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子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與你同在」(Wraparound) 服務經驗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子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與你同在」(Wraparound) 服務經驗之研究"

Copied!
1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子代夥伴參與 「用愛包圍,與你同在」(Wraparound) 服務經驗之研究 Study on the service experiences of the youth partners in Wraparound.. 指導教授:游美貴 博士 研 究 生:張紋琳. 中華民國 1 0 6 年 6 月. 撰.

(2) 謝誌 在此,我要感謝家扶基金會對整個論文資料收集的協助,也特別感謝總會中 承辦研究協助申請的邱專員,耐心且細心的為我說明與操作相關流程,更依據我 的研究困境大方給予協助,讓我的研究之路順暢許多。此外,有勞各個中心的方 案社工願意在百忙之中撥冗協助我邀請受訪者,並親切的與我聯繫,讓我備感溫 暖,感激不盡。當然,我也要感謝十位受訪者無私的貢獻,讓我得以透過訪談獲 得每位夥伴珍貴的服務經驗,本論文可能只是部份訪談資料的呈現,但是受訪者 給予的支持和信任,遠遠超過文字的書寫,我由衷感激! 感謝我的口試委員沈慶盈老師和賴宏昇老師,在考試過程中,正向肯定我的 認真,也給予十分寶貴的回饋和建議,為我的論文品質把關,讓我在撰寫時更有 方向。 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能有一位理解你且懂你的指導教授,是至關重要的!萬 分感謝美貴老師對我的指導,無論是在研究上或是人生路上,老師總是細膩地看 見我的需求,運用溫柔且堅定的語言撫平我的徬徨,給我方向,也總不吝於給我 肯定。在這條孤獨的研究路上,她就像燈塔,照亮了黑暗的路途,同時耐心地等 待我的回航,我真的覺得:我找對人了! 謝謝爸爸和媽媽這一路上給我的支持,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做自己想做的 事;謝謝姑姑和姑丈向我分享許多撰寫論文的經驗談,讓我減少很多撰寫上的困 難;另外,也謝謝所有協助我打逐字稿的親朋好友,有你們鼎力相助,才能讓我 的資料分析可以如期進行。 謝謝福明、可棻、澄巽、之容在論文的漫漫長路上有可以談天說地,排解煩 悶的夥伴;還有品蓉、秋娟、小綿、祥娟、晏如、絜茹和每個在所上遇見的學弟 妹,大家貼心的鼓勵和支持,我都謹記在心。謝謝珮均細心的協助我處理考試的 大小事,也謝謝你在住宿期間對我的照顧,寢室裡的歡樂時光真的很抒壓,超級 喜歡那段惺惺相惜的美好時光!謝謝 DoReMi 一路上的陪伴,讓我在台北也有個.

(3) 港灣,時常為我打氣和鼓勵,也謝謝你為我慶祝口試通過,有你在真好!謝謝一 般高,我一開口就願意挺身協助我的研究,也謝謝你陪我冒險,在台北各處留下 長腿雙姝的足跡;謝謝查某,在我瀕臨崩潰之際總是無條件承受我的不安和脆弱, 耐心的傾聽後給予我實際的方向,愛妳!謝謝杏鮑菇,我永遠的應援,不管我做 什麼,總相信我可以做到,也謝謝你看見我的努力,這對我而言很重要,我不會 輕易放棄我們之間的羈絆的!謝謝淮鈞,在我面臨電腦操作困境時,總是英勇挺 身而出,帥氣的解決我的無力,也謝謝你的支持和肯定,安撫我的焦躁,給我自 信,讓我能繼續向前;謝謝歐膩,在研究所這段時間待我如家人般的照顧,無論 是生理或心理,都萬分溫暖與充實。 最後,我要感謝自己的堅持,謝謝自己沒有中途放棄,在撰寫過程中不願意 放棄每一個細節,完成這篇無愧於心的論文。真的非常謝謝大家,有你們的支持 和協助,才能成就這篇論文。. 紋琳 誌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2017.06.

(4) 摘要 家 扶 基 金 會 於 2008 年 引 進 已 在 美 國 行 之 有 年 的 Wraparound , 並 譯 名 為 「Wraparound用愛包圍,與你同在」方案(以下簡稱「用愛包圍」),透過親代與 子代夥伴進入有需求的家庭中,採用與家庭一起工作,運用優勢觀點激發家庭正 向力量,連結並整合社區資源以及團隊工作的模式進入服務,以家庭維繫為目標, 延續並創新家扶基金會的兒少保護工作方法,使服務模式能調整至足以解決先前 觀察到的境況。 本研究旨在瞭解子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的服務經驗,包含:子代夥伴進 入案家服務前的培訓和媒合、進入案家服務時與團隊成員的合作,以及過程中持 續接受督導的過程;並依此探討其對「用愛包圍」方案的看法,提出制度和實務 上的建議。為此,本研究邀請家扶總會中「用愛包圍」的方案專員,以及九位子 代夥伴,讓大眾能更了解「用愛包圍」在台灣的發展脈絡與實施現況,更深入探 討子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的服務經驗,期許能進而提出制度和實務上的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 「用愛包圍」 ,歷經不斷的發展後,提出方案中所強調的三要 素,分別是:家庭會議的召開、親代夥伴的進駐,以及服務計畫的擬定,據此和 其他服務做出明顯區別,也突顯「用愛包圍」的特點。 「用愛包圍」強調運用團隊合作的方式提供案家所需的服務,因此,子代夥 伴在服務的過程中,的確會與「用愛包圍」的團隊成員有十分密切的合作,這些 合作經驗,也是形塑出子代夥伴在「用愛包圍」中服務經驗的重要因素。而本研 究中,九位受訪者都擁有至少兩年以上的服務經驗,這些豐富的服務經驗,在子 代夥伴的腦海中勢必會存在某些畫面,有些令人印象深刻,有些則會是服務時曾 碰到的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經歷。此外,受訪者也提出關於家庭會議、督導與 訓練課程、家庭夥伴,以及在行政層面上等相關建議。. 關鍵字:子代夥伴、Wraparound、用愛包圍.

(5) Abstract In 2008,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CCF) has introduced a project named "Wraparound", which has been practic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or quite some time. The family in need will be joined by youth or parents/caregivers to work alongside the family. By using Strengths Perspective to inspire the positive force in the family, also to connect and to integrate with local community resources as team services. The purpose is to bind the family, to remain and to spark the renovation for Child Abu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ct, so the service model can be flexible enough to adapt to specific cases. This study aims to grasp the service experiences of the youth partners for the Wraparound Project. Their work includes:(the youth partners’)Training before entering the particular family, collaboration with the particular family and team members, and the period of undergoing constant supervision from the members. They will also share their perspectives on Wraparound and offer suggestions on both practical and institutional sector. This nine study interviews are Wraparound youth partners from CCF for the pubic to have clearer insight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Wraparound in Taiwan.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s, after constant developments, Wraparound brings out three key factors, listed as follows:Family meetings, engaging parents/caregiver participants, and draw up service programs. These key points outlined Wraparound and distinguishes it from other services. Wraparound Project emphasizes on team collaboration in order to offer the most suitable arrangement for individual cases. Thus, during the service process, the youth partners were indeed working very closely with the members from Wraparound team. These collaboration experiences shape the vital element for youth participants. The nine interviewees have at least two years experiences in the field. There are certain experiences and dilemma that were encountered during their services, all of them are unique examples. Furthermore, interviewees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s regarding family meeting, supervision, training course, family companion, and other approach on administrative levels.. Keywords:Wraparound、the youth partners.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少年服務發展................................................................................ 9. 第二節. Wraparound 的理論基礎..................................................................... 16. 第三節. 美國 Wraparound 服務方案................................................................ 27. 第四節. 台灣 Wraparound「用愛包圍,與你同在」方案............................. 45. 第五節. 半專業志工角色.................................................................................. 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4.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66.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68. 第五節. 研究的嚴謹性...................................................................................... 7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用愛包圍」的發展與實行.............................................................. 75. 第二節. 子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的服務經驗.......................................... 82. 第三節. 子代夥伴在服務過程中與團隊成員的合作經驗.............................. 95. 第四節. 困境與回應方法................................................................................ 108. 第五節. 子代夥伴對「用愛包圍」的看法與建議........................................ 12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0. 第二節. 建議.................................................................................................... 134 I.

(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37. 第四節. 研究者反思........................................................................................ 138. 參考書目.................................................................................................................... 140 附錄一. 訪談大綱(子代夥伴) ........................................................................... 150. 附錄二. 訪談大綱(方案專員) ........................................................................... 151. 附錄三. 研究協助同意公文 ................................................................................... 152. 附錄四. 研究邀請函(子代夥伴) ....................................................................... 153. 附錄五. 研究邀請函(方案專員) ....................................................................... 154. 附錄六. 受訪者知情同意書 ................................................................................... 155. 圖表目錄 表 1-1-1 兒童及少年保護處置情形 .................................................................... 3 表 2-4-1 基礎訓練課程 16 小時 ........................................................................ 50 表 2-4-2 職前訓練課程 26 小時 ........................................................................ 51 表 3-2-1 受訪者資料 .......................................................................................... 65. 圖 1 建立兒少優勢的程序.................................................................................. 33 圖 2 Wraparound 歷程變遷的概述 ..................................................................... 35. I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Wraparound 方案起源 美國的兒童保護工作多年來都將重點放在家外安置,但許多研究報告卻指出, 長期在寄養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們,比其他在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們更容易有犯 罪、吸毒、未婚生子或成為輟學生等等情形產生;而且受虐兒童重返原生家庭的 比率越來越小,明顯發現家外安置的成效不如預期,更造成各州政府的龐大財政 負荷;因此,在 1980 年代末期,美國兒童保護工作的重心開始轉移,從兒童救 援、隔離安置,逐漸變成「家庭維繫」工作,各州政府開始鼓勵州內各郡市積極 減少在團體住宿機構的安置,轉將經費運用在家庭維繫及社區服務(Oyoung, 2007)。 Wraparound 一詞是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的 Lenore Behar 博士在 1980 年代初期所創,原為「纏繞」之意,意謂「將服務纏繞在兒童及其 家庭周遭」(wrapping services around the child),其所指的是以社區為中心的服務 方法,替每一個家庭量身打造的服務項目,而不是讓不同問題的家庭去適應一成 不變的輔導方案,讓他們能留在自己的社區及原生家庭中,不與家人、學校和社 區脫節,其花費不僅低於機構安置費用,又能打造出有彈性的家庭服務模式,有 效地改變每一位家庭成員(Oyoung,2007;鄭怡世、蕭琮琦、張緡鏐、周千郁, 2015)。 簡單的說,Wraparound 是一個為有複雜需求的兒童少年和他們的家庭,所 提供的密集且全面性的個別化服務,讓他們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家裡和社區中,避 免受到家外安置;Wraparound 的特點是,它是由家庭和兒童或青少年的視角來 規劃和執行,計畫應該反映出他們的目標以及他們認為最能協助自己實現目標的 服務和支持策略,透過以團隊為基礎的計畫和實施過程,以家庭優勢為根基,相 信社區擁有豐富的資源與創造力,能協助家庭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技巧 1.

(9) 及提升家庭成員的自我效能。有複雜需求的個案通常需要透過多個分散的服務系 統接收服務,不但效果不佳也造成不必要的高成本,而 Wraparound 不但可以減 少不當的家外安置,也能減少跨機構間重疊的工作和服務提供。Wraparound 的 價值在於其核心原則與服務架構完全一致,比起傳統處遇計畫,Wraparound 更 具全面性,其要求規劃處遇計畫的過程本身,以及支持服務的提供必須是個別化、 家庭為主、具文化能力和以社區為基礎的。此外,Wraparound 是一個需要不同 知識技能的複雜過程,因此參與 Wraparound 過程中的關鍵角色需要大量的訓練 及持續的指導和督導,確保他們擁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為此,國際 Wraparound 倡議組織(National Wraparound Initiative,以下簡稱 NWI)創立美國 Wraparound 執行中心(National Wraparound Implementation Center,以下簡稱 NWIC),提供 訓練、指導和促進發展社區能力與永續性,具備完善的培訓歷程,確保服務品質 與成效(National Wraparound Initiative〔NWI〕, 2004, 2016; Suter & Bruns, 2009)。 此外,Bruns 與 Walker(2016)在 NWI 的網路研討會中,整理歷年來 Wraparound 的服務成果提出,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參與 Wraparound 的兒少有較好 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功能,能夠減少累犯且具有較好的少年司法結果,也提高就學 率、降低永久安置兒少福利個案,降低安置量,節省安置費用的花費等等,可以 看出在心理衛生、兒少福利與司法正義這三個領域中,皆呈現 Wraparound 正向 的結果,顯示其具有相當的成效,且被廣泛運用於美國和國際社會中。 二、Wraparound 引進台灣的契機 家外安置一直以來被視為兒少保護服務中的最後一道防線,因為家外安置不 僅讓兒少與原生家庭分離,改變兒少的居住地、學校、同儕與手足團體,對兒少 的生活而言是相當劇烈且全面性的轉變,除此之外,其中或有英美兒童保護政策 發展思維的影響,也可能有兒保實務工作者對安置服務品質的疑慮(Kadushin, 1980;莊文芳,2012)。從國內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4)的統計數據中可 以看出,接受家外安置的人次從 2004 年的 4,210 到 2015 年的 23,071(詳見表 1), 2.

(10) 長期看人數是增加的趨勢,且安置個案占整體兒少人口的比值,也是明顯逐年上 升,而彭淑華(2014)在研究報告中提及台灣的家外安置服務作為保障弱勢兒童 少年之最後防線,卻在「量」方面呈現不足,且在「質」方面未能落實對於安置 兒童少年之保障。由於寄養家庭數量有限,來源亦不穩定,除了難以滿足寄養安 置需求外,也可能促使社工不得不採取機構式安置;另一方面,目前安置機構收 容量亦呈現普遍不足的現象,究其原因可能在於安置總量不足、機構區域分布不 均、以及收容條件篩選等眾多因素所致。無論是一般家庭寄養或機構安置,當家 外安置服務之提供量無法滿足實際安置需要時,甚難提供弱勢兒少具備專業品質 的服務,故在需求不墜的前提下,對弱勢兒少的保障更需積極尋求創新的服務模 式、促進專業化與多樣化,以保障現今安置兒少之均衡發展需求與權益(莊文芳, 2012)。 表 1-1-1 兒童及少年保護處置情形 年別. 一般安置 (人次). 2004 年. 4,210. 2005 年. 3,571. 2006 年. 5,039. 2007 年. 4,572. 2008 年. 5,973. 2009 年. 8,605. 2010 年. 13,521. 2011 年. 11,548. 2012 年. 14,543. 2013 年. 13,570. 2014 年. 16,222. 2015 年 23,071 資料來源: (修改自)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5) 。兒童少年福利服務。取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S/DisplayStatisticFile.aspx?d=31847&s=1. 2001 年,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家扶基金會)參 考美國家庭服務維繫方案,逐漸展開以「家庭」為重點的處遇模式,2002 年在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合併之後,更將家庭處遇納入法令中,家庭處遇服務成為重要 3.

(11) 的實務工作模式。以家庭為中心的維繫模式認為,如果可以更早提供積極性的服 務,就有更多兒少可以留在原生家庭中,而家庭是改變過程的主軸與重點,最好 的方式就是讓兒少盡可能留在原生家庭中,因此需要實施家庭處遇計畫。家扶基 金會積極輔導兒少保護個案的原生家庭,提供家庭更多支持,使其有能力讓兒少 在原生家庭中成長,但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改變,弱勢家庭資源的取得較從 前更加不易,若無創新方案,提供更為有效的配套服務,兒少及家長的狀況容易 面臨不穩定的考驗(趙善如,2006;何素秋,2015)。 2007 年,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邀請美國加州橘郡兒童暨家庭服務局 負責 Wraparound 專案的資深社工督導 Linda Oyoung 和 Riley 博士來台介紹 Wraparound 的發展脈絡,並舉辦工作坊;當時正值家扶基金會思索兒少保護服 務創新模式發展之關鍵期,因此,家扶基金會在以兒少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 區為基礎的精神下,於 2008 年引進已在美國行之有年的 Wraparound,並譯名為 「Wraparound 用愛包圍,與你同在」方案(以下簡稱1「用愛包圍」),以「跟家 庭一同工作、運用優勢觀點、激發家庭正向力量、連結社區資源」的方式,延續 並創新家扶基金會的兒少保護工作方法,並使服務模式能調整至足以解決先前觀 察到的境況(何素秋,2015)。 Wraparound 旨在維繫家庭,讓兒少能夠留在家庭中,避免家外安置的風險 (Palmer, Vang, Bess, Baize, Moore, De La Torre,...Gonzales, 2011)。因此,「用愛 包圍」以家庭維繫與重整為目標,具體操作方法為:由社工確認案家接受本方案 服務之意願(多數是在各家扶中心接受兒少保護服務或經濟扶助的家庭),組成 家庭小組,家庭小組的成員包括受服務家庭的成員、親代夥伴、子代夥伴、家庭 或社區中的重要資源者(例如,親戚、老師或鄰/里長等) 。在提供服務前,由個 案社工邀請家庭小組成員共同召開家庭會議(family meeting) ,討論家庭的需求, 並依需求擬定服務計畫,在個案社工的督導下,由親代與子代夥伴依照服務計畫, 1. 為了區別美國的 Wraparound 服務模式與家扶基金會引進台灣的「Wraparound 用愛包圍,與你 同在」方案,本研究中所稱之「Wraparound」屬於整個服務模式的總稱,而台灣的「Wraparound 用愛包圍,與你同在」方案則簡稱為「用愛包圍」 。 4.

(12) 持續、穩定地到受服務家庭中提供服務。在服務過程中,家庭小組會隨著服務計 畫的推展,在完成前一個服務計畫後,再依受服務家庭的需求及問題召開家庭會 議,擬訂下一個服務計畫並執行之;隨著受服務家庭實際進步而逐漸減少服務的 提供,直到結案(鄭怡世、蕭琮琦、張緡鏐、周千郁,2015)。 三、我與 Wraparound 的相遇 就讀社工系之前,我不知道社工是什麼,大學時因緣際會踏入社工系,漸漸 接觸與社會工作相關的專業,透過學校的課程讓我對社會工作有些基礎的認識, 大二時期為了能盡快拼湊出社會工作的完整樣貌,拼命參與志願服務,好讓自己 更貼近實務一些。而家扶基金會的服務領域和對象正是我深感興趣的家庭與兒少, 因此家扶基金會「用愛包圍」方案的子代夥伴招募更是發光似的吸引著我,期待 能藉由參與「用愛包圍」方案提早接觸直接服務領域。除了複習課堂中學過的知 識與技巧外,更要補充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期許能藉由實際地接觸個案服務增 加實務經驗,讓自己的處遇技巧更加成熟,也希望透過直接服務讓自己對於未來 能有較明確的藍圖,避免將來實質地接觸到相關的服務時手足無措。 面試當天,完成基礎訓練後,會由方案社工對每位夥伴進行個別面談,主要 是想了解夥伴們參與此方案的動機,也從面談中觀察每位夥伴的個人特質,篩選 出合適的子代夥伴,而我很幸運地成為「用愛包圍」的子代夥伴,進入「用愛包 圍」這個大家庭中。 而「用愛包圍」強調夥伴和服務對象的對等關係,我服務的對象是剛滿兩歲 的小女孩,因為案主尚未具備自主思考能力,讓我在接案時產生了疑惑和擔憂: 「除了當個陪玩的姐姐,我還能多做點什麼?」有別於其他夥伴服務兒童與青少 年的經驗,這次的服務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見社工服務內容的多樣性。可惜在服 務的期間我並未參與家庭會議的召開,僅依循著和社工與親職夥伴討論後的處遇 計畫進行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我多半扮演陪伴、觀察的角色,當親職夥伴與 案母談話時,我也會參與討論。每一次的團督、每一次夥伴們的經驗分享,都帶 5.

(13) 我經歷一段又一段的生命故事,也讓我慢慢挖掘且形塑出社會工作多元的樣貌。 從研究者自身參與「用愛包圍」子代夥伴的經驗中發現,「用愛包圍」有著 深厚的理論基礎支持著此方案的運行,且夥伴的招募、培訓、管理皆具有一定的 標準,確保了服務品質,且國內幾乎未見以此模式作為主要服務方式,從實際參 與的經驗中以及何素秋(2015)的出版品中明確地記錄了家扶推行此方案後所見 到每個家庭改變的生命故事,更能從故事中看見其成效與價值。 研究者在蒐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國內關於「用愛包圍」的相關研究僅限於 家庭夥伴於服務過程中實踐同理的樣貌(鄭怡世、蕭琮琦、張緡鏐、周千郁,2015) 以及何素秋(2015)的家扶年刊中簡述其成效與經驗分享外,關於「用愛包圍」 詳細的服務經驗與成效並未詳述,因此期望從自身經驗延伸,藉由本研究探討子 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之經驗,提供參與「用愛包圍」方案的社工及夥伴實務 上的參考,可以更深入「用愛包圍」實際操作模式。. 6.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從子代夥伴的觀點探討其參與「用愛包圍」之服務經 驗,期許能依據研究結果,進而提出相關建議,提供未來實務施行之參考。綜合 上述,本研究發展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用愛包圍」方案的發展。 二、探討子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方案之服務經驗。 (一)了解子代夥伴進入案家前之經驗。 (二)了解子代夥伴進入案家服務過程之經驗。 (三)了解子代夥伴服務後對於「用愛包圍」方案之看法。 三、透過本研究之結果對「用愛包圍」方案的推行,提出在制度和實務上的建議。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用愛包圍」方案的發展為何? 二、子代夥伴進入案家前,接受培訓與媒合的經驗為何? 三、子代夥伴進入案家服務時,與團隊成員合作以及過程中不斷接受督導的經驗 為何? 四、子代夥伴進入案家後,曾遭遇的困境為何?如何改善? 五、子代夥伴對於「用愛包圍」之看法為何?. 7.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依據本研究的相關概念加以界定與闡釋重要名詞,茲分述如下: 一、用愛包圍 本研究所稱「用愛包圍」指的是家扶基金會於 2008 年引進,並依台灣現況 改良的服務方案,透過親代與子代夥伴進入有需求的家庭中,採用與家庭一起工 作,運用優勢觀點激發家庭正向力量,連結並整合社區資源以及團隊工作的模式 進入服務(何素秋,2015;家庭夥伴基礎訓練的研習手冊,2011)。 二、子代夥伴 用愛包圍最大特色是提供「家庭夥伴」的到宅陪伴服務,而家庭夥伴又分為 親代夥伴(又稱親職夥伴)及子代夥伴(又稱子職夥伴)。親代夥伴是招募有育 兒及親職教養經驗者至服務對象家中對家長提供指導、示範、陪伴等服務;而本 研究所稱之「子代夥伴」指的是招募在學的大專青年且完成家庭夥伴訓練課程, 並配合接受個別或團體督導,至案家中協助陪伴和支持兒少,與兒少合作,執行 服務計畫,協助達成家庭願景(何素秋,2015)。 三、服務經驗 本研究中所稱之服務經驗,指的是子代夥伴參與「用愛包圍」的過程中,包 含:子代夥伴進入案家服務前的培訓和媒合、進入案家服務時與團隊成員的合作, 以及過程中持續接受督導的過程。. 8.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回顧國內外之文獻,共分成四個章節。首先,第一節探討兒童少年服 務發展脈絡;其次,第二節探討 Wraparound 的理論基礎;再者,第三節介紹美 國 Wraparound 服務方案;最後,在第四節介紹台灣 Wraparound「用愛包圍,與 你同在」方案。. 第一節 兒童少年服務發展 壹、台灣兒少福利服務發展 環顧兒少福利的國際發展趨勢,則可發現:世界各國的兒少政策與法規修訂 大抵是從「慈善救助」走向「保護規定」,繼而再邁向「權益保障」之路;面對 這些後現代社會的變遷與挑戰,兒少權益法的修訂通過即象徵著兒少世代的整體 權益又往前邁了一大步,目前,兒少福利政策與法規已不再單純只是人道主義的 慈善取向(charity orientation) ,也不限於消極的以問題取向(problem orientation) 為主,僅針對有特殊需求的不幸兒童及少年給予救濟與特別照顧,而是更進一步 積極的以發展取向(development orientation)為主,將其服務對象擴及一般兒少 健全生活之所需,並針對一般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做導引(葉肅科, 2012)。 與國外先進國家相較之下,我國的兒少保護雖起步較晚,但隨著國際間重視 兒少權益的觀念導引,再加上社會結構快速改變,兒少保護演進至今,也步入新 的境界,且仍持續不斷的改善中,目前我國針對兒少保服務分為三級預防架構, 「初級預防」的目的是希望能減少引發家庭暴力因素的發生,透過教育與宣導, 協助消除社會和家庭中對兒少虐待的合理化價值觀;「二級預防」的目標是希望 在問題的早期徵兆發生之時,就可以針對高危險群的個案採取有效的策略,此項 工作於我國兒少保護措施推動所展現的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風險家庭篩 選轉介及關懷處遇機制」的建構,在未進入三級預防層次的危機之前,利用這樣 的機制篩出高風險的個案,依據個案不同的需要,及早介入輸送所需的資源到家 9.

(17) 庭,不僅可以避免高風險家庭發生危機進入到兒少保護系統,同時可以提升家庭 功能,提早發現可能為隱性的兒虐黑數個案;「三級預防」的目的在於降低被害 人身體和心理重複傷害的危險,以便減少被害人傷害、殘廢,或是死亡的機率, 主要的服務依兒童的安置情形分為「家庭維繫」與「家庭重整」二大項服務(黃 翠紋、葉菀容,2012)。 因家扶基金會將「用愛包圍」歸類於兒少保護服務中的到宅家庭輔導服務與 高風險關懷服務中的一環(家扶基金會,2016),以下將介紹高風險家庭服務之 脈絡。 貳、高風險家庭服務 一、背景 兒童虐待、家庭暴力及性侵害事件的發生,在過去十年以來有顯著的增加, 除了數量上的增加,此類案件在問題的複雜性和嚴重性亦有日漸惡化的現象,而 從台灣社會歷年來所舉發的兒童少年受虐事件中發現,施虐者多與受虐兒童少年 共同居住之家人,施虐者身份為受虐者之親生父母的比例超過八成,新近更屢次 發現高壓力家庭之戶長攜年幼子女自殺等震驚社會的嚴重兒虐事件,政府並驚覺 高風險家庭介入服務以預防家庭不幸事件的必要性。 有鑑於此,政府亟需於原來兒童虐待及家庭暴力事件處遇流程和服務內涵之 外,擴大篩檢體制,及早發現或篩檢具有高風險家庭之虞的個案,自 2004 年 11 月 29 日函頒實施「推動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 ,其功能與美國的家 庭維繫方案類似,透過主動和提前介入此等家庭及個案,有效評量其潛在的問題 與需求,並提供以兒童為中心,家庭為對象之支持性、補充性等預防性服務,且 為進一步提升高風險家庭通報、篩檢及處遇服務之效能,分別於 2011 年 11 月 30 日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增訂第五十四條,2012 年 8 月 8 日 增訂同法第五十四條之一等條文,2012 年 5 月 30 日訂定發布「兒童及少年高風 險家庭通報及協助辦法」,促使高風險家庭業務成為法定事項,為政府近年來推 10.

(18) 動家庭支持性及補充性服務以減少兒少進入安置系統的較積極作為(何素秋, 2010;高麗鈞,2011;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 二、高風險家庭之定義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於兒童及少年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 施計畫中明訂所謂「兒少高風險家庭」的定義係指因遭遇經濟、教養、婚姻、醫 療等問題,致兒童及少年有未獲適當照顧之虞之家庭,而其於兒童少年保護及高 風險家庭通報表中所列出的家庭風險因素評估指標包括:(一)家庭成員關係紊 亂或家庭衝突、(二)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罹患精神疾病、酒癮、藥癮並未就醫或 未持續就醫,以致影響兒少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醫等照顧者功能者、(三)父母 或主要照顧者有自殺風險個案,尚未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自殺 行為,惟影響兒少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醫等照顧者功能者、 (四)因貧困、單親、 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以致影響兒少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醫等照顧者功能者、 (五)負擔家計者遭非自願性失業或重複失業,以致影響兒少日常生活食衣住行 育醫等照顧者功能者、(六)負擔家計者死亡、出走、重病、入獄服刑等,以致 影響兒少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醫等照顧者功能者。 三、高風險家庭對兒少保服務帶來的影響 高風險家庭服務是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方案,「高風險家庭 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目的是藉由社區中的學校系統、就業輔導個案管理系統、 民政或衛生、警政等系統,依高風險家庭評估篩選表,發現遭遇困難或有需求之 家庭,主動提供預防性服務方案,以達到預防兒童少年虐待、家庭暴力及性侵害 事件發生,一旦篩選出高風險家庭,則由社政單位透過公私立社會福利機構協同 合作的服務網絡以社區工作為基礎,配合積極性與密集性的家庭服務工作方法, 如提供家訪及所需的服務,建構、強化家庭的社會資源網絡,以協助家庭處理危 機事件,復原或增進其家庭功能,減少兒童受到不當對待,促進兒童能在無危險、 安全的情境中生活成長(林萬億,2010;高麗鈞,2011)。 11.

(19) 故,高風險家庭服務即針對有風險之虞家庭中明顯的風險因素事先做出回應, 預防兒少虐待或疏忽的發生,由此可看出,我國政府將政策由「兒少救援和家外 安置」轉變為「家庭服務和家庭維繫」,使家庭維繫成了主要的服務哲學理念, 重視家庭與社區之間的相互依持關係,發展出針對有風險之虞的家庭提供相關服 務,以增加其家庭功能與照顧角色,屬於第二級的兒少保護層級(李旻昱、趙善 如,2009)。 國內的高風險家庭處遇服務,其主要精神和目標為提供支持性和補充性服務, 建立並強化家庭的保護因素,避免或降低兒童少年與其家庭進入替代性福利服務 體系的風險因素。從文獻中可得知美國對於高風險家庭服務從初級預防涵蓋到對 已發生問題的家庭的次級預防工作,但台灣的高風險家庭處遇計畫則定位在「尚 未發生兒虐、家暴」的初級預防工作,故我國「以家庭為中心」之高風險家庭服 務的實務處遇模式有待探討與建構(謝幸蓓,2008)。 參、以家庭為中心的處遇模式興起 傳統上,實施家外安置服務只是一種替代性服務,替代實施家庭功能發揮的 一種服務;而以家庭為中心的維繫服務則認為,如果可以更早提供積極性的服務 時,就有更多兒童少年可以留在原生家庭中(趙善如,2006)。而國內兒少保護 的服務理念也闡述「避免受虐兒童再次受到虐待或忽視,對案家進行各項服務工 作以消除導致虐待情境的因素,使家庭恢復正常;家是最適合兒童的成長環境, 除非經評估認為原生家庭無改善之可能或父母本身毫無意願外,仍應將原生家庭 視為為兒童少年回歸的唯一選擇」,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兒少重要性已是國內 外學者共同一致之見解,而家庭維繫不只是一個方案名稱、服務項目,同時也是 哲學理念、服務思維、服務取向、服務策略和一種服務模式(陳春妙,2008)。 在實務操作面上,兒童及少年服務處遇計畫大致可以分為「家庭維繫」與「家 庭重整」二大服務模式(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05): 一、 「家庭維繫」服務,經社工調查評估,認為有兒童保護體系介入家庭之需要, 12.

(20) 無家外安置之必要,社工視案家需求,擬定處遇計畫,引進相關資源或服務 支持與維繫家庭功能,避免兒虐事件發生或減緩其危機程度。 二、 「家庭重整」服務,即經社工調查評估目前兒童於原生家庭中生活之已有受 虐之事實或其危機程度高,因此先行家外安置,此項處遇計畫之重點工作除 增強家庭功能外,還包含親子關係之維繫,處遇目標在於協助受安置之兒童 返家。. 以家庭為基礎的家庭維繫服務模式,強調對於家庭的長期介入,介入的理念 採取優勢觀點,其目標包括改善雙親、家庭及兒童的功能。此一服務模式強調對 家庭提供支持性協助,以預防兒童家外安置,維繫家庭完整性。家庭維繫方案的 特色在於較傳統社會工作方法採取更密集、可及性、彈性化及目標導向之專業服 務,並賦予家庭更多能量與資源(李瓊華,2011)。 一般而言,家庭維繫具有雙重目標,即保護兒童和增強其他家庭成員。因此, 家庭維繫的宗旨是可以使整個家庭增強權能(empowering),其旨在於消極地防 範家庭照顧功能不足的風險和危機,和積極地增進家庭成員的照顧功能與角色, 正因家庭維繫並非放棄兒童或任其在家庭的風險環境中置之不理,其實務操作方 式為所謂到宅或服務到家的家庭訪視,工作對象不限兒童且包括家庭成員,回應 整個家庭需要的各種協助與服務,連結家庭與社區和資源網絡的建立等,屬於以 家庭為中心的綜合型服務方案(施教裕、宋麗玉,2006b)。 肆、小結 一、 「高風險家庭服務」與「家庭維繫」概念的混淆 研究者於文獻整理的過程中發現,國內高風險家庭服務與美國家庭維繫無論 在理論基礎或是實務操作的層面上,其概念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除了國內外的 時代背景與社會變遷需求上的不同,是否也隱含著彼此對「家庭維繫」概念上的 認知有落差?此外,相同的理念被區分為各種不同的服務方案,其背後的原則策 13.

(21) 略與工作方法也不盡相同,容易讓高風險家庭服務和家庭維繫的概念產生混淆。 舉例而言,劉欣怡(2009)與陳春妙(2008)皆在其研究中指出 Wraparound 「用愛包圍,與你同在」服務方案是屬於台灣密集性家庭維繫服務方案,然,家 扶基金會卻是將「用愛包圍」隸屬於機構中兒少保護服務中的到宅家庭輔導服務 與「高風險關懷服務」中的一環(家扶基金會,2016)。 研究者爬梳相關文獻,發現不少學者在文章中皆曾提及高風險家庭服務和家 庭維繫的概念混淆的議題,彭淑華(2005)指出「各縣市執行者對家庭處遇計畫 內涵與策略各自解讀、各行其事,或是繼續沿用早期以兒童為基礎的個案管理模 式」,而曾身為實務工作者的彭教授也常被詢問「家庭維繫與家庭重整不同之 處?」 、 「家庭維繫跟高風險家庭服務的差別?」 ,縱使可區分各服務方案的不同, 但在剛接觸方案時,卻也仍缺乏對於台灣如何規劃家庭維繫方案、學習哪些美國 家庭維繫方案制度、有哪些屬於台灣本地化經驗等議題的瞭解。 余漢儀(2014)也寫道:2004 年所推出的「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 計畫」,細察其後高風險家庭的篩選表或分類分級,都與家庭維繫服務的對象相 重疊,雖然為避免資源重複,應排除已在兒少保/家暴服務體系內的家庭,但在 各縣市執行時卻多非如此截然二分,此外,對於高風險家庭服務的定位,民間與 縣市政府是有落差的,前者認為應是兒少保的預防而非後送服務,後者則不少彈 性處理,例如將兒少保結案後再轉為高風險家庭開案,如此案例困難度就提高不 少,導致高風險家庭服務和家庭維繫一線之隔原為互補,但界線模糊時也就成了 替代(substitude)。 二、呼應研究目的 家扶基金會服務理念的變遷脈絡,也順應著國際兒少福利發展趨勢與國內社 會救助思潮演進發展而成,因此,現今家扶基金會的國內服務主要分為:經濟弱 勢兒少服務、兒童少年家庭寄養服務、早期療育服務、高風險家庭關懷服務、機 構安置服務、兒少議題倡導及創新服務研發,而「用愛包圍」即隸屬於家扶基金 14.

(22) 會中兒童少年保護服務中的到宅家庭輔導服務與「高風險關懷服務」中的一環(家 扶基金會,2016)。 家庭維繫與支持的方案很多,針對高風險家庭維繫與支持所提供的方案亦很 多,卻很難只針對高風險家庭的介入,歸納一個核心的處遇模式,以及對此一領 域的服務目標、原則策略、工作方法及成效等,有較為完整和精確的瞭解(施教 裕、宋麗玉,2006a) 。因此,研究者欲探討「用愛包圍」與其他高風險家庭服務 方案有什麼不同?其方案特色又為何? 為此,研究者希望透過本研究的撰寫,讓大眾對「用愛包圍」有基礎的了解 之外,也能看見其背後的理論基礎,因此希望能著重於探討「用愛包圍」在台灣 生成的脈絡,及實際操作的策略與工作方法,進而探討其成效、適用對象及其適 用的服務領域為何。. 15.

(23) 第二節 Wraparound 的理論基礎 Wraparound 的原則與應用和幾個兒童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一致的,尤其是 最有影響力的 Bronfenbrenner(1979)的社會生態理論(social-ecological theory) 認為:兒少、家庭、鄰里、學校和社區彼此交互影響,這些關係對於適應良好或 適應不良的特定家庭和文化背景而言是重要的,社會生態理論對於 Wraparound 的發展最大的貢獻在於:每個兒少與家庭的發展歷程都發生在獨特的生態環境中 (Burchard, Bruns, & Burchard, 2002)。 此外,Wraparound 的過程也與 Munger(1998)的「系統理論」是一致的, 系統理論認為系統中一部分的改變可以影響到系統中其他部分的改變,而最有效 的系統是讓多個部分之間進行合作和協調,因此,Wraparound 的規劃和實施必 須涵蓋所有兒少相關的重要系統(例如父母、朋友、學校、工作和社區) ,此外, 系統理論也引導了多種專業之間培訓和督導的需要(Burchard, Bruns, & Burchard, 2002)。 最後,Wraparound 還採用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1977),認為每個孩子 都擁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到環境中,行為隨著時間推移,由生物特性和許多交互 關係相互作用所形塑出來的,而社會學習理論的關鍵訊息是:適應不良的行為, 可以根據適應良好相同原則,重新安排新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學習到「更適應」 的行為,這就是 Wraparound 需要個別化的原因,對一個家庭有效的處遇,對另 一個家庭而言不見得是有效的(Burchard, Bruns, & Burchard, 2002)。 以下將一一說明與 Wraparound 相關的理論,依序為生態系統理論、優勢與 復原力觀點、系統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 壹、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觀點是在 1970 年代相當著名的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模型,與 1970 年代起主導社會工作的「人在情境中」觀點有共通處,然而,生態系統理論修正 社會工作對「人在情境中」的「情境」面失焦的問題,提出微視、中介、外部、 16.

(24) 鉅視這四種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融合了人類行為與社工實務的理論,是少數具 有綜融性的社會工作理論觀點,有助於理解個人在家庭、社區以及更廣的社會環 境中如何與他人進行互動(Payne, 2005;許臨高,2010;鄭麗珍,2011)。 生態系統觀點依據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作為概念架構,理解個人所在的複 雜網絡力量如何影響個人與其行動的場域,生態系統觀點的假設人與生俱來和環 境互動的能力,「問題」是人與社會環境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失功能現象,而個 人的生活經驗是可以產生正向改變的,因此社工可透過個案的各層面進行干預, 協助個案能有良好適應,其認為生命是一種不斷適應的過程,使個體與環境間處 於一種動態的平衡關係(許臨高,2010)。 社會工作的基本生態觀點應該包括整合與聯繫性、保持多樣性,且重視社區 關係(Payne, 2005)。在社工實務方面,生態系統觀點認為個人或家庭的問題發 生,是來自環境資源的不足與障礙,是多項因素互動而成的,非單一因素所致, 因此干預的方向或解決之道也是多元的,而介入處遇時,應從個人擁有的優勢和 能力上切入;生態系統觀點強調人的問題是來自個人與其環境間交流的失衡所致, 轉移了社會工作過去重視醫療模式而責怪個人的傳統工作取向,增加了改善案主 所在環境的工作,有助於社會工作實務回歸社工專業有關的「人在情境中」的知 識典範,從全人、整合及一統的思考架構來理解人類行為,亦即從個人生理、心 理、社會、政治、法律等各個生態系統間的互動,說明影響人類行為的動力因素, 較完整且不會有所偏頗(鄭麗珍,2011;許臨高,2010)。 綜上所述,生態系統觀點在處遇、家庭、人際互動、組織、機構和社會的各 個層面上提供了預防和解決的方法,且生態系統觀點運用新的方法定義個案的問 題,將社會工作處遇策略帶入知識基礎,處遇的目標除了強調增進個人內在能力, 也聚焦於加強或建立社會支持來進行環境層次的干預,讓社會工作者的處遇從微 觀層面晉升為宏觀層面(Pardeck, 2015)。 Wraparound「用愛包圍,與你同在」服務方案在提供服務時,即強調家庭的 17.

(25) 問題是由家庭的環境資源的不足所造成,因此,藉由與家庭的參與,針對家庭環 境不足之處,提供必要的資源,克服家庭的問題或困境,使親子次系統得以達到 平衡,進而使家庭系統達到穩定狀態(陳春妙,2008)。 貳、優勢與復原力觀點 Wraparound資源指南(The Resource Guide to Wraparound)中就有寫到「以 優勢為基礎(Strengths based)」屬Wraparound十大原則中的其中一項(Bruns, Walker & The National Wraparound Initiative Advisory Group, 2008b),因此,以下 將呈現優勢與復原力觀點的相關論述。 傳統上,高風險家庭的定義是經由他們的缺陷而來,如多元問題、抗拒、缺 乏動機、敵意、瘋狂、不可能改變、或無望等這些形容詞,巳成為社區民眾、服 務機構及工作者對高風險家庭的一種標籤(高麗鈞,2011)。換個角度思考,其 實許多家庭本來就帶著美好的特質,這些特質沒有因為家庭遇到某些生活困境而 消失,只是因為環境掩蓋而難以被察覺,造成家庭的壓力,但Wraparound相信透 過陪伴與看見,能讓家庭自己原有的優勢得以施展;不諱言地,找出家庭優勢有 時並無法在困境上有直接的幫助,卻在家庭的凝聚及產生改變的動力上有驚人的 效果,「用愛包圍」團隊也在過程中不斷強化家庭原有的能力,等服務結束後, 家庭已經開始有了互助的動力,能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何素秋,2015)。 宋麗玉、施教裕(2009)提及優勢觀點模式自 1980 年發展於美國堪薩斯大 學社會福利學院,此模式可謂對於過往病理或缺失觀點的反動,對於人的本體持 正向觀點和超越觀點,亦即凡存在的人皆有其優勢和資源,亦有成長學習改變的 潛能;在方法上則是強調依循個人的想望,強調案主自決,藉由類似友誼的專業 關係建立,激發案主希望和改變的動機,以及藉由優勢的發掘和肯定,增強案主 的權能,並且以復元為終極目標。 一、優勢觀點的六大原則 由學者歸納出六項優點原則能完整地補捉到優勢觀點之精髓,其分述如下 18.

(26) (王孟愉,2007;宋麗玉、施教裕,2009;宋麗玉、施教裕,2010): (一)個人有學習、成長和改變的能力: 此項原則貫穿優勢觀點的精神,強調個人成長、改變的能力與潛力,因此, 社會工作者必須對案主抱持著一種「可行(can do)」的態度與信念。 (二)焦點在於個人優點而非病理: 對於病理存而不論,認為真正的處遇焦點來自於協助案主尋求建設性的方法 來滿足或轉化問題,肯定別人的優點,可增強個人權能(empowerment)。 (三)案主是助人關係中的指導者: 鄭麗珍(2011)也在書中提及,個人與家庭是問題解決的專家,處遇計畫是 由個人及家庭的角度進行規劃,助人過程完全開尊重個案自立、自主且自決的原 則,強調找出並發展個人及家庭的決心和價值。 (四)助人關係是基本且必要的: 緊密的助人關係是重要的元素,將陪伴案主經歷困境。親近、友善、同理、 瞭解、接納、真誠對待和信任、期待與規範、支持與成長,都是助人關係中的要 素與內涵。 (五)外展是較佳的處遇方法: 優勢觀點受到生態觀點(ecological perspective)的影響,重視人在情境中的 脈絡觀與人與環境的交流關係,唯有走進案主的生態與棲息地,才可能真正瞭解 案主的生活方式,亦能發覺案主其他的資源,以及其在環境中的生活的配適程度 (goodness of fit)。 (六)社區是資源的綠洲: 優勢觀點強調應該優先探索非正式資源(家人、親友、同事、鄰里、教會、 廟宇、速食店、便利商店等),其具有可近性、親近性、無烙印感、多元性、持 續性、具創造性、可凝聚家庭和社區等優點,而社區資源的運用與外展是一體兩 面,外展是一種手段、方法;社區資源的運用則是目標與結果。. 19.

(27) 二、優勢觀點處遇策略 關於優勢觀點具體的介入方法,林冠馨(2007)的研究中整理 Rapp 所提出 優勢觀點之優勢觀點介入策略如下: (一)建立專業友誼關係 優勢觀點的專業關係特色是,以符合人性的、接近友誼的方式與案主接觸, 工作者適時自我揭露,過程中與個案對話,使用聊天技巧而非會談技巧,敏感於 文化議題,以符合案主意義認可的方式服務案主,在助人過程中加入幽默感、喜 樂和歡笑,清楚地讓案主知道你來並非要評斷他或改變他,而是了解他的想望, 並且協助他實現想望,落實案主自決,且需防範案主權益和福祉的受到侵犯或傷 害 (二)使用評估工具 優勢觀點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套具體模式的原因在於他的評量工具,工具的本 身並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方式,重點在於工具的內容及其運用。 優勢觀點聚焦於人的優勢及想望,並且利用評量的工具作為一種引導,不僅 讓個案藉由工具挖掘自己的曾經擁有、現在擁有以及對未來的想望,也讓工作人 員藉由這個評量工具對於個案有更深入的認識及瞭解,值得注意的是,評量是持 續不斷的、重視個案的自主權,也希望評量的運用是彈性化的,可以與時俱進, 並且依照不同的情境來做變化,更不需要僵化工具中的表格問句,而是必須讓個 案及工作者在最自然、舒服的環境中來完成。 (三)訂定個人計畫 個人計畫被視為是一種建立個案與個案管理者共同討論的達成清單,必須要 個案和工作者共同進行,在任何一個階段中做討論、協商,訂定具體的短期與長 期目標原則和標準,並決定由誰來完成這個目標、以及完成的時程。 (四)取得可用資源 在資源的取得上就如同是一種結盟的過程,除了強化案主原本就具有的資源, 工作者更需要主動改善資源的負向連結為正向連結,將工作過程中的危機化為轉 20.

(28) 機。 (五)追蹤後續成效 結案標準有主要以案主的中介目標與最終目標達成,即案主自我功能恢復與 主體性的展現;其次則以案主自覺不再需要服務。運用「討論」而非「檢討」的 方式進行後續追蹤,因為重點不在於目標的達成度,而是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個 案獲得了什麼,每次目標的訂定修正和達成都是一種練習,先從訂定的目標為何 失敗找出影響因素,再進一步討論個人計畫擬定的步驟,讓個案能夠在擬定個人 計劃和執行的過程中獲得自決、重拾自我組織的能力,並透過與工作者的合作, 得到正向回饋與支持。 此外,國外也存在一套執行以優勢為基礎的方法六步驟-ADMIRE,ADMIRE 的核心元素是由 Cox(2006)所開發的一個創新的模型,分別敘述如下: (一)態度(Attitude) :一個以優勢為基礎的工作者應遵守紀律,並相信家庭的 優勢最終會充權他們並使他們能夠達到他們所需要的改變或成長,並獲得更好的 生活。 (二)發現(Discovery):將以優勢為基礎的態度付諸實踐後,工作者需要一系 列的工具來辨別家庭成員的優勢和未被滿足的關鍵需求,主動協助支持,提供個 別化規劃。 (三)反映(Mirroring) :和家庭建立有效的關係,必須立基在發現優勢和需求, 工作者應該從這些觀察的背後映出優勢,確保準確性和相互理解,便於協助家庭 成員看見自己的優勢。工作者必須在 Discovery 階段中試圖找出家庭的潛在優勢, 了解如何使用各種工具將優勢放入家庭中,並促進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四)干預(Intervention):要將這種關係轉化為行動,工作者必須具備以優勢 為基礎及能力建構服務的技能,才能媒合或適應於各個家庭和家庭成員的獨特優 勢和需求,工作者必須了解最有效的干預是協助家庭成員學習或改善社交技巧去 對抗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並對於干預有足夠的了解,做出最符合家庭需求和優勢 的決定;工作者也必須連結家庭和家庭成員共同執行這些服務。 21.

(29) (五)記錄(Recording) :為了保持一致性和準確性,以優勢為基礎的工作者應 具備一套可靠的系統來記錄觀察記錄、評估、干預和影響,以及家庭的主張、回 應和結果。 (六)評估(Evaluation) :最後,為了評估現行做法的精確性和有效性,並建立 一個改善服務的基礎,工作者應該有一套系統來決定是否要將建議的做法付諸實 踐、他們是否能協助家庭達成他們希望達成的目標、家庭對於他們接受到的援助 和服務有什麼感覺,以及工作者是否找到改進服務的方法。 Wraparound 作為以優勢為基礎的實務,且在 Wraparound 資源指南(The Resource Guide to Wraparound)中特別描述 ADMIRE 這套方法,作為工作者、家 庭成員、機構、正式與非正式資源以及社區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對話與討論的框 架,也可以協助工作者檢視自己是否將以優勢為導向的概念融入服務中,並觀察 是否有因此為家庭的生活帶來正向改變(Franz, 2008)。 三、小結 從相關文獻發現,優勢觀點普遍運用於實務場域中,目前多應用於高風險家 庭、家庭暴力、婚姻暴力、性侵害、兒童虐待、青少年行為、弱勢族群及心理衛 生等議題(賴彥志,2014),且在兒少福利、身心障礙、醫療和少年司法領域中已 發展出以優勢為基礎的各種干預模式(Franz, 2008)。 Greene(2014)整理出生態觀點與復原力觀點在定義上的共通性,將生態相 關的概念和復原力的概念結合,認為當人們遇到壓力或不良事件時,有能力可以 應對環境中的壓力,因此,復原力是個人或系統能夠成功在壓力和需求間取得平 衡的能力,當人與環境有良好的互動,就會增強復原力,從生態觀點來看,個人 與社會的復原力是個人與環境正向交流或互動的終生歷程,由此,可看出方案理 論的貫通性。 宋麗玉、施教裕(2010)統整各項關於優勢觀點在台灣實踐的經驗和成效, 發現優勢觀點讓參與者感到被尊重和重視,發覺優點看到正面的能力並激發希望, 22.

(30) 從過程中統整過去現在與未來,有助於自我了解,而個人計畫則使參與者的生活 有目標、使個人自我監督、有激勵作用、學習規劃自己的目標,且特別指出專業 友誼關係、以個案為指導者、社區資源運用,以及聚焦於優勢等特點。 綜上所述,優勢觀點於實務中的運用已具備相當的成效,且優勢觀點中的原 則與介入策略,不僅符合 Wraparound 的原則,也與「用愛包圍」的家庭夥伴訓 練內容相呼應,更與「用愛包圍」所強調的方案特點一致,可看出優勢觀點是 Wraparound 中必備的核心概念,也是方案背後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參、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在 1970 年代對社會工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系統理論在社會工 作中被區分為兩種模式,即生態系統理論以及一般系統理論(Payne, 2005)。 就生態系統觀點而言,個人的生存與心理調適有賴與外界的交流,社會網絡 與社會支持即是屬於個人與他人間交流的內涵之一;許多學者主張社會支持會影 響心理健康,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能提供歸屬感,協助個人發展或維持社會支持 網絡,以提升其因應壓力與困難的能力,使個人在社區中穩定發展,促進其心理 健康;另外,在壓力事件下,社會支持能發揮緩衝效應,提供個人因應壓力的方 法,助於個人的問題解決,得以減輕壓力或減緩壓力反應(宋麗玉,2011)。 Caplan 認為社會支持系統來源可分為兩大類(黃俐婷,2003;胡善喻,2011): 一、正式支持系統 指的是藉由社會組織結構本身的專業特質及特殊的目標所提供的支持,經由 專業人員,如社工、諮商員等提供支持之社會福利系統,或其他相關正式機構系 統。 二、非正式支持系統 指的是在自然無結構,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所產生的形式,大致可區 分為(一)由血緣關係所形成的家庭、親戚網絡;(二)由地緣關係所形成的鄰 居網絡;以及(三)其他,如朋友、工作夥伴及互助團體所形成之網絡。 23.

(31) 從 NWI 所提出的 Wraparound 十個原則中就包含「自然支持」(Natural supports),即非正式支持系統,並提到 Wraparound 的活動和處遇大多仰賴非正 式支持系統,Wraparound 團隊積極尋求並鼓勵家庭成員充分參與,提升家庭成 員的人際和社會關係網絡(Bruns, Walker & The National Wraparound Initiative Advisory Group,2008b)。由此可看出非正式支持系統於 Wraparound 過程中的重 要性。. 肆、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根據認知、行為和環境等因素間連續交叉互動的觀點來解釋人 類的行為,因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環境」、「個人主體性因素」和「行為表現」 三者間相互獨立同時互為因果,且每兩者間都具有雙向的互動和決定關係,故稱 為「三元交互決定論」,社會學習理論把人放在三元交互決定系統中加以觀察, 強調主體因素在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中的決定作用,並詳細分析了人的符號化、 替代學習、自我調節等認知能力(Bandura 著,周曉虹譯,1995;高申春,2001)。 大多數的人類行為都是透過模仿及觀察而學會的,人們透過觀察別人學習如 何操作新行為,在日後遇見相似的情景時,此編碼的信息就能引導行動,以一種 類似的形式向榜樣學習該如何做,讓他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獲得有效的學 習,如新行為的學習、展現既有行為以適應環境、習得楷模性格或行為背後的抽 象意義等,而楷模的作用就是學習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層面,個體楷模的選擇 大多為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師長、父母、同儕等等,透過楷模的行為表現及 行為所得的後果,個體能從觀察中獲得學習(Bandura 著,周曉虹譯,1995;高 申春,2001;薛凱方,2004)。 其中,社會學習理論最富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觀察學習」(亦稱替 代學習) ,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被觀察的對象稱為楷模或示範者(the model), 楷模透過觀察者的觀察而影響觀察者的過程稱為示範作用(modeling),而所謂 的觀察學習,即是由示範作用引起的學習現象(高申春,2001),以下將說明觀 24.

(32) 察學習的歷程與作用: 一、楷模的特徵 行為楷模的表徵,如性別、年齡、職業、社會地位、社會聲望、吸引力等, 也影響著觀察者對楷模的注意程度,如父母、師長、偶像、虛擬的英雄人物、同 儕中有影響力者(張春興,1994;高申春,2001)。 有關社會化的大量研究中顯示,兒少喜歡模仿與其同性別的人,男孩傾向於 模仿父親或其他成年男子,女孩則傾向於模仿較具女性特徵的行為方式;而社會 地位、社會聲望等特徵之所以能引起觀察者對楷模的注意是因為地位、聲望、權 力等往往反映著楷模行為的成功;那些富有幽默感、令人喜歡的楷模通常容易被 觀察者選擇性注意,而那些不具有吸引力的楷模,即使在某些無關方面顯得很出 色,也易於遭到觀察者的忽視或抗拒(高申春,2001)。 二、觀察學習的功能 (一)獲得功能:班杜拉認為由於人的替代經驗,使個體不必經過實際操作,僅 透過觀察,在替代經驗的基礎上就能獲得新的行為反應模式,且觀察學習的獲得 功能已被大量研究成果證實(引自高申春,2001)。 (二)禁抑與解禁功能:禁抑和解禁是兩個相反的作用過程或心理機制,禁抑 (inhibition)是指對行為表現的抑制過程,它抑制著行為主體對個體已學會的某種 行為方式,而相反地,解禁(disinhibition)是指某種行為方式抑制作用的解放,打 破行為主體對某種行為方式的禁忌,從而表現出個體所學會但一直處於抑制狀態 而未能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觀察學習同時具有禁抑和解禁的雙重功能(高申春, 2001)。 (三)反應促進(response facilitation effects)功能:楷模的示範操作能夠作為觀察 者執行示範行為的反應線索,促進觀察者對示範行為的表現,事實上,班杜拉所 提到的具有反應促進功能的觀察學習現象,就是社會心理學中所研究的從眾、暗 示等群體行為現象,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相同現象作出不同的理論表述而已 (引自高申春,2001)。 25.

(33) (四)環境凸顯功能:有時候,觀察者對楷模的示範行為表現是由觀察學習的環 境凸顯功能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反應促進功能所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楷模及 其示範行為將觀察者的注意力引向某一特定的環境刺激因素,而這一環境的刺激 因素因為受到注意而自然地引發觀察者對示範行為的操作,觀察學習的環境凸顯 功能,實質上就是完形心理學中所謂「圖形-背景關係(figure-background)」的形 成過程(高申春,2001)。 (五)情緒喚醒功能:班杜拉認為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觀察者不僅可以透過示 範作用從楷模那裡獲得各種情緒反應的表達方式,也能透過觀察楷模的情緒反應 在替代經驗的基礎上喚起自己的情緒反應(引自高申春,2001),此外,觀察學習 也會激發個體對情境的情緒反應,若個體對於觀察的人事物感到好奇,那當此標 的物再次出現時,將有助於其情緒的激起(薛凱方,2004)。 綜上所述,可以了解到觀察者本身處理訊息的能力,除了會決定他從觀察中 吸取經驗的成效,也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和當時的情況,影響他們在觀察事物時擷 取訊息的重點,以及如何解釋自己的所見所聞(Bandura 著,周曉虹譯,1995), 有此可見,將個案與家庭夥伴進行適當的媒合是必要的。而從楷模的特徵也可以 對應家庭夥伴的人格特質,在招募家庭夥伴的過程中,除了須接受課程的訓練外, 成為正式家庭夥伴後,仍須透過個案社工與方案社工的討論,媒合家庭夥伴與案 家,才能進入家庭提供服務。. 26.

(34) 第三節 美國 Wraparound 服務方案 壹、Wraparound 的發展脈絡 一、Wraparound 的起源 Wraparound 一詞是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 Lenore Behar 博士在 1980 年代初 期所創,用以描述提供給個別家庭以社區為基礎的全面性服務,Wraparound 的 發展結合了地方、州和聯邦政府的創新,受到全國有影響力的家庭組織以及相關 的顧問、研究人員、聯邦法律和關鍵訴訟案件的貢獻,所形塑出來的一個獨特的 歷程,除了美國,Wraparound 也深植於歐洲和加拿大,自此,Wraparound 成為 常見且能夠簡化複雜與全面性服務,以及用來幫助保護兒少留在社區中的用語, (VanDenBerg, Bruns, & Burchard, 2003)。 Wraparound 團隊成員包括:兒童與少年、父母/照顧者、其他家庭與社區成 員、心理健康專家、教育專家、家庭夥伴等等,立基於家庭的觀點,運用合作的 方式來創造、實施和監測個別化的計畫,一套涵蓋專業支持、自然支持和社區成 員的計畫,並以兒少和家庭的優勢和文化做為計畫的基礎,確保計畫是由家庭的 需求,而非為了便利運用手邊的服務或較好核銷的服務項目作為計畫的導向 (VanDenBerg, Bruns, & Burchard, 2003)。 Wraparound 核心和基本架設很簡單:若兒少和家庭的需求得到滿足,兒少 和家庭可能會擁有不錯(或至少改善)的生活。而兒少服務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了有 彈性的、全面性的以及以團隊為基礎的服務是重要的,因此,Wraparound 已經 被證明是成功的處遇方法,因為它減少了對服務的需求,也讓兒少脫離昂貴的安 置服務體系,改進了傳統服務中不協調、專業導向、過度依賴運用家外安置的服 務方法,以及不足的服務傳遞方法,成功地將處遇選項從安置轉移至以社區為基 礎的服務(及降低相關的成本),且其涵蓋了照護系統的理念以及家庭倡議的價值, 讓 Wraparound 在美國和世界各地中被廣泛地運用,因此,當服務的思維與以家 庭為中心的工作方法獲得認可,Wraparound 成為正式體系中,用來和有複雜需 27.

(35) 求的兒少與家庭工作的首選方法(Bruns & Suter, 2010; Jones, 2008; VanDenBerg, Bruns, & Burchard, 2003)。 Wraparound並不是從一個正式的理論開發而來的,而是為了取代較醫療取 向模型的服務而生,因為醫療取向的模式沒有認知到行為發展和適應的規範基準 的重要性,另一個Wraparound較草根性的理論發展變化說法是:有嚴重情緒和行 為問題的兒童,若他們的服務和支持是以家庭為中心、以兒少為本、優勢為基礎、 個別化、社區為基礎、跨部門協調整合且具備文化能力的話,他們能獲得更正常 的生活(Burchard, Bruns, & Burchard, 2002)。 在Wraparound發展的時空背景下,其他領域也同時在發展相似的概念,例如 在身障領域中,以個人為中心的個別化計畫和個人未來規劃,就和Wraparound 很類似;另外,在少年司法領域中所採取的途徑也與Wraparound的價值很相似, 例如發展個別化計畫來平衡社區的安全需求以及達成將違法的青少年留在社區 內的目標;而在特殊教育領域中,聯邦法律也規定須要接受由所合作的家庭團隊 所設計的個別化教育計畫,此外,1990年代,透過一些倡導組織如全國家庭兒童 心理健康(the Federation of Families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及全國心理衛 生協會(National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的努力,兒童的心理衛生領域出現 了家庭倡導運動的快速增長,這些組織接受Wraparound的理念,並將此作為有心 理衛生需求家庭的基礎權利,也是Wraparound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力(VanDenBerg, Bruns, & Burchard, 2003)。 二、Wraparound 困境 Wraparound 不僅是一種具體干預方法,其發源還兼具哲學理念和草根運動, 透過家庭、夥伴和全國機構不斷創新,因此 Wraparound 是個相當具備彈性的干 預方法,但因其缺乏共同標準與實踐指南,導致難以確保品質與精確度(Walker, 2008a) 。 Walker(2008a)在文中提到,在 1970 年代後期和 1980 年代初期,Wraparound 28.

(36) 致力於提供兒少及其家庭個別化、全面化及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在 1990 年代 時,Wraparound 這個詞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但仍然沒有正式的定義何謂 Wraparound,但很多方案共享 Wraparound 的特點,卻不存在一致的 Wraparound 基礎定義,有些方案的成功記錄 Wraparound 的顯著成效,但同時也指出很多團 隊和方案並沒有依照 Wraparound 的原則運作,缺乏 Wraparound 明確定義所產生 的問題越來越明顯,許多方案都可以稱作 Wraparound,不須顧慮其品質,此外, 若缺乏明確定義就無法運用以實證為基礎的方法建立 Wraparound 的成效;直到 2003 年六月,家庭支持與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暨培訓中心(The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Family Support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主辦了一場全國 性會議,邀請家長、家長倡議者、Wraparound 培訓者、社工、方案管理人員、 研究人員和照顧人員參與,重申須明確定義 Wraparound 實務模式的重要性,並 討論出五點來提升 Wraparound 的品質: (一)明確定義 Wraparound 的理念與實務模型。 (二)提出具體策略,讓家庭、團隊、服務提供者、系統獲得高品質。 (三)實施 Wraparound 最低標準的支持家庭、團隊與實務者。 (四)建立評估標準。 (五)提供指導手冊給兒少、照顧者、實務者以及團隊成員,解釋何謂 Wraparound 以及如何實施 Wraparound。. 之後便成立了 NWI,確立 Wraparound 的原則、步驟、階段,標準化定義整 個過程,其中,Wraparound 資源指南(The Resource Guide to Wraparound)中更 涵 蓋 了許多 Wraparound 相關的 資訊,包括: Wraparound 的基 礎與簡介、 Wraparound 的原則、Wraparound 相關理論與研究、Wraparound 實務操作模式、 Wraparound 的支持與應用、相關附錄等等,讓普羅大眾以及專業實務工作者都 能夠深入了解 Wraparound 整個理念,至今,許多國家和州已經接受了 NWI 的標 29.

(37) 準化的原則、階段及 Wraparound 過程的定義,在相關領域中日益穩定,且一致 地朝著目標前進(VanDenBerg, 2008;Bruns & Suter, 2010)。 三、發展為「以實證為基礎」的服務方法 無論 Wraparound 多麼受到服務提供者和家庭的歡迎,或是它多麼符合目前 的服務價值,這個標準不能被視為唯一的決策和處遇依據(Bruns & Suter, 2010) 。 2003 年,NWI 舉行第一次會議,只有三個控制研究(如實驗性或準實驗)研究 Wraparound 的效果,發表在期刊中;截至 2010 年,發表了九份研究報告,這些 新研究包括精確度(fidelity)數據以及成本數據,協助我們了解 Wraparound 所 產生的影響及理解需要哪些要素來達成這些影響(Bruns & Suter, 2010)。 Kazdin(1999)提出四個「以實證為基礎」的標準來評估處遇的狀態: (一) 具備假說機制或理論、 (二)有研究來評估該機制的有效性、 (三)有證據顯示該 治療方法改變了相關成果、(四)過程與結果連接,顯示過程的變化和臨床結果 間的關係。 對於標準(一)和(二) ,Wraparound 理論提供基礎研究支持,證明 Wraparound 比其他服務提供更有效,而有些機制的改變包含提供更好的處遇,讓兒少與家庭 提高參與度,更好的團隊合作、將重點放在問題解決、強調樂觀、增強希望感、 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支持;關於標準(三) ,截至 2008 年,有 36 篇 Wraparound 成 果研究的發表,但只有少數這些(n=7)控制研究使用隨機分配或某種類型的比較 組設計;到 2010 年,就有 9 篇控制研究發表;Bruns 和 Suter 整理這些研究的摘 要以及所有顯著結果的總結,讓 Wraparound 在未來成為「以實證為基礎」的代 名詞,其中,Wraparound 的應用(如從出生過渡到兒少和成年人的過程、心理 衛生、少年司法、兒少福利和學校環境各系統間的整合)需要更多的成效研究, 讓我們可以更加了解個人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Wraparound 是最有效的,因此,還 需要更多 Wraparound 的相關研究;至於標準(四) ,研究顯示出系統、組織和團 隊中精確度和兒少與家庭成果間的關聯,許多研究也已經表明,堅持 Wraparound 30.

(38) 原則的社區往往表現出更多正向的成果,而發展較好的系統支持,往往表現出更 高的精確度(引自 Bruns & Suter, 2010)。迄今,我們對於 Wraparound 了解的結 果是令人鼓舞的,它告訴我們,我們都走在正確的軌道上(Bruns, 2008)。. 貳、服務模式理念-Wraparound 十大原則 Wraparound 的價值就如其十大核心原則,且與其服務框架一致,由 NWI 所 提出的 Wraparound 十大原則如下(Bruns, Walker & The National Wraparound Initiative Advisory Group, 2008b;Suter & Bruns, 2009): 一、家庭發聲與選擇(Family voice and choice) Wraparound 中的所有服務和支持都建立在家庭與兒少的發言權和選擇基礎 上,家庭與兒少的觀點在 Wraparound 的各階段中都是優先的,以家庭成員的觀 點作為方案規劃的基礎,且團隊為了讓家庭可以有選擇的權利而奮鬥,因此計畫 反映了家庭的價值觀和喜好。 二、以團隊為基礎(Team based) Wraparound 團隊成員包括:兒童與少年、父母/照顧者、其他家庭與社區成 員、心理健康專家、教育專家、家庭夥伴,透過正式、非正式、社區支持與服務 關係來讓家庭達成一致的想法。 三、自然支持(Natural supports) Wraparound 的活動和處遇皆來自於自然支持(即非正式支持系統) ,團隊積 極尋求並鼓勵家庭成員充分參與,提升家庭成員的人際和社會關係網絡。 四、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 高品質的 Wraparound 團隊特點是協同合作、有創造力地解決問題、尊重團 隊中每位成員的專業知識和背景等各觀點的結合,協同合作的原則主張 Wraparound 過程中應透過分享和融合所有團隊成員的觀點,使所有團隊成員覺 得他們的想法和專業知識受到尊重(Walker, 2008b)。 每個 Wraparound 的計畫都由團隊成員共同合作,共同承擔發展、實施、監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atrix Factoriz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ecommender systems (e.g., Netflix Prize and KDD Cup 2011).. But training

5.體能活動與體適能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6.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Mental health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d.). The science of

Includes activity plans mainly for junior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stigma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naging stress, and

How would this task help students see how to adjust their learn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 Human Factor Big-data Research Center – Health Promotion for Sub-health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 Author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