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竹苗區國中校長願景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的現況,

分別就校長願景領導、學校組織氣氛、學校效能與個人背景變項間進行相關性之 研究,以暸解其相關程度,提出研究建議,以供相關人員之參考。本章共分五節:

第一節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提出待答問題,第三節進行名詞釋義,第四 節闡述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竹苗區國中校長願景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茲將研究動機與目的分述如下:

一、學校領導新趨勢—願景領導開拓學校新契機

二十一世紀是社會快速變遷,全球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也是一個講求 效率與品質的時代。全球在生態環境、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科技與文化等系統 均產生巨大的變化,教育領域當然也面臨全新的變革及挑戰。近年來我國教育改 革聲浪風起雲湧,教育現場呈現多元、開放的趨勢,十二年國教啟航後,教育邁 向一個嶄新的紀元,學校體系更需要開展新局,建立新觀念,以面對這一波浪潮。

學校領導者如何規劃經營學校,發展策略因應整體環境的劇變,以提升學校競爭 力,已是刻不容緩,而學校願景的塑造就是提供學校的教育目標與發展方向。

自從 Peter Senge 提出「塑造共同願景」的重要性,願景成為政治界、企業 界熱門的名詞,如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在 2008 年參選演說時,以「Yes, We Ca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及競選口號「Change」,成功塑造人民願景,鼓舞無數人心。願景猶如指南針,

為眾人指出努力方向,也為眾人描繪一個令人嚮往的美好未來,而實踐願景的力 量,就來自於願景領導的實踐與藝術(陳弘宜,2009)。俗話說:「有什麼樣的校 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校長是學校的靈魂人物,其經營學校的理念與領導行 為,會影響學校辦學品質、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整體的發展。因此,在學校願景 的實踐中,校長則擔負著最關鍵的樞紐。

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一詞首先由 Nanus 所提出,Nanus(1992)認為

「願景是領導的核心,而領導是組織成功的關鍵」。校長是願景醞釀、形成、制 定、執行和修正的關鍵性人物,他扮演著願景促動者、提倡者和維護者的角色(吳 百祿,2004)。換句話說,校長是學校領導的核心,絕對有責任引導學校成員建 立學校共同的願景,並將願景轉化為具體可行的策略,與學校成員溝通願景的推 展,激勵學校願景的實現。

學校教育革新需要有學校願景的領航,也需要願景領導者的掌舵,更需要願 景領導的運轉,以使整體學校產生巨大能量的願景力(林永基,2006)。在面對教 育變革挑戰的年代,校長願景領導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校長在推動願景策略過 程中,是否依據學校的優劣勢,規劃出符合學校本位的願景?學校成員是否參與 願景的形塑?對學校願景是否認同?而對於願景目標的實踐是否有具體的行動?

能否依據目標達成的情形,檢核願景的訂定,與時俱進,達到學校永續經營。

擁抱共同願景,才能將個人目標與學校目標相結合,發揮教育愛與犧牲奉獻 的精神,共同實現學校願景,提升學校競爭力,奠定學校永續發展的新立基(張 麗花,2011)。唯有校長發揮願景領導的功能,與學校成員共同參與、溝通,建 立學校共同的願景,帶領學校成員實踐願景目標,激發學校成員的熱情,凝聚組 織成員對學校的認同感,提昇學校成員的工作意願,才能提升教育品質與增進學 校效能,達成學校革新,邁向學校卓越成長。由此可知校長願景領導對於學校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營的成功與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探討校長願景領導的現況顯得相當重 要,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學校經營的無形關鍵—學校組織氣氛的重要性

自 Halpin 與 Croft 之後,組織氣氛已被視為影響成員態度和行為的重要變項。

組織氣氛是指成員對組織團體的知覺反應,這是個組織內部環境長期形塑而成的 特質與風格;而此特質或風格是由組織成員交互反應所構成的,組織成員的一言 一行皆會受其影響;且此種氣氛亦能以組織特性的價值加以描述(秦夢群,2006)。 換言之,學校組織氣氛就是學校成員交互反映所醞釀而成的,代表這所學校的風 格及特質,這項特質對於學校組織成員的態度或行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學校 組織氣氛扮演學校整體發展中關鍵的一環,關係著學校效能之優劣。良好的學校 組織氣氛,有助於學校教育目標的達成;相對地,不良的組織氣氛則會減低學校 領導運作,阻礙學校目標發展,降低學校效能,學校組織氣氛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許顏輝(2005)認為學校組織氣氛是由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行為交互影響所 產生,進而影響學校成員的行為,它通常可藉由整體學校教師的知覺加以描述。

影響學校組織氣氛的諸多原因之中,校長領導方式與組織氣氛的關係最為密切。

在學校組織體系中,校長兼負著學校辦學興盛與否的重責大任。校長作為學校行 政的最高領導者,如何帶領成員進行角色調整,帶領課程方向,改造組織氣氛,

是影響學校發展的關鍵(葉興華,2002)。在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兩者之 間具有某種因果關係與影響,這就是研究者所欲瞭解、探討之處。

學校組織氣氛良窳關係著學校效能的優劣,對於學校教育推展的重要性極高,

對學校整體發展影響深遠。如學校組織氣氛良好,成員沐浴其中深受影響,其工 作潛能較易發揮;反之,學校組織氣氛不佳,成員浸潤其中易受感染,其工作動 機難免受到抑制(黃昆輝,1992)。換言之,學校擁有良好的組織氣氛,可以增進 教師的工作,有助於達成學校目標。如何營造優良的學校組織氣氛,有助於校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領導行為的推展,增進學校辦學成效,進而提昇學校效能及競爭力,為學校領導 者需關注的焦點。學校校長實施願景領導,是否能透過願景的溝通,而凝聚學校 成員之間的共識?進而營造出良好的學校氛圍,校長、行政端及教師,乃至家長、

社區,都能在此學校氣氛下共同帶動學校發展。有鑑於此,研究者認為深入分析 竹苗區國民中學校長願景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現況,探究其差異與相關性,以及 瞭解學校組織氣氛對學校效能所帶來的影響,有其研究價值及重要性,故此為本 研究的動機之二。

三、學校經營的里程碑—學校效能為檢核學校辦學重要指標

學校效能是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具有良好績效的程度,它包括學生的學業成 就、校長的領導、學校的氣氛、學習技巧與策略、學校文化和價值,以及教職員 工發展等,因而能達成學校所預定的目標(吳清山,1992)。自1960年代開始,有 關學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國內學者自1980年代開始 從事相關之實徵研究。關於學校效能的定義各家看法不一致,早期學校效能研究 較注重的是學生智育成就的表現,而近代的研究則以發現學校目標、功能、層級 等多層面的效能(Cheng,1993)。根據上述,學校效能可以作為判斷學校辦學良 窳的重要指標,也可以說是學校辦學品質的具體表現,沒有效能的學校,相對地 教育的品質也值得商確。

「追求卓越,提昇品質」,一直是教育努力的方向。是故,建立一所有效能 的學校,提供每位受教者最佳的學習機會,成為學校教育研究與改革之重點所在

(吳清山,2002)。近年來隨著社會快速變遷,教育改革觀念大纛當道,教育政 策的更迭與教育法規的修訂,對學校的經營與管理產生極大的衝擊與影響。學校 對外有教育市場自由化與家長教育選擇權競爭壓力;對內面對教師工會意識抬頭,

教師配合度降低,上級機關考核評鑑業務繁重,行政人員出走危機。學校不能再 是從前封閉的象牙塔,學校經營已非從前但求穩定無過,亟需革新固有觀念,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何提昇辦學品質,使學生、家長及社區對學校經營成效感到認同及滿意,更要發 展學校特色,建置本位課程,表現卓越效能,才能長期保有競爭的優勢,進而永 續經營發展優質校園。

面對如此多元的挑戰,校長為一校最重要的決策者,其領導策略是決定學校 效能提昇的關鍵。然而學校組織氣氛亦為影響學校效能的重要因素。學校組織氣 氛的良窳關係著學校效能的優劣,有開放積極的學校組織氣氛,可以增進教師的 工作效率,才能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及學生的學習成就,也才會有卓越的學校經 營績效。據此,校長應思考其領導方式,建立學校組織成員的共同願景,善用溝 通、領導策略,帶領學校因應校內外不同團體的壓力,營造優質的學校組織氣氛,

滿足學校組織成員的需求,精進教師的教學品質,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增進學 校整體效能。有鑑於此,研究者認為深入分析竹苗區國民中學校長願景領導與學 校效能現況,探究校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相關性及影響程度,有其研究價值及重 要性,因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四、願景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激盪新火花

已故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曾說:「有行動沒願景只是消磨時間,有願景 沒行動只是做白日夢,但願景與行動俱在可以改變世界」(Brookfield, 2008)。願

已故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曾說:「有行動沒願景只是消磨時間,有願景 沒行動只是做白日夢,但願景與行動俱在可以改變世界」(Brookfield, 2008)。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