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危機管理的運作內涵

許多研究者(吳秀碧,民 87;鄭宏財,民 89;蔡進雄,民 87;鄭燕祥、伍國 雄,民 86;Dorn, 2000;Lichtenstein,et al.,1994;Smith, 1997;Smith, 2001)

通常將學校危機管理之運作區分為學校危機發生前、發生時與發生後三階段,並規 劃各個階段之管理措施與因應策略。另根據本章第二節對學校危機管理意涵之探 討,學校危機管理的運作階段可分為三個連續且不斷循環之階段:第一階段為學校 危機發生前的預防準備,其目的在消除危機成因、預防未來危機帶來的損害。第二 階段為學校危機發生時的控制處理,其目的在控制直接外顯的損害、限制可能的間 接潛在的損害。第三階段為學校危機解除後的善後處理,其目的在評估損害,盡力 補救、吸收經驗與尋求再發展機會。若以危機的發生與否為區隔,則危機的預防準 備階段可歸類為學校危機前管理,危機的控制處理與善後處理階段可歸類為學校危 機後管理(如圖 2-2)。為做細部討論,本節將分別介紹學校危機管理各個階段的管 理措施,以呈現出學校危機管理之運作內涵。

危機發生前

危機發生時

危機解除後 學校危機前管理

學校危機後管理

預防準備

控制處理

善後處理

圖 2-2 學校危機管理的階段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壹、 學校危機發生前預防準備階段的運作內涵

學校危機發生前的預防準備階段係指學校危機發生前,針對潛在的危機因子所 進行之防範措施,以避免危機的發生。此階段屬於學校危機前管理。以下分學校危 機預防準備工作的內涵及層面加以探討。

一、學校危機預防準備工作的內涵

先期的預防準備是有效的學校危機管理重要且基本的要素,許多學校問題之所 以會形成重大危機,在於學校缺乏危機的預防準備策略,而使得學校人員面對危機 情境時無法有效立即的回應(Smith, 1997)。因此,發展有效的危機預防與準備措 施,不僅能使學校人員於危機情境中有所依循,並能消弭危機於無形。許龍君(民 87)認為學校安全維護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工作,假如把學校比喻為一個人,其身心 保健的預防工作就像經常性的運動,由於運動使得人身體健康、精神煥發,免疫系 統增強,病菌就不容易侵襲,即使病菌侵入,由於抵抗力強,也不至於造成重大傷 害。可見有效的預防準備工作可以增進學校對危機侵擾的免疫能力。

Herman(1994)則提出六項學校行政人員進行危機管理的重要工作,包括:

(一)預測潛在的危機。

(二)針對危機情境發展策略及危機處理的標準作業程序。

(三)與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共同發展危機管理手冊並分發之。

(四)建立可隨情境而調整的危機管理組織。

(五)注意訊息之聯繫工作。

(六)有效的與學校內外部公眾進行溝通。

Lapointe 等人(1996)採取較為宏觀的觀點,認為學校危機管理的工作包括下 列六大項準備工作:

(一)人員方面:1.確定危機期間的負責人;2.選擇並訓練危機反應小組人員。

(二)計畫方面:1.建立清楚一致的處理策略和程序;2.聘僱律師檢視危機反 應程序和方式;3.訂定班級緊急掩護計畫。

(三)通聯方面:1.確定警察與媒體單位的聯絡專人;2.與社會衛生機構及其

他資源團體互動良好;3.建立「電話樹」(telephone tree),方便迅速聯絡。

(四)文書方面:1.設計必要的表格和資訊表單;2.設立危機警示代碼;收集 書面資料。

(五)教育訓練方面:1.舉辦危機警戒會議;2.定期舉辦在職訓練。

(六)其他:提供危機期間會議或校外單位使用空間。

Nation(1988)注重組織架構功能及人員角色的確立,其認為學校危機管理的 準備工作包括:

(一)確定危機發生時之應變主導者。

(二)成立危機管理小組;確定相關人員的聯絡方式。

(三)充足危機指揮中心之設備。

(四)指定媒體發言人;擬定人員進修計畫。

(五)確定資料記錄與蒐集者;定期進行人員責任與計畫之檢討。

(六)擴充危機管理組織,邀請家長加入。

Richtig & Hornak,(2003)認為在學校危機發生前,應與社會機構建立正向的 合作關係,包括執法機構、消防機構、媒體、醫院、牧師,法官或心理衛生人員等。

許龍君(民 87)認為學校安全的預防工作應是全體學校教育人員之責,其中學 校行政各處室依其業務性質所進行的預防工作佔有重要的比率,此外,教師班級經 營能力之良寙,亦與危機的預防工作有關。

鄭燕祥、伍國雄(民 86)依據結構觀點、人群關係觀點、政治觀點、文化觀點 與學習觀點說明學校危機的預防工作:

(一)結構觀點

包括:1.建立組織的結構及問責(績效)制度;2.清楚界定成員所屬角色;3.

明確列出有關的學校政策及行事程序;4.投保可能發生的事故;5.提供成員危機處 理的訓練課程;6.提高組織成員的危機意識;7.藉個案分析,辨別及歸納危機的來 源、性質及影響程度等因素;8.儲備經濟資源應付危機的需要。從而有健全制度,

消除危機成因及應付後果。

(二)人群關係觀點

包括:1.強化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的身心健康;2.發展組織成員的潛能;3.

建立良好的校長教師關係及師生關係;4.協助成員增進個人的社交能力;5.與社區 保持良好的關係,建立各種溝通渠道。從而有良好人際關係,減輕危機衍生的主觀 損害。

(三)政治觀點

包括:1.減少人治的局面;2.避免由於重要組織成員的更替而引起的權力混亂;

3.使成員充分理解本身所具的權責關係;4.著重建立校內小組間的親和性;5.校內 決策有透明度和參與性;6.與其他外界組織保持結盟的關係。從而有開明的校內政 治環境,避免危機衍生權力爭鬥。

(四)文化觀點

包括:1.建立強的組織文化,使成員具備共同的價值信念;2.建立開放的學校 氣氛;3.提高教師的工作士氣及對學校的歸屬感、投入感及滿意度;4.明列學校的 遠景、目標及價值、信念,讓所有成員都認識。從而有穩定健全文化,減低信心危 機的衝擊。

(五)學習觀點

包括:1.經常留意社會、經濟、技術、政治對教育的影響,及早謀求因應之道;

2.經常分析教育問題,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3.促進學校成為好學組織;4.讓管理 人員、教師及學生能不斷地學習,吸收經驗;5.加強與外界的專業連繫。從而防止 學校僵化產生各種危機。

綜上所述,可知學校危機管理的預防準備工作中,應先針對危機的特性與種類 擬定危機應變計畫,發展運作程序。同時學校平日應做好警戒防護之工作,針對學 校人員進行教育訓練,以培養危機意識,增進危機處理的知能。在面對危機時,學 校應以組織分工的方式,結合校外資源,並與校外資源團體密切聯繫,才能有效進

行危機管理的預防準備工作。對於學校危機預防準備內涵之層面劃分,僅有徐士雲

(民91)將危機預防準備的內涵分成:「計畫組織」、「環境設備」、「溝通網絡」、

「法律責任」與「教育訓練」等五個層面,本研究則基於上述文獻分析與徐氏之分 類,將學校危機管理的預防準備工作之內涵分成「組織計畫」、「警戒通聯」與「教 育訓練」三個層面加以探討。

二、學校危機預防準備工作的層面

(一)組織計畫

「組織計畫」係指學校爲預防危機而成立危機處理小組以及擬定危機處理計 畫。以下分二部分加以說明:

1.成立組織

許龍君(民 87)認為成立危機組織可列為學校學務(訓導)處的危機預防工作;

而學校成立危機小組的原因在於:(1)沒有一個人能完全解決危機爆發後產生的需 求;(2)危機時需要幫助的學生往往非一人所能負擔;(3)學生與較為熟悉的成員 分享感受比較不熟悉者來得舒服;(4)一個擁有經過挑選與訓練的小組,其反應勝 過毫無準備的本能反應(Everett, 1991)。因此,建立有效的危機組織是危機管理 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其能有效降低學校危機情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若有必要,

亦可再將組織加以分工編組(Dorn, 2000)。茲將危機處理小組的任務、規模與成員 特質敘述如下:

(1)就小組任務而言

危機處理小組的基本任務有:c擬定危機處理計畫:蒐集不同危機的資料及其 背景資料,並徹底研究其傷害性之後擬定危機處理計畫;d實施危機處理計畫:以 模擬演練測試計畫之有效性,並針對危機情境加以應變,不須完全固守之;e處理 計畫之外的危機:由於無法完全預測可能的危機,故須針對計畫以外的危機提供建 議或做出必要決定(引自林文益、鄭安鳳譯,民 92)。此外,危機處理小組亦應於 計畫實施後進行檢討與修訂,以確保其可行性與實用性。或是爭取校外資源團體之

支持,使危機獲得有效的解決。

(2)就小組規模而言

危機處理小組的組成及大小通常由學校的型式及學生數來決定(Batsis, 1994)。Poland(1994)則認為應由行政架構與一般常識決定小組的規模,如果規模 太大、人數過多,則不利於會議討論或彼此溝通;反之如果小組只有二、三人則太 小,故其建議小組規模以四至八人為宜。至於成員角色,至少應有行政人員、教師、

家長、醫護人員,並視需要加入上級督導人員或其他社會支援團體(如警政人員、

諮商人員、心理學家、社工人員等)。

(3)就成員特性而言

由於危機處理重視團隊合作以達成小組目標,故應要求成員具有合作特質、願 意在團體中發言、好追根究底等;強調危機計畫的應用使組織有效回應危機,故須 具備抗壓性以及對模糊狀態時的耐心等。此外,成員對於學校熟悉度、危機處理的

由於危機處理重視團隊合作以達成小組目標,故應要求成員具有合作特質、願 意在團體中發言、好追根究底等;強調危機計畫的應用使組織有效回應危機,故須 具備抗壓性以及對模糊狀態時的耐心等。此外,成員對於學校熟悉度、危機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