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Copied!
2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政達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李詩慶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誌 終於完成了碩士論文!研究所進修學習期間,歷經許多困境挫 折而感到無助與徬徨,卻也因為師長的指導協助、親人與同學的支 持鼓勵,再次點燃繼續前進的動力。歷經一千多個學習的日子,總 算卸下心中一塊大石,回首學習的來時路,充滿苦澀的真和成長的 美,成長的喜悅逐漸成為心中幸福的泉源。進修求學生涯中,要感 謝的人很多,首先,要特別感謝恩師吳政達教授的悉心指導,論文 遇到瓶頸時,不辭辛勞的給予最大的幫助與教導、給予最大的鼓勵 與肯定,讓我堅定走下去。其次,衷心感謝口試委員林和春教授、 郭昭佑教授於繁忙之際,仍細心審閱論文,提供我寶貴的建議,使. 政 治 大 誠摯感謝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秦夢群教授、湯志民教授、林 立 邦傑教授、王鍾和教授、胡悅倫教授、張奕華教授等諸位師長的教 論文更加充實、完整。. ‧ 國. 學. 導與鼓勵,於修業期間的諄諄教導,增長受業專業知識與多元視野, 您們的教誨將永誌於心。另外,要感謝熱心提攜後進的胡劍峰校長,. ‧. 在工作上的包容指導與情誼上的鼓勵,讓我得以順利完成學業,謝. y. Nat. 謝您!還要感謝蔡秘書秀真小姐,行政工作的熱心協助聯繫及鼓勵。. io. sit. 最後要感謝學行班第 11 屆的全體同學在學習歷程中的互相扶持、. n. a. 孤單過,在此均致上最深的謝意。 l. C. er. 陪伴與成長,因為有你們,讓我在課業學習與論文備撰寫上,不曾. i n U. v. hengchi 求學生涯能夠繼續延伸,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動力,尤其是內. 人,和順體貼、照顧家庭及忍受我壓力大時的壞脾氣,無怨無悔的 陪伴、支持,讓我能全心致力於工作和學業上。要感謝的人太多, 謹再次致上最真誠的謝意,衷心感謝每一個曾經在我的人生路上給 我鼓勵的你們。今後我將秉持努力不懈的態度繼續學習,謹記師長 的教導及大家的鼓勵和祝福,在教育的路上更加努力! 李詩慶 謹謝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4) 摘. 要. 合理科學的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體系不僅是教育主管機關 檢測學校辦學績效的需要,更是促進學校經營品質提高的指南。目 前政府正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現有的高級中學學校評 鑑指標體系尚存在不同教育主管機關之間的差異問題,因此,需要 建構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新的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 體系。 本研究的評鑑指標體系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首先對指標體 系構建的理論基礎、依據、原則進行分析,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子方案「高中校務評鑑實施方案」,並參考國際相關評鑑指標架. 治 政 大 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適切性問卷初稿,蒐集焦點團體座談和專家 立 問卷調查的改進建議,增刪、修正部分指標及其內涵說明。其次, 構的經驗,確定本研究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體系架構。據此擬訂. ‧ 國. 學. 依模糊德菲術問卷調查結果,以模糊權重值的高低評選高級中學評 鑑指標,經歸一化處理確定權重從而建構本研究之評鑑指標體系,. ‧. 作為高級中學學校評鑑實施之參考。. y. Nat. 本研究構建的評鑑指標體系分為「層面、指標及指標內涵說明」,. sit. 第一級評鑑層面包括校長領導、行政管理、課程教學、學務輔導、. er. io. 環境設備、社群互動、績效表現七個層面。各層面所占權重分別為. n. al 「課程教學」權重為 20.04%、 「學務輔導」權重為 i v 18.05%、「績效 C. n. h e n h i U13.85%、「環境設備」 表現」權重為 15.76%、「行政管理」權重為 gc. 權重為 12.09%、「校長領導」權重為 10.55%、「社群互動」權重為. 9.67%;第二級評鑑指標計 50 個,每個評鑑指標所占權重介於 1.8% 至 2.2%之間。 關鍵字:學校評鑑、評鑑指標、模糊德菲術.

(5) Abstract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se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not merely fulfills the need of education authoritie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school; it also guides a school in terms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school management. Currently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implementing 12-year basic education, and there are disparities within the existing se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s employed by different education authorities. A new se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that will meet the need of 12-year. 治 政 大 is based on rational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this study 立 analy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basic education, therefore, needs to be set up.. ‧ 國. 學. Se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and with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is study, for one. ‧. thing,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s, and principles of. y. Nat. indicator system. A first draft of a questionnaire concerning the. sit. appropriatene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s is then. er. io. drawn up. With the suggestions for revision deriving from the. n. a l and experts’ survey, isome v indicators and conferences of focus groups C. n. their connotations have beenhadded i U For the other thing, e n andhrevised.. gc.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using Fuzzy Delphi Method, the value of the fuzzy weight is normalized and used to select se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this study is thus established, which is intended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this study comprises dimensions, indicators, and their connotations. The first-order evaluation dimension consists of seven dimensions, including principal’s leadership,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guidance of student affairs, facilities, community interactions,.

(6) and performance. The weight of each dimension is 0.11, 0.14, 0.20, 0.18, 0.10, 0.10, and 0.16 respectively. The second-order evaluation includes 50 indicators, and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is between 1.8% and 2.2%. Keywords: school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Fuzzy Delphi Method.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1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2.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1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7. 政 治 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立. 學校評鑑的意涵與模式 ............................................19. 第二節. 學校評鑑指標建構 ....................................................47. 第三節.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發展沿革 ............................73. ‧. ‧ 國. 學. 第一節.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91. 第二節 第三節. l C.................................................................... 95 研究方法 ni.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05. 第五節. 研究資料分析 ..........................................................107. sit. 研究架構 ....................................................................91. io. y. Nat. 第一節. er. 研究對象 ....................................................................93. n. a. hengchi U. v.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09 第一節. 焦點團體進行評鑑指標內容修正結果分析 ..........109. 第二節. 篩選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 .................................. 119. 第三節. 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權重之訂定 ......................133. 第四節. 結果分析與討論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7. i.

(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9. 參考文獻 ............................................................................................. 163 附錄一 國立高級中學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調查問卷初稿 ............. 178 附錄二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層面項目指標建構預試問卷 ......... 182 附錄三 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重要性評估模糊德菲術專家問卷.. 187 附錄四 德菲術小組專家名單 ............................................................ 197. 政 治 大. 附錄五 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正式問卷 ........................................ 198.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9) 表 次 表 1- 1 各學度高級中等教育學生人數實際統計及預測值 ........................... 3 表 1- 2. UNESCO 會員國國民義務教育基本年限 ........................................ 4. 表 1- 3.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2007)調查報告成績統計 .............. 5. 表 1- 4. PISA(2009)15 歲學生測驗成績統計 ................................................. 6. 表 2- 1. 國內外學者關於評鑑的定義彙整表 ............................................... 20. 表 2- 2. 國內外學者關於學校評鑑的定義彙整表 ....................................... 22. 表 2- 3. 學者專家對評鑑目的的看法彙整表 ............................................... 27. 表 2- 4. 不同評鑑取徑比較分析表 ............................................................... 36. 立. 政 治 大. 表 2- 5 21 世紀最具希望會被持續應用評鑑模式取徑 .............................. 39. ‧ 國. 學. CIPP 四種評鑑模式 .......................................................................... 43. 表 2- 7. 美國聯邦教育部 2002~2007 年策略計畫目標 .............................. 48. 表 2- 8. 馬里蘭州學校表現方案教育績效責任指標層面細目表 ............... 49. 表 2- 9. 教育卓越表現標準的項目權重表 ................................................... 51. 表 2- 10. 英國中小學學校視導評鑑指標 ..................................................... 52. 表 2- 11. a 2008 ................................................................ 香港學校表現指標 54 v n. er. io. sit. y. Nat. 表 2- 12. ‧. 表 2- 6. i l C n hengchi U 高級中學學校評鑑實施方案評鑑層面項目表 ............................. 63. 表 2- 13. 臺北市 98 至 101 學年度高級中學校務評鑑項目指標 ............... 64. 表 2- 14. 高雄市 97 學年度高中職校務評鑑項目指標 ............................... 65. 表 2- 15. 2012 年臺北市優質學校教育指標 ................................................ 66. 表 2- 16. 2010 臺北縣邁向卓越學校評鑑項目指標 .................................... 70. 表 2- 17. 89 學年以前我國高中學校評鑑彙整 ............................................ 74. 表 2- 18. 學校評鑑各項目指標內容表 ......................................................... 79. 表 2- 19. 99~103 學年國立及臺灣省私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項目指標 .... 83. 表 3- 1. 傳統集合與模糊集合之差異比較 ................................................... 96. 表 3- 2. 傳統德菲術與模糊德菲術指標建構比較分析表 ......................... 101 iii.

(10) 表 3- 3. 模糊問卷填答範例 ......................................................................... 104. 表 4- 1 焦點團體意見修改統計表 ............................................................... 109 表 4- 2 指標修正意見統計及修正回應表 ....................................................114 表 4- 3 評定尺度之模糊權重語意變數 ....................................................... 120 表 4- 4 各評鑑層面之三角模糊數 ............................................................... 120 表 4- 5 各評鑑指標之三角模糊數 ............................................................... 121 表 4- 6 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重要性排序表 ........................................... 125 表 4- 7 評鑑委員篩選後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 ................................... 127 表 4- 8 高級中學教育人員對評鑑重要性意見彙整表 ............................... 129. 政 治 大. 表 4- 9 重心法解模糊化各指標之明確值及權重 ....................................... 136. 立. 表 4- 10 隸屬度平均積分值法解模糊化各指標之明確值及權重 ............ 138. ‧ 國. 學. 表 4- 11 模糊集合反模糊化法各指標之明確值及權重 ............................. 141 表 4- 12 評鑑層面權重體系表 ..................................................................... 143. ‧. 表 4- 13 校長領導評鑑層面下的指標權重表 ............................................. 143. Nat. sit. y. 表 4- 14 行政管理評鑑層面下的指標權重表 ............................................. 144. er. io. 表 4- 15 課程教學評鑑層面下的指標權重表 ............................................. 145. n. a 表 4- 16 學務輔導評鑑層面下的指標權重表 ............................................. 145 v 表 4- 17. i l C n U h e n g c h i............................................. 環境設備評鑑層面下的指標權重表 146. 表 4- 18 社群互動評鑑層面下的指標權重表 ............................................. 146 表 4- 19 績效表現評鑑層面下的指標權重表 ............................................. 147 表 4- 20 不同方法解三角模糊數計算明確值比較表 ................................. 148 表 4- 21 不同方法解模糊化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150 表 4- 22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一覽表 ............................................. 151 表 4- 23 不同方法解模糊數積差相關摘要表 ............................................. 151 表 4- 24 德菲小組與學校人員評鑑指標重要性認知排序表 ..................... 152 表 4- 25 模糊德菲小組與學校教職員各層面重要指標認知比較表 ......... 154 表 4- 26. 德菲小組與學校人員指標排序等級相關 ................................... 155 iv.

(1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12) 圖 次 圖 1- 1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研究流程圖 .......................................... 16 圖 2- 1 評鑑歷史發展圖 ................................................................................. 35 圖 2- 2 二十二種評鑑模式取徑分類架構 ..................................................... 38 圖 2- 3 CIPP 評鑑扮演有效系統改良角色的流程 ........................................ 44 圖 2- 4 教育卓越表現標準的架構 ................................................................. 50 圖 2- 5 臺北市 98 至 101 學年度高級中學校務評鑑架構 ........................... 65 圖 2- 6 高中學校評鑑層面、指標架構 ......................................................... 72. 政 治 大. 圖 2- 7 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概念圖 ................................................................. 79. 立. 圖 2- 8 評鑑方案的概念圖 ............................................................................ 82. ‧ 國. 學. 圖 3- 1 我國高級中學評鑑指標建構研究流程圖 .......................................... 92 圖 3- 2 三角模糊數 ......................................................................................... 98. ‧. 圖 3- 3 傳統德菲術一致性範圍 ..................................................................... 99. Nat. sit. y. 圖 3- 4 明確值求法示意圖 ........................................................................... 102. er. io. 圖 4- 1 模糊德菲法隸屬函數 ........................................................................ 133. n. a 圖 4- 2 三角模糊數之隸屬度平均積分值圖 A = (a,b,c; v w)L-R .................... 134 i l C n hengchi U. vi.

(13) 第一章. 緒論. 我國即將在2014年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配套方案「高中學校 評鑑」及「高職學校評鑑」促使全國各公私立高中及高職學校評鑑工作緊 鑼密鼓地進行。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之建構,在學 校本位管理與追求公平、品質與卓越的教育革新思潮下,期能透過本研究 探討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的模式及意涵,建構我國高級中學適切之學校 評鑑指標。本章就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研究方 法與步驟及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敘述。. 第一節. 政 治 大. 立. 壹、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與動機. ‧ 國. 學. 一、 全球化競爭,教育評鑑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關鍵機制 知識經濟時代,西方先進國家為了應對全球化和國際競爭的挑戰,開. ‧. 始重新審視、關注學校及教育,紛紛提出各種教育改革計畫,例如,美國. y. Nat. 在1983年提出《危機中的國家: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A Nation at Risk: The. sit.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 Reform)教育白皮書之後,社會大眾驚覺到學童學. er. io. 習成就低落之嚴重性,紛紛要求學校負起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以確保. n. al 學校教育的品質,因而引起一連串的教育改革。自1980 i v 年代以來,在新 C. n. 公共管理思潮影響下,各國積極推行大規模公共部門改革計畫。教育作為 he i U. ngch. 公共服務部門,自然也受到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影響。一些新公共管理改革 流行的概念諸如:卓越(excellence)、效率(efficiency)、提升競爭力 (increasing competitiveness)、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等紛紛引入教育 領域,並採用許多管理策略,諸如目標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 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以及聯結產出與表現(linking performance with outputs)的評鑑方式等,冀能改善教育服務的效率與效能。追求教育 品質卓越,績效責任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以目標管理和績 效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教育評鑑運動得到深入發展。儘管各國教育改革的方 案不盡相同,但許多國家都將評鑑作為國家整體性教育改革的重要關鍵機 制,認為對教育系統整體效能進行宏觀監控和評鑑是非常必要的。 1.

(14) 二、 教育鬆綁與自主後,評鑑成為檢視學校辦學績效與品質的機制 為了因應社會變遷、提升國民知識水準以及滿足國家發展的人才需求, 近二十年來,國內各界要求教育鬆綁、教育民主化、自由化、多元化的聲 浪風起雲湧。教育鬆綁與自主後,以「學校為本位」的經營管理概念逐漸 萌芽,教育績效在一股強調自律、自主與負責的呼聲下日漸受到重視;在 教育鬆綁的同時,學校在自主後也被要求為校務的績效擔負起責任,主張 學校的發展與改進需要完善的監督機制,透過評鑑的實施,以發揮檢視的 功能(王保進,2001;林天祐,2004;張素貞,2004;游進年,2003;潘慧 玲,2003),在此情況下,使得各類評鑑之推動成為一股不可遏止的潮流。 而評鑑也逐漸引起社會大眾及教育人士的注意與關切,成為瞭解教育發展 與辦學品質的重要機制。. 立. 政 治 大. 三、 學校評鑑結果可作為實施輔導學校發展、轉型及退場之參據. ‧ 國. 學. 隨著時空環境改變,新的挑戰也接踵而至,例如:國內人口「少子女 化」的情勢嚴峻,對若干時日後各階段之學生生源及教育環境品質,勢必. ‧. 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未來高級中等教育學生數下降(見表1-1)的隱憂,使得 學校與師資供需失調;數位時代資訊科技及網路的興起,轉變了原有學習. Nat. sit. y. 的型態與知識範疇,教與學的方式有巨大改變;身處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競. er. io. 爭,教育的輸出與輸入已是無可阻擋的趨勢,學生的國際觀及強化教育的 國際競爭力,都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國人對於學校教育的需求,不僅 a. n. v i l n 在乎有沒有學校可供就讀,而是要求有「優質的學校」可以入學,「優質 Ch i U e h n c g 學校營造」正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重要配套措施之一。為了全面解決現 階段教育困境,從務實面來看,解決問題之道是提供更多優質高級中等學 校的入學機會,提供學生適性發展、潛能發揮的環境。高中職學校評鑑方. 案促進學校發展特色,教育部並針對評鑑成績欠佳或經營發生困難之學校, 實施發展輔導、轉型輔導或退場輔導,以確保「優化整體教育環境」之目 標。. 2.

(15) 表1- 1 各學度高級中等教育學生人數實際統計及預測值 單位:人. 高 級 中 等 教 育 學生數 計. 一年級. 男. 女. 男. 二年級. 女. 男. 三年級. 女. 男. 女. 100. 950 067. 492 063. 458 003 174 888 158 292 160 978 151 883. 156 198 147 828. 101. 943 484. 488 632 454 853 172 657 155 602 161 226 150 893. 154 749 148 358. 102. 910 905. 472 411. 438 493 158 302 142 818 159 169 148 328. 154 940 147 347. 103. 863 107. 447 734. 415 373 148 835 134 388 145 936 136 142. 152 963 144 843. 104. 835 980. 434 430 401 549 156 976 140 500 137 208 128 106. 140 246 132 943. 105. 821 800. 427 058. 394 742 150 486 135 714 144 713 133 933. 131 858 125 096. 106. 790 235. 410 783. 379 452 132 981 119 297 138 730 129 370. 139 072 130 785. 107. 734 887. 382 109. 352 778 126 195 112 727 122 593 113 721. 133 321 126 330. 108. 675 312. 352 315. 322 997 118 165 104 491 116 337 107 458. 117 813 111 048. 109. 643 072. ‧ 國. 學 年 度. 335 169. 307 903 114 434 103 363 108 934 99 607. 111 801 104 933. 110. 616 317. 321 454. 294 863 111 272 99 065. 104 687 97 266. 立. 政 治 大. 學. ‧. sit. y. Nat. 105 495 98 532. n. al. er. io. 資料來源:修改自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100~110 學年 度),教育部統計處(2011)。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0highstudent.pdf. 貳、 研究動機. Ch. engchi. i n U. v. 一、延長國民基本教育年限,社會對提升教育品質的要求殷切 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人才是國家建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 的基礎。而人才的培育,需要長期持續地教育和訓練。根據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UNESCO)的統計,目前全世界實施10年以上國民基本教育的國家 計有40餘國,許多非先進國家開始注意到國民基本教育與國家競爭力的關 聯。我國在過去四十年來所創造的經濟奇蹟,教育的貢獻是最具關鍵性的 影響因素之一。 近年來,民間教改團體,紛紛將延伸國民基本教育年限,作為教育改 革的訴求重點。根據聯合國教文組織的資料統計(表1-2)顯示,目前各先進 3.

(16) 國家中,以荷蘭13年的國民義務教育年限為最長的國家。世界各國大多有 適度延長國民教育年限的趨勢,雖然我國的義務教育年限僅為世界主要國 家的最低年限,但在教育的推行上,決不能僅重視形式上「量」的多寡, 而忽略「質」的優劣。從我國學生參加2007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 勢調查(TIMSS)報告成績統計(表1-3)及200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ent [OECD])主導的國 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15 歲 學生測驗成績統計(表1-4)顯示,我國完成基本教育之學生表現已超越許多 先進國家的學生表現。然,就我國學生參加2009年PISA測驗報告:在閱讀 素養方面,臺灣學生平均數為495分(排名23),與2006年的496分(排名16). 治 政 大 (排名1);在科學素養方面,臺灣學生平均數為520(排名12),比2006年退步 立 12分(排名4),名次的下滑也同樣值得注意。. 相近;在數學素養方面,臺灣學生平均數為543(排名5),比2006年退步6分. ‧ 國. 學. 受到數位化環境的普及,資訊傳播迅速且公開的影響,不僅教育工作 人員思想觀念快速轉變,社會大眾對教育事務的參與也更加積極。在「學. ‧. 校本位管理」的思潮下,教育行政機關將與學校相關之事務授權學校自主. y. Nat. 作決定。如何確保教育品質便成了學校經營的重要課題。為確保教育品質,. sit. 建立一套評鑑機制來對學校辦學績效與教育品質進行檢驗刻不容緩。我國. er. io. 值此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際,不僅強調教育機會均等及基本教. n. al 育年限的延長,為了確保教育品質,更應重視學生具有更優質學習效果, iv C. n. hen hi U 符應國家經建發展的需求,以因應廿一世紀的國際競爭。基於此,教育機 gc. 會均等強調的並非是資源提供的相等,而是教育品質的均等。如何建立客. 觀公平的高中學校評鑑指標,提供學生、家長對學校辦學績效與特色的資 訊,做為學習品質導向的學校選擇參考,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表 1- 2 UNESCO 會員國國民義務教育基本年限 國家. 基本年限. 國家. 基本年限. 國家. 基本年限. 加拿大. 10. 美國. 10. 中國大陸. 9. 以色列. 11. 日本. 9. 南韓. 9. (續下頁) 4.

(17) 國家. 基本年限. 國家. 基本年限. 國家. 基本年限. 比利時. 12. 丹麥. 9. 法國. 10. 芬蘭. 10. 德國. 12. 匈牙利. 10. 紐西蘭. 10. 荷蘭. 13. 挪威. 9. 俄羅斯. 9. 西班牙. 10. 瑞典. 9. 瑞士. 9. 英國. 11. 澳大利亞. 10. 資料來源:UNESCO(1998). 表 1- 3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2007)調查報告成績統計 國二科學 排名. 政 治 大 國二數學. 平均. 標準. 分數. 誤. 立. 平均. 標準. 平均. 標準. 分數. 誤. 分數. 誤. Mean. 小四數學 平均 標準 分數. Mean. 誤. Mean. 567. (4.4) 中華民國. 598. (4.5). 新加坡. 587. (4.1). 香港. 607. (3.6). 2. 中華民國. 561. (3.7) 南韓. 597. (2.7). 中華民國. 557. (2.0). 新加坡. 599. (3.7). 3. 日本. 554. (1.9) 新加坡. 593. (3.8). 香港. 554. ‧. (3.5). 中華民國. 576. (1.7). 4. 南韓. 553. (2.0) 香港. 572. (5.8). 日本. 548. (2.1). 日本. 568. (2.1). 5. 英格蘭. 542. (4.5) 日本. 570. (2.4). 俄羅斯. 546. (4.8). 哈薩克. 549. (7.1). 6. 匈牙利. 539. (2.9) 匈牙利. 517. (3.5). 拉脫維亞. er. 學. 新加坡. 542. (2.3). 俄羅斯. 544. (4.9). 7. 捷克. 539. (1.9) 英格蘭. 513. (4.8). 英格蘭. 542. v. (2.9). 英格蘭. 541. (2.9). 8. 斯洛維尼亞. 538. (2.2). 539. (2.7). 拉脫維亞. 537. (2.3). 9. 香港. 530. (4.9) 美國. 508. (2.8). 匈牙利. 536. (3.3). 荷蘭. 535. (2.1). 10 俄羅斯. 530. (3.9) 立陶宛. 506. (2.3). 義大利. 535. (3.2). 立陶宛. 530. (2.4). 11 美國. 520. (2.9) 捷克. 504. (2.4). 哈薩克. 533. (5.6). 美國. 529. (2.4). 12 立陶宛. 519. (2.5) 斯洛維尼亞. 501. (2.1). 德國. 528. (2.4). 德國. 525. (2.3). 13 澳大利亞. 515. (3.6) 亞美尼亞. 499. (3.5). 澳大利亞. 527. (3.3). 丹麥. 523. (2.4). 14 瑞典. 511. (2.6) 澳大利亞. 496. (3.9). 斯洛伐克. 526. (4.8). 澳大利亞. 516. (3.5). 15 蘇格蘭. 496. (3.4) 瑞典. 491. (2.3). 奧地利. 526. (2.5). 匈牙利. 510. (3.5). 16 義大利. 495. (2.8) 馬爾他. 488. (1.2). 瑞典. 525. (2.9). 義大利. 507. (3.1). 17 亞美尼亞. 488. (5.8) 蘇格蘭. 487. (3.7). 荷蘭. 523. (2.6). 奧地利. 505. (2.0). n. al. C h512 (4.1) 美國 俄羅斯 engchi. i n U. sit. y. Nat. 1. io. ‧ 國. Mean. 小四科學. (續下頁) 5.

(18) 國二科學 排名. 國二數學. 小四科學. 小四數學. 平均 標準誤. 平均. 標準. 平均. 標準. 平均. 標準. 分數. 分數. 誤. 分數. 誤. 分數. 誤. Mean. Mean. Mean. Mean. 18 挪威. 487. (2.2). 塞爾維亞. 486. (3.3). 斯洛維尼亞. 518. (1.9). 瑞典. 503. (2.5). 19 烏克蘭. 485. (3.5). 義大利. 480. (3.0). 丹麥. 517. (2.9). 斯洛維尼亞. 502. (1.8). 20 約旦. 482. (4.0). 馬來西亞. 474. (5.0). 捷克. 515. (3.1). 亞美尼亞. 500. (4.3). 說明:TIMSS 2007全球有44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小四學生調查,57個國家及地區參加國二 學生調查,本表僅列各類 排名前20名。 資料來源: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EA)2008年12月10日公布。. 表 1- 4. 政 治 大 Reading, Math and Science Scores of 15-Year-Olds on the PISA 2009 年 立. PISA(2009)15 歲學生測驗成績統計. 數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1. 上海. 2. 韓國. 3. 芬蘭. ‧ 國. 閱讀. 4. 香港. 5. 新加坡. 6. 加拿大. 7. 539. 79. 新加坡. 562. 536. 86. 香港. 533. 84. 526. 自然科學 平均數 標準差. 上海. 575. 82. 104. 芬蘭. 554. 89. 555. 95. 香港. 549. 87. 韓國. 546. 89. 新加坡. 542. 104. 97. 臺灣. 543. 105. 日本. 539. 100. 524. 90. 芬蘭. 541. 82. 韓國. 538. 82. 紐西蘭. 521. 列支敦斯登. 536. 88. 532. 87. 8. 日本. 520. a103 l. 529. 90. 9. 澳洲. 515. 愛沙尼亞. 528. 84. 10. 荷蘭. 508. 89. 加拿大. 527. 88. 澳洲. 527. 102. 11. 比利時. 506. 102. 荷蘭. 526. 89. 荷蘭. 522. 96. 12. 挪威. 503. 91. 澳門. 525. 85. 臺灣. 520. 87. 13. 愛沙尼亞. 501. 83. 紐西蘭. 519. 96. 德國. 520. 101. 14. 瑞士. 501. 93. 比利時. 515. 104. 列支敦斯登. 520. 87. 15. 波蘭. 500. 89. 澳洲. 514. 94. 瑞士. 517. 96. 16. 冰島. 500. 96. 德國. 513. 98. 英國. 514. 99. 17. 美國. 500. 97. 愛沙尼亞. 512. 81. 斯洛維尼亞. 512. 94. 18. 列支敦斯登. 499. 83. 冰島. 507. 91. 澳門. 511. 76. 19. 瑞典. 497. 99. 丹麥. 503. 87. 波蘭. 508. 87. 20. 德國. 497. 95. 斯洛維尼亞. 501. 95. 愛爾蘭. 508. 97. io. n. v 99 n i 加拿大. 534 C瑞士 U 94 h 99 日本e n g c h 529i. 100. y. 103. sit. 600. er. 上海. ‧. 80. Nat. 556. 學. 排名. 紐西蘭. (續下頁) 6.

(19) 排名. 閱讀. 數學. 自然科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21. 愛爾蘭. 496. 95. 挪威. 498. 85. 比利時. 507. 105. 22. 法國. 496. 106. 法國. 497. 101. 匈牙利. 503. 86. 23. 臺灣. 495. 86. 斯洛伐克. 497. 96. 美國. 502. 98. 24. 丹麥. 495. 84. 奧地利. 496. 96. 捷克. 500. 97. 25. 英國. 494. 95. 波蘭. 495. 88. 挪威. 500. 90. 26. 匈牙利. 494. 90. 瑞典. 494. 94. 丹麥. 499. 92. 27. 葡萄牙. 489. 87. 捷克. 493. 93. 法國. 498. 103. 28. 澳門. 487. 76. 英國. 492. 87. 冰島. 496. 95. 29. 義大利. 486. 96. 匈牙利. 490. 92. 瑞典. 495. 100. 30. 拉脫維亞. 484. 80. 盧森堡. 489. 98. 奧地利. 494. 103. 493. 93. 501. 94. OECD 平均. 政 治 大 496. 92. 說明: 1.PISA 每 3 年舉行 1 次,本表僅列各類評量排名前 30 名。. 立. 2.臺灣 PISA 2006 閱讀分數 496、排名 16;數學分數 549、排名 1;科學分數 532、排名 4。 資料來源: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2010 年 12 月公布。. ‧ 國. 學. 網址:http://www.oecd.org/document/61/0,3343,en_32252351_46584327_46567613_1_1_1_1,00.html. 二、探討學校評鑑的模式,訂定客觀適切的高中學校評鑑指標. ‧. 近年來受到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衝擊、產業結構轉變與人力需求的更. sit. y. Nat. 迭、逐年下降的國民出生率與教育改革等內外在因素的衝擊(趙志揚, 2004),國際間教育發展的思潮,自 198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為提升教. io. a. er. 育績效,紛紛利用教育指標來監控與評估教育發展,希望藉由教育指標來. n. v l 瞭解教育狀況,教育指標實具有評鑑教育現象的功能(吳清山, 2002; ni Johnstone,. 1981;Oakes,. Ch. U. i e n g c h1990)。我國於 1986;Odden, 2003 年全國教育. 發展會議將「促進高等教育品質及效能,提升國際競爭力」納入中心議題 之ㄧ,並於 2005 年成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辦理高 等教育評鑑工作相關事宜。其次,隨著教育評鑑工作向下延伸,教育部自 2006 年起,開始試辦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鼓勵 教師透過自我評鑑及同儕輔導,提升教學品質增進教學效能。由此可知,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注重教育評鑑指標的建構,為因應全球化的趨勢,我 國應積極建構學校評鑑指標。 目前國內高級中等學校評鑑的設計與實施並無專門的機構負責,主要 是由教育主管機構視實際需要,委託學術機構邀集專家學者與各級學校教 師代表,進行評鑑的研究設計;評鑑的實施則由教育行政單位負責,因此, 7.

(20) 對於評鑑目的的正確性、評鑑指標的適切性、評鑑人員的專業性、評鑑過 程的公平性、評鑑結果的可信度等,社會大眾與教育工作者都極為關注, 故建立更周延完善的評鑑機制,實為追求均等優質的教育品質刻不容緩的 重要議題。 學校是提供教育服務的組織,所面對的經營壓力比企業界低。然而, 近年來由於出生率下降,學生受教品質的要求,家長教育選擇權日益受到 重視;教育資源不足的影響,社會大眾對教育改革的期盼殷切。此趨勢顯 示一向被視為受保護的、沒有風險的學校組織,隨著時代變遷,政策環境 的改變,也須開始面對教育市場中的競爭。因此,處於教育市場開放、少 子女化的衝擊下,學校能否吸引學生和家長的信賴認同,是學校經營必須. 治 政 大 發展的積極功能。學校評鑑與績效責任和校務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目前 立 各級教育行政機關都把學校評鑑實施,列為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吳清山, 重視的課題。學校評鑑其功能除具有檢視學校辦學績效外,亦有促進校務. ‧ 國. 學. 2003) 。在教育績效責任思潮和國內教育品質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下,學 校評鑑成為學校必須面對的課題。評鑑如同一面鏡子,尤其具有比較作用. ‧. 的學校評鑑,可使辦學者知己知彼,力爭上游。對學校而言,要突破經營. y. Nat. 困境,發展學校特色優勢,必須以學校評鑑的過程與結果為導航,才能在. er. io. sit. 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立於不敗之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建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品質的衡量指標,提升學校教育品質 a. n. v i l n 自1980 年代起,世界主要先進國家或國際組織即積極投入在教育指 Ch i U e h n c g 標的研究上,例如,美國在1983年提出《危機中的國家:教育改革的迫切 需要》(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 Reform)教育白皮書之 後,社會大眾驚覺到學童學習成就低落之嚴重性,紛紛要求學校負起績效 責任(accountability),以確保學校教育的品質,因而引起一連串的教育改革, 並以卓越(excellence)、品質(quality)、效率(efficiency)與平等(equality)為追 求的目標(吳清山,2001;鄭友超,1993;Ginsberg & Berry, 1998),強 調監控教育品質與教育績效,積極從事教育指標研究;接著,柯林頓總統 於1994年提出「目標2000:美國教育法案」 (Goal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 加深聯邦政府對中小學教育之影響力,帶動全國進行中小學教育改革;其 後布希總統於2001年宣布並簽署「不讓孩子落後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將改革重點聚焦在強調績效責任、改善教育不利學校、實施 8.

(21) 全國評量測驗、擴大家長選擇權、提升教師品質等;繼任的歐巴馬總統於 2010年提出改革藍圖:中小學教育重新授權法案(A Blueprint for Reform : 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強調有 效的教學及領導、公平和機會、提高標準並獎勵卓越、推動創新、並提供 學生在大學及職業生涯成功所需的基本教育。 再以英國實施的教育政策來看,英政府為提升教育品質,於1997年提 出名為「追求卓越的學校教育」 (Excellence in Schools)的教育白皮書,揭 櫫追求學校卓越的信念,強調教育是政府施政的核心議題,期望透過可比 較性、可信賴性及具相當效度的指標,分析診斷學校教育,實施中小學學 校教育改革;又在2001 年出版「迎向成功的學校」 (School Achieving. 治 政 大 ,該方案之內容主要係 頒布成為「2001 年教育方案」 (Education Act 2001) 立 擴展14-19 歲青少年的教育機會並提升其教育標準(吳慧子、張鈿富、吳 Success)教育革新政策白皮書,並於同年向國會提出報告,後由皇室正式. ‧ 國. 學. 舒靜,2007;張明輝,2002) ;最近又將將原有的教育與技術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更名為「兒童、學校與家庭部」 (Department for. ‧.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DCSF) ,並於2009年公布名為《你的孩子、. y. Nat. 你的學校、我們的未來:建構二十一世紀的學校體系》的教育白皮書(DCSF,. sit. 2009) 。白皮書揭示英國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方針,確保對學生的高度激勵,. er. io. 並且提供機會讓每一位學生可以在學校或者未來的成年生活有最佳的表. n. al 現。為了達此目標,白皮書總綱列出如下:第一,每位學生就讀的學校必 iv C. n. hen hi U 須教導學生端正行為、守規矩、有秩序、與安全;第二,學校應該提供學 gc. 生廣泛、均衡、有彈性的課程以及適應學習和生活的必要技巧;第三,學 校傳授的知識必須符合學生的需求,並且教育人員應定期檢視學生的學習 成就,同時可以早期發現學生的額外需求並加以輔導;第四,每位學生在 學校都可以參與運動和文化活動;第五,學校增進學生的健康與福祉,學 生有機會表達觀點和意見。 另外,歐盟(EUROSTAT)於2000年出版「歐盟學校教育品質報告—. 十六項品質指標」(European Report on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Sixteen Quality Indicators),揭示成就水準(包含數學、閱讀、科學、資 訊與通訊科技、外語、學習能力、公民七項)、教育階段的完成與轉換(包 括輟學率、高中教育完成情形、高等教育的參與三項)、對學校教育的監 9.

(22) 督(包括學校教育的評鑑與輔導、家長的參與二項)及教育資源與結構(包 括教師的教育和訓練、學前教育入學率、學校電腦擁有率、每位學生的教 育經費四項)等四大類十六項指標項目,其目的在喚起歐盟各國注重以知 識為基礎的經濟策略,進而研擬改進學校教學品質的對策,提升教育效 果。 從歐盟各國教育發展的思潮和美、英兩國教育改革趨勢內涵來看,不 難看出「均等」且「優質」的教育已成為各國教育改革重要的目標。因此, 學校提升教育品質乃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重要課題與趨勢(Tedddlie & Reynolds, 1990;Topping & Sanders, 2000)。在各國以及教育專家學者均紛 紛投入教育指標建構、追求「均等且優質」的教育品質同時,如何應用學. 治 政 大 指標,藉以具體掌握高級中等學校的辦學績效,實有探究之必要與價值, 立 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四、研究者參與高中學校評鑑的體驗. 學. ‧ 國. 校評鑑的制度與功能,來建構一套有關我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品質的衡量. ‧. 研究者在高級中學長期兼任行政工作,面對少子化現象學生來源銳減、 教育經費的校際競爭、校園民主化下教師與家長組織的校務參與、國際化. Nat. sit. y. 教育潮流下學校特色的經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推動…等,皆使校. er. io. 務經營的難度不斷提高。因此,研究者常思索要如何強化學校有限的資源, 達成學校願景和教育目標,是整體校務經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a. n. v i l n 基於上述的體認,就學校而言,透過願景的形塑、目標的擬定及策略 Ch i U e h n c g 運用,凝聚全校成員的共識與力量來加以落實,當學校願景達成時,學校 的教學效能與整體競爭力亦會提升。為達成學校願景和學校教育目標,學 校須建立目標導向之內部檢核及外部諮詢的機制,研究者服務之學校先後 在 2004、2006 與 2012 年接受教育部高級中學學校評鑑,從三次實際參與 學校評鑑的經驗,釐清評鑑理念,兼重評鑑歷程和結果,據以瞭解學校行 政及教學之現況與缺失,透過不斷回饋與改進,確保教育品質。所謂「學 而後知不足,行而後知困」,有實務經驗的「知其然」後,更激發追求「知 其所以然」的研究動機,這是本研究動機之四。. 10.

(2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 研究目的 基於前一節研究動機的分析與研究者的實務經驗體認,本研究預期達 成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學校評鑑之相關理論與研究,藉以作為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參考 依據。 二、研擬具體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項目。 三、建立適切的學校評鑑指標系統,作為未來高級中學學校評鑑的參考。 貳、 研究問題. 政 治 大 一、學校評鑑之模式與分類為何? 立. 依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探討之問題如下:. ‧ 國. 三、我國高級中學適切的學校評鑑指標系統為何?. 學. 二、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項目為何?.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1. i n U. v.

(2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研究主題之相關名詞更為明確,清楚掌握其重要概念,本研究 分別就高級中學、評鑑指標、學校評鑑、學校評鑑指標等重要名詞,說明 其意義如下: 一、高級中學 我國高級中學法第一條明訂「高級中學以陶冶青年身心,培養健全公 民,奠定研究學術或學習專門知能之預備」為宗旨,依其設立之主體為中 央政府、直轄市政府、縣(市)立政府或私人,分別為國立、直轄市立、 縣(市)立或私立高級中學。本研究之高級中學係指公(國、縣、市)立高. 政 治 大. 級中等學校,不包括私立高級中學。. 立. 二、評鑑指標. ‧ 國. 學. 本研究定義之評鑑指標之意義為: 「評鑑指標是一個資訊的蒐集項目, 並對於組織系統有間隔性的追蹤,提供組織系統之表現與健康情形的統計. sit. y. Nat. 三、學校評鑑. ‧. 量,亦反映組織系統中的重要層面,且能指出其發展的趨勢。」. er. io. 關於「學校評鑑」的用語,多有紛歧,國外如美國、英國多以學校評 鑑(school evaluation)、整體學校評鑑(whole-school evaluation)或學校. n. al. iv. n 本位評鑑稱之,國內則有稱之為「學校評鑑」 ,亦有稱之為「校務評鑑」, C hengchi U. 其間並未嚴格的區分(湯志民,2005)。潘慧玲(2003)認為國內把「教 育評鑑」窄化為「學校評鑑」,而把「學校評鑑」再窄化為「校務評鑑」。 郭昭佑(2002)指出學校評鑑可分為學校校務評鑑和學校效能評鑑。前者 在評鑑學校各行政處室的工作表現;後者以學生學習表現、教學品質、環 境規劃、校長領導、家長參與、教師工作滿足、課程安排、學校組織氣氛、 溝通協調、組織產能、學校發展、學校適應力與彈性為評鑑對象。可見在 學校評鑑或校務評鑑雖然意義有別,但在國內二者通用。國內各縣市所辦 理之國民中小學評鑑多以「校務評鑑」稱之,高級中等學校評鑑則以「學 校評鑑」稱之,本研究所稱之「學校評鑑」即「校務評鑑」,在引用專家 學者之論述時仍以「學校評鑑」取代「校務評鑑」。 本研究之學校評鑑係指高級中學的學校評鑑,並界定學校評鑑為「依 12.

(25) 據擬定客觀的指標及檢核方式,以系統的方法蒐集和分析學校各種資料, 並透過受評學校內部自我評鑑與外部學者專家的訪視,以對其作價值判斷, 從而協助學校持續改進及謀求教育健全發展的歷程。」 四、學校評鑑指標 本研究之學校評鑑指標主要在反映學校校務整體表現情形,在指標系 統架構上,將學校評鑑指標區分為「層面-指標-指標內涵說明」三層級 之指標系統架構,架構出7層面、50個項目及98個指標內涵說明(如附錄 五)。.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26)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主要可分為確立問題與規劃研究、蒐集文獻、文件分析 與探討、編擬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問卷初稿、形成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 標正式問卷、蒐集與統整統計資料、提出結論與建議等階段(如圖1-1), 並簡述各階段之要點如下: 一、確定研究範圍與目的 研究者透過廣泛的文獻閱讀,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確定研究的主題 與範園,並擬定研究大綱。 二、蒐集文獻.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之內涵及適切性,故藉由. ‧ 國. 學. 期刊、研究論文、書籍、報紙、官方文件、專案報告、網路資料等方式, 來進行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的蒐集。. ‧. 三、文件分析. y. Nat. sit.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分別蒐集國內外有關優質學校、精緻教育、卓. er. io. 越教育、全面品質管理、績效責任、學校評鑑以及國內高級中學學校評鑑. n. 指標建構研究之相關文獻,經由詳細閱讀以及分析、歸納之後,作為本研 a v. l. Ch 究的理論基礎以及設計研究工具的依據。. engchi. i n U. 四、編擬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問卷初稿 依據文件分析探討高級中學評鑑內涵與指標以及與主管高級中學教育 行政人員及實務工作者討論的結果,歸納選取本研究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 標初稿。 五、形成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正式問卷 為確保本研究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之信度與效度,邀請國立高級中 學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及職員等利害關係人組成焦點團體,進行焦點 團體座談,針對本研究指標進行修訂,作為對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依據, 發展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適切性暨重要性問卷。 14.

(27) 六、蒐集與統整統計資料 德菲小組專家所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與分類,並予以適當的編碼管理, 進行分析、統計。將專家問卷調查結果進行資料處理,並以三角模糊數來 解決專家學者意見之整合問題,選擇出高級中學學校評鑑之重要指標,進 一步計算各評鑑指標及層面所佔的相對權重。 七、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者綜合模糊德菲術、焦點座談的結果,作成本研究的結論,並據 以提出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5. i n U. v.

(28) 確定研究主題. 文件分析. 校務評鑑模式. 教育評鑑指標. 全面品質管理. 績效責任理論. 評鑑指標問卷初稿.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編擬高級中學學校 調查初稿. 焦點團體座談. ‧. n. al. y er. io. sit. Nat. 形成高級中學學校 評鑑指標正式問卷. Ch. e資料分析 ngchi. i n U. v. 結論與建議. 圖 1- 1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研究流程圖. 16. 模糊德菲術.

(2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說明本研究研究範圍與限制。由於學校評鑑的範圍相當廣泛, 受限於個人時間及資源,因而無法論及所有相關領域。以下先界定研究範 圍,並進一步說明主要研究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依據研究設計,在文獻蒐集、研究對象以及研究內容上所界定 之範圍如下: 一、文獻蒐集. 政 治 大.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分別蒐集國內外期刊、研究論文、書籍、報紙、. 立. 官方文件、專案報告、網路資料等方式,所蒐集相關文獻的範圍主要為:. ‧ 國. 學. (一)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評鑑指標、卓越教育、全面品質管理 及績效責任理論相關研究的文獻。(二)有關我國各級學校學校評鑑現況與. y. io. sit. (一) 學校部分. Nat. 二、研究對象. ‧. 問題等相關研究文獻。(三)有關指標系統分析的理論與相關研究文獻。. n. 中學及高級職業學校。a l. er. 本研究所稱高級中學係指公(國、縣、市)立高級中學,未含私立高級. (二) 問卷調查部分.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所建構之高級中學評鑑指標,其內涵為能兼具專家、學校人員 與家長的觀點。是以所界定的意見徵詢對象除了具有高級中學學校評鑑經 驗之專家學者外,高級中學之學校校長、行政人員、教師與家長代表亦為 本研究之主要問卷調查對象。 三、學校評鑑指標的內容 本研究所要發展之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係為評鑑高級中學整 體運作之績效表現,兼具績效責任、改進及啟發等功能,意即兼具形成性 評鑑與總結性評鑑之目的,因此,評鑑指標之建構內涵含蓋了學校教育整 體表現之七個層面所有相關項目。 17.

(30)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模糊德菲術問卷調查以及焦點團體座談等研究 方法,針對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建構的探討,在研究架構上雖力求完整, 但仍難免受限於若干主、客觀因素,導致各種研究限制之發生,茲分別說 明如次: 一、在文獻蒐集方面 由於國內直接論及高中學校評鑑的相關文獻資料極為有限,因而本研 究文獻之蒐集,乃擴及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高等教育校務評鑑以及其他 有教育品質等相關理論陳述,或難以避免資料援引適切性之顧慮。至於國. 政 治 大 質及學校績效責任探討。形成本研究的限制之一。 立. 外文獻對高級中學學校層級整體學校評鑑並未有深入說明,僅針對教育品. ‧ 國. 學.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模糊德菲術、焦點團體座談等方法進行探究,企圖瞭解高級. ‧. 中學學校評鑑指標與學校教育實際表現情況。但模糊德菲術及焦點團體座 談基本內涵仍為主觀認知的一種,因而在研究結果的分析及解釋上難免有. y. Nat. er. io. a. n. 三、結果推論的限制. sit. 誤差存在,此等研究方法上之缺漏,係本研究的限制之二。. v. l C 本研究限定以公立高級中學為範圍,由於各層級學校組織的特性不同, ni. U. h. engchi 故難以推論至其他層級的學校;且因不包括私立高級中學,亦不包括高級 職業學校,亦難以推論至該類型學校,此乃本研究的限制之三。. 四、評鑑指標建構完成,未進一步做實證,本研究僅在建構評鑑系統之項 目、指標及權重,並不包括指標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欲有效 應用本研究之評鑑指標,有待進一步做後續研究。. 18.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我國高中學校評鑑指標與指標系統建構之相關文獻,藉 以探討研究問題並做為研究的理論基礎。首先,就學校評鑑的意涵及模式 加以論述,分析各模式的觀點;其次,論述高中學校評鑑指標系統相關研 究,歸納分析學校評鑑指標之內涵,作為指標建立指引之依據,最後探討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現況,做為模糊德菲術問卷初稿之參考。. 第一節. 學校評鑑的意涵與模式. 教育之所以能不斷發展,計畫、執行和評鑑,三者缺一不可,透過有. 治 政 大 評鑑遂成為教育永續發展的重要機制和動力。學校評鑑又稱校務評鑑,本 立 節在引用專家學者之論述時仍以「學校評鑑」取代「校務評鑑」 。本節主 效的評鑑,了解教育缺失、尋求改進策略方案,進而提升教育品質。因此,. ‧ 國. 學. 要針對學校評鑑之意涵與模式加以探究分析,探討學校評鑑的目的、內容、 實施方式與步驟等相關議題加以探究,以瞭解學校評鑑的理論基礎、相關. ‧. 問題及改進途徑。. Nat. io. sit. y. 壹、學校評鑑的意涵. er. 「學校評鑑」是教育評鑑的一種,包含「校務」與「評鑑」兩個概念,. n. al 以下就「評鑑」與「學校評鑑」的定義分別探究: iv Ch. 一、 評鑑的定義. n U engchi. 評鑑一詞源於中國,禮記學記篇曾記載:「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 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 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由此可知評鑑 在我國教育中早就佔有重要地位(湯志民,2003)。就英文“evaluate”一 詞係由詞幹“value”加上詞首“e”和動詞性詞尾“ate”組成,其中 “valu”代表價值,詞頭“e”的意義等同於“out”,即引出之意,故評鑑 意即引出和闡發價值與判斷,其內涵與價值的概念密切相關(霍力岩, 2000) 。謝文全(2003)亦認為評鑑(evaluate)一詞代表一種價值判斷的 動態過程,在教育行政領域上,則使用「評價」 、 「考核」或「評鑑」。 19.

(32) Stufflebeam與Shinkfield(1985)在《系統的評鑑》 (Systematic Evaluation) 一書中即對評鑑定義為:「評鑑是一種規劃、收集並提供描述性與判斷性 資訊的過程,這些資訊包括評鑑客體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之績效與 價值,以利決策,滿足效能需要,並增加對評鑑客體的瞭解」。由於不同 學者所處評鑑發展歷史背景、評鑑取向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看法。學者們 或從本質、目的、功能、方法等方面,或以獨立或以合併兩個以上的向度 來定義評鑑,雖提出甚多看法,但終究沒有一項定義能獲得評鑑領域學者 的一致認同(曾淑惠,2002)。為瞭解各學者對評鑑所下的定義,列舉數 端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彙整如表2-1: 表 2- 1. 政 治 大. 國內外學者關於評鑑的定義彙整表. 立. 江文雄(1999). 評鑑就是評審鑑定,是一種經瞭解、評績效、尋得 失、找原因、尋改進,再出發的循環歷程. 吳清山(2004). 評鑑是依據適當的標準,對某事項進行審慎、系統 化的蒐集資料,分析和報告之價值判斷,透過價值 層面與事實層面的比較,量定事務的利弊得失和原 因,以獲取做決定的有用資訊,並提供改進的歷程。. ‧. ‧ 國. 評鑑的定義. 學. 學者. sit. er. n. 張春興(1989). 評鑑是指系統化收集資料,並將蒐集到的資料加以 al 分析、評估作為判斷績效,或作為持續改進的依據。 v i n Ch 認為評鑑有三種:1.評鑑即測驗,評鑑即是測驗分 engchi U 數結果的呈現,兩者並無太大的差別。2.評鑑是目 標與表現結果的比較過程。3.評鑑是專業的判斷。 評鑑泛指對某種事物的價值予以評定的歷程,是在 某種有計畫的活動實施之後,按照預定目標檢核得 失的歷程。. io. 秦夢群(1997). y. Nat 林天祐(2002). 張鈿富 (2001). 評鑑是確立目標,搜集及解釋有關之資料,並據以 作為決策之過程。. 張德銳(1997). 評鑑是對受評鑑者做價值的判斷和決定的歷程,其 步驟為依據評鑑標準,收集相關事實,以瞭解受評 對象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目的在於協助受評對象 改進缺失或作為行政決定之依據。. 郭昭佑(2000). 評鑑乃透過評鑑者、被評鑑者及有關人員,彼此間 20. (續下頁).

(33) 學者. 評鑑的定義 的交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有意義行為歷程。 評鑑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對客體滿足主體需 要程度的判斷。. 陳玉琨(2004). 評鑑係針對某一對象或方案,採系統化探究方法, 蒐集、解釋、報告和運用相關資料,進而判斷其內 在品質和效用價值,以增進評鑑之委託者、方案發 展者和利害相關人士理解和做決定之過程。 評鑑是對事務加以審慎的評析,以量定其得失及原 因,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的過程。. 黃嘉雄(2004). 謝文全(2003). Alkin(1990). 評鑑涉及系統化地蒐集、分析及報告一些可以用來 改變態度或改進方案運作資料的活動,其中系統化 指評鑑需經過規劃。 評鑑是一個蒐集與分析資訊的系統化過程,以決定 目標是否達成或目標達成的程度。 評鑑是應用系統化研究方法以評估方案的設計、實 施與效益。. 立. Chelimsky(1985). ‧. 評鑑是一個持續的探究過程,探究有關社會、經濟、 環境條件與方案內部發展環境的過程,探究有關方 案如何設計、方案傳遞給觀眾的意圖等問題,探究 有關方案欲產生成果的相關問題。. Stufflebeam(1973). sit. er. 評鑑是依據適當的標準來決定事物的程度或價值。. al. iv. n. McLauaglin(1990). io. House(1993). y. Nat. Douglah(1998). 學. ‧ 國. Boulmetis 和 Dutwin(2000). 政 治 大. n 評鑑是提供決策者有關於方案運作或效能的可信、 Ch U engchi 有效、相關且有用的資訊。 評鑑是為了判斷可用的決策所做的描述、獲取及提 供有用資訊的過程。. Stufflebeam(2003). 評鑑是某一對象之目標、設計、執行和成果的優點、 價值的描述性、判斷性資訊的陳述、獲得、提供和 應用的歷程,以作為改進決策之指引,提供績效責 任報告,制度化通報和傳布決定,以更瞭解所參與 的現象。. Stufflebeam 和 Shinknfield(1985). 評鑑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評鑑是一 種規劃、收集並提供描述性與判斷性資訊的過程, 這些資訊包括評鑑客體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 之績效與價值,以利決策,滿足效能需要,並增加 21. (續下頁).

(34) 學者. 評鑑的定義 對評鑑客體的瞭解。 評鑑是獲得資訊進而形成判斷,並據以作決定的過 程。. Tenbrink(1974). Worthen, Sanders 和 評鑑是包含定義、說明、可辨證的參考準則等,以 Fitzpatrick(1997) 決定受評對象的價值、品質、有效性或重要性。 Worthen 和 Sanders(1987). 評鑑是決定某件事情的價值。. 資料來源:修改自吳清山、王湘栗(2004) 。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 29,1-26。. 根據表2-1,研究者認為可將評鑑界定為:依據適當的標準,對受評對. 政 治 大. 象進行審慎、系統化的蒐集資料、分析和報告,經由組織成員內省及專家 透過價值層面與事實層面的比較,量定受評對象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之價. 立. 值判斷,以協助受評對象改進缺失或作為行政決定的依據。. ‧ 國. 學. 二、 學校評鑑的意義. ‧. 在教育上,通常把evaluation 譯為「評鑑」或「評價」 ,評鑑的主要功 能就是提供有用的資訊給決策者。 「教育評鑑」與」 「學校評鑑」在資訊提. io. er. 「學校評鑑」也可以說是「教育評鑑」的一種。. sit. y. Nat. 供的功能上是一致的。但「教育評鑑」意義較廣, 「學校評鑑」範圍較小, 關於「學校評鑑」的用語,多有紛歧,國外如美國、英國多以學校評. n. a. v. l C 鑑(school evaluation) 、整體學校評鑑(whole-school n i evaluation)或學校本. U. h. i e n g c h,亦有稱之為「校務評鑑」 位評鑑稱之,國內則有稱之為「學校評鑑」 ,其 間並未嚴格的區分(湯志民,2005),本研究「高級中學學校評鑑」係指. 教育部所頒布針對高級中等學校整體校務工作所做的評鑑,過去亦有許多 學者在不同的年代,從不同面向與思維定義學校評鑑,豐實了學校評鑑的 意義與內涵,茲列舉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如表2-2: 表 2- 2 國內外學者關於學校評鑑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王保進(2001). 定義. 學校評鑑是在確認教育品質之內涵下,決定評鑑之 內容,並擬定客觀之標準,利用自我評鑑及專家訪 視之方式,以瞭解學校經營品質之實況,從而達成 22. (續下頁).

(35) 學者. 定義. 吳清山(1992) 吳清山和林天祐 (2002). 林東征(2008). 秦夢群(2006). 立. 政 治 大. 學. ‧. n. er. io. sit. y. Nat. 鄭崇趁(2006). ‧ 國. 郭昭佑(2006) 湯志民(2002). 教育品質的績效責任或持續改善之目的。 學校評鑑乃是透過有系統的方法來蒐集、分析和解 釋學校各種資料,並進行價值判斷,以作為將來改 進教育缺失,謀求教育健全發展的歷程。 學校評鑑係指運用系統化蒐集學校計畫、執行與結 果等相關的資料,並加以客觀的分析與描述,以行 為判斷學校績效或協助學校持續改進的過程。 以系統的方法收集或提供資訊,以評估既定教育目 的達成的程度及其價值判斷,並促進受評鑑者持續 改善進行中的教育方案或活動,及提供教育行政或 學校行政決策者科學決定參考之資料來源。 教育評鑑是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蒐集、組織、 分析資料,加以描述與價值判斷的歷程。 教育評鑑係應用方法收集與分析教育客體資料,並 評估其功績與價值,以提供相關資訊予決策參考的 歷程。 學校評鑑是一種以系統的方法蒐集和分析學校各種 資料,並加以描述和價值判斷,以協助決策的歷程。 學校評鑑,係指教育行政機關為了解所屬學校辦學 績效,做為輔導或協助學校自我改進發展,頒訂校 務經營指標及檢核方式提供學校人員及訪評人員系 統蒐集學校運作資料,並據以分析比較賦與教育價 值之歷程。 學校評鑑乃依據學校教育目標,採取科學的方法蒐 al v i n 集資料,並透過事實與價值性之綜合研判,俾衡量 Ch engchi U 教育目標與實際措施之差距,並提供教育人員及制 定決策者參考,藉以遂行教育目的之一種系統歷程。 學校評鑑係指藉由評鑑團體的規劃,使用多樣方 法,有系統地收集各從而達成教育品質的績效責任 或持續改善之目的。符合評鑑標準的程度,進而提 出該校辦學優缺點及待改進的建議,以作為該校改 善教學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依據之過程。 學校評鑑是藉由評鑑團體的規劃,使用多樣方法, 有系統的蒐集各種資料,並透過受評學校內部人員 的自我評鑑與外來同僚專家的專業判斷,評定該校 辦學符合評鑑標準的程度,進而提出該校辦學優缺 點及待改進之建議,以作為該校改善教學及提高行 政效率之依據。 教育評鑑是選擇、蒐集和分析資訊,並將結論提供. 鄭彩鳳(1998). 顏國樑(2003). 蘇錦麗(1997). Alkin(1979 ). 23. (續下頁).

(36) 學者. 定義. Bloom(1970) Cronbach(1963) Hamilton(1976) Hopkins( 1989) Jenkins(1976) Kells(1980) Kerr(1968). ‧. ‧ 國. 學. Wintling(1980). 政 治 大. 立. Nevo(1995) Scriven(1967) Tyler(1949). 給決策者,作為抉擇各種方案之歷程。 評鑑是取得在教學具體目標上的成就證據 蒐集並使用資訊以決定教育課程 衡量教學方法的價值,其過程就是課程評鑑 評鑑能提供方法以實踐教育理念,並監督及加強課 程發展 教育評鑑是在描述所取得的有效資料,以提供決策 參考 學校評鑑是一個自願的過程,透過非官方的學術團 體,採行同僚評鑑,以檢視被評鑑之院校,是否達 成自我研究中自訂之目標,並符合評鑑的標準。 評鑑目的是檢驗學校課程是否達到目標或正朝著目 標邁進 學校評鑑是收集教育客體本質與品質的系統性資 訊,並應用研究方法予以描述與判斷之活動。 認為評鑑是判定某主體的價值或功績 一個決定學校課程教學達成教育目標之程度的過程 教育評鑑是「蒐雙資料與判斷,以利於教育計畫之 完成、教育方案之改進及滿足績效責任之要求。」. y. sit. 及研究者自行整理. Nat. 資料來源: Evaluation Methods in Research (p.5), by J. Bennett, 2003. London: Continuum.. er. io. 綜上所述,研究者以為可將學校評鑑( school evaluation)界定為: 「學校. n. al 評鑑是一種依據擬定客觀的指標及檢核方式,以系統的方法蒐集和分析學 iv C. n. 校各種資料,並透過受評學校內部自我評鑑與外來專家的訪視評鑑,以對 he i U. ngch. 其作價值判斷,從而協助學校持續改進及謀求教育健全發展的歷程。」 三、 學校評鑑的範圍 就學校評鑑而言,通常有兩種分類依據,一是以組織導向為分類基準, 評鑑指標建構的範圍,配合學校行政組織的處室組別而分類設定,例如以 高級中學學校評鑑為例,主要內涵可能包括:校務行政(20%) 、教務工作 (20%)、訓育工作(20%)、總務工作(20%) 、輔導工作(15%)以及學 校特色(10) (張鈿富,1999) 。另一是以功能導向為分類基準,評鑑指標 建構的範圍,以能夠影響學校功能發展的主要介面為分類依據,例如2012 年國立高中高職學校評鑑指標分為 「校長領導」 、 「行政管理」 、 「課程教學」 、 「學務輔導」、「環境設備」、「社群互動」、 「績效表現」七大項,即為「功 24.

(37) 能導向」的分類基準。 湯志民(2001)認為以往學校評鑑主要以校務行政為範疇,屬單一、 靜態資料的檢核,現在則以學校本位管理為基礎,教師和家長均為建構學 校評鑑的要項之一,屬多元、動態發展。而評鑑的範疇,主要包括:組織 與行政、課程與教學、訓導與輔導、環境與設備、教師與專業、家長與社 區、學習與成長。林天祐(2002)主張學校評鑑的內容應包括行政管理、 課程教學、專業發展、訓導輔導、家長參與等五大領域,以及學校基本資 料與特色。郭昭佑(2000)彙整國內外學者研究學校整體評鑑指標的重要 向度後發現,學校整體評鑑研究指標多集中在學生學習表現、教學品質、 環境規劃、校長領導、家長參與、教師工作滿足及課程安排等向度,另外. 政 治 大. 學校組織氣氛、溝通協調、組織產能、學校發展、適應力、彈性等也都在 指標之列。. 立. 黃韻寧(2003)統整含臺北市、高雄市、基隆市、臺北縣、桃園縣、. ‧ 國. 學. 臺中縣、南投縣、臺南市、高雄縣及新竹縣等實施學校評鑑之縣市,評鑑 內容包括下列面向:組織與行政、課程與教學、訓導與輔導、環境與設備、. ‧. 教師與專業、家長與社區、學校特色、經費使用績效、學校願景、行政支. y. Nat. 援與支持體系。. sit. 美國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指出整體學校評. er. io. 鑑的範疇,主要包括:1 學校的基本功能;2 領導、經營和溝通;3 管理. n. al v 和公關;4 教學和學習品質,以及教育人員發展;5 學 i 提供課程和資源;6 C. n. h e n h學校公共建設;9 習者成就;7 學校安全、保全和紀律;8 家長和社區。 i U gc. Nevo(1995)認為學校的評鑑必須是全方位,並提出六組評估學校品質 的指標,其範疇如下: 1. 學校對社區與學生的服務:包含學校對社區服務的本質、社區與家長 的參與、學生的社經背景、學生的資質水準與特殊的學生族群。 2. 學校願景:包含學校的目標、教學展望、學籍政策、不同背景學生的 融合政策、學校權威與責任認可的展望、評鑑政策與管理型態。 3. 學校人事:包含教師的素質、管理者的素質、行政人員的素質、生師 比、學校教職員的流動率、教職員的發展與在職訓練。 4. 物質資源:包含學校的規模、經費、班級的規模、每班的教學時數、 教室的空間、實驗室與圖書館、電腦設備、運動與休閒設施、校園的 25.

(38) 綠化美化。 5. 教育方案與行動:包含主要的教育方案、精選且高品質的方案、針對 特殊族群學生的方案、課外活動、針對學習遲緩學生所作的改進方案、 創新/實驗性的學校計畫、參與全國性/區域性的計畫、社區與家長參 與校務的方案、自我評鑑與行動計畫。 6. 學校成就:包含學生的低輟學率、學生在全國性/區域性測驗的成績、 學生研究的成果、學生校內考試的成績、學生在全國性競賽的成績、 學校畢業生的成就、專業性視察員與督學的評價、家長的滿意度、學 校受到全國性的認可與獎勵。 四、 學校評鑑的目的. 政 治 大. Worthen與Sanders(1973)提出教育評鑑的目的有:能指出優點與缺點,. 立. 作為改進的第一步;及早發現問題,以免將來無法或難以矯正;指出在教. ‧ 國. 學. 育行動中,必須提出的需求;指出可以有效的運用於教育中的人力或其他 資源;提示所希望達成的教育效果;提供教育計畫與決策的有用資料;瞭. ‧. 解教育費用資料以減少教育的浪費。. Hopkins(1989)指出,評鑑與學校改進之間存在三種關係:(一)評鑑. Nat. sit. y. 為學校改進之要素(evaluation of school improvement);(二)評鑑為學校改. er. io. 進之手段(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三)評鑑為學校改進之活動 (evaluation as school improvement) 。故無論以何種關係觀之,評鑑既是教 a. n. v i l n 育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務,亦是發展與改進學校教育的必要手段。 Ch i U e h n c g 美國將學校評鑑稱之為「認可」 (accreditation) ,在英國稱之為「品質. 確保」 (quality assurance) ,在日本稱之為「評鑑」 (evaluation) ,雖然各國 用語不盡相同,但均認為學校評鑑之主要目的在維護、提升與改善學校教 育之品質(Baba, 1995;Frazer, 1992) 。而且歐美國家都以實施或改進學校 評鑑工作,以達教育品質保證之重要途徑之一。評鑑的目的也隨發展時期 而異。1960 年代評鑑的目的在價值判斷,並回答工具表現如何?有無優於 其他工具?有何長處?是否值回票價?等四類問題;1980 年代評鑑的目的 包含:對方案進行價值判斷、支持決策者進行決策、為政治功能服務;1990 年代末期評鑑目的在於使社會有更好的發展(Fitzpatrick,Sanders,& Worthen,2004) 。 我國學校評鑑行之多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1996年的總諮 26.

(39) 議報告書中強調,教育發展需要評鑑的機制,以發揮檢視的功能。學校評 鑑存在的價值,在於透過學校評鑑的機制,對學校作全面性的檢視,以釐 清校務運作之困難與問題,並協助學校持續改進,以促進其發展特色,並 加強學校承擔辦學績效之權責。國內外學者在不同時期,對評鑑的目的看 法各有異同,茲整理如表2-3: 表 2- 3 學者專家對評鑑目的的看法彙整表 學者. 評鑑目的. 認為學校評鑑可使學校本身充分掌握學校教育一切 資訊,並從中獲得回饋訊息,尋求改善,提升學校效 王保進(2003) 能,促進教育品質,同時讓社會大眾瞭解學校辦學的 成效。 歸納學校評鑑之目的,主要有下列五項:1.了解學校 吳清山(2002) 運作績效;2.診斷學校運作缺失;3.改進學校運作缺 失;4.確保學校教育品質;5.促進學校永續發展。 歸納各學者對學校評鑑的目的見解,學校評鑑的目的 乃在於讓學校充分掌握的各項資訊,並從中獲得回饋 李明堂(2007) 訊息,以了解學校教育的實況,診斷並改進學校教育 的缺失,提升學校效能,以確保學校教育品質、促進 學校永續發展。 歸納學校評鑑的三大目的:1.建立學校基本資料;2. al v 林天祐(2002) i 提升校務運作品質;3.永續發展學校特色。 n Ch engchi U 教育評鑑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 金娣與王剛(2002) 量。 歸納評鑑的目的有四:1.診斷學校教育缺失,作為將 來改進之參考;2.改進學校教育缺失,提升教育品質; 張素貞(2001) 3.維持學校教育水準,使學校的素質為社會所認同; 4.提高學校教育績效,使各種教育投入有最佳產出, 避免教育浪費。 認為評鑑的目的即是對事象優劣得失及其原因的瞭 張德銳(1997) 解,做為擬定改進計畫的依據,使工作能更臻完美, 日益發展。 認為學校評鑑的目的為:1.瞭解學校運作績效;2.診 張勳誠(2003) 斷與改進學校運作缺失;3.確保學校教育品質;4.促 進學校永續發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27. (續下頁).

數據

圖  2- 1 評鑑歷史發展圖
圖  2- 2 二十二種評鑑模式取徑分類架構  深究這些不同的評鑑模式,可發現其哲學基礎不同,反映出客觀與主 觀的知識論立場;而其方法論背景的差異,則反映出量化與質化的評鑑方 式。上述二十二種方案評鑑都各有其評鑑目的與評鑑方法,所有的評鑑模 式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Stufflebeam(2000)以其豐富的學識 經歷,同時根據聯合委員會方案評鑑標準所發展的效用性、可行性、適當二十二種評鑑模式取徑的分類架構假評鑑 問題/方法 導向評鑑 取徑 改進/績效 責任導向 取徑 社會程序 /抗詰取徑 1 公共
圖 3- 2  三角模糊數
圖 3- 3  傳統德菲術一致性範圍  資料來源:陳曉玲,1995,頁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Moreover, the school gracefully fulfills the undertakings as stated in the Service Agreement in relation to the provision of small-group teaching to enhance learning and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We need a whole-school approach, together with joint efforts made at different levels, ranging from the system to the school organisation,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cluding

 After a school term ends, schools shoul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 plans and all aspects of their work over the past year (Evaluation) before setting up

The ECA Co-ordinator should design an evaluation and appraisal system for the proper assessment of various activities, school clubs, staff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This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