個案和工作者共同進行,在任何一個階段中做討論、協商,訂定具體的短期與長 期目標原則和標準,並決定由誰來完成這個目標、以及完成的時程。

個人計畫被視為是一種建立個案與個案管理者共同討論的達成清單,必須要 個案和工作者共同進行,在任何一個階段中做討論、協商,訂定具體的短期與長 期目標原則和標準,並決定由誰來完成這個目標、以及完成的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