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社團與音樂性社團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社團與音樂性社團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分別探討學校社團與學校音樂性社團之內涵、學校社團之經 營管理、學校音樂性社團之經營管理三個方面。

第一節 學校社團與音樂性社團

本節主要就學校社團、學校音樂性社團的定義、類別、種類等加以探討歸納,

蒐集相關的研究結果整理呈現,並比照個案學校之現況。

壹、學校社團

一、學校社團的定義

「教育辭典」對學校社團活動定義為「學校或學生組織、計畫、發起的活動,

學校並不授與學分,目的在於教育、娛樂或提供學生發展興趣與能力的機會」(教 育部訓育委員會,1992)。何進財(2000)指出,學生社團係「一群基於共同志趣 與意願的同學,自動籌組並經學校核准成立之組織;其活動係由全體社員參與,

由學校老師輔導,期能增進學生之身心健全發展,感性與理性協調,個性與群性 調和,學理與生活結合,增進學生人生體驗,體認群體生活意義與價值。」高德 瑞(2000)認為,社團活動是學生利用課堂社團時間或課餘時間依個人興趣,並 在學校教師輔導下,參與的一種教育組織,藉以培養學生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價值判斷的建立、學習情緒調整、形塑自我認知與創造發展能力。楊仕裕(2000)、

朱偉競(2000)也認為社團是可以由個人自由意志選擇加入或退出的(摘自鄭雅 靜,2010)。

綜上,學校社團是一種教育組織,由學校的學生所組成,在學校的規範下成 立,並由學校老師輔導,利用課堂時間或課餘時間進行活動,以達成教育之目的;

成員有權依自己的興趣與意願選擇參與社團,也可以自由選擇離開。

10

二、社團活動的演進

學校的社團活動,在國小稱之為團體活動,中學階段稱為聯課活動,大學階 段則稱為課外活動。民國72年修訂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後,將聯課活動改為「分組 活動」,包含「班會」與「聯課活動」,併納入正式課程(國立編譯館,1988)。

但同年臺灣省教育廳推行「臺灣省國民中小學試辦社團活動實施方案」又採用「社 團活動」一詞。民國83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定義了團體活動,並界定內容包含班 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會活動、學校例行活動,每週實施2節課(教育部,

199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社團活動以團體活動之名畫入綜合活動領域麾下,

綜合活動領域課綱說明,課程應該要包含童軍活動、輔導活動、家政活動、團體 活動、服務學習活動、以及需要跨領域聯絡合作的學習活動(教育部,2003)。

顯見分組活動、團體活動、社團活動、聯課活動名稱不同,但均指同一件事。民 國72年的團體活動綱要指出,分組活動按學生志願,採社團方式分組實施。活動 之指導應遴選適當專長之教師擔任,如無適當教師,得聘請家長、校友、或社會 熱心具有專長人士擔任之。民國83年的團體活動綱要,則提到社團活動乃依學生 志願及性向,以社團組織型態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活動,得以分組方式實施,學 生依興趣自由選組,不受年級、班級之限制。雖然,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並無明 訂社團活動之時數,但多數學校仍保有社團活動之規劃(鄧清如,2005;徐彩淑,

2005;周巽俐,2012;鄭雅靜,2102)。

三、學校社團的種類

社團活動的分類,依據1994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94), 可分為七大類:1. 學術類、 2. 藝術類、 3. 康樂類、 4. 科技類、 5. 運動類、

6. 服務類、 7. 聯誼類。其中各類社團設立的主旨與範圍,以表列說明如下:

11

12

Gardner(1983)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Mutiple Intelligence,簡稱MI)打 破人類對智慧的刻板印象。他在其著作《Frame of Mind》提出人至少有七項基本 知能存在:語文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邏輯-數學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間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肢體-動覺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樂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人際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13

內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至1995年又增加了第八項智能:自然觀察 者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田耐青譯,2002)。這八類智慧在人的一生中 不斷受先天與後天之力交互影響,教育的目的即在開展多元的智能。Gardner更 進一步提出理想的多元智慧學校,其中特別指出社團活動與課外活動的教育價值,

因為學生得以在自由探索的氣氛中學習開展其多元智慧。曾志朗(2003)也提出 適性發展的政策,適性發展以多元智慧理論為基礎,學校則須具體落實多元智慧 教學的策略,社團活動便是其中一項具體做法。

王萬清(1991)曾強調學校社團活動有「人性化教育」的功能,不僅可以透 過跨班際的組織來打破學生對學校事務的疏離感,更可以促進校園的活力,並發 揮學生生涯探索的功能。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銘(1988)認為社團能提供成員觀察、協助同儕、解 決問題、有效執行計畫,進而自我考核之評鑑能力。

顏妙桂(2000)指出學校社團活動的功能,有兩種定位:一是全人教育:社 團活動對於教育有正向的價值,並且對增進社會經驗、領導才能、情緒管理、生 涯規劃等皆有正向效果;二為休閒教育:透過社團參與過程可探索個人的休閒興 趣,學習時間管理的規劃安排,練習休閒活動的技能,學會做適當的休閒活動選 擇。

傅木龍(2000)認為,社團活動有助於良好關係建立,培養同理心與服務熱 忱,熟悉行政工作流程、步驟與規範;另外還可以藉此養成適應民主的生活方式、

學習社會參與、學習企業管理的方式等。

李郁文(2000)的研究則指出,學校社團活動具備以下功能:一、人際關係 的訓練,參加社團培養學生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發展良好人際關係、打破個人主 義藩籬,懂得伸出友誼之手;二、個人潛能激發;三、特殊興趣的培養,社團是 自由適性選擇的活動;四、學習視野的拓展。社團活動可拓展學習的空間,也培 養學生具有更宏觀的視野;五、書本知識的整合。社團是實際操作的活動,可將 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並藉學以致用來印證、修正知識,達到知識累積的效果;

14

六、社群能力的訓練與社會關懷的培養;七、校園環境的安定力量。校園社團是 維持校園安定的一股助力,社團領導幹部大多是學生團體中的菁英,具有一定影 響力,透過社團輔導發揮學生領袖引領校園文化之功能;八、個人身心調劑;九、

領導才能的培養。社團提供學生領袖發揮的舞臺,透過經營管理社團,可提升學 生組織領導之卓越才幹;十、民主法治的訓練。學生領導社團須透過一定民主機 制,不僅提升議事規則知能,更能在互動中學習尊重多元、接納異己的素養;而 被領導者也能學習少數服從多數的精神。

張同廟(2003)則認為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是培養人格教育的重要環節,許多 實證顯示社團活動對教育有正向價值,且能增進社會經驗、領導才能、情緒管理、

利他價值、服務觀念、生涯規劃、生活滿意度皆有正向效果。

康筆順(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參與社團涉入程度越高、學習成長越多,

期表現出組織公民行為越多。

王德愉(2008)也提出學生能透過社團活動培養出服務的熱忱、提升休閒品 質的功能。

呂祝義(2009)則強調很多人在社團中打開了自己的心靈之門,拓展人際關 係,從而了解自己的興趣、建立起信心,促使達成全人教育的理想。他表示,社 團的功能包含了:一、體察自己的責任、學習社會化培養現代公民素養;二、個 人興趣潛能的探索;三、矯正個人行為與群育養成;四、建立自信心、同理心與 耐心;五、拓展人際關係;六、學以致用、活化知識、玩出品味;七、領導才能 與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八、平衡大腦開發、提升情緒管理能力與抗壓性;九、自 我學習導向、多元學習管道;十、發掘人生的價值、助益未來生涯決定。這些功 能透過社團「非正式課程」的形式而達成全人教育的理想。

綜上,參與學校社團活動可促進個人人格的成長與穩定、社會能力與民主素 養的增長、興趣與潛能的開展、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有 助塑造健全的公民。

15

五、學校社團的相關研究

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以「社團」為論文名稱查詢,共有397篇 研究論文。扣除重複刊登、非以學校社團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後,有273篇。以研 究對象來看,以大學、師院、科技大學、社區大學、空中大學、軍校生為研究對 象者共99篇,佔36%;以高中職生為研究對象者共28篇,約佔10%;以國中生為 研究對象者共28篇,約佔10%;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者則有112篇,高達41%,

另有以國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的2篇、以國小國中社團指導教師為研究對象的3篇,

以同地區各級學校社團資源整合為題者1篇。

以研究方式來看,以問卷調查法為最大宗,共有169篇;另有3篇利用資料庫 進行量化分析;以訪談法為主要獲得資訊之研究次之,共37篇,問卷調查與訪談 兼備者共10篇;行動研究22篇;實驗研究法有4篇,其他如敘事研究、俗民誌研 究、文件分析、德懷術、焦點團體、田野調查等方式者有28篇。

以研究內容而論,以大學生為對象或以大學(科大、大專院校、軍校)為研 究場域的論文,包含有(一)社團營運管理、現況、評鑑為題、(二)以社團參 與與就業力、生涯發展為題、(三)針對社團領導人自我效能、領導知能、角色 壓力、組織承諾等為研究主題、(四)社團參與動機與人格特質、心理社會發展、

行為適應、參與態度、人際關係、心流經驗、社會化與組織公民行為、休閒效益、

學習成效、健康狀況與身體意象等為題、(五)課程、主題、教材發展為題(例 如宗教議題、同志議題、服務學習概念等)。

以中學(國、高中、高職)為研究對象或場域者,內容有:(一)參與社團

以中學(國、高中、高職)為研究對象或場域者,內容有:(一)參與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