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根據結論,本研究對研究方法、指標應用及教育主管機關提出建議如 下:

壹、 對研究方法之建議

一、 模糊德菲術在團體意見整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傳統德菲術雖以匿名回應方式進行,卻需經過多次意見調查後,方能 取得決策者之共識。本研究採用模糊德菲術,以三角模糊數整合各決策個 體之意見,只需一次問卷調查。對後續以德菲術整合專家意見之研究,建 議採用模糊德菲術進行決策個體意見整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 選用不同類型的模糊數

模糊數有許多類型,包括梯型模糊數、三角模糊數、雙峰型模糊數、

Z 型模糊數、S 型模糊數與常態型模糊數等,本文所建構的模糊數為三角 模糊數類型,但究竟真正可能的模糊數為何,則很難得知。因此,進一步 探究各指標內涵說明之語意措辭,其對應模糊數的可能類型,是一個重要 的研究方向。

三、 從理論模擬和實證方向進一步探究解模糊化方法的實用性

將模糊數解模糊化的方法有多種,而本研究採用 Chen 與 Hwang (1992) 的方法,再與重心法及 Chen 與 Hsieh(1999)提出之隸屬度平均積分值法解 模糊數比較。但是何種解模糊化方法為佳,或不同量表語意有其特殊適合 的解模糊化方法,這方面可從理論模擬和實證方向進一步探究。

四、 採用多元指標權重建構方法提高指標權重的可靠性

本研究採三角模糊數整合專家意見及重要性認知,並以 Chen 與 Hwang (1992)提出之解模糊化方法利用 Fuzzy Delphi 1.0 版套裝軟體求得各評鑑 指標之明確值,再以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 軟體計算各指標權重,進 而求出各評鑑層面所占權重。後續研究或教育主管機關可針對未來教育政 策及環境的變化,聘請相關教育學者專家進行指標權重體系權重的實證。

或者採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計算指標權重,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結果做比較,分析其間之異同。或者採用不計算權重的方法,諸如 因素分析法與主要成份分析法,與權重體系建構之結果比較,如此研究,

將能提高權重體系的可靠性。

五、 擴大研究樣本及研究對象檢證評鑑指標體系

本研究中模糊數之建構,是在一次施測所獲得樣本的情形下演算而得。

就研究對象的代表性與評鑑指標項目模糊數的穩定性而言,有必要就學校 評鑑利害關係人實施大樣本的施測資料,進行演算以獲得代表性的模糊 數。

貳、 指標應用及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本研究建立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體系,主要功能係為發展檢核高 級中學學校經營歷程與成果之工具,並能充分發揮學校評鑑的引導性功能,

開展高級中學辦學特色。如何加以善用以確切評鑑高級中學辦學績效,避 免落入「指標領導教學,評鑑主導校務」之評鑑濫用與指標誤用,發揮評 鑑功能,改進學校之效能與效率,乃是一大挑戰與難題。研究者對於在評 鑑指標體系的應用方面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 簡化評鑑指標層級和項目

93 學年度高級中學校務評鑑有七個領域 194 項指標;95 至 98 學年

「高級中學校務評鑑實施方案」的評鑑範疇分為七個領域 154 項指標,本 研究建構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體系分為七個領域 50 個指標項目 98 個 指標內涵說明,評鑑指標層級和指標項目有漸趨簡化之勢。

二、 指標研擬應參酌教育利害關係人的意見

本研究顯示模糊小組成員與學校教育人員對評鑑指標適切性與重要 性的認知呈現中度相關,且達顯著水準。學校評鑑的過程是評鑑者與受評 者雙方進行教育專業的對話,是彼此不斷修正看待事情的角度,不斷批判 與反思的學習過程,因此,學校評鑑指標之研擬應參酌教育主管機關、評 鑑委員、學校校長、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社區人士、校友、家長與學生 等成員的意見,邀請教育利害關係人參與,建構適當的評鑑指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評鑑

學校評鑑「最重要的目的在改善,而不在證明」的理念必須能落實到 學校的文化上,評鑑才能發揮改善辦學品質的效果。宣導評鑑正確觀念,

加強一般教育人員認知,達成評鑑目的功能。研究者以為所有教育的利害 關係人,無須迴避、也不必迴避學校評鑑。唯有積極落實評鑑真正的意涵,

方能達到其增進判定價值、改進與決策之正用。

四、 落實學校本位評鑑,開創學校教育新局

若能將本研究所建構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推廣使用於高級中學 學校本位評鑑,將更能發揮評鑑指標之實質意義。在正面效應上,評鑑指 標可以提供學校辦學績效檢視之客觀標準及提升教育品質之指南,便於進 行價值判斷。透過指標間之關係分析,對複雜之直接和間接作為提供充分 的訊息,裨益於完整的理解學校永續經營的挑戰,落實學校本位評鑑,提 升學校行政與教學效能,開創學校教育新局。

五、 評鑑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指標體系

學校發展是一個複雜的、持續的過程,由於各個區域和學校的實際情 況各不相同,在評鑑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特殊情況,評鑑工作應根據具體 情況隨時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能一成不變。評鑑指標體系也不是固定的 範本,學校可根據時間、空間和客觀條件的變化及時的做出相應調整。本 於學校本位管理的精神,適時調整本研究建構之評鑑指標體系。

六、 學校評鑑指標要能因應個別學校的差異

評鑑指標需要依據當時之外在環境、教育政策及評鑑方案目標而適時 修訂,學校評鑑指標除具有共同性的績效指標,檢視學校落實中央教育政 策的情形之外,還要具備適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不同 地域之學校特色指標。共同性指標可採量化取向,明確定義後,周期性的 蒐集並發布相關統計結果;適應個別學校差異的評鑑指標則宜採用質性取 向,調整評鑑指標項目或內涵,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長期以來,高級中學的辦學品質一直是社會極為關注的,對高級中學 的辦學品質做出科學客觀的評鑑不僅是政府監控教育品質的需要,更是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學校特色發展的指南,因此要構建一套實用性、可行性、適當性、準確 性及績效性的評鑑指標體系。本研究在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背 景下,通過召開焦點座談會,實施問卷調查,經過分析歸納,建構出高級 中學學校評鑑指標體系。由於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沒有對評鑑指標體系進 行實證測試,缺少對評鑑指標體系的再評鑑。希冀在未來的教育工作崗位 上,能對本研究中的問題和疏漏之處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希望 本研究能為今後高級中學學校評鑑工作的有效實施獻上綿薄之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壹、 中文

王巧媛、余學敏、謝勝隆、徐作蓉(2005)。藍帶學校&燈塔學校。優質 學校,96-103。

王全興(2009)。CIPP 評鑑模式的概念與發展。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

5 ,1-27。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7。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91,

52-61。

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 與研究,50,2-11。

王保進(譯)(2002)。大學自我評鑑(原作者:H.R.Kells)。臺北市:

正中書局。

江啟昱(1993)。CIPP 評鑑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 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明清(2001)。從智慧中挖掘寶藏—王淑怡、徐緯平採訪。教育研究月 刊,91,10-16。

吳明雲(1998)。大甲溪流域之人文景觀資源管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臺中市。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柏林(1999)。現代統計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柏林(2005)。模糊統計導論:方法與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蔡靑芝(2006)。英美兩國教育績效責任之比較分析及啟示。師 大學報,51(1)1-21。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

1-25。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2。

吳清山、林天祐(2003)。藍帶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5-116。

吳清山、林天祐(2004)。評鑑倫理。教育研究月刊,128,152。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市:高等教 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清山、蔡菁芝(2006)。英美兩國教育績效責任之比較分析及其啟示。

師大學報,51,1-21。

吳慧子、張鈿富與吳舒靜(2007)。美國中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教育 資料集刊,34,109-136。

李明堂(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之後評鑑研究。高雄市政府教 育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高雄市。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林天祐(2004)。英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策略及方案-近十年教育改革 的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3,49-65。

林天祐(2006)。自我評鑑自我研究。評鑑雙月刊,2。

林天祐、蔡菁芝(2001)。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36-44。

林劭仁(2001)。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東征(2008)。我國高級中學校務評鑑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金娣、王剛(2002)。教育評價與測量。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金娣、王剛(2002)。教育評價與測量。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