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歷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歷程

一、進入現場

研究者在進入現場前,已確立個人研究取向。研究者經過一年的構思和反覆修改探 究的面向,澄清目的,試著提出適當的問題。過程中也蒐集並瀏覽眾多相關文獻,並隨 著探究問題的變化,找尋新的文獻資料。除了自己找尋文獻,也修習專業學習社群的課 程,從與教師和同學的集思廣益中獲得更多背景資訊,並確立個人研究的意義。

研究者在訪談前也多次與指導教授討論研究內容,並完成計畫書的口試。而對於訪 談對象的選擇、以及訪談進行的倫理與規範,也都由指導教授協助解決疑惑。訪談大綱 也一再經過修正,並備妥訪談同意書和研究概念,才邀請並與研究對象約定訪談時間和

地點。

本研究從2013 年 4 月 10 日至 2013 年 6 月 17 日,共訪談九位教師。在進入現場期 間,仍持續與指導教授討論,並依現場回饋調整問題和訪談大綱。在文獻上也透過專業 學習社群課程,接觸更多重要文獻與多元觀點。

二、邀請研究對象

在研究對象的接觸上,由於不先設限學校協作情形,期望能找尋接近促進者角色的 教師。猜測環境教育法對學校環境教育的影響力,並假設及早申請環境教育人員認證的 教師對環境教育者的角色有所期許,也比較樂意在學校貢獻專業能力;因此率先從公開 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名單上找尋學長姊資料(截至2013 年 1 月),一一寄信詢問是否符合 教師身分、是否在學校參與或推動環境教育學習、在環境教育學習上與同儕教師是否有 合作或互動經驗、以及是否樂意接受訪談。從認證名單上共寄出65 封邀請,其中回覆 的25 封中,有 14 位符合本研究設定的對象,最終有八位同意接受訪談。之後又透過研 究對象和所上教授建議,另外增加邀請一位協作經驗豐富的教師加入研究。總計共有九 位學長姊接受訪談。

三、資料蒐集

資料的蒐集主要是田野訪談,並輔以研究對象提供的相關教學紀錄或文件。田野訪 談在錄音後,由研究者打成逐字稿並請研究對象檢查、修改。

訪談問題分為三大項目與其下子題,並以個案特色需求增減:

表3.2 訪談大綱

主題 訪談問題

(一)教師推動學校環境教育時,如何與其他教師協作?

1. 教師間是否發生協 作?其內涵為何?

 請描述您在學校所推動或參與的環境教育學習,各自有哪些 情形與背景。

 有哪些包含了您與其他教師的互動呢?

 請分享您在環境教育課程或活動當中,如何與其他教師互

動?

再反覆閱讀各項註解後嘗試定義敘述編碼 (descriptive coding)。定義完敘述編碼後,再 試著整理成不同的群集 (cluster),此時並搭配文獻資料的框架,找出貼近的意義進而定 義詮釋編碼 (interpretive coding)。隨後反覆閱讀逐字稿、註解、敘述編碼和詮釋編碼,

確認是否恰當回應關聯主題或需要修改。

本研究僅蒐集訪談資料,訪談者編碼如表3.3 範例中所示,而在引用時將加上頁數 段落資料,呈現如:DJS_2, p5-3。

表3.3 資料分析示範

(一)2. 教師協作的影響因素

受訪者 相關敘述 頁-段 註解 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