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整個研究的資料蒐集與整理是同時進行,研究者針對研究場 所蒐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三角驗證,多方蒐集資料以確定訊息呈現的真實性(蔡清田,

2000)。接著蒐集本研究所需的資料,以評估問題是否解決,最後整理資料、發表成果

公開呈現。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蒐集的資料透過教學活動實施,由教學者及協同合作者進行教室觀察紀錄、

訪談紀錄、教學省思、學生學習檔案等,透過以上資料在進行資料分析。

二、資料編號

本研究依據資料來源,將相關資料作系統性的蒐集、整理及儲存並分類編號,編號

意義如表 3-6 所示。

表 3-6 資料意義及編號表

編號 代表意義

觀察 20120312 研究者於 2012 年 3 月 12 日觀看錄影及錄音之觀察 紀錄

訪談 20120112 研究者於 2012 年 1 月 12 日與家長者訪談紀錄 省思 20120302 研究者於 2012 年 3 月 2 日對教學研究的反思 教誌 20121226 班級教師於 2012 年 12 月 26 日於每日教學活動紀錄 會議 20120311 研究者於 2012 年 3 月 11 日與研究者之協同研究教

師之會議記錄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研究者除了上述資料蒐集外,並根據數學教學調整目標設計相關延伸活動,且依據延

伸活動設計所需的學習單,目的在紀錄每次延伸活動中特殊幼兒的表現,另外活動照

片、特殊幼兒圖畫作品等,能呈現和教學相關的資料也一併收集。

三、描述

描述是為呈現在這個研究情境裡面所發生或進行的事實及現象的原貌,其目的在提

供研究者與讀者得到事件及背景之忠實紀錄,由情境背景來瞭解事件或行為的意義是質

性研究的要點,忽略情境背景的描述或未忠實的描述,可能無法真正理解其行為與事件

的意義(林生傳,2003)。研究者利用現場錄影、錄音及拍照來進行紀錄,亦與協同教

學教師討論幼兒教學活動時的反應,紀錄教學事件之來龍去脈,以呈現更真實、更豐富

知情境脈絡。

三、分類

分類的架構是辨識主題和發展概念理論的有用工具;質的研究並非一定要使用所有

已被搜尋的資料,如果某些資料不適合分析架構,不要免強將它們塞入分析架構理;在

質的研究中,要決定需要多少資料以支持一個結論和解釋,並沒有可依循的規定,這有

待研究者自己的判斷,有時最好的洞察可能來自於少量的資料(黃瑞琴,2008)。

四、資料的可信度

一個值得信任的研究,其執行過程是精巧而重倫理的,且研究發現的呈現應盡可能

的接近被研究者的經驗。對質性取向的行動研究者在一段時間使用相同的技術,則所蒐

集的資料是一致的 (蔡美華譯,2003) 。研究者應當努力的不是設法排除自己的影響,

而是檢視自己的角色與主觀性對於資料蒐集與詮釋的塑造。由於本研究之研究者即是現

場的教師,置身於研究現場情境中,對於研究現場情形也最為瞭解,但為了避免過於主

觀性,且基於多元資料檢證的原則,本研究透過教室觀察、教學研究日誌、拍照、訪談

或其他相關文件等多種不同方式蒐集相關資料,希望藉由多元管道取得的資料,輔助研

究結果的檢核,降低研究者個人可能之偏見,加強研究的嚴謹性,以提高本研究的可性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