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實地觀察及訪談調查所錄得的資料,先行作逐字稿、編碼及登錄整理,再於個人電 腦中分別輸入建檔。質的研究資料多屬文字形式之描述的資料,其內容包括:現場記錄、

訪談記錄、官方文件、私人文件、備忘錄等,這些資料提供有關現場和人群現象之間的 描述。本研究的訪談資料,皆整理出逐字稿或編碼,試圖從中去理解其隱藏在事象背後 的意義,以作為撰寫論文的資料來源。

壹、資料類別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主要有三,分別是訪談記錄、教室觀察記錄以及個案的相關文件,

茲將三者資料的重點分述如下:

一、訪談記錄

訪談內容並沒有太多預設的問題,而是跟隨著進入現場之後,經由教室觀察以及日 記的內容來延伸訪談的問題,再將訪談的內容轉錄成逐字稿之後,經過不斷的閱讀,並 隨時記錄新的發現與新的問題,以作為下次訪談的依據,同時透過反覆的過程,將問題 聚焦,有助於問題意識的釐清。

二、教室觀察

教室中的互動是一種動態的情境,因此觀察記錄便是將這些動態的情境經由文字轉 述呈現,教室觀察的重點在於老師的上課方式,個案對老師授課方式的反應,以及在教 室中與老師、同儕互動的情形,盡所能的詳細描述課堂中互動的對話、動作、學生的反 應,同時盡可能的記錄於在觀察中所觸發的問題或是想法,待觀察結束後,立刻將鮮明 的記憶,利用電腦文字處理系統予以存檔,同時撰寫省思札記。

三、個案相關文件

相關文件主要以個案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檔案為主,例如:聯絡簿﹑學習單﹑考卷﹑日記 等,將閱讀及記錄所發現的資料,同時予以編碼。

貳、資料的分析

資料分析目的在萃取概念形成主題,最終希望能建立理論,其方法主要依靠不斷持 續的比較、想像、分析性思考及概念化。這樣的過程根據前人的經驗,沒有什麼特殊有 效的操作方法,可幫助研究人員將原始資料化成田野分析的有意義訊息(劉仲冬,1996)。

本研究採下列方式整理與分析資料:

一、資料整理

在資料的蒐集過程中,將資料於第一時間作整理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所有的資料 在蒐集之後,經過轉錄的過程,而將所有的資料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以利於日後分析之 便。因此,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必須將已經收集的資料先進行整理的工作,將資料編 碼,以區別不同的資料來源,茲將編碼方式陳述如下:

(一)訪談資料

訪談記錄的編碼方式是依照資料類別、人物代表、日期作為標示,日期的順序為年、

月、日,因此民國96年10 月01 日所進行的訪談資料中,其日期部分的標示即為961001,

其他項目的代碼標示如下:

I :表示訪談的資料。

A:為小儀的代稱。

B:為小宣的代稱。

C:為小宇的代稱。

T:為導師的代稱。

TH︰為何主任的代稱。

D1︰為同儕炎炎的代稱。

D2︰為同儕小恩的代稱。

D3︰為同儕小婕的代稱。

若以小儀96年10月01日接受訪談為例,其資料的編碼便為:IA961001。

(二)教室觀察

編碼順序為資料類別、日期、觀察科別其代碼標示如下:

O:代表教室觀察的資料。

整個資料的編碼如果是:O961001國語,即表示此資料的來源是民國96年10月01日於國語 課所做的教室觀察記錄。

(三)個案相關文件

1.心情日記的編碼方式與順序皆與上述兩者相同首先是資料類別接著是人物代表 日期其代碼標示如下:

D:代表是日記的資料。

A:為小儀的代稱。

B:為小宣的代稱。

C:為小宇的代稱。

當資料出現:DA970307 時,表示此資料是來自小儀於民國97年3月07日的日記內容。

2. 習作的編碼順序為人物、日期、觀察習作科別其代碼標示如下:

A:為小儀的代稱。

B:為小宣的代稱。

C:為小宇的代稱。

當資料出現:A961209國語習作檢核記錄 時,即表示此資料是來自小儀於民國96年 12月09日的國語習作分析記錄。

二、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進行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研究者本身對資料的消化與分析。

在閱讀各項資料內容時,寫下重點、心得或是發現,並給予初步的分類,同時將已蒐 集到的資料,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刺激新的觀點與方向,再進入現場進行訪談與觀察,

再陸續將資料整理分析後,與指導教授討論,藉以形成一種將概念釐清的循環工作,

並在過程中不斷的自省與修正。第二部分是資料與文獻之間的回顧。在資料蒐集與分 析的過程中,透過不斷回溯文獻的方式,來幫助資料的分析與觀念的釐清,並同時反 省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是否有所闕漏。第三部分是資料間的相互校正。例如在教室觀 察中所發現的現象,可以透過訪談的方式加以驗證,或是尋找文件的內容,是否有過 事件的記錄可供佐證;又如個案於訪談中所陳述的事件,透過與事件當事人的訪談以

及老師的訪談中,達到資料的信度與效度。是以質性資料的分析是一種反覆持續發現 的過程,並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不斷的反省再反省,釐清再釐清,直至研究問題聚焦 為止。

第七節 研究之信效度

在確保質性研究品質的規準上,Lincoln 和Guba 以「值得信賴度」表示質性研究的 信、效度(引自黃瑞琴, 1991)。質性研究中資料值得信賴的程度以確定性、遷移性、可 信性與堅定性等四個概念來檢核(黃政傑,1987;高敬文,1996;陳俞余,1 999)。在整 個研究中,研究者以三角測量、留下稽核的記錄、豐富的描述、長期而持續的觀察、實 施反省等方式來建立與提高本研究的信度,根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的結果,統整編擬 訪談大綱。

壹、信度方面

一、三角測量

三角測量有四種類型,一是研究中利用不同來源資料的「資料三角測量」;二是使 用不同研究人員或評鑑人員的「研究者三角測量」;三是使用多種參照取向來詮釋資料 的「理論三角測量」;四是以多種方法去研究一個問題或方案的「方法論三角測量」(吳 芝儀、李奉儒1995)。本研究採資料三角測量,利用觀察、訪談、文件搜集等不同的資料 搜集方式來進行交叉驗證。

二、留下稽核的記錄和豐富的描述

研究者採取錄音的方式留下可靠的紀錄, 配合教室日誌,提供豐富與詳盡的紀錄,

包括觀察時發生的情境、對話、事件的前因後果。並從2007年10月01日起持續的觀察來 檢視資料,並經由多重的方法搜集不同的資料,以獲得豐富的描述。

三、長期而持續的觀察

長期而持續的觀察是指研究者長期且持續的在研究地點進行觀察,較能從觀察記錄

中發現普遍且重要的現象,找出研究對象典型的行為表現(黃政傑,1987)。研究者從2007 年10月01日起即進入永安國小,前後約7個月,透過觀察發現研究對象在學校適應的轉變。

四、實施反省

為了能實施反省,研究者必需在觀察記錄中,反省研究的問題、方法、困難和重要 的暗示(黃政傑,1987)。所以,研究者在觀察記錄中寫下感想和評註之外,還將自己的想 法和指導教授或學校教師討論。透過討論的過程,可藉由自我澄清、自我覺察及教授和 同事的回應中,幫助研究者從另一角度看事情,提供自我省思的機會。

貳、效度方面

一、訪談大綱的審閱與評析

研究者在進行訪談之前,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統整編擬訪談大綱,研究者為了 提高本研究訪談的內容效度,分別請三位專家以及三位教學豐富的教師(參見附錄三),

就訪談大綱內容進行審閱評析,提供修改意見,在經由指導教授仔細修正後,提高本研 究訪談大綱內容的效度。

二、資料的檢證

對於蒐集的研究資料,如果認為可能偏誤時,如研究對象的粉飾自身缺點或迎合研 究者等,均以客觀的檢視後再加以採用。並於研究過程中用心經營對研究對象的真誠與 信任的關係,獲得充分而有效的資料。

三、資料的詳實記錄

立即記錄觀察資料,訪談資料立即轉譯為逐字稿,並對於受訪者的態度表情等非口 與資料加以描述,以利掌握真實的意義。

四、詳述研究的理論架構、研究方法與過程

詳為介紹本研究的理論架構、各種資料的蒐集方法,如訪談、觀察等實施方式。以 及研究的過程,如研究的準備、正式研究的過程。以提升研究的轉移複製的可能程度。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三位個案小朋友各有不同的經歷與經驗,因此若一開始便將三個個案與以統整分析 的話,恐較難以深刻的了解他們的適應情形,也恐怕會因此切斷他們的經驗,因此,本 章節試從三位小朋友之個別經驗出發,將個案於學校生活中的心理、人際關係與課業學 習,透過文字的鋪陳,將個案的適應情形作一呈現,並分析學校對學生的輔導方式之後,

再將三位個案的適應情形予以統整分析。

第一節 小儀的學校適應

壹、個人心理適應

一、個體動機和需求的滿足

國小教育是兒童接受正式教育的開始,對國小學生來說,學校的生活幾乎成了平日 生活的全部,學校的人、事、物都成了生活日記的素材,課堂上的活動、師生的互動、

同儕間的交流,都真實的呈現在兒童的眼前,即使是放學後回到家裡,學校的點點滴滴 也都還是茶餘飯後的話題,然而當這些熟悉不再,對於兒童而言轉變是很大的。而對於 三位個案的小朋友而言,他們又比別人多了一些不同的經驗。小儀在面對新環境時,其 實並不會感到太多的恐懼、壓力,相反的,她覺得新學校有很多東西可以玩,是以前分 校所沒有的,她在這個新環境中先找到一個自己所喜歡的優點,因此已經獲得需求感的 滿足,並產生好的動機,因此在心理適應上表現出比較沒有負面的感覺:

「我喜歡來學校,因為有很多同學。………學校有好多的遊樂器材喔!………來學校上 課很開心啊!」(IA961108)

「學校的操場很大,以前學校的比較小。………兩個學校都很喜歡啊!操場很大那下課 就可以跑來跑去,而且這裡的溜滑梯比較好玩。」(IA961128)

「我覺得學校的音樂教室很大,而且有一台鋼琴!………音樂教室可以唱歌跳舞,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