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將文獻與訪談結果的整理,回應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結論:

一、雖然環境教育在學校是邊緣議題,卻很適合作為教師協作的主題。

環境教育常面臨升學壓力的挑戰,讓教師不願也沒有時間力氣跳出課本。但環境教 育本身容易催促學校整體的改變,也幫助連結社區的在地資源。為了達成環境教育的成 效,學校、社區、教師、學生與家長都應該有全面的協作;這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因為環境教育的多元、趣味、生活化、科際整合、全人思維,都讓不同專業領域間容易 連結,讓教師們減少突破專業的不安,在各種面向上得以建構學習。環境教育學習會提 升教師對環境教育的興趣與覺知,當協作的教師社群因為認同環境教育的價值,推動環 境教育本身就能成為他們協作的願景,也更容易維持協作關係。

二、協作除了提升學校環境教育學習的品質,更能幫助整體教師的專業成長。

環境教育協作對教學者來說,能藉由團隊互相增進教學能力,也化解孤單、激勵熱 忱、培養共識,並幫助教師生涯的專業成長。對課程與學生來說,協作有助於課程的活 化、系統化和演進,也提升學生成效,甚至促進科際整合的學習。對學校和團隊來說,

可以彼此分擔分享責任與資源、共同解決問題、擴大環境教育學習的影響層面、並在學 校加強環境教育的價值,協作本身更進而改變學校文化。

回到促進者的角度來看,雖然一個人推行環境教育有許多自由,教師們卻覺得缺少 專業成長的喜悅。同儕支持讓教師彼此激發創意與熱情、培養環境共識、活化課程、精

進教學能力,課程變得活潑且完整,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效,教師們也藉由彼 此的回饋讓熱忱延續。協作團隊除了能減輕個人壓力,以群力面對更大的挑戰,也讓環 境教育課程及意識在教師間、學校和社區中傳承、累積。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其實協作 對各個領域的專業學習都一樣具有意義。

三、學校環境教育的教師協作需要更多專業對話、實務發展、以及共識與目標的培養。

教師在不同的職位、背景環境中,經歷多元的環境教育協作機會。教師會運用戶外 教學、學校定期活動、研習、校外競賽、校園環境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特色主題課程 等,在領域時間或會議中與同儕一同設計規劃,進而實施檢討。教師們不同的協作經驗 中,少數能符合完整的協作特性,有些則顯得缺乏。在具有愈豐富協作特性的團隊中,

教師的集體學習愈多、專業成長也更快速。當教師經歷過愈豐富的協作特性,對協作的 理解和期待就愈高。協作特性充足的經驗中,教師在情緒上也呈現較高的滿足喜樂;相 反地,在缺乏協作特性的互動裡,教師具有明顯的挫折感。

教師的協作經驗並不一致。有些教師有跨校或進入社區的經驗,有些卻只有在學校 內與教師協作的機會。在學校當中,環境教育者缺少相同專業的夥伴,幾乎都是跨專業 的協作類型。受訪的兩位校長恰巧都有最多元的經驗,包括在校內、跨校、和與社區結 合,這使他們對協作認識更充足,也更重視協作。比起自主形成協作團隊的教師們,有 些教師只有經歷過領導型的協作團隊,他們對協作過程則有較多負面感受,同時,他們 也是缺少校外協作經驗的教師群。少數教師經歷過協調型的協作關係,當中賦予教師足 夠的自主,行政也恰當地給予支持,是教師們覺得成長最多的一種類型。

在協作的模式與活動中,其實可以有更多元的思維;教師們能循序漸進,藉由說故 事和瀏覽、幫助、分享、團隊工作、和同儕支持,達成不同的諮詢、指導或團隊關係。

然而無論是在制度化的協作會議上對話或私下交流,教師都容易在團隊的形式中「分工」,

卻缺少雙向指導、同儕支持、和專業成長的探究。在這過程中,專業對話、實務發展、

以及共識與目標的培養都是教師協作的需求。

四、營造學校協作文化的核心:行政與教師間的和好。

在協作內涵下,可以看到影響因素包括:教師與同儕間是否有共識與目標;教師對 學習和改變的傾向;團隊互動時的尊重、堅持、信任、對話、多元貢獻、成長;職權與 責任的平衡;以及專業中教師看待自我的責任義務、環境教育專業、彼此包容突破領域。

在協作環境背景中的影響因素有:校長和行政人員的領導、教師間與教師和行政間 的互動文化是否積極正向;足夠頻率和長期的時間、善用網路空間;學校規模大小、中 學或小學階段、學生素質;外部的社區人口、升學壓力、可以成為資源的環境團體與政 策。

其中,最多教師提到的是校長與行政人員的領導,這項也間接影響其他因素。協作 的本質是要建立學習的文化,透過集體學習來營造共識;然而許多學校(尤其是規模較 大的學校),教師與行政間原本就有共識的斷層。雖然政策與機制可以提供教師協作許 多資源和機會,但教師間的「氛圍」,也就是學校文化,通常是被動學習、消極應對行 政命令的,這讓改變難以發生。當校長嘗試運用強大的權力,卻也容易招致表面和制式 化的成果。在激盪團隊互動時,行政領導者都應該追求尊重與堅持、職權與責任、個人 時間與專業角色的良好平衡,否則當行政與教師間不能加深互賴關係時,協作也就更容 易製造挫折感。當行政積極支持時,協作的範疇也能加大到跨領域、跨年級、跨校、或 連結家長、社區、與校外專業團體。當教師社群的協作文化能持續時,就算行政者有所 流動,也不會輕易破壞學校文化的穩定。

五、學校中的環境教育者常是孤獨的,可以從他們身上看見促進者的角色功能與特質。

在學校中環境教育者面對的都是跨領域的同儕,即使在相同領域中,也很難找到相 同環境教育專業背景;教師推動環境教育學習時,經常需要透過活動來找尋志同道合的 夥伴,無論在學校環境教育或是形成協作團隊,他們都常常扮演促進者的角色。

在促進者的角色上,擔任校長的受訪者容易扮演正式的領導者,而教師最容易協助 教師改變、或分享充沛知識與專業,此外他們也經常做為學校和社區間的聯繫者。在營

造解決問題的協作環境時,促進者常會邀請表達、交流教材、給予機會體驗或實作、接 受諮詢、幫助討論聚焦。在學習環境的安排上,促進者會組織成員、分享資源、結合現 有的交流機制、提供學習機會,甚至有促進者先在社區營造環境後才影響學校教師。促 進者在團隊當中,常常要催促多元的參與、改變群體文化,並用溝通、支持、建立安全 感和信任、善用衝突,來降低互動時的反彈與壓力。在文獻中沒有特別提到,但臺灣教 師很容易受到感動,賦予感動也是促進者自己和同儕間增進協作的一項元素。

促進者在特質上具有對同儕的敏銳觀察力、熱忱與使命感、改變的彈性、謙卑和開 放的心態、持續從省思創新學習、勇於嘗試、耐心堅持。促進者發現他們的角色是一直 在演變,過程中也需要資源和支援:包括行政階層給予時間和空間、將角色正當化,同 儕的接納、回饋。然而為了造成更多影響,促進者們常跳出來接任行政工作,這卻與他 們喜愛教書的本意相左,讓他們感到兩難;因此協作團隊中能輪替促進者的角色,還可 以鼓舞促進者並補充能量。促進者在過程中也常經歷挫折,領導者和團隊成員都應該敏 銳察覺他們的情緒,提供安慰和鼓勵,不能忽視他們內在的需求。

在文檔中 學校環境教育中的教師協作 (頁 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