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評鑑指標建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評鑑指標建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學校評鑑指標建構

當前教育政策的推動應以全球化視野汲取世界先進國家之經驗,提昇 國民素質培養具國際視野的國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因此,在建構 我國高中學校評鑑指標前,應就世界主要國家學校評鑑發展現況與內涵進 行分析,借鏡世界先進國家之教育經驗以供建構我國高中學校評鑑指標之 參考。其次學校評鑑指標之建構,乃從評鑑指標之意涵與功能、評鑑指標 建構歷程與層級架構理論、學校評鑑指標內涵相關研究等,敘述如下:

壹、 先進國家學校評鑑發展現況與內涵 一、美國

美國總統Obama 和教育部長Duncan於2009年共同宣布「邁向巔峰」

(Race to the Top)教育政策,改革各州及學區中小學教育,只要各州提出具 體改善學習成效的方法,並且符合相關的聯邦教育政策規劃方向,就有機 會獲得此項經費補助。Obama這項教育政策,可謂繼Bush 總統的「別讓孩 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教育政策後的另一項新教育 作為(吳清山,2010)。其中對教育指標之重視有兩大趨勢,一為美國之教 育改革目標在提升美國教育品質,另一為重新強調教育之責任。

美國聯邦政府透過《別讓孩子落後法案》 (U.S. Congress, 2002),對各 州在學校績效責任方面的要求,有「計畫要求」、「學業標準」、「學業評量」

與「績效責任」四部分。從學校層級而論,涵蓋學校目標、課程內容、學 生學習成就、專業發展與學校經營等層面。此種績效責任機制具有監督與 診斷教育成效的功能,最終的目的在於找出學校教育系統的優缺點,據以 改進教育品質,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亦即透過評鑑與協助,提升學校的教 育成效。茲列舉幾項美國聯邦政府及州政府提出之計畫,分述如下:

(一) 美國 2002~2007 年策略計畫(Strategic Plan 2002-2007)

美國聯邦教育部提出之2002~2007 年策略計畫(Strategic Plan

2002-2007)共有六個策略目標如表2-7,可作為本研究建構「高中學校評 鑑指標」內涵架構之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 7

美國聯邦教育部 2002~2007 年策略計畫目標 目 標 策 略

一、塑造追求成就的 文化

1. 達成聯邦教育經費運用結果之績效責任。

2. 增加地方的彈性與自主性。

3. 增加家長更多的資訊與選擇。

4. 聯邦教育計畫應鼓勵運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二、促進學生的成就 1. 確保小學三年級學生之閱讀能力達一定水準。

2. 增進所有學生的數學與科學學習成就。

3. 增進所有高中學生的學習成就。

4. 提升學校校長和教師的素質。

三、促進校園安全及學 生健全人格

1. 確保校園安全,學生遠離酒精、香煙及其他毒品。

2. 重視年輕一代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及優秀公民的 培養。

四、證據本位的教育 專業

1. 提高研究經費、品質或聯邦部門帶領品質。

2. 促進教育研究和民眾、顧客需求的相關性。

五、提升高等教育及成 人教育的品質與 機會

1. 排除種族、社經地位及不同學習能力等相關因素,

對於就讀和完成大學學業的影響。

2. 強化高等教育機構的績效責任。

3. 建立有效率的高等教育經費補助機制。

4. 重視輔導弱勢族群所就讀高等教育學校的發展。

5. 增進美國成年人的語文能力與職業技能。

六、建立聯邦教育部 卓越的行政管理

1. 發展和維持教育經費的健全管理和內部控管。

2. 增進聯邦教育部人力資源的策略性管理。

3. 有效管理資訊科技資源、建立電子化政府,以增進 對民眾及合作夥伴的服務。

(二) 馬里蘭州學校表現方案(Maryland School Performance Program, MSPP)

馬里蘭州於 1989 年通過馬里蘭州學校表現方案(Maryland School Performance Program, MSPP),而其中有關於教育績效責任指標的層面分為

「學生的成就表現」及「學校支持」兩項,而其細目部份整理如表 2-8:

Schoo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rogram, MSPAP)是一種效標參照測 驗,針對全州第三、五、八年級施測,

主要內容有閱讀、寫作、文法、數學及 社會學科等。

(2)高中評量(High School Assessment, HAS)測驗對象為九、十、十一年級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美國國家品質獎

美國國家品質獎(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MBNQA), 又稱「馬康包立治國家品質獎」,目前由「國家標準與科技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所負責,國家品質獎的設置係 該局在1999 年將國家品質獎應用於教育與醫療機構,辦理「國家品質計 畫」(The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設計了「教育表現卓越標準」

(Education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作為教育領域品質獎之審 核標準,該標準係關於學生的卓越成就和學校組織的傑出表現,並可幫助 學校組織面對目前的挑戰及釐清目前成果的複雜性(王巧媛、余學敏、謝 勝隆、徐作蓉,2005;NIST, 2011)。

2011 年的「教育卓越表現標準」實施手冊,其核心概念分成七個向度,

分別是(1)領導;(2)策略計畫;(3)學生、利害關係人與市場焦點;(4)

測量、分析與知識管理;(5)教職員焦點;(6)歷程管理;(7)組織表現 成果,如圖2-4 。七個向度之下,各有二至六個不等的效標,共十七個效 標,如表2-9。每一個效標權重分數都不同,七個向度總分共一千分。其中

「學生學習成果」項目即佔了一百廿分,為該類目各項目中最高者。

環境、關係和挑戰

領導

策略計畫 教職員工中心

學生利益關係

人市場焦點 流程管理

組織表現成果

評量、分析與知識管理 圖 2- 4 教育卓越表現標準的架構

資料來源:2011 Education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p.iv), NIST, 2011.

資料來源:整理自 2011 Education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p.3), NIST, 2011.

綜上所述,美國學校績效責任指標體系,是強調以績效表現為基礎,

所發展出來的學校績效責任指標內涵架構,從「成就為導向」逐漸朝「成 就改善成效」方向遷移。

二、英國

英國方面,Brown政府於2007年12月頒布「兒童計畫:建構更加美好 的未來」(The Children's Plan: Building Brighter Futures)報告,在報告書中勾 勒出英國基礎教育的新藍圖,並制定2020年兒童教育發展的目標,包括每 個兒童都應該為學校的成功做好準備,以及通過國家制定的學習成功標準 (苑大勇,2008)。英國的視導制度,藉由全面檢視學校效能、優缺點以及

(OFSTED)頒布新的學校視導評鑑指標,《學校視導評鑑指—學校視導指南 和等級分類說明》(The Evaluation Schedule for Schools—Guidance in England)以下簡稱《學校視導評鑑評鑑指標》。以追求卓越和高品質的教育 均等為目標。其中關於“普通中小學”的視導評鑑有“學生的成果”、

資料來源:The Evaluation Schedule for Schools—Guidance in England(2010) http://www.ofsted.gov.uk

三、香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範疇 範圍 表現指標 要點問題

何?

 學生在校際活動及公開比 賽的參與情況和取得的成 就如何?

 學生在體適能方面的發展 如何?

資料來源: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sch-admin/sch-quality-assurance/perform ance-indicators/pi2008%20chi%2028_4.pdf.

綜合美國、英國及香港等國家地區教育卓越表現標準及評鑑實務之內 容分析可發現,雖然項目與指標內容略有差異,但都是基於統整性與系統 化之原則,將原有相關逐一條列的評鑑標準,加以統整成為一項整合性的、

完整的組合架構。並對領域提出完整的內涵說明,進而採取問題或表現水 準的方式,將領域的內涵明確具體的描述與說明。本研究擬依據此模式與 原則,撰寫我國高中學校評鑑指標。

貳、學校評鑑指標建構 一、評鑑指標之意涵與功能

關於指標(indicator)的定義,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認為指標 是一種統計測量,能反應出重要層面的主要現象,能對相關的層面進行加 總或分割,以達到分析的目的( Johnstone, 1981 );也有學者認為指標是一 種指引,既可測量組織的品質或數量( Cuttance, 1990);也有學者認為指標 代表一種信號,可用來顯示組織的表現情形( Spee & Bormans, 1992 ) ;也 有學者認為指標是一個資訊的蒐集項目,並對於實作的系統有間隔性的追 蹤(Fitz-Gibbon,1996),也可透過符號表達一項或多項輸入、過程或結果,

作為比較或評鑑之依據,其可能是數字、百分比、測驗分數、參與程度或 知覺學生成就(McEwen, 1995 )。

就管理層面而言,指標是為了評估績效的一種測量工具,管理者可藉 由一套完善的指標系統評估教育機構的執行績效,因此稱為績效指標 ( Scheerens, 1991 )。張鈿富(1999)指出,指標是表示某種變數隨著時間 或地區的不同,相對於基數的變化情形,是一種統計的測量,能反映重要 層面的主要現象,並對相關層面進行加總或分化,以達到研究分析的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且不論是實務界或學術界皆認為,單一指標無法提供複雜多變的教育領 域有用的相關資訊,因此通常必須藉由組合性的統計資料形成指標系統,

才能對教育實際情況提供更正確的資訊(Shavelson,McDonnell & Oakes, 1991),這顯示教育指標的系統特性,也唯有整體性的指標,才能真正反映 出複雜的教育環境。

指標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稱為教育指標,它是能顯示教育系統之表現 與健康情形的統計量,亦反映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層面(Oakes, 1986)。吳清 山(2002)認為教育指標具有雙重意義,一是作為評估教育運作之預期結果 的具體項目;二是描述教育系統重要特徵的具體事項。王保進(1996)則指 出,教育指標係針對教育制度各主要層面所表現的功能做價值判斷的統計 值。王世英、秦夢群與吳政達(2005)認為,全國性的教育指標不只是要表 達一段時間的教育綜合結果,同時也應包括輸入、處理和輸出指標,並為 無法觀察的趨勢提出解釋。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的觀點,教育指標必須兼重結果與過程的描述,以 作為成果評估與過程解釋的依據。研究者認為:「評鑑指標即是一個資訊 的蒐集項目,並對於組織系統有間隔性的追蹤,提供組織系統之表現與健 康情形的統計量,亦反映組織系統中的重要層面,且能指出其發展的趨勢。」

二、評鑑指標系統之層級架構

評鑑工具之有效性,與評鑑指標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建構一套適切 有效之評鑑指標作為高級中學學校評鑑之依據,宜審慎加以架構及發展。

評鑑工具之有效性,與評鑑指標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建構一套適切 有效之評鑑指標作為高級中學學校評鑑之依據,宜審慎加以架構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