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校效能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第三節 學校效能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分析學校效能之理論,首先探討學校效能的定義及相關理論模式,

其次探討學校效能的評量指標,最後進行學校效能相關實證研究的分析與比較。

壹、 學校效能的意涵

「追求卓越,提昇品質」,一直是教育努力的方向,是故建立一所有效能的 學校,提供每位受教者最佳的學習機會,成為學校教育研究與改革之重點所在(吳 清山,2002)。學校效能為判斷學校辦學良窳的重要指標,也可以說是學校辦學 品質的具體表現,沒有效能的學校,相對地教育的品質也值得商榷。當前學校在 面臨多元、開放教育市場化的情況下,尤其近幾年少子化情形日趨嚴重,學校辦 學品質已成為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學校如何提昇教學品質,

建立學校經營特色,發揮學校效能,才能長期保有競爭的優勢。

一、 學校效能的定義

學校效能( school effectiveness )是學校辦學的重要指標,是學校為了達成教 育目標所進行的策略方法。Hoy和Miskel (2013)學校效能是在衡量時間層面、組 織層次、學校成員及學校效能評鑑規準(criteria)等因素下,學校組織發揮適應、

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換言之,學校效能的意義就在於達成組織的目標,亦指學 校教師與行政人員,為完成學校所預定的計劃及達到教育目標而努力,使學校在 各方面表現上獲得良好的成效(Herrera, 2010)。

學校本身是一種頗複雜的組織,不同於一般的企業組織,故學校所訂的目標 較企業組織更為抽象、籠統,因此很難具體化和量化,故很難對學校效能給予明 確的定義(吳清山,1989)。關於學校效能的定義各家看法不一致,早期學校效 能研究較注重的是學生智育成就的表現,而近代的研究則以發現學校目標、功能、

層級等多層面的效能(Cheng, 1993)。以下就國內外學者對學校效能的定義與詮釋 整理如表2-3-1:

Purkey &

Smith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研究者 年代 對學校效能所下的定義

陳弘宜 2009 學校效能係指學校達成教育目標程度的綜合性指標,歸納 為學校在行政的溝通及協調、教師教學品質與工作滿意 度、家長與社區的認同及參與等各方面均有較佳的表現,

經社區、家長、學校同仁及學生共同努力合作,達成學校 的發展願景及預定目標。

陳昱宣 2013 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各個成員皆能建立共識,團結合作,戮 力奉獻,使學校能達到教育目標,在各方面獲致良好績效。

蔡宗良 2013 學校效能係指學校藉由組織運作的過程,以達成學校辦學 的理念與目標。亦即學校透過發揮行政效率,提昇教師教 學品質,強化學生學習成效,經營融洽學校氣氛,完善學 習環境設備以及和諧學校及社區關係,以滿足師生需求和 家長期許,達到學校教育的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依據上表,研究者將學者對於學校效能的定義整理、分析發現:過去研究者 對學校效能的定義係從學校領導者對於組織各層面的經營、管理與資源統整的程 度,去達到學校所預定的計劃及既定的教育目標。簡言之,學校效能係指學校達 成教育目標程度的綜合性指標。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學校效能定義為:學校藉由組織運作的過程,達成學校 設立之各項教育理念與目標。亦即學校透過校長的領導,建立優質的行政團隊,

能發揮行政效能,整合學校各項軟硬體資源挹注,營造融洽的學校文化氛圍。藉 此提昇教師專業知能,增進學生學習成效表現,獲致家長及社區的認同,以兼顧 學校教職員、學生、家長、社區人士等成員需求與期許,達成學校的發展目標。

二、 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

近年來組織效能評量仍在發展之中,雖然學校與其他正式組織有所區別,然 惟可借用其他組織效能的評鑑模式(吳清山,1992)。有關學校效能的研究至目前 仍在持續發展中,但相關理論至今尚無定論,且仍未發展出一套能適用於所有類 型學校的理論模式(丁伯強,2004)。藉由組織效能模式即可闡釋學校效能及評 估指標,多數國內外學者根據組織效能觀點提出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對學校效

Seashore 1983 1.自然系統模式(natural system model)

2.目標模式(goal model)

3.決定歷程模式(decision-process model)

Rowan 1985 1.目標中心模式(goal-centered model)

2.自然系統模式 Hoy &

Miskel

2013 1.目標模式

2.資源-輸入模式(resources-input model)

3.過程模式(process model)

4.滿足模式(satisfaction model)

5.合法模式(legitimacy model)

6.組織學習模式(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odel)

7.無效能模式(ineffectiveness model)

8.全面品質管理模式(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

陳昱宣 2013 1.目標中心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一) 目標中心模式:

目標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設有二項,第一項假定學校組織中有一群理性的決策 者,而這群決策者自有一種學校組織的規準與範例,以追求組織目標;第二項假 設組織目標的訂定必須是具體可行的,並能讓學校組織成員遵循目標步驟去執行。

因此,組織效能乃被視為組織達成目標的程度,所以該模式較偏重組織目標達成 的評量(吳清山,1998)

吳清山(1992)指出,組織效能被視為組織達成目標的程度,並偏重於組織目 標達成所進行的評量。因此組織首要任務,就是發展出一套依據組織條件、特性 的組織目標,且其目標達成率越高,代表組織效能越佳。蔡進雄(2000)認為目標 模式的目標有三種,分別是正式目標(official goals)、運作目標(operative goals)及 操作目標(operational goals)。正式目標指教育行政當局對於學校目標的正式陳述,

如教育政策白皮書、各級學校課程綱要、年度課程發展計畫;運作目標係指學校 組織實際採行的目的和意向,如學校校長的辦學理念;操作目標則是為了測量上 述目標達成程度,建立一種標準化方式或評鑑程序,明確地描述與測量的教育具 體目標,如學生的表現、教師的教學品質等。(陳昱宣,2013;蔡宗良,2013;

蔡進雄,2000)

綜合上述,在目標中心模式下,只要目標清楚、明確且可操作,組織就能夠 快速且有效率地完成目的。所以當學校能夠達到組織目標的要求,即可稱之為有 效能的學校。所以目標中心模式常以常模參照或是效標參照測驗來評量,其所評 量的效能層面包括安全及和諧的環境、明確的學校任務、教學領導、高度期望、

教學課程的協調,以及家庭與學校間的關係等(吳清山,1992)。但目標中心模式 的目標性質傾向靜態,忽略了組織目標是動態的,是會隨著內外在環境而改變的,

意即學校的教育目標會隨著學校組織的環境和內部成員的行為,二者交互作用影 響而改變(孫俊國,2010)。且目標中心模式太重視官方目標而忽略了教師、學 生與社會目標,傾向目標的一致性;輕忽了學校中潛在、隱而不顯的非正式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和程序,也忽略了學校組織追求多重且相衝突的目標,仍有其不足之處。(吳清 山,1998;蔡進雄,2000)。

(二) 系統資源模式:

Seashore(1983)即認為學校組織與環境之間有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關係,

而此種依存關係就是仰賴資源的取得和資訊的交流得來的。相較於目標中心模式 將組織視為一封閉系統,忽視組織的動態性質,系統資源模式則是重視組織的開 放性及動態性,也就是說組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建構系統資源模式的基本 架構。在系統資源模式重視效能、效標完整性,學校組織效能的高低,端看學校 組織能否於環境中取得優勢主導位置,注重內部的教職員專業素養、教學課程、

心理期望、組織氣氛、人際溝通、參與決定等過程;並致力於對學校有價值外部 資源的協調,如學區和社區的支持。

但是系統資源模式也有其使用上的限制:如系統資源模式較目標中心模式複 雜,而且應用不易,因為該模式所訂的效能目標,並不一定是達成組織目標的因 素;由於該模式過度強調投入,很可能影響到組織的產出。若學校只注重資源的 取得,很可能影響學校其他功能的運作,例如大學為增加學費收入超收學生,危 及了大學的學生素質與課程品質(吳清山,1998;蔡進雄,2000)。

(三) 參與滿意模式:

參與滿意模式視與學校關係密切的重要人員與團體稱為「利害關係人

(constituency)」(Hoy & Miskel, 1982;引自林明地等譯,2006),主張成員之所 以奉獻時間及心力於組織,乃是因為組織帶給其滿足,組織的生存與發展是建立 在組織成員的滿意度之上。此模式強調成員在組織中所獲得的利益及滿足,並以 其滿意程度做為評量組織效能的標準。所以,組織的活動必須要在有益於成員福 利的前提下,組織所追求的目標才有意義(吳清山,1992)。故此模式要能成功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行的關鍵點,取決於學校組織既有資源與組織內部有利害關係人的交互作用程度;

意即滿足越多學校組織成員的需求與期望學校效能就越能提昇。

然此模式也有其限制,現今學校事務龐雜,學校組織的參與者已非是單純的 親、師、生,而是包括社區及社會大眾。一個組織中成員愈多,彼此間的利益及 需求就更容易產生矛盾與衝突,互有保留與干預,乳此依來,學校效能的指標訂 定不易。再者,在學校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妥善分配利益,滿足所有成員的需求 與期望,實屬一大困難及挑戰。

(四) 統整模式:

統整模式統整前述之「目標中心模式」與「系統資源模式」,並結合「參與 滿意模式」將學校組織效能包含視為數種層面與構念之結合體,在此模式中,組 織視為一開放系統,具有目標導向的性質。且目標會隨著時間、場域、人員間互 動,而產生多樣化的效能指標,以因應不同的組織目標。另學校組織具有多樣化

統整模式統整前述之「目標中心模式」與「系統資源模式」,並結合「參與 滿意模式」將學校組織效能包含視為數種層面與構念之結合體,在此模式中,組 織視為一開放系統,具有目標導向的性質。且目標會隨著時間、場域、人員間互 動,而產生多樣化的效能指標,以因應不同的組織目標。另學校組織具有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