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評鑑的意涵與模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評鑑的意涵與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我國高中學校評鑑指標與指標系統建構之相關文獻,藉 以探討研究問題並做為研究的理論基礎。首先,就學校評鑑的意涵及模式 加以論述,分析各模式的觀點;其次,論述高中學校評鑑指標系統相關研 究,歸納分析學校評鑑指標之內涵,作為指標建立指引之依據,最後探討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現況,做為模糊德菲術問卷初稿之參考。

第一節 學校評鑑的意涵與模式

教育之所以能不斷發展,計畫、執行和評鑑,三者缺一不可,透過有 效的評鑑,了解教育缺失、尋求改進策略方案,進而提升教育品質。因此,

評鑑遂成為教育永續發展的重要機制和動力。學校評鑑又稱校務評鑑,本 節在引用專家學者之論述時仍以「學校評鑑」取代「校務評鑑」。本節主 要針對學校評鑑之意涵與模式加以探究分析,探討學校評鑑的目的、內容、

實施方式與步驟等相關議題加以探究,以瞭解學校評鑑的理論基礎、相關 問題及改進途徑。

壹、學校評鑑的意涵

「學校評鑑」是教育評鑑的一種,包含「校務」與「評鑑」兩個概念,

以下就「評鑑」與「學校評鑑」的定義分別探究:

一、 評鑑的定義

評鑑一詞源於中國,禮記學記篇曾記載:「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 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 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由此可知評鑑 在我國教育中早就佔有重要地位(湯志民,2003)。就英文“evaluate”一 詞係由詞幹“value”加上詞首“e”和動詞性詞尾“ate”組成,其中

“valu”代表價值,詞頭“e”的意義等同於“out”,即引出之意,故評鑑 意即引出和闡發價值與判斷,其內涵與價值的概念密切相關(霍力岩,

2000)。謝文全(2003)亦認為評鑑(evaluate)一詞代表一種價值判斷的 動態過程,在教育行政領域上,則使用「評價」、「考核」或「評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Stufflebeam與Shinkfield(1985)在《系統的評鑑》(Systematic Evaluation)

一書中即對評鑑定義為:「評鑑是一種規劃、收集並提供描述性與判斷性 資訊的過程,這些資訊包括評鑑客體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之績效與 價值,以利決策,滿足效能需要,並增加對評鑑客體的瞭解」。由於不同 學者所處評鑑發展歷史背景、評鑑取向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看法。學者們 或從本質、目的、功能、方法等方面,或以獨立或以合併兩個以上的向度 來定義評鑑,雖提出甚多看法,但終究沒有一項定義能獲得評鑑領域學者 的一致認同(曾淑惠,2002)。為瞭解各學者對評鑑所下的定義,列舉數 端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彙整如表2-1:

表 2- 1

國內外學者關於評鑑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評鑑的定義

江文雄(1999) 評鑑就是評審鑑定,是一種經瞭解、評績效、尋得 失、找原因、尋改進,再出發的循環歷程

吳清山(2004)

評鑑是依據適當的標準,對某事項進行審慎、系統 化的蒐集資料,分析和報告之價值判斷,透過價值 層面與事實層面的比較,量定事務的利弊得失和原 因,以獲取做決定的有用資訊,並提供改進的歷程。

林天祐(2002) 評鑑是指系統化收集資料,並將蒐集到的資料加以 分析、評估作為判斷績效,或作為持續改進的依據。

秦夢群(1997) 認為評鑑有三種:1.評鑑即測驗,評鑑即是測驗分 數結果的呈現,兩者並無太大的差別。2.評鑑是目 標與表現結果的比較過程。3.評鑑是專業的判斷。

張春興(1989)

評鑑泛指對某種事物的價值予以評定的歷程,是在 某種有計畫的活動實施之後,按照預定目標檢核得 失的歷程。

張鈿富 (2001) 評鑑是確立目標,搜集及解釋有關之資料,並據以 作為決策之過程。

張德銳(1997)

評鑑是對受評鑑者做價值的判斷和決定的歷程,其 步驟為依據評鑑標準,收集相關事實,以瞭解受評 對象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目的在於協助受評對象 改進缺失或作為行政決定之依據。

郭昭佑(2000) 評鑑乃透過評鑑者、被評鑑者及有關人員,彼此間

Boulmetis 和 Dutwin(2000)

評鑑是一個蒐集與分析資訊的系統化過程,以決定 目標是否達成或目標達成的程度。

Chelimsky(1985) 評鑑是應用系統化研究方法以評估方案的設計、實 施與效益。

Stufflebeam(1973) 評鑑是為了判斷可用的決策所做的描述、獲取及提 供有用資訊的過程。

Stufflebeam(2003)

評鑑是某一對象之目標、設計、執行和成果的優點、

價值的描述性、判斷性資訊的陳述、獲得、提供和 應用的歷程,以作為改進決策之指引,提供績效責 任報告,制度化通報和傳布決定,以更瞭解所參與 的現象。

Stufflebeam 和 Shinknfield(1985)

評鑑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評鑑是一 種規劃、收集並提供描述性與判斷性資訊的過程,

這些資訊包括評鑑客體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 之績效與價值,以利決策,滿足效能需要,並增加 (續下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者 評鑑的定義

對評鑑客體的瞭解。

Tenbrink(1974) 評鑑是獲得資訊進而形成判斷,並據以作決定的過 程。

Worthen, Sanders 和 Fitzpatrick(1997)

評鑑是包含定義、說明、可辨證的參考準則等,以 決定受評對象的價值、品質、有效性或重要性。

Worthen 和

Sanders(1987) 評鑑是決定某件事情的價值。

資料來源:修改自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

29,1-26。

根據表2-1,研究者認為可將評鑑界定為:依據適當的標準,對受評對 象進行審慎、系統化的蒐集資料、分析和報告,經由組織成員內省及專家 透過價值層面與事實層面的比較,量定受評對象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之價 值判斷,以協助受評對象改進缺失或作為行政決定的依據。

二、 學校評鑑的意義

在教育上,通常把evaluation 譯為「評鑑」或「評價」,評鑑的主要功 能就是提供有用的資訊給決策者。「教育評鑑」與」「學校評鑑」在資訊提 供的功能上是一致的。但「教育評鑑」意義較廣,「學校評鑑」範圍較小,

「學校評鑑」也可以說是「教育評鑑」的一種。

關於「學校評鑑」的用語,多有紛歧,國外如美國、英國多以學校評 鑑(school evaluation)、整體學校評鑑(whole-school evaluation)或學校本 位評鑑稱之,國內則有稱之為「學校評鑑」,亦有稱之為「校務評鑑」,其 間並未嚴格的區分(湯志民,2005),本研究「高級中學學校評鑑」係指 教育部所頒布針對高級中等學校整體校務工作所做的評鑑,過去亦有許多 學者在不同的年代,從不同面向與思維定義學校評鑑,豐實了學校評鑑的 意義與內涵,茲列舉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如表2-2:

表 2- 2

國內外學者關於學校評鑑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定義

王保進(2001)

學校評鑑是在確認教育品質之內涵下,決定評鑑之 內容,並擬定客觀之標準,利用自我評鑑及專家訪 視之方式,以瞭解學校經營品質之實況,從而達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者 定義

給決策者,作為抉擇各種方案之歷程。

Bloom(1970) 評鑑是取得在教學具體目標上的成就證據 Cronbach(1963) 蒐集並使用資訊以決定教育課程

Hamilton(1976) 衡量教學方法的價值,其過程就是課程評鑑

Hopkins( 1989) 評鑑能提供方法以實踐教育理念,並監督及加強課 程發展

Jenkins(1976) 教育評鑑是在描述所取得的有效資料,以提供決策 參考

Kells(1980)

學校評鑑是一個自願的過程,透過非官方的學術團 體,採行同僚評鑑,以檢視被評鑑之院校,是否達 成自我研究中自訂之目標,並符合評鑑的標準。

Kerr(1968) 評鑑目的是檢驗學校課程是否達到目標或正朝著目 標邁進

Nevo(1995) 學校評鑑是收集教育客體本質與品質的系統性資 訊,並應用研究方法予以描述與判斷之活動。

Scriven(1967) 認為評鑑是判定某主體的價值或功績

Tyler(1949) 一個決定學校課程教學達成教育目標之程度的過程 Wintling(1980) 教育評鑑是「蒐雙資料與判斷,以利於教育計畫之 完成、教育方案之改進及滿足績效責任之要求。」

資料來源: Evaluation Methods in Research (p.5), by J. Bennett, 2003. London: Continuum.

及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研究者以為可將學校評鑑( school evaluation)界定為:「學校 評鑑是一種依據擬定客觀的指標及檢核方式,以系統的方法蒐集和分析學 校各種資料,並透過受評學校內部自我評鑑與外來專家的訪視評鑑,以對 其作價值判斷,從而協助學校持續改進及謀求教育健全發展的歷程。」

三、 學校評鑑的範圍

就學校評鑑而言,通常有兩種分類依據,一是以組織導向為分類基準,

評鑑指標建構的範圍,配合學校行政組織的處室組別而分類設定,例如以 高級中學學校評鑑為例,主要內涵可能包括:校務行政(20%)、教務工作

(20%)、訓育工作(20%)、總務工作(20%)、輔導工作(15%)以及學 校特色(10)(張鈿富,1999)。另一是以功能導向為分類基準,評鑑指標 建構的範圍,以能夠影響學校功能發展的主要介面為分類依據,例如2012 年國立高中高職學校評鑑指標分為「校長領導」、「行政管理」、「課程教學」、

「學務輔導」、「環境設備」、「社群互動」、「績效表現」七大項,即為「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導向」的分類基準。

湯志民(2001)認為以往學校評鑑主要以校務行政為範疇,屬單一、

靜態資料的檢核,現在則以學校本位管理為基礎,教師和家長均為建構學 校評鑑的要項之一,屬多元、動態發展。而評鑑的範疇,主要包括:組織 與行政、課程與教學、訓導與輔導、環境與設備、教師與專業、家長與社 區、學習與成長。林天祐(2002)主張學校評鑑的內容應包括行政管理、

課程教學、專業發展、訓導輔導、家長參與等五大領域,以及學校基本資 料與特色。郭昭佑(2000)彙整國內外學者研究學校整體評鑑指標的重要 向度後發現,學校整體評鑑研究指標多集中在學生學習表現、教學品質、

環境規劃、校長領導、家長參與、教師工作滿足及課程安排等向度,另外 學校組織氣氛、溝通協調、組織產能、學校發展、適應力、彈性等也都在

環境規劃、校長領導、家長參與、教師工作滿足及課程安排等向度,另外 學校組織氣氛、溝通協調、組織產能、學校發展、適應力、彈性等也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