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前階段普通與特殊教育教學課程

本節就一般幼兒園教育課程、特殊教育教學課程及融合教學課程學習進行探討。

一、幼兒園教學及課程理念

完整且適切的幼兒園教學課程,必須為符合幼兒發展及興趣,以培植幼兒紮實的基

本能力與確實的生活態度,以幼兒為本位,而且要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此節中分為幼

兒園教學課程內容、特殊教育教學課程、活動教學內涵。

(一)幼兒園教育目標與課程理念

依據一百年四月十三日修定之幼稚教育目標為以下五點:1.維護兒童身心健

康。2.養成兒童良好習慣。3.充實兒童生活經驗。4.增進兒童倫理觀念。5.培養兒童合

群習性。根據一百年六月二十九日公佈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規定並於一百零一年一

月一日實施,幼稚園及托兒所將整合改制為幼兒園,由教育部統一監督管理,並將規劃

幼兒園相關設立標準、師資要求等。幼托整合制度是聯合國及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建議其會員國應採行的先進制度,幼托整合後的變革事項包括幼稚園及托兒所

的名稱走入歷史,改由「幼兒園」取代;學前教保制度的法源依據為「幼兒教育及照顧

法」,權責機關統一由教育部門管轄。其第十一條規定幼兒園教保服務之實施,應與家

庭及社區密切配合。除了原有的內容外增加了四項目標並將兒童改為幼兒其增加的目標

內容為:拓展幼兒美感經驗、發展幼兒創意思維、建構幼兒文化認同、啟發幼兒關懷環

境。

更重視文化不同及弱勢關懷的重要性,因現代社會文化多元有特殊需求及弱勢族

群、新住民文化、原住民、客家等不同隨時代變遷幼兒教育目標也更能符合教育的需求。

我們應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多元文化教育,不但可讓幼兒在所生活的社會及文化之相互作

用下增進自我的瞭解,也可培養幼兒對於「差異性」的尊重。教師可在課程中提供多元

文化的資源與環境讓幼兒探索,並將教學重心從「差異及不同文化的溝通能力」轉向到

「差異及不同文化的瞭解能力」。

(二)課程學習領域

依據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將課程領域分為健康、遊戲、音樂、工作、

語文、常識。幼稚園的課程編制原則是以生活教育為中心,且不得為國民小學課程的預

習和熟練,以免影響幼兒身心的正常發展,課程設計應符合幼教目標,根據課程領域,

以活動課程設計型態作統整性實施。課程設計應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站在輔導的地位幫

助幼兒成長,幼兒大都透過遊戲而學習,因此編制課程時,應儘量將其設計成遊戲的型

態。

暫行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的精神是「以幼兒為主體」,學習的內容與活動,

是從孩子的興趣、生活經驗、階段發展的能力出發,不是以老師的角度來安排課程。新

課綱規劃幼兒應具備六大能力:身體動作、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陳珮雯,

2011)。而幼兒數學概念屬於幼兒園新課綱中認知領域其教學原則為:1.幼兒身邊的熟 悉環境及事物為起點。2.看重幼兒的提問:將幼兒提問的問題延伸為探索性問題、傾聽

幼兒的回應及意見。3.確實進行蒐集訊息、整理訊息及解決問題歷程:有系統的蒐集訊

息、有系統的整理訊息。記錄訊息。親身實作與驗證,使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4.使用

正式詞彙對話(如:觀察、記錄、測量…等)。5.安排幼兒與幼兒間合作思考的機會。

6.帶領幼兒回顧活動中所經歷的過程(柯華葳,馬祖琳,丘嘉慧,2008)。

(三)數量形學習領域

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數學概念範圍屬於六大領域中的常識領域,其內容及實

施方法為:1.物體數、量、形之比較。2.認識基本圖形。3.物體的單位名稱,如一張紙、

二隻狗。4.順數與倒數。5.方位。6.質量。7.阿拉伯數字。8.時間概念。9.結合與分解。

教材的編選與排列,應配合幼兒認知發展階段,將數、量、形融入有關的單元活動中,

並與其他各課程領域互相配合設計。教學方法分別為隨機教學、實物教學、教具教學、

透過團體遊戲學習數概念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數、量、形概念的輔導,必須依據幼兒的

身心發展,注意個別差異、並做個別輔導,重在操作實物並從中建立數的初步概念,而

不是唱數,因此輔導時盡量讓幼兒從日常生活中,以及融入各單元中學習數、量、形的

概念與應用。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孩子們「玩」數學,而非「教」數學;才能為幼兒發展奠定

良好的基礎。數學教育對幼兒思維發展是一項十分重要而複雜的任務,對幼兒進行數學

教學不能將傳授數學知識為唯一的目的,教學原則強調生活化、遊戲化、具體化以建立

邏輯思考及幼兒問題解決能力,尤其是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曹雅玲,2004)。

二、學前特殊教育課程

幼兒教育在教育對象的年齡層或教育需求性質,與一般幼兒教育或特殊教育是相同

或相似的,一般幼兒教育或特殊教育的觀念內容與方法,還是頗多值得特殊幼兒教育參

考,特殊幼兒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教育,主要的任務在為兒童提供適當的學習環境、學

習內容,並採用合宜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從事有效的學習,以增進他們的成長(何華國,

2006)。由教育部委託並邀集國內教育、醫療等專家學者合編完成的「學前特殊教育課 程」其內容包括(一)一般發展課程:感官知覺能力、粗動作能力、精細動作能力、認

知能力、溝通能力、社會情緒能力、自理及居家生活能力等七項領域,(二)特殊訓練

課程:分為定向行動訓練、聽讀與說話訓練課程運用遊戲活動方式供教師及家長參考。

其數學概念屬於特殊課程中認知能力領域:包括專注力、記憶、推理思考、概念、基本

學科能力等五項副領域(王天苗,2000)。

吳淑美(1998)在新竹師院實驗小學中學前融合班進行研究經驗出版五本教學手冊

有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策略篇、個別化教學方案之擬定與執行、教學手冊及融合式

學前特教班教學手冊,提供學前融合教師很精闢的經驗分享。學前融合課程內容兼容一

般與特殊幼兒的教育內容,更能彰顯早期療育的效能與用心,其課程內容亦應兼及於對

特殊需求幼兒學習滿足(黃世鈺,2002)。

綜合以上學前特殊及融合教學課程內容,皆重視幼兒的興趣與需求,課程教學須以

幼兒能力指標再依不同程度加以設計,在教學與課程與一般幼兒相類似,在特殊需求幼

兒的教學應再依據個別差異及能力調適或調整。

三、教學理念與內涵

杜威(Dewey)所提出之「從做中學」與「教育即生活」,則會在其課程計畫裡提供

許多機會讓幼兒從親自動手中獲得許多生活的經驗教育,即生活、生長、經驗的改造(吳

木崑,2009)。艾瑞克遜(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是屬於積極主動

與退縮內疚的階段,教師必須在課程中提供機會讓幼兒養成自動自發、獨立進取的精

神;此外,這個時期的幼兒也是屬於皮亞傑(Piaget)所提出「認知理論」中的前運思

期,教師必須開始讓幼兒練習利用思維來解決生活上所遇到的問題(張春興,2012)。

朱敬先(2005)指出課程設計必須符合幼兒經驗、能力及興趣並給予自我發展與自由創

作機會,以幼兒活動為主須符合活動目標、計畫、並分析檢討改進、與中心主題連貫不

分科要注意幼兒的特殊條件,符合適性及同時學習原則。教學者不但要知道每位幼兒的

能力及特殊需求,且要對一般及特殊課程熟悉,幼兒課程的安排必須符合幼兒的經驗及

興趣。

教學是將課程付諸實施的一種活動,課程和教學有互相依賴的關係(王文科,

1994)。教學牽涉到教師的溝通表達,以及對學習氣氛,行為管理、教學時間、與不同

教學型態的掌控與運用,與教學相關聯的要素有:營造支持與鼓勵的心理、運用有效的

行為管理策略、保持彈性和隨機應變的態度實施課程、使用清晰明確的語言、引發學生

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動機與參與度、有效管理教學時間、以及掌握不同教學型態的實

施原則(鈕文英,2003)。在學前及學前融合教學型態中有統整為主的主題或單元、建

構學習、活動本位的學習、多元教學、合作學習、精熟學習和成果本位的教學、科技應

用、鷹架學習、通用或全方位學習、區別或差異化教學等,其內容如下。

(一)主題及單元學習

黃政傑(1991)表示統整性擴展了順序性和聯繫性的原則,係指將課程內容合成一體

或關聯起來,旨在整合學生分割的學習經驗,讓各領域的學習得以關聯起來,增加學習

的意義性、應用度,也提升學習的效率。單元和主題教學最大的不同是內容及選擇的自

主性,單元的選定是由教師主導訂定,主題教學的選定是配合學生需要慢慢發展出來,

目標由學生及教師共同而發展出來的且較具變化性(吳淑美,2004)。統整的主題課程

或單元強調學科間的知識是有關聯的,如果教師能整合這些知識成為有意義的學習內

容,將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

主題教學的精神是以開放教育為核心,強調以幼兒為中心的學習活動,課程安排是

以幼兒的學習興趣與需要而發展出來,過程中注重幼兒的主動性,並提供幼兒合宜的遊

戲與學習情境。主題課程之內容由幼兒的興趣出發並刺激孩子內在學習動機,鼓勵孩子

戲與學習情境。主題課程之內容由幼兒的興趣出發並刺激孩子內在學習動機,鼓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