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與參與者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者與參與者

一、研究者立場與背景

研究者從詮釋的角度出發,並不參與協作現場的觀察,只仰賴教師的感受和觀點。

研究者從文獻中理解協作的品質需要經過參與者個人省思,並不容易在短暫的時間裡、

或是淡泊的關係中體會;也因此研究者完全信賴受訪者的描述和見解,只嘗試將受訪者 的經驗呈現出來,試圖解釋現象,而不干涉受訪對象如何與同儕互動。

在過程中也提醒自己保持謙卑並付出同理,畢竟研究者並沒有在教學現場服務的經 驗。在面對受訪者時,也儘量善用這樣的身分,完全以學習者的姿態來詢問教師專業的 觀點。研究者只有在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的學習背景、以及專業學習社群的課程中累積對 教師專業成長的知識,也因此對教師自我的成長有關注的熱情。在這份研究中,也以這 樣的熱情出發,交織知識與受訪者分享的現場實務經驗,來陳述現況及探究環境教育者 專業成長的需求。

考量受訪者對協作觀念可能不熟悉,在問題的設計和訪談過程中,也儘量用互動來 詢問,在進一步深入得知互動的方式,藉以瞭解是否符合協作以及協作的情形為何。研 究者也擔心會造成專業上的壓力,因此決定不特別說明協作的理想狀態,期望能得知教 師間細節的互動以及受訪者對互動的各種看法,尤其是受訪者自己的理想。

二、受訪對象

本研究藉由九位教師的案例,嘗試瞭解不同學校文化或背景下,學校環境教育中教 師協作可能的成就與限制;因此不限於單一個案。研究對象設定為學校教師。篩選對象 應符合以下:(1)在小學、中學或高中職任職教師;(2)長期參與學校環境教育相關業 務,或具有優異成果;(3)具有環境教育專業背景。

由於協作關係多元且呈動態發展,並不預先設定以何種樣式及程度之跨科際協作關 係為研究對象門檻,以避免遺漏普遍學校之協作情形。在考量教師網絡關係、學生學習

壓力、學校文化等條件時,只將小學、中學或高中職列於研究範圍內;雖然幼稚園及大 專院校之教職員受環境教育法約束,但學生並沒有被要求四小時的學習,在環境教育對 學校的約束上與小學、中學、高中職差異較大。但在國外文獻中,可以看到眾多高等教 育機構自主研究大專院校內教師群的跨領域協作,相信我國也必然察覺到探討高等教育 機構在環境教育學習的協作之急迫性。

研究對象首先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畢業或在學之學長姊為最初的 選擇,並透過滾雪球、或專家學者推薦,以接觸其他專業領域之學校環境教育者。這樣 的選擇方式是包含幾點考量:首先,本研究其望深入探討協作文化,希望避免費時檢視、

澄清研究對象是否對環境教育有正確的認知,或在課程活動設計與執行上符合環境教育 原理,決定選擇具有環境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第二,由於研究者擔心當探討協作文化 時,自然而然會觸及許多深層的人際關係與學校文化,不確定研究對象能否在短時間內 敞開分享;為了獲得更深層的心情描述,因此優先選擇同一研究所畢業或就讀中的學長 姊,藉由相近背景的親近感,突破深層訪談可能引起的不安全感。

本研究共訪談9 位現職教師。在小學任教者共有 5 位、在中學任教者有 4 位;而當 時在學校為教師職有5 位、具行政職者 2 位、擔任校長者 2 位。研究對象任教學校也在 不同縣市,並具有不同規模。較詳細的背景資料,包括教師本身經歷、協作經驗、和學 校背景,整理如下表:

表3.1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一覽表

代號 地點 受訪時間 相關背景

TEK_1 苗栗縣 2013/04/10 現任國小教師。在該所學校有長年的服務,也是唯一 一所任職學校。剛到任做了很多年的衛生組長,具有 行政經驗。目前是班導師。

除了在學校推動校本課程,也與社區有長期且持續進 行的合作。

學校規模小,一個年級僅有兩班。學校周圍有充分的 自然環境,也參加過許多環境教育的評比。受訪者認 為學校行政對環境教育學習的支持不夠。

TEJ_2 新北市 2013/06/17 現任國小教師。在該校有長年的服務經驗。與行政搭

配辦理過許多活動,也曾編寫過自然科教材,並推動

參與印象深刻的教師協作社群,也在行政職上做許多 課程和設施的變革。目前到這所學校已超過五年,積 極改變學校文化。

積極推動社區協作,也參與地方輔導團。

學校規模小,共六個班級。正式編制是十位老師。

PEH_2 臺北市 2013/05/16 現任國小校長。在這之前曾在另一所學校有長年的服 務經驗,到這所學校約一年。

在學校整體和與社區合作的環境教育實務上有豐富成 果,也積極參與輔導團。

先前的學校規模小,而現在則是中型學校,超過40 個 班級。

本研究經由邀請,僅訪談符合條件並有時間、且樂意分享的教師。很可惜有少數受 邀者因課務繁忙無法在研究時期內接受訪談,受訪者僅有九位。當然這九位教師不能代 表所有環境教育者,其觀點也受限於同一系所的學習。然而在訪談內容中,因地點和學 校規模,研究者的確觀察到多元的學校文化。而教師也因職務、興趣和學習領域的不同,

各自具有多元背景和價值觀的獨特性。儘管受訪者有高度的多樣性,卻仍能從其經驗中 找到共通點。研究者認為受訪對象數量雖少,但仍具有環境教育教師群體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