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子代夥伴在服務過程中與團隊成員的合作經驗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子代夥伴在服務過程中與團隊成員的合作經驗

子代夥伴在服務的過程中,會與「用愛包圍」的團隊成員有密切的合作,而

「用愛包圍」團隊成員包含六種角色,分別是:個案社工、方案社工、督導、親 代、子代、社會資源提供者(S1),以下將分別敘述子代夥伴在服務過程中與團 隊成員的合作經驗。

壹、服務過程中與「個案社工」之合作經驗 一、與個案社工的互動方式與頻率

從訪談資料中可歸類出子代夥伴與個案社工的互動方式可以大致分為五種,

分別是:電話聯繫、相約面對面討論(不包含一起進入案家前的短暫討論以及第 一次帶訪)、社交軟體(Line)、E-mail,以及每個月繳交的服務紀錄表。

而研究者也發現,子代夥伴和個案社工的互動會因為連繫頻率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互動方式:

(一)互動頻率高-較密集且較有方向

研究者統整子代夥伴與個案社工的合作經驗發現,若子代夥伴認為與個案社 工的聯繫頻率是較密集、互動頻率較高的,則通常個案社工較會主動聯繫子代夥 伴,有時也會在子代夥伴進入案家前,請子代夥伴至家扶中心與個案社工討論服 務方向,另外,看到每個月繳交的服務紀錄表後也會與子代夥伴進行討論,即時 掌握案家狀況和子代夥伴的服務狀況。

「一開始跟社工比較常討論,大概一、兩個月可能會一起討論一次,我會 到中心找他,會問他我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然後他再確認服務目標」(A2)

「我每次訪案訪完回去之後,都會先跟社工講今天發生的狀況,也會跟社 工討論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或是案家需要傳達的訊息,第一個社工其實滿 關心個案狀況,所以其實也會給我蠻多的回應,那如果有什麼消息,其實 都會互相聯絡一下」(A3)

而子代夥伴也會在服務結束後立即在通訊軟體(Line)的群組、打電話,或 是信件中回覆當下的服務狀況,並進行討論。此外,子代夥伴認為較密集地與個

96

案社工進行討論和即時回報服務狀況,會讓子代夥伴進入家庭進行服務時較有方 向,較能具體提供案家需要的服務。

「跟個案社工因為不同案子,合作的樣貌會不太一樣,互動比較密切的,

就會很密集,包含開案前的討論,然後很清楚知道我的目的、我進去陪伴 的目的,然後在過程裡面,都會跟個案社工有一些聯繫…的確會比較具體、

比較有方向沒有錯」(A1)

「第三個社工比較會主動問我現在狀況如何,討論這幾次的服務內容,然 後看了(服務紀錄表)之後有時候會順便討論」(B1)

「他除了定期的去家訪,也會詢問我服務的狀況,所以他掌握案家的狀況 上還蠻即時的,而且後來 Line 越來越頻繁,我、社工和親代夥伴有一個 Line 的群組,在服務的當下或結束後,回去都會簡單的狀況回報」(B2)

(二)互動頻率低-子代夥伴主動詢問個案社工

通常子代夥伴進入案家服務前,會針對個案社工給予的服務方向,自行擬定 預計帶入家庭的服務內容(課輔、繪本、牌卡、戶外運動、生活體驗等),若服 務過程中有突發狀況,便會透過電話、E-mail,或是請方案社工協助傳達案家訊 息,來主動尋求個案社工的聯繫;若無突發狀況,則於每個月繳交服務紀錄表,

視個案社工是否回覆而決定後續發展。

「互動比較沒那麼密切的,就我一樣還是會電話中得到開案的訊息,也會 有第一次帶訪,那進到家庭裡面後,那個過程就是紀錄的繳交,然後團督 時在做一些詢問……」(A1)

「就是沒有辦法那麼頻繁的跟他討論,只是我有一些問題的時候,我通常 都是比較主動去找他,面對面討論這樣」(A2)

「他可能自己的案家比較多,所以可能沒有這麼多時間可以跟我聯繫,反 而是我主動找他比較多……」(B2)

「比較沒有那麼密切,就是我每週會跟方案社工說案家的事情,但如果有 什麼狀況的話,通常都是用寫的,或是請方案社工跟個案社工說」(A3)

而研究者也統整出影響子代夥伴與個案社工互動頻率的原因有三項,包含與 子代夥伴的熟悉程度、案家狀況,以及社工工作量,摘要說明如下:

(一)與子代夥伴的熟悉程度

若子代夥伴與個案社工常連繫的話,彼此熟悉程度高,子代夥伴與個案社工 間的關係也會較緊密;反之,若子代夥伴與個案社工互動的頻率較低,彼此不熟 悉,兩者之間的關係則會較疏離,則,通常會是子代夥伴在服務過程中遇到困難 時才會主動聯繫個案社工。

「應該是跟個案社工的關係,有沒有到很熟嗎?因為剛好第一個社工也是 方案社工,所以每一次都一定會跟他見到面;第二個社工比較少碰到,所 以跟他也比較陌生…我覺得就是在跟社工的關係上面這一塊,其實會影響 到家庭訪視的這一塊」(A3)

(二)案家狀況(穩定/衝突)

受訪者提及,若案家狀況較穩定,個案社工與子代夥伴的互動頻率會降低,

頂多透過社交軟體回報服務狀況,甚至僅透過每個月繳交的服務紀錄表聯繫,

彼此各司其職;反之,若案家狀況較不穩定甚至衝突,個案社工與子代夥伴的 聯繫頻率便會提高,密集的討論案家狀況以及即時回報服務狀況。

「比較穩定的家庭,個案社工比較少跟我互動,我們頂多用 LINE 去描述『今 天沒有空訪』,穩定的話其實我們真的就是靠那份拜訪紀錄…就會變成有 點分工,我負責的部分,親代負責他的…;如果有比較大的狀況、比較有 衝突的,就會比較密切,就是我們真的是會討論和即時的摘要」(B4)

(三)社工工作量

若社工工作量較大,較無力負荷其他事務,則會減少與子代夥伴的聯繫,

通常會是子代夥伴在服務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才會主動聯繫個案社工。

「第一個個案社工可能就是職位比較高的,他其實蠻忙的所以平常很少聯 絡,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去服務這樣子,大概兩三個月才會有討論一次這樣 子」(B1)

「可是後來換了社工,好像因為經扶組社工的案比較多,然後就沒有辦法 有時間,就是沒有辦法那麼頻繁的跟他討論…」(A2)

98

「在服務上面,他本身可能自己的案家也比較多,所以他可能沒有像我前 一個個案那樣子,有這麼多時間可以跟我聯繫……(B2)

「可能就是有時候社工太忙了,就不太會回應,所以他們應該會看紀錄這 樣」(B3)

二、與個案社工間的合作

(一)提供服務方向的導引

子代夥伴在進入家庭服務之前,會與個案社工有密切的聯繫,子代夥伴確 認接案後,個案社工會向子代夥伴詳細說明案家狀況,包含開案緣由、案家現 況、案家需求,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等,受訪者皆認為這些資訊對於其日後 進入案家服務是重要的依據和方向,能讓子代夥伴更了解家庭的需求以規劃後 續服務的內容。

「在還沒進入家庭之前,她有提供給我蠻詳盡的案家背景,也有跟我提到 目前他覺得小朋友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幫助,或是個案最近在學校或是在家 庭有遇到什麼樣的狀況」(B2)

此外,第一次進入案家時,會由個案社工帶領親代夥伴與子代夥伴共同進 入家庭,即為「第一次帶訪」,受訪者認為,第一次帶訪對他們而言是重要的,

能減緩自己進入案家時不知所措的感受,也能從中觀察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互動 模式,甚至對於夥伴的接受度,對於日後服務的畫面會更有雛形。

「前面他會準備一些資料給我,帶我第一次去進入家庭,然後認識家庭,

所以他們透漏給我的訊息、跟準備的資料對我來說應該是一個很重要依據 跟日後服務的方向」(B3)

「第一次去訪的時候他會提前約半小時左右,讓我先了解這個案家的整體 狀況,就稍微討論一下,然後會帶我進家庭認識家庭成員」(A3)

「第一次去家訪的時候就比較不會那麼慌張,或者是不知道到底要來這裡 就是做什麼,就是不太清楚家庭的狀況,也能藉著社工與案家互動時,知 道案家的生活樣貌、互動模式、對夥伴的接受度」(A5)

(二)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子代夥伴在服務過程中若遇到突發事件或困難時,會透過電話、E-mail、

或面對面跟個案社工討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討論的過程中也能協 助子代夥伴檢視自身的服務狀況,此外,子代夥伴與個案社工也會不定期的確 認服務目標,彼此協調與搭配,讓家庭獲得更合適的服務。

「除了每周都會寫訪談表之外,我們也會用 E-mail 聯絡,她也會關心我服 務上面有沒有遇到什麼瓶頸、問題、比較需要討論的家庭狀況,然後他們 現在最新的近況,他有遇到我的話也都會大概會跟我講一下」(B2)

「我覺得他們比較像是引導吧,會讓我在每次的服務過程中,有比較清楚 專業的指引,讓我去檢視說我的服務過程中,比較需要再改善的或者是比 較好的地方,也會知道自己可以跟社工怎麼樣搭配」(A3)

「他不一定會立刻的給我們很多立刻可以幫助到我們的建議,但會覺得他 很願意跟我們討論,一起去找解決方式的感覺」(A4)

「社工一開始有說我們的目標大概是怎麼樣,那如果在過程中遇到困難會 跟他討論,可能會傳訊息給他,或是寄信給社工」(A5)

而研究者於訪談過程中發現,因為社交軟體(Line)的興起,大大提高了子 代夥伴和個案社工間溝通的便利性,相較於每月繳交的服務紀錄表,社交軟體更 能即時的回報服務狀況,提升個案社工對服務狀況的掌握度,也能讓彼此服務的

而研究者於訪談過程中發現,因為社交軟體(Line)的興起,大大提高了子 代夥伴和個案社工間溝通的便利性,相較於每月繳交的服務紀錄表,社交軟體更 能即時的回報服務狀況,提升個案社工對服務狀況的掌握度,也能讓彼此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