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業成就,是學習者在學校學習成果的具體表現,泛指學習者在經過一段 時間的學習後,所得到之學習結果,也代表著學校教育的成效。目前國民小學 九年一貫課程分為七大學習領域,因此本研究的學業成就即採用七大學習領域 的學期成績及學期總成績,此七大學習領域分別為語文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

數學領域、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及綜合活動領域。

其中,因國民小學低年級課程乃屬國民教育之開端,特別應以生活為中心,統 整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生活中的各種互動與反省能力,

奠定從生活中學習的基礎,故統整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及藝術與人 文領域而為「生活領域」(教育部,2005)。因此國小一、二年級學童之學業成 就為語文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數學領域、綜合活動領域及生活領域等五大 學習領域的學期成績及學期總成績。其中,學期總成績的計算方式為每週各領 域授課節數的加權平均分數。

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對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曾深入的研究,許佩玲(1981)

認為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包括個人的特質,如動機、興趣、態度、情緒、經 驗、期望、智力、自我概念、價值等,以及環境的刺激,如接觸到的人、事、

物等。王文科(1991)則將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分為內在因素,如動機、智力、

人格,與外在因素,如教師、同儕、教學方法等兩個方面。黃淑玲(1995)發 現學業成就高的國小學童,其自我概念最積極明朗,學業成就低的國小學童,

其自我概念則趨於消極黯淡。謝季宏(1973)也發現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與學 習態度、智力、成就動機間有顯著的相關存在。

繆敏志(1990)在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

發現單親學童的學業成就較差。巫有鎰(1997)以台東縣和台北市國小學童的 學業成就作比較,發現台東縣除了台東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外,台北市顯著優於 台東縣,且非原住民學童顯著優於原住民學童。但在控制背景因素(地區、族 別、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與中介變相(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財物資本)

後,發現其間差異已明顯減少,顯示地區間學業成就的差異乃是背景因素與中 介變相所造成。張文隆(1997)研究發現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間有高度的正相 關存在,另外國小女性學童的學業成就顯著優於男性學童、國小五年級學童的 學業成就顯著高於六年級學童、智類學校(班級數二十五班以上)學童之學業 成就顯著優於勇類學校(班級數十二班以下)學童。吳知賢(1988)研究不同 類型國小學童之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其中以私立學校學童之學業成就最高,

郊區小規模學校學童的學業成就最低。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3)針對台灣地 區國小學童學業成就調查報告指出:1.城鄉地區學童的學業成就有明顯差異,

都市化程度愈高的地區,其學業成就有愈高的趨勢。2.家庭環境各變項與國小 高年級學童的學業成就有關,其中以「曾否參加過才藝班」的貢獻最大。3.城 鄉地區國小學童的家庭環境有明顯差異,都市地區家庭環境優於一般地區,一 般地區又稍優於偏遠地區。可見家庭環境與城鄉差距,是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

影響因素之一。陳正昌(1994)研究北部三縣市家庭教育資源與國小學童學業 成就之關係,結果指出北部三縣市國小學童在國語、數學兩項分數上,台北市 優於台北縣、台北縣又優於宜蘭縣,且均達顯著水準,其中台北市在國小子女 每月的教育費用、訂閱兒童報紙的比例、家中課外讀物數量、課業輔導時間、

才藝輔導時間與個人專用書桌的比例等,均優於台北縣與宜蘭縣。

胡報治(1972)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的相關。

Horak (1979) 則發現國小六年級內控制信念學童的自我概念較外控者高,且學 業成就也較好。李默英(1983)研究發現學業成就與學習行為中的學習態度、

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有顯著相關,高學業成就學童之學習行為顯著優於低學業 成就學童。張錦鶴(2003)抽取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共 86 個班級計 2441 名學生為研究樣本,探究其國語、數學、社會、自然四科的學業成績與學習行 為間之關係,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兩者間呈高度的正相 關。

吳新華(1994)研究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發現:

1.國小學童班級適應較佳的是對學校的感受及對教師的態度,較差的是與同儕 的關係及對測驗的適應。2.年級與學業成就是影響國小學童班級適應的兩個最 主要變相。3.學習環境、對教師的態度、與同學的關係、答案的利用、應試的 方法、學習慾望、計畫的實行、上課態度、生活習慣、課前的準備與學習習慣 等十一個變項,可以預測國小學童學業成就變異量的 30%。可見影響國小學童 學業成就的因子很多。

Macoby & Jacklin (1974) 將 1966~1973 年間一千六百份研究加以分析,

結果發現女性較男性有較佳的字彙能力,而男性在數學方面與空間關係辨識的 能力優於女性。劉錦志與陳明終(1980)研究發現國小女性學童在學業成就、

智力、成就動機、學習適應與人格適應方面之能力,均顯著優於國小男性學童。

盧美貴(1980)在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研究中,發現國小 女性學童的學習態度顯著優於國小男性學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3)指出 國小男女學童學業成就有差異,國小高年級階段女生學業成就稍高於男生,其 中又以國語科明顯優於男生,數學與自然則差異不大。可見國小階段女性學童 的學業成就優於男性學童。

黃貴祥(1988)歸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影響因素 分為個人、家庭、學校及社會四個方面,其中又以個人因素對學業成就的影響 最大。王文科(1995)指出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受到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交 互作用的影響,其中個人因素受遺傳之影響很大,使得學童在學校之各種學習 有其能力上限存在,而環境因素是指學習方法、學習行為而言。

過去相關學者對於學業成就之研究,曾以智力為最主要因素,但研究結果 發現,智力雖可解釋學業成就的表現,但卻不是完全的正相關(楊承亮、郭國 誠,1986;Oakland, 1983)。何榮桂、王振德、陳美芳與蔡崇建(1984)更進一 步研究指出,智力的變項對於解釋學業成就,只能解釋總變異量的 50%至 70%

左右,其餘未能解釋的部分,為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吳知賢(1988)針 對不同類型國民小學學生之智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指出,不同類型國小學 童之智力有顯著差異,其中以私立學校學童的智力為最高,郊區小規模學校學 童之智力為最低,另外,不同類型國小學童的智力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但 都僅能解釋學業成就的小部分,其中尤其以私立小學三、四、五年級的學童,

其智力所能解釋學業成就的變異量不到 10%為最特殊。可見智力是影響學業成 就的因素之一,但僅能部分解釋學業成就。

郭生玉(1973)認為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除智力因素之外,大致可分為 以下四個因素:1.心理因素,如動機、態度、學習習慣及人格適應等。2.生理 因素,如個體機能障礙與健康狀況等。3.社會因素,如家庭狀況、父母職業、

家長教育程度及教育態度、社區文化等。4.教育因素,如教師的教學方法、課 程內容與教材等。王克先(1987)認為學業成就受到智力與學習動機兩個因素 的影響。國外學者發現在智力條件控制之下,不同學業成就學生在學習行為上 之最大差異,主要是學習態度及學習動機 (Mathews & Toeper, 1936 ; Symonds, 1926)。

由以上之相關研究可以瞭解,影響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因素很多,在心理 因素方面,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自我概念與期望等;在環境因素方面,如 教師、同儕、教材教法、家庭狀況等;在生理因素方面,如知覺動作能力、智 力、遺傳及性別等。但本研究僅以國小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作相關 探討,屬於影響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生理方面之因素。

學業成就的高低,是每一位國小學童最在意的事,同樣的考試,不一樣的 成績,高成就者必定喜上眉梢,而低成就者卻往往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問題,

這是教育現場必須重視的問題。李帶生(1997)研究國小低成績組學童的學業 成績歸因及其與抑鬱的關係,發現在成績歸因方面,國小六年級學童傾向於將 考試成績歸因於內在、可控制、穩定和廣泛的因素,而此歸因方式可能會致使 學生陷入低成就的惡性循環之中;此外,研究亦發現樣本學童中有抑鬱癥狀的 佔 46%,且有抑鬱癥狀的學生會將學業成績歸因於能力因素,尤其是國小高年 級女生更是傾向於把學業成績歸因於能力因素,反映出她們所承受的壓力也比 較大。

陳國泰(1995)在國小低學業成就學童的學校經驗之意義形成之研究中特 別指出,低學業成就學童的內在世界,存在著某些強烈的心理需求,包括:1.

追求成功的需求。2.歸屬感的需求。3.自尊的需求。4.渴望被瞭解的需求。5.渴 望被「關懷與鼓勵」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可能就是他們,和其他高成就生一樣

追求成功的需求。2.歸屬感的需求。3.自尊的需求。4.渴望被瞭解的需求。5.渴 望被「關懷與鼓勵」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可能就是他們,和其他高成就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