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研究的嚴謹性

一、資料嚴謹性

質性研究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量化研究取向的挑戰和質疑,甚至被批 評為不夠嚴謹也不夠客觀的研究取向,對此,Guba 在 1990 年提出四個對研究信 賴程度的評估指標,即真實性、應用性、一致性、中立性,其轉換為質性研究的 語言時,即可信性(credibility)、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

與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當這四個評估指標轉換為量化研究的語言時,關 心的就是內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與客觀(潘淑滿,2003),本研究將以這四 個指標來確保研究的嚴謹性,詳述如下:

(一)可信性(credibility)

即量化研究中所指的內在效度,指研究者蒐集資料過程中的真實程度(潘淑 滿,2003)。為了確保可信性,研究者將會採取王文科、王智弘(2010)統整了 許多資料後所提出的策略:

1. 延長在研究場所參與的時間,確認研究者所蒐集之資料,具有普遍性和非典 型的特徵,且得以克服曲解和偏見。

2. 成員檢查(亦稱參與者回饋):訪談過程中為了避免資料漏失將會全程錄音,

研究者也會記錄當時的情境與受訪者之非口語表達方式,確保資料完整性。訪談 後將錄音檔資料謄寫為逐字稿,並交給每位受訪者協助檢核,確認文本內容無誤 後,再進行後續分析。

3. 實施三角交叉檢定:研究者將會運用兩種類型的三角檢定方法,包含(1)資料 的三角校正,將不同來源的資料進行三角校正,用以確認及說明浮出的主題,以 及(2)理論的三角校正:使用不同的理論架構,解釋研究發現。

4. 確認資料的結構或連貫性,以確保資料內容沒有存在衝突和矛盾之處。

5. 自我反思:研究者積極地批判和反思自己可能具有的偏見,且試圖去調整和 控制自己的偏見。

6. 建立外部查核機制:請指導教授協助檢核研究過程中蒐集到的資料,確保資 料可信性。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即量化研究中所指的外在效度,研究所蒐集之資料,對於受訪者的感受和經 驗得以有效地轉換成文字敘述(潘淑滿,2003)。研究者將盡可能將受訪的脈絡 與情境予以紀錄,並於訪談過程中全程錄音,研究者也會記錄當時的情境與受訪 者之非口語表達方式,忠實呈現資料完整性。訪談後將錄音檔資料謄寫為逐字稿,

並交給每位受訪者協助檢核,確認文本內容無誤,運用文字真實表達受訪者之想 法與感受。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即量化研究中所指的信度,指研究者如何運用有效的資料蒐集方法蒐集到 可靠的資料(潘淑滿,2003)。研究者將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進行訪談,且透過 文獻支持撰寫訪談大綱,過程中持續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確保研究之可靠性。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意即客觀性,其評估的指標為中立性,亦即研究須遵守研究倫理,使研究 過程及所獲得的資料值得信賴(潘淑滿,2003)。研究者將恪守研究倫理,並保 持客觀中立且具備文化敏感度,不因個人主觀價值與立場影響整個資料蒐集與分 析過程。本研究為了確保資料的客觀,對於所蒐集的資料,除了研究者自身的詮 釋分析外,亦輔以國內外文獻資料作為佐證,以及與指導教授討論,以降低資料 蒐集過程中的詮釋偏誤,增加資料的可確認性。

二、研究者角色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將會影響到雙方的關係與互動模式,進 而影響研究對象提供資料的意願,且研究者本身的生活背景、價值和信念等,都 會涉入研究歷程中,並決定了研究者的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perception),因此

72

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對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

1996)。

在質性研究中,對於研究者所應扮演的角色並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重要的 是,研究者應隨時檢視並了解自己的角色可能對研究造成哪些影響,釐清自己的 觀點和立場,幫助自己更了解研究的侷限性,也協助讀者從同一個角度來判斷研 究的敘述與詮釋(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

因此,研究者將於訪談前擬定訪談大綱,作為訪談的指引方針,以客觀中立 的態度進行訪談,並向受訪者說明研究主題與目的、錄音原因、受訪者相關權益 及倫理考量,簽訂知情同意書後方進行訪談,而訪談過程中為了避免資料漏失將 會全程錄音,研究者也會記錄當時的情境與受訪者之非口語表達方式,確保資料 完整性。訪談後將錄音檔資料謄寫為逐字稿,並交給每位受訪者協助檢核,確認 文本內容無誤後,再進行後續分析,而在資料蒐集與分析的過程中也會持續與指 導教授進行討論和檢核,確保研究者以客觀與中立的立場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