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環境教育與教師協作對彼此的意義

第四章 學校環境教育中協作的實踐與意義

第二節 學校環境教育與教師協作對彼此的意義

本節先從訪談中整理出教師協作對學校環境教育的意義。第二節則討論學校環境教 育有哪些可以回饋教師協作的特質,藉以看出環境教育中協作的可能性。

一、教師協作對學校環境教育的意義

從受訪者的回饋可以看出教師普遍認同協作本身的意義,而教師經驗裡,協作對學 校環境教育也具有其重大意義。以下分別從對(一)教學者、(二)課程與學生、(三)

組織與團隊,三個面向來討論。

(一)教學者

當然教師自己一個人做環境教育有許多優點,首先是比較自由。然而缺點就是教學 只能依靠自己的方式,缺少了互相學習、精進教學能力的機會。當教師一起參與,也如 同協助觀課,便可以從孩子們的收獲來回饋教學者,增進教師的教學能力:

自己做很累,很辛苦,但它的優點是,很自由。你可以拿捏自己想給什麼東西的 多寡、比重,可以自己很自由地發揮。我覺得我們還有一點sense,但差別是你 在執行的方法上、技巧上,可能沒有人跟你討論你什麼部分比較OK。(TJB_2, p11-5)

教師在推動環境教育時,為了思索課程的活化和環境議題的融入,是很辛苦、疲憊 的,團隊的形成其實可以減輕一個人的壓力:「要一直想做什麼課程,就是要把自己逼 得比較緊一點,是會蠻累的,老實說也是蠻辛苦的,所以我才希望有個團隊出來做這件 事」(TJB_2, p10-1)。許多受訪者都提到在沒有團隊之前一個人做的辛勞,或是用感慨 的語氣、苦笑的表情描述自己推動的過程。也有受訪者直接說那是一種孤單的感覺:「可 以確定單打獨鬥一定是很孤單,然後很容易成箭靶,可能變成國王的人馬啦,這些負面

的聲音出來,總而言之就是很孤單」(PEH_2, p8-5)。

當教師體驗到協作的感受,其實是喜悅的。許多經歷協作過程的受訪者,也都對單 打獨鬥反應了更強烈的挫折感;即使不那麼強烈排斥單獨做環境教育的教師,也還是認 為協作的感受和結果都比較好。有受訪者這樣描述獨自和協作的差異,可以感覺出協作 過程對教師精神上的鼓舞及回饋:

比較美妙的事情是可以實現一些教學理想,還有就是看到一件事因為很多人的參 加,變得更豐盛。這絕對不是以前那種一個人寫書可以取代的事。……我有那樣 共同合作完成一件事的美好經驗,所以我覺得還不錯。雖然是辛苦,但會覺得很 值得。(TEJ_2, p4-9)

許多教師在推動環境教育的過程中,因為同儕支持,而獲得動力與熱忱。在過程中必然 有許多辛苦之處,而同儕的陪伴也能互相激勵,而沒有輕言放棄:

有時候做這種事情,要找到對的人,找到對的人你就會有互相支撐的感覺。有一 年的夏令營,在最後我們工作人員彼此做心得分享的時候,社區的朋友─社區發 展協會的總幹事,他說,做到這麼多年他也很意外、很訝異,因為他早就想退了,

不想做了,好累喔!可是他看到我沒有停,他就不好意思停。我也跟他講說,其 實我也覺得好累,早就想停了,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所以就一直做下去了!所以 大家這樣一直支持,愈做愈大。(TEK_1, p8-2)

許多受訪者都承認在時間和課程的壓迫之下,環境教育有時候是在課程之外要多做的事,

除非是有使命感,不然很難堅持去做。也有受訪者暫時以其他教學為優先,或只有在自 己課程內延伸教學,而沒有追求與同儕協作在校內推動環境教育。而那些得以持續的教 師,認為與同儕互動時可以彼此激發創意與熱情,或是透過彼此的回饋讓熱忱得以延續。

這是協作賦予的意義,也同時成為協作持續下去的動力。

在發展協作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同儕凝聚共識,而當環境教育本身就有其特殊的價 值取向,協作也幫助教師間培養了環境價值的共識。也因為要建立學校教師與學生、甚 至家長的環境觀,學校需要培養全面的共識,從校長到學生到社區,才能讓學校發揮環 境的正面影響力,成為環境教育的場域。從受訪者身上也看到凝聚共識的困難和挫折:

我們比較原始老一輩的就會有一種憂心,沒有辦法傳遞學校的……(綠建築)概

念,因為其實那時候……是有很多教育的理念在裡面,可是也許這些東西在被大 量膨脹,尤其這社區大量人口進來之後,大家就覺得不重要了,所以聽到這種話 的時候就會很難過。……這些點其實都很難是一個人去做,很難是校長的力量、

很難是只有行政人員,可是我們努力了這麼多年,好像都沒有很深刻地達到孩子 去。(DJS_2, p2-1.3-1)

從受訪者的描述,可以理解學校環境教育不能只是某個人或少數人的價值。即使擁有更 高的職權,校長和行政者都無法輕易改變學生的想法,共識的培養必須要落實到老師身 上,才更能影響孩子。

協作的過程也讓教師有機會省思自己生涯的專業成長。幾位受訪者都是在過去實習 或任職的學校中,因為參與主題課程設計才接觸到環境教育,產生興趣,並開始將環境 觀融入自己過去的科學教育背景,甚至進入研究所進修。

而最明顯的是與校外團體互動所帶來的刺激。有時教師是主動地為了尋求資源,而 向外學習,也有些教師是在被動參與校外教師團體而結識環境教育的夥伴,屢屢受到激 勵。其中也有幾位受訪者講到赴環境教育研究所進修的原因,竟然是在輔導團或校外研 習時,受到其他教師夥伴的推薦和鼓勵。當參與跨校教師團體的協作學習,尤其能讓教 師拓寬視野,變得謙虛,也更追求進步:

因為外面那群前輩太厲害了。自己的課程如果這樣放上去,其實會怕怕的,會覺 得這課程可能有一些地方需要澄清的。我會很積極的要讓自己可以有規劃課程的 能力。……以往我都覺得,關起門來在自己學校裡面,感覺自己好像做了很多,

老實講真的是這樣。可是當你踏出去以後,才知道世界有多寬廣,原來自己是多 麼渺小。然後再學了新的東西,就會更謙虛。你會知道原來人家做過那麼多東西 了,就會又更謙虛。別人可能會認為你已經做很多東西了,其實你知道你才只做 了一點點。(TJB_2, p12-1, p13-1)

(二)課程與學生

做為環境教育者,受訪者也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教學現場的課程:「我們過去老師 比較傳統,可能在教學上會比較制式,或是說雖然老師都很認真,但教學過程和材料很 僵化」(PEH_2, p5-3)。有鑑於此,協作便能幫助教師透過與彼此的諮詢、指導、團隊互 動,來提升課程的變化。甚至環境教育議題的融入,就可以幫助課程的活化。教師甚至

反映,課程活化與精進的需求增加,正是教師在環境教育課程上協作的機會。十二年國 教提供了中學課程活化的契機,讓環境教育更有導入的空間。這對學生有幫助,甚至也 讓行政也在環境教育融入課程的過程中扮演了支持的角色。

環境教育者在學校中也始終抱持著一個理想,他們不希望學校環境教育只是無數個 分散的「活動」,而是有系統的「課程」。雖然在訪談中也可以看出,緊迫的學校步調,

讓環境教育課程仍舊是少數學校的特色。每一位曾經在學校操作或規劃過環境教育課程 的受訪者,都將這樣的經驗當做目標:「我還沒有辦法找到一群夥伴去做我想做的課程。

其實我最想做的是課程,不是這種活動式的」(DJS_2, p3-1)。做為行政者時,教師也都 藉其職位努力發展校內環境教育的系統課程。主題課程除了增進環境教育推廣的效果,

也同時促進學校教師形成協作團隊。一旦形成永續的協作團隊,學習就不再停留於活動 層面,可以進一步深化到有系統的課程,幫助學校環境教育更為紮實。

為了與教師協作,受訪者認為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會讓自己更成長啦!有壓力可 是我覺得可以逼自己更積極」(TJB_2, p12-1)。當教師形成協作團隊來討論課程時,教 師普遍認為這要比一個人設計妥協更多的時間和自由,有時甚至無法達成自己的理念。

但好處是可以幫助教師避開個人視線的死角:

如果很多老師要進行一個課程,我覺得它的優點是,你可以看見不同領域的老師,

他對於這個課程,他從哪個角度去切入,是不一樣的。甚至他覺得這個課程可以 達到什麼樣的深度,有時候我們會去跟他澄清;有時候我會看到:喔!原來你看 到的是這部分,那我們課程上哪邊可以加深。這部分我是覺得,個人進行課程比 較沒有辦法。(TJB_2, p12-1)

當然其他教師依參與度不同,能發揮的功能也就不同。即使其他教師只是從旁觀察,「事 後的檢討跟回饋會比較有演化的空間」(TJB_2, p12-1)。然而這樣的協作要能對教師產 生幫助,重要的是教師間要能虛心接納同儕的意見,認清教師協作對課程的指正並不是 針對個人的批評,不要想成是「一件很丟臉的事」(TJB_2, p10-1),畢竟教師自己設計 的課程很難完美無缺。

同一位教師也經歷過跨校課程上的協作學習,透過網路上或研習會議時的課程示範

分享,彼此交流創意和觀點,甚至「有些是把你課程學回去,自己改良再回饋回來,那 個更好」(TJB_2, p12-1)。畢竟環境教育教師很難在自己學校遇見相同專業領域的同儕;

假如是在規模較小的中學,有的教師可能連相同科目的同儕都沒有。像這樣的例子也暗

假如是在規模較小的中學,有的教師可能連相同科目的同儕都沒有。像這樣的例子也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