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覺動作能力預測學業成就的效果

差異性考驗僅能分析出自變相與依變相有無關係,並不能分析期間的因果 關係;在相關分析中,如果兩個變相間有顯著相關存在,僅能表示此兩個變相 之間關聯的大小及方向,不一定表示兩個變相間有因果的關係存在(引自林常 榮,2006)。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因)是否影響到「學 期總成績」(果),藉由簡單迴歸分析來檢視變相間的因果關聯。

本研究簡單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對其學期總成績的 標準迴歸方程式為:學期總成績(Z 分數)=-.449 × 知覺動作能力(Z 分數),

達顯著水準,知覺動作能力預測學期總成績的解釋量為 20.1%。其呈現出來的 重要訊息為:「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表現愈好(得分愈低),則其學期總成績 就會愈高。」

本研究結果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表現愈成熟,則其學期總成績愈高,誠 如知覺-動作理論(perceptual-motor theory)的提倡者所指出的「知覺動作能力會 影響個體的學習能力,感覺-動作和知覺-動作的發展,乃是較高層概念學習的 必要基礎,若這些基本階段的發展有缺陷,將會使得整個的學習速度變得緩慢,

整體的學習效果偏低」(周台傑,1999;洪清一,2001;Ayres, 1978;Cratty, 1973;

Delacato, 1966;Getman, 1965;Kephart, 1963)。也與許義雄(1997)、Morgan (1969)、Frostig (1997)等人所強調的「知覺動作能力不成熟與學業成就低落有顯 著的正相關,知覺動作是一切學習的根源,知覺動作能力會影響學習能力」的 說法相符。

另外,本研究在以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預測其學期總成績的部分,解釋 量為 20.1%,與過去相關學者對於學業成就之研究發現,本研究可提供預測學 業成就的另一個向度。如 Oakland (1983); 楊承亮、郭國誠(1986)曾以智力 為最主要因素,但研究結果發現,智力雖可解釋學業成就的表現,但卻不是完 全的正相關。何榮桂、王振德、陳美芳與蔡崇建(1984)更進一步研究指出,

智力的變項對於解釋學業成就,只能解釋總變異量的 50%至 70%左右,其餘未 能解釋的部分,為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影響。之後吳知賢(1988)針對不同類 型國民小學學生之智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結果指出,不同類型國小學童的 智力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但都僅能解釋學業成就的小部分,其中尤其以私 立小學三、四、五年級的學童,其智力所能解釋學業成就的變異量不到 10%為 最特殊。可見智力是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之一,但僅能部分解釋學業成就。吳 新華(1994)研究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發現:學習 環境、對教師的態度、與同學的關係、答案的利用、應試的方法、學習慾望、

計畫的實行、上課態度、生活習慣、課前的準備與學習習慣等十一個變相,可 以預測國小學童學業成就變異量的 30%。可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影響因子很 多,相信本研究國小學童藉由知覺動作能力可預測其學期總成績的結果,會讓 預測學業成就一事有加成的效果,可更有效的預測學業成就。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的相關,並進 一步建立以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預測學業成就的預測公式。本研究係以高雄 縣中崙國民小學一至六年級、一個年級隨機抽取兩班,共十二班的國小男女學 童,總計 373 名為受試對象。實施簡明知覺動作測驗與收集受試者九十四學年 度第一學期各領域學期成績及學期總成績,作一相關探討及預測。

本章將依測驗分析結果,將本研究主要發現歸納成結論,並依結論提出具 體建議,以提供教育當局、教師、家長、學童了解及謀有效解決之道,並提供 後續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結論

一、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一)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中的語文領域、健體領域、數學領 域、生活領域、社會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綜合領域、學期總成績之相關,皆達顯著正相關,且均達.01 的顯著 水準。

(二)國小男性學童與女性學童在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中的語文領域、

健體領域、數學領域、生活領域、社會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自然 與生活科技領域、綜合領域、學期總成績之相關,皆達顯著正相關,

且均達.01 的顯著水準。

(三)不同年級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間的相關除了國小三年級

綜合領域、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及國小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外,其餘各年級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的各項 成績皆達顯著正相關。

二、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預測學業成就公式的建立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預測其學期總成績的標準迴歸方程式為:學期總成 績(Z 分數)=-.449 × 知覺動作能力(Z 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