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 之相關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 之相關探討"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大豐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 之相關探討

研究生:蕭忠儀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

台東市

(2)
(3)
(4)

謝 誌

四年了!暑假進修碩士的學生生涯就要結束了,心中固然欣喜萬分,倒也少 不了幾許的離愁,我會永遠記得這個讓我留下許多美好回憶的母校!

記得三年前剛近研究所時,因為是菜鳥,對所內教授及課程均不是很了解,

在第一天上課之前,原本同學們還約好要在下午課程結束後一起到知本泡溫泉,

享受一下暑假休閒的感覺,沒想到下午的課程結束後,該行程也自動取消了,因 為,原本悠哉愜意的讀書假期,已經被必須研讀的書壓得消失不見了!下課後沒 有人再提起知本溫泉的事,匆匆到學生餐廳吃了晚飯就直接朝寢室看書去了!轉 眼間論文已口考完畢,回想起在學校四年來的點滴,心中盡是溫暖與感激。

感謝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的教授們,這四年來的辛勤指導、大師級的教學,旁 敲側引的引領我進入浩瀚的學術殿堂,您的幾句話,就足以讓我自動地取消玩樂 的念頭、奮發向上,讓我有黎明即起、鑽研學問到深夜的動力,並暗自許下的追 求教育理想的宏願,感謝您們!

感謝同班同學們,有了你們,讓我四年的暑假仍能在學業壓力中快樂的度過,

四年的同窗日子,有歡笑、有溫馨、有合作、有教誨,讓我在課業學識增進外,

不僅交到了許多好朋友,在社交能力上也提昇不少,感謝您們!

最後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恩師,大豐老師,您深厚的學識、幽默風趣的談吐、

鑽研學術的堅持,四年來影響不斷的影響著我。在我壓力最大的論文撰寫階段,

您的鼓勵、引導,讓我得以重拾自信、告別失眠,順利的完成論文,您的恩情,

我永難忘懷!感謝您!

最後,僅以本篇論文獻給最支持我的家人,及我最敬愛的師長、同學和曾經 幫助我的人們,感謝!

蕭忠儀 謹誌 2006.08

(5)

國 小 學 童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與 學 業 成 就 之 相 關 探 討

研 究 生 : 蕭 忠 儀 指 導 教 授 : 林 大 豐 日 期 : 2006.08.

摘 要

本 研 究 以 94 學 年 度 就 讀 於 高 雄 縣 中 崙 國 小 一 至 六 年 級 的 男 女 學 童 373 人 為 研 究 對 象 , 探 討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與 學 業 成 就 間 的 相 關 情 形 , 並 進 一 步 建 立 由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預 測 學 期 總 成 績 的 預 測 公 式 。 學 業 成 就 的 部 分 包 括:1.各 領 域 學 期 總 成 績( 語 文、健 康 與 體 育、數 學、生 活 、 社 會 、 藝 術 與 人 文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及 綜 合 領 域 ) 及 2.學 期 總 成 績 。 並 以 簡 明 知 覺 動 作 測 驗 所 得 之 總 分 為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的 成 績 。 之 後 以 皮 爾 遜 (Pearson)積 差 相 關 檢 定 其 相 關 情 形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一 、 學 童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與 學 業 成 就 中 的 各 項 成 績 , 皆 達 顯 著 相 關

( p< .05)。

二、不 同 性 別 國 小 學 童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與 學 業 成 就 中 的 各 項 成 績,皆 達 顯 著 相 關 ( p< .05)。

三、不 同 年 級 國 小 學 童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與 學 業 成 就 間 的 相 關,除 了 國 小 三 年 級 綜 合 領 域、國 小 五 年 級 數 學 領 域、國 小 五 年 級 社 會 領 域 及 國 小 五 年 級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外 , 其 餘 皆 達 顯 著 相 關 ( p

< .05)。

四 、 國 小 學 童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預 測 學 期 總 成 績 的 標 準 迴 歸 方 程 式 為 : 學 期 總 成 績 ( Z 分 數 ) = -.449 ×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 Z 分 數 )。

關 鍵 詞 :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 學 業 成 就

(6)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ual Motor Ability and Class Achievement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M. Ed. Thesis, 2006 Graduate: Chung-Yi Hsiao Advisor: Dah-Fung Lin, Ph. D.

Abstract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sted perceptual motor ability and the class achievem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also to establish a formula for prediction of their class achievements using the scores of tested perceptual motor ability. 373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came from one to sixth grades at Chung-Lun prim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ounty in school year 2005. The scores of their class achievement contained: (1) the total achievement of each class, including Chinese class, health and sports class, mathematics class, life class, social class, artistic and humane class, nature and life scientific class, and comprehensive class; (2) the final class achie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measures of perceptual motor ability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Quick Neurological Screening Test (QNST).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of coefficient correlation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5) between the perceptual motor ability and the class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genders and the grades they attended, except for the scores from third grade’s comprehensive class, fifth grade’s mathematics class, fifth grade’s social class, and fifth grade’s nature and life scientific class.

Finally, the formula for prediction of the final class achievement was:

Final class achievement (Z score) = (-. 449) * perceptual motor ability (Z score) Keywords: perceptual motor ability, class achievement

(7)

目 次

第壹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4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覺動作能力 --- 10

第二節 學業成就 --- 25

第三節 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 ---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0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 50

第肆章 結果

第一節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 --- 51

(8)

第二節 不同性別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 --- 54

第三節 不同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 --- 57

第四節 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迴歸分析 --- 66

第伍章 討論

第一節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的相關情形 --- 69

第二節 不同性別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 --- 71

第三節 不同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 --- 72

第四節 知覺動作能力預測學業成就的效果 --- 7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77

二、外文部分 --- 81

(9)

表 次

表 3-3-1 受試者人數統計表 --- 39

表 4-1-1 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 52

表 4-1-2 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係數表 --- 53

表 4-2-1 男性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 54

表 4-2-2 女性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 55

表 4-2-3 不同性別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係數表 --- 57

表 4-3-1 一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 58

表 4-3-2 二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 59

表 4-3-3 三年級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 59

表 4-3-4 四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 60

表 4-3-5 五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 61

表 4-3-6 六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 62

表 4-3-7 不同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係數表 --- 65

表 4-4-1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期總成績之相關摘要表 --- 66

表 4-4-2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期總成績之迴歸模式摘要表 --- 67

表 4-4-3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期總成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7

表 4-4-4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期總成績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 68

(10)

圖 次

圖 1-1 知覺動作的歷程 --- 1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6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7

圖 3-3 施測場地圖 --- 40

圖 3-4 書寫技能施測 --- 42

圖 3-5 認知與仿畫圖形施測 --- 42

圖 3-6 認知手掌上的字形施測 --- 43

圖 3-7 追視技能施測 --- 43

圖 3-8 模仿聲音組型施測 --- 44

圖 3-9 用手指指觸鼻尖施測 --- 44

圖 3-10 用手指接成圓圈施測 --- 45

圖 3-11 同時觸摸手和臉施測 --- 45

圖 3-12 迅速翻轉手掌動作施測 --- 46

圖 3-13 伸展四肢施測 --- 46

圖 3-14 腳跟緊靠腳尖行走施測 --- 47

圖 3-15 單腳站立施測 --- 47

圖 3-16 交換跳施測 --- 48

圖 3-17 簡明知覺動作測驗施測流程圖 --- 49

(11)

第一章 緒論

知覺動作能力(perceptual motor ability)是指個體對感覺系統得來的訊息,進 行 分 析 、 解 釋 並 做 出 適 當 動 作 反 應 的 能 力 , 包 括 視 知 覺 動 作 能 力 (visual perceptual motor ability)、聽知覺動作能力 (auditory perceptual motor ability)與 運動知覺能力(kinesthetic perception ability)等三個部分(洪清一,2001)。Kephart (1960) 指出知覺動作能力不成熟與學業成就低落有顯著的正相關,並強調知覺 動作能力是一切學習的根源,更於 1971 年進一步指出無論在何種環境,感覺動 作反應對個體的行為、動作和學習是相當重要的,知覺動作發展不管直接或間 接地都會影響到個體在學業上和體能活動上之表現,所以主張在認知過程中,

動作與感覺乃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因素。周台傑(1999)指出知覺動作能力會影 響個體的書寫、朗讀、溝通與動作學習等能力,而這些能力皆為國小學童學習 課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然而,在國小階段,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 間的關係、影響程度如何?是否會因性別、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又可否由知 覺動作能力來預測學業成就?這些皆是本研究要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以高雄縣 中 崙 國 小 一 至 六 年 級 學 童 為 研 究 對 象 , 使 用 簡 明 知 覺 動 作 測 驗 ( Quick Neurological Screening Test;QNST)為檢測工具。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問題背景,第二節說明本研究之目 的,第三節為本研究之假設,第四節為本研究之名詞操作性定義,第五節為本 研究之範圍與限制,第六節為本研究之重要性。

(1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知覺動作能力是知覺-動作的能力、訊息處理的能力,是個體隨著經驗累 積而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個體透過感覺系統接收訊息,並給與分析、解釋、組 織及統整後,表現出適當動作反應的能力(周台傑,1999)。知覺動作能力的發 展會影響個體的學習能力,因為任何的學習,抽象的認知作用,均源自於具體 的肌肉活動(洪清一,2001)。

Ayres (1980) 指出知覺動作能力不成熟的學童雖然智力正常、四肢健全,

但動作卻顯的較笨拙、肢體的運用較為僵硬,無法對學習活動維持較久的注意 力,在學校的課業上也遭遇相當的困難,或伴隨有行為適應的困擾,這並不是 心理因素(如不用功、不專心、不合群等)所引起,而是神經生理系統(如腦 幹、前庭、感覺系統等)發生障礙之故。知覺-動作理論(perceptual-motor theory) 的提倡者認為,以視、聽、觸、運動等感官所組成的感覺-動作和知覺-動作的 發展,乃是較高層概念學習的必要基礎,若這些基本階段的發展有缺陷,將會 使得整個的學習速度變得緩慢,整體的學習效果偏低(周台傑,1999;Ayres, 1978;Cratty, 1973;Delacato, 1966;Getman, 1965;Kephart, 1963)。

國內大部分的相關研究均以智力、運動能力、體適能、學習態度、成就動 機、環境、教學方法等的表現來探討與學業成就的相關性(王文科,1991;巫 有鎰,1997;邱慶瑞,2002;陳全壽,1998;許佩玲,1981;蔡志鵬,2004)。

然而卻沒有探討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與知覺動作能力的關係,在特殊教育領域 亦只談到知覺動作能力會影響學習能力(劉鴻香,1972),尚無相關研究直接探 討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間的關連性。另外,國外雖有部分相關研究指出知 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的正相關 (Kephart, 1960),但是否適用於國內的 學童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且國外與國內對於國小學業成就的評分項目並不

(13)

相同(國內分為七大學習領域;國外則各國不同,以美國紐澤西州公立學校為 例,國小分為五個年級,課程依年級不同,分為數學、藝能、社會、科學、語 文等),難以進一步的全面適用。因此,本研究欲以國小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與 學業成就中的各領域學期成績及學期總成績,作一相關探討,並探討以知覺動 作能力預測學業成就之可行性。

另外,在研究者的教學現場中,有幾位與眾不同的國小學童,這些學童平 時較乖巧、較沈靜、不易引起注意、沒有身心障礙手冊、四肢健全、智商正常,

外表看起來與一般學童無異,但在學校課業的學習上卻無法如一般學童般的順 利學習成長,常常學業成就落後、成績墊底。在針對這些學童的教學時常有事 倍功半,不容易把他教會的無力感,亦能感受到他們在學習時有一般學童心中 所不存在的壓力,課後與其父母溝通時,父母往往將其低學業成就的表現歸因 於學習不認真、不喜歡讀書、不專心等學童自身的問題,或許這更加重了這些 學童心中的壓力。為什麼這幾位學童如此特殊?如何才能協助這些學童?這些 學童共同具有的問題是學習能力不佳,導致其在學習時無法如同年齡學童般有 效率,這在特殊教育類別中歸入學習障礙類別,而造成學習能力不佳的因素之 一就是知覺動作能力發展不成熟,必須藉由有效的知覺動作訓練方案加以改 善,方可提昇學童自身的學習能力(劉鴻香,1972),真正有效的教育這些學童。

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並未進行知覺動作能力檢測以篩檢出知覺動作能力 不成熟的學童,而讓這些需要特殊協助的學童隱沒在班級中,不僅家長、教師 感到無力,學童本身的壓力亦可想而知。國內外皆有文獻指出知覺動作能力會 影響學習能力 (許義雄,1997;劉鴻香,1972;Kephart, 1960),而與學業成就 比較之相關研究則較闕如,但具體的以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來比較 是必須的,直接探討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進而探究學童的學業成 就受到其知覺動作能力影響的情形,甚或哪些年級?哪些領域?男性或女性學

(14)

童影響較大?可將研究結果提供相關教育單位,以針對這類學童給予必要的協 助。本研究目的就在探討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並作 簡單迴歸分析,進行知覺動作能力對學業成就的預測。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探討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間的相關情形。

二、以國小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來預測學業成就。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1-1 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間有顯著相關存在。

1-2 不同性別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間有顯著相關存在。

1-3 不同年級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間有顯著相關存在。

2-1 以國小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可預測其學業成就。

(15)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在探討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因此本節將針對 國小學童、簡明知覺動作測驗(QNST)、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進行名詞操作 性定義。

一、國小學童

本研究所指的國小學童為 94 學年度就讀高雄縣中崙國民小學一至六年級 的男女學童而言。

二、簡明知覺動作測驗(Quick Neurological Screening Test)

本研究所使用之簡明知覺動作測驗是周台傑教授在 1994 年根據 Mutti, Sterling 及 Spalding 等人於 1978 年所編製的 Quick Neurological Screening Test (QNST)量表修訂而來,分為十五個分項測驗,測驗內容取材自醫學上小兒科檢 查及神經心理與發展的量表,用以評量五歲以上的兒童與學習有關的神經性統 整能力,包括大、小肌肉的控制、注意力、動作發展的成熟度、視知覺與聽知 覺動作能力、動作的速度、空間方向、韻律感與身體平衡等能力。其中,接受 簡明知覺動作測驗得分愈高者,代表其知覺動作能力愈不佳。

三、知覺動作能力(perceptual motor ability)

本研究的知覺動作能力是指國小學童在簡明知覺動作測驗中的得分,得分 愈高代表其知覺動作能力愈不佳。本研究採用周台傑(1999)修訂之簡明知覺 動作測驗為測驗工具,用以檢測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從簡明

(16)

知覺動作測驗中周台傑(1999)發現六至十二歲的兒童,其不同年齡的受試者 之測驗得分達顯著差異,代表著知覺動作能力在六至十二歲的兒童階段會隨著 年齡增加而愈來愈成熟,知覺動作能力測驗得分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因 此本研究將受試者在簡明知覺動作測驗之得分依照班級轉換成標準分數(Z 分 數),之後再以標準分數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四、學業成就

本研究的學業成就是指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各領域學期成績與學期總成 績兩部分,且這兩部分的成績即九十四學年度受試學童在校的所有成績,各項 目成績的計算亦採用目前國小成績計算準則的加權計分法,最能完整的代表學 業成就。

因為學期成績會受到班別及授課教師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不同班級成績無 法比較,因此本研究將學業成就依照班級轉換成標準分數(Z 分數),之後再以 標準分數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之範圍:

(一)本研究之對象,限定在九十四學年度就讀高雄縣中崙國小一至六年級 的男女學童。

(二)本研究所指的學業成就,是採用受試學童 94 學年度第一學期的七大學 習領域學期成績與學期總成績進行探討。

(17)

二、研究之限制:

(一)本研究雖然經過特定的規劃與設計,但受試學童檢測時的身體狀況、

注意力及情緒等無法嚴謹的控制,可能會影響到本測驗的結果。

(二)簡明知覺動作測驗的測驗方式為個別施測,但因受試者多且國小學童 欲個別離開班級接受施測不易,因此研究者採小團體個別施測的方式 進行(13 個施測項目各一位施測者,之後讓受測班級以 13 位學童為 單位進入施測室同時施測,此 13 位學童以逆時針方式同時間依序至下 一個施測項目,直到 13 個項目皆輪完後,再讓下一個單位 13 位學生 再進入施測室),但此舉可能會影響到本測驗的結果。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一、因材施教

知覺動作能力成熟的國小學童,其學習能力強,學業成就易有出色表現,

反觀知覺動作能力不成熟者,其學習能力弱,學業成就往往事倍功半無法有好 表現。本研究希望明確的讓教師、家長、學童瞭解到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 有顯著相關存在,且透過知覺動作能力測驗可以篩選出知覺動作能力優異與缺 陷的學童,而分別提供適切有效的教育方式。知覺動作能力是一種發展的能力,

並不是學童可自我改善的,若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不成熟,即應尋求專家 進行知覺動作方案訓練,增進知覺動作能力,方得以有效的提昇其學業成就。

二、協助知覺動作能力缺陷學童

洪清一(2001)指出國小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有缺陷時,常會導致學

(18)

習上的障礙,而影響學童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成就。另外,李帶生(1999)指出 國小學童對於學業低成就的歸因方式,傾向於將考試成績歸因於內在、可控制、

穩定和廣泛的因素,而此歸因方式可能會致使學生陷入低成就的惡性循環之 中。因此,若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低落是導因於知覺動作發展不成熟的話,想 必其心中所承受的壓力會更加巨大。

許多研究顯示障礙兒童的知覺動作能力可經由訓練而獲得改善(周台傑,

1999)。李雯堯(2004)發現知覺動作訓練方案能增進知覺動作技能與改善問題 行為,進而增進多重障礙學童的學習能力。陳湘(1999)研究亦指出視知覺動 作訓練可以提升障礙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因此對於知覺動作能力有缺陷的學 童,必須提昇其知覺動作能力,方得以有效的增進學習能力,並解除其心中的 壓力。

Bender (1995) 認為學校應是提供學生如何求知的場所,而不是被用來灌輸 知識的地方,學生所迫切需要的,是基本的認知技巧以及獨立思考與終生學習 的能力,也唯有當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時,才能快樂的學習並對自己的學習 負責。因此,對知覺動作能力不佳的學童提供有效的知覺動作訓練,以提升其 知覺動作能力,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而本研究的重要任務就是希望能突顯 出這群學童的無助,並引領相關教育人員一條新的明確的方向。

三、知覺動作能力可預測學業成就,喚起大家重視

期望藉由知覺動作能力可預測學業成就一事,喚起大眾重視,想要學業成 就出色,就必須先瞭解其知覺動作能力的發展成不成熟!影響學業成就的相關 研究中,智力是被認為具決定性影響力的一個因子(王文科,1995;王克先,

1987;郭生玉,1973),何榮桂、王振德、陳美芳與蔡崇建(1984)更進一步研 究指出,智力的變項對於解釋學業成就,只能解釋總變異量的 50%至 70%左右,

(19)

其餘未能解釋的部分,為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張春興(1996)也指出現 今實施的智力測驗應擴大非語文量表部分,並將身體的運作功能及表現也視為 智力。另外,Ayres (1980) 指出有些學童雖然智力及外表正常,卻對學習活動 無法維持較久的注意力,並在學校課業上也遭遇相當的困難,或伴隨有行為適 應的困擾。而這些問題常被當成心理的因素解釋,如不專心、不用功、不合群 等。事實上這些情況大部分是由於學童的神經生理系統發生障礙之故,而導致 學童無法對視覺、聽覺、觸覺、肌肉關節的本體感覺和前庭系統等所接收到的 訊息,做適當的解釋和運用之故。因此,若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可藉由知覺動 作能力來預測,會引起更多社會及學界的重視,而正視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 不成熟的問題。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要探討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因此,本章第一 節首先探討知覺動作能力,第二節接著探討學業成就,最後第三節再針對知覺 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加以探討。

第一節 知覺動作能力

知覺(perceptual),意旨感覺到、察覺到。知覺動作(perceptual motor),意指 察覺、感知到刺激、訊息,經過內在的分析、選擇與決定後,經由身體呈現出 動作反應的這整個過程(洪清一,2001)。周台傑(1999)指出知覺和動作是息 息相關的,個體對任何事物的學習與認知活動,都必須經由適當的感覺、知覺 與動作的配合進行,才得以有效的運用相關訊息,做出適當的反應。心理學家 Kephart (1963) 強調抽象的認知作用,根源於具體的肌肉動作,並認為「行為 發展始自肌肉活動,高層次的行為植基於低層次的動作,因此較高級的活動,

是 以 肌 肉 活 動 為 基 層 結 構 。」因 而 提 出 「 知 覺 - 動 作 理 論 (perceptual-motor theory)」。

本節分成知覺動作的歷程、知覺動作能力的發展、知覺動作訓練、運動能 力、學習障礙、感覺統合與知覺動作能力的測驗工具等七個部分來探討知覺動 作能力,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知覺動作的歷程

陳湘(1999)認為經由生理歷程接收到的經驗稱為感覺,心理歷程接收到

(21)

的經驗稱為知覺,知覺的產生必須經由感覺,而有感覺卻未必有知覺,因知覺 是對感覺得來的資料給與分析及解釋。Hammill (1992)指出當外在事物接近時,

個體的接收細胞即將訊息刺激轉換為電位衝動,經由傳入神經(afferent nerves) 及脊髓(spinal cord)輸送至大腦,而大腦將這些訊息加以操作處理,並將之與過 去的經驗及經由其他管道獲得的訊息加以連結整合之後,獲得對事物的了解。

知覺動作的歷程(見圖 1-1)包括感覺輸入、感覺統合、動作輸出和回饋 等四個階段 (許天威,1986;Winnick, 1990),茲分別敘述如下:

感覺輸入(sensory input):指由視覺、聽覺、運動覺、前庭、觸覺等感覺接 受器接收訊息而產生神經衝動,再透過感覺神經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的歷程。

個體的感覺系統如有缺陷,將形成知覺動作的第一道障礙。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指將所接收到的神經衝動在中樞神經系統加 以整合、組織、比較和儲存,並與過去的感覺經驗加以聯合,使個體能有效的 統整並建構適當動作的歷程。此階段為知覺動作歷程的最關鍵部分。

動作輸出(motor output):指在訊息之接收與統合後,由中樞神經系統之支 配而呈現出動作的歷程。個體的運動系統如果有了缺陷,也將造成知覺動作上 的另一道障礙,例如語言障礙與肢體障礙。

感覺輸入

(視覺、聽覺、運動 覺、前庭覺、觸覺)

感覺統合

(組織、比較、短期和 長期記憶、統整)

動作輸出

(動作、語言、書 寫)

回饋

(視覺、聽覺、運動覺、前 庭覺、觸覺)

圖 1-1 知覺動作的歷程

(22)

回饋(feedback):動作與肌肉含有核對的功能,因此當個體產生動作反應的 同時,訊息即持續性地回饋,使知覺動作構成一個連鎖循環的過程,而促使知 覺動作越來越精密、越來越正確 (Kephart, 1971)。

由以上知覺動作歷程可以發現,只要其中一個階段出現障礙,就會造成個 體知覺動作能力的缺陷,進而影響個體的知覺動作能力。雖然中樞神經系統的 感覺統合功能是最關鍵的部分,但仍必須依賴感官與動作的配合才能完成。

二、知覺動作能力的發展

Piaget 提出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亦有學者稱之為發展認識 論(genetic epistemology),指出知識之建構乃成熟與經驗所導致,並將個體的認 知行為發展分為四個時期:a.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period):出生到兩歲;

b.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period):兩歲到七歲;c.具體運思期(period of concrete operation):七歲到十一歲;d.形式運思期(period of formal operation):十一歲以 後。Piaget 認為兒童自出生就與生俱來一些組織化的動作,如抓握、注視、吸 吮等,這些先天具備的基本能力,稱為基模 (schema)。而個體在與環境不斷互 動的經驗下,會藉由同化及調適的歷程,促使基模不斷地作用並產生改變,以 提昇個體的認知發展階段,適應愈來愈複雜的生活環境(引自柯志恩,2005)。

可見個體的發展與成熟是有階段性的,高層次的心智活動需待低層次的知覺動 作能力成熟才得以發展。

主要的知覺動作發展,可分為視知覺動作發展、聽知覺動作發展與運動知 覺動作發展(洪清一,1999),分別敘述如下:

(一)視知覺動作發展(visual perceptual-motor development)

視知覺動作發展對國小學童在學業、體育和運動等方面的學習上是非 常重要的,如畫圖、書寫、閱讀、計算、遊戲、平衡、跑步、踢球與

(23)

接球等活動,皆須視知覺動作能力的適當發展方可順利學習。而適齡 (age-appropriate)視知覺動作能力則建立於視覺敏銳力 (visual acuity) 上,視覺敏銳力會影響追視、注視等方面的能力,這是在訊息輸入階 段不可或缺的能力。視知覺動作能力包含形象背景知覺(figure-ground perception)能力、空間關係(spatial relationship)能力、視知覺恆常 性(visual perceptual constancy)、視-動協調(visual-motor coordination) 能力等。

(二)聽知覺動作發展(auditory perceptual-motordevelopment)

適齡聽知覺動作同樣建立在聽覺敏銳力上,聽知覺動作發展會影響學 童聆聽、朗讀、溝通等活動,若學童聽知覺動作能力有缺陷,會影響 學童在課業、運動與人際溝通方面的學習。聽知覺動作能力包含形象 背 景 知 覺 (figure-ground perception) 能 力 、 聽 覺 辨 別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能 力 、 聲 音 方 位 (sound localization) 、 時 間 的 聽 知 覺 (temporal auditory perception)、聽-動協調(auditory-motor coordination) 能力等。

(三)運動知覺發展(kinesthetic perception)

運動知覺能力是所有運動能力的基礎,個體要能正確瞭解身體的姿 勢、運動情形與身體的位置,以及瞭解動作執行之前的反應或動作等,

就需發展出適齡的運動知覺能力,而這種身體運用與方位的知覺和記 憶,即稱為運動知覺。運動知覺能力包含身體知覺(body awareness)能 力 、 兩 側 性 (laterality) 、 方 向 感 (directionality) 與 觸 覺 知 覺 (tactual perception)能力等,運動知覺發展有缺陷者,常顯得動作遲鈍、緩慢。

周台傑(1999)進行知覺動作能力發展之比較研究,結果指出:1.年齡較 高組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比年齡較低組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要好。

(24)

2.男性學童與女性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差異,未達顯著水準。3.北部地區 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比中南部學童優異。4.正常兒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 優於學習障礙兒童,而智能不足兒童的知覺動作能力最不佳。曹淑珊(1996)

亦指出知覺動作能力在性別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年齡、障礙類別及智能障礙 之程度上則呈現顯著不同,可見知覺動作能力與年齡、區域及障礙類別有顯著 的相關存在。

另外,周台傑(1988)指出個體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學習發展的六個階 段包括:1.肌肉動作期,個體藉由感覺動作來探索這個世界,這個階段的發展 重點在動作活動對發展訊息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是透過各種身體動作與移動的 方式,保持身體的姿勢與平衡,來發展早期的學習能力。2.動作-知覺期,此階 段個體運用身體動作探索周遭環境,並利用接收到的訊息作更多有效的動作表 現。3.知覺-動作期,此階段個體能藉由知覺訊息,獲得動作控制的能力。4.知 覺期,此階段個體已可藉由知覺來掌握不同知覺間的關係,讓學習更加速,而 不再只是依賴動作來得到訊息。5.知覺-概念期,此階段個體能運用知覺的類似 性,從不同的知覺訊息間形成概念。6.概念期,此階段個體已可將知覺資料加 以有系統、有意義的組織,以備日後的運用。

從以上六個階段可以瞭解個體的學習發展,是有順序及階段性的,而且前 一個階段是後一個階段發展的基礎,動作學習為概念學習的基礎,若學童在其 中的發展階段中有不成熟或缺陷的狀況,必將影響其未來的學業成就與生活適 應。

三、知覺動作訓練

訓練(training)是一種能力強化的過程,而訓練效果的展現,則是透過超 補償原理,一再反覆刺激,使身體產生適應(adaptation)的結果(陳湘,1999)。

(25)

Piage 認為個體藉由基模的同化及調適,以達成個體的認知平衡,並提供個體緩 慢但穩定的認知成長。其中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個體從周遭環境吸收新的經 驗,並以既有之認知結構去解釋所遇到的新問題;調適(accommodation)是指當 個體既有之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的經驗時,即修正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配合新經 驗的歷程,這也就是個體能產生新能力的原因(引自柯志恩,2005)。另外,根 據神經學的理論,腦傷或病變所造成的腦細胞損壞若不能使之復原,將使得神 經回路中斷並失去原有的功能,但若鄰近有聯繫的組織則有可能會取而代之,

除非腦細胞損壞過重,破壞的迴路無法修復,才會導致其他神經元無法取代,

而讓患者的行為能力出現重大的障礙(林貴美,1994)。

知覺動作訓練之目的在於調整學童本身的神經動作模式,以適應環境的需 要,且運用知覺動作訓練課程來發展知覺動作技能補救方案的相關研究證實,

知覺動作訓練方案通常可以改進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 (Cipami & Spooner, 1994;

Larsen & Hammill, 1975)。

一般正常兒童在進入小學前,多已具備學習讀、寫、算所需的知覺動作技 巧,只要稍加努力即可順利學習學校教材。但是,尚有小部分學童,由於大腦 中樞神經受損,導致視知覺功能的損壞,因此常歪曲了視覺的訊息;或導致聽 知覺功能的損壞,以致於曲解了聽覺的訊息;或導致其聯想、理解與統合等能 力的損壞,而失去了聯合、統整、概念等能力;或視覺動作不協調,小肌肉動 作不能控制,或有語言障礙等,因而嚴重影響到學習與反應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因此對於此類兒童,必須儘早提供知覺動作訓練,以增進其學習能力,減少其 學習與生活的困擾(劉鴻香,1978)。在以往的研究中顯示,障礙兒童的知覺動 作能力發展比同年齡的一般兒童差。同時許多研究也顯示障礙兒童的知覺-動作 能力可經由訓練而獲得改善(周台傑,1999)。許義雄(1997)指出動作是引起 學習的重要媒介,所有的動作與活動皆會受到知覺動作能力質的提升而有所改

(26)

善,而知覺動作訓練就是要提升這些能力。

李雯堯(2004)以台東縣在家教育巡迴輔導班一位國小多重障礙學童為研 究對象,發現知覺動作訓練方案能增進知覺動作技能與改善問題行為,進而增 進多重障礙學童的學習能力。林貴美(1994)指出運動治療以進行有計畫、有 系統的肢體動作、舞蹈、感覺刺激等的動作活動,可以達到疾病的治療或復健,

進而改善個體的身心狀況。陳湘(1999)以中華學習障礙協會 96 位學生及台北 市中興國小 87 位學童,排除視、聽、肢障、文化、經濟不利或教學不當、智能 不足等因素,所造成的學習障礙者,再經過曾氏書寫能力檢核表篩選出書寫學 習障礙兒童共 80 名,並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等二組各 40 名學童。其中實驗組 在經過為期 12 週的視知覺訓練後發現,實驗組的手眼協調能力、聲光反應能力 及左右區辨能力皆較控制組有顯著的進步,可見視知覺動作訓練可以提昇障礙 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

莊宏達認為知覺動作訓練的方法為從事能抑制原始反射動作的活動,如滑 板活動。滑板活動讓個體趴在滑板車上,將頭、腳上舉,運用雙手的前伸與後 撥,用力向前滑行,這個活動可以讓個體產生對迷路張力反射及對稱性頸部張 力反射相抗衡的力量,進而抑制原始反射動作的作用,然後,個體方可將感覺 刺激輸入正確的神經路徑,而產生較高層次的反應(引自林貴美,1994)。劉鴻 香(1978)並指出知覺動作訓練的教學方法,並非僅就一般緩慢吸收及反覆練 習的指導原則即能奏效,首先須就個別學童障礙的情況,擬定系統的訓練計畫,

再採用多樣化的感官教學,並以小步驟進行訓練,逐步改善,方易收效。

四、運動能力相關研究

張至滿(1986)指出運動能力是目前已經習得,且加上天生從事一般運動 技能的能力,亦即目前從事各種不同運動項目的能力。運動能力可以區分成健

(27)

康 體 適 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 運 動 體 適 能 (sport-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及競技體適能(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三部分。

Piaget (1952) 是第一個強調人類的身體運動,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的學 者,他認為兒童必須藉由身體動作探索周遭環境,以發展其最大的認知能力,

例如嬰幼兒會花很長的時間,透過滾、翻、爬、走、跳等身體的動作,去瞭解 周遭環境。郭俊賢、陳淑惠(1998)指出肢體-動覺智慧是人類認知的基礎,因 為它是源自於身體體驗生活周遭時所獲得的感覺動作經驗。在學校的教育裡,

身體的活動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且透過身體的神經肌肉來編碼更可以促進記 憶能力。我們都擁有肌肉記憶(muscle memory)的能力,而這可以有效的運用 到各科的學習。許義雄(1997)亦指出兒童主要是利用身體活動來發現和探索 世界,而身體活動可有效的增強學科概念,並對學習課業的預備性有貢獻。

國小學童的運動能力因年齡、性別而有顯著差異,大部分的項目是男生優 於女生,而且年級愈高男女的差異愈大,但在柔軟度與靜態平衡則是女生優於 男生(張景祥,1995)。潘瀅方(1998)更指出一般學生的動作模式優於學習障 礙學生。另外,Malinar(1978)收集歐、美、日等國有關兒童和青少年之生長 發育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報告,發現運動能力主要隨著年齡而發展。運動能 力的提昇與身高、體重的變化有密切的關連,男性與女性的身體發育在早期發 展相近,但女性則較早達到減緩發育的階段。

陳全壽(1998)由性別差異及地域差異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 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二年追蹤研究報告指出,學科學 習能力優異的學童,其運動能力明顯優於學科能力落後的學童。而另一方面,

張鳳儀(1998)利用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 力的相關研究,發現全體學童的學科學習能力與其基本運動能力具有顯著的相 關,此外,基本運動能力與身體型態、性別與居住環境等也有顯著的相關存在。

(28)

蔡志鵬(2004)研究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與差異發現,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越成熟者,其學業成就表現也較佳。而 男性學童在操作性動作技能(定點擊球、踢球、接球等)的發展,明顯比女性 學童來的成熟,在移動性動作技能(跑步、立定跳遠、單足跳等)的發展方面,

男女並沒有明顯的差別。黃富元(1977)調查國小三年級男性學童智力與敏捷 性之研究時,發現男性學童的智力與敏捷性之相關達到顯著水準(引自蔡志鵬,

2004)。

邱慶瑞(2002)探討青少年男子不同學業成績的身體組成、肌力、心肺耐 力、柔軟度及瞬發力是否有相關存在,結果發現學業成就越優異,其體適能水 準亦有表現越優異的趨勢,具備較佳身體活動能力的青少年擁有較好的學習能 力。王錠堯(2004)亦指出青少年的體能商總評,確實與智能表現具有顯著相 關存在,顯示青少年體能商與智能表現有相互參考的價值與依據,並且確認體 能商對於青少年發展的重要性,另外,資賦優異學生在體能商與各類智力的評 價皆優於一般學生。Oden (1968) 指出資賦優異學生在身體的發育、健康狀況、

情緒控制與學業成就都顯著的優於一般學生,而且資賦優異學生比一般學生擁 有更快速的學習能力、更好的推理能力及更充沛的想像力。

在研究知覺能力與智力關係的學者中,英國的 Galton 是最早的心理測驗創 始者,他發明一些可用來測量知覺功能的測驗工具(如視覺辨識能力、反應時 間等),並利用這些測驗來估量個體的智力及研究個體間的能力差異。之後 Cattell 受到 Galton 的影響,設計了一系列的測驗工具來測定痛覺感應程度、身 體耐力、持續力、反應時間及動作移動速度等生理特質,他認為這一類感覺動 作期測驗的結果,可以用來估量人類的智力(引自王錠堯,2004)。Cattell (1963) 進 一 步 指 出 , 智 力 因 素 其 實 是 由 兩 種 不 同 的 智 力 組 成 , 一 為 流 體 智 力 (fluid intelligence; FI),另一為結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CI)。流體智力是關

(29)

於非語文性關係的洞察和推理的思考能力,與大腦的功能有關,有其生理學上 的基礎,流體智力與個體的學習能力和速度有高度的正相關,但不受環境因素 或文化背景之影響。結晶智力則是一種可透過學習及經驗累積而逐漸增加的智 力,可被看成是個體知識性和專門性能力的總體,結晶智力不具任何生理條件 的基礎,而是個體的流體智力在與所經歷的環境事物下,交互作用而產生的智 力,其受到文化與環境的影響很大。Cattell 認為傳統的智力測驗大多只著墨於 結晶智力,對於較為重要的流體智力,卻未能做充分而適當的測量,由於流體 智 力 不 受 文 化 背 景 及 環 境 因 素 的 影 響 , 所 以 他 主 張 應 由 所 謂 的 超 文 化 測 驗 (culture free test)來測量這種智力(引自王錠堯,2004)。

張春興(1996)也指出大多數資賦優異者的特質可以在優秀運動員的身上 發現,資賦優異者在體能方面的某些能力,如心肺適能、敏捷、速度、反應等,

的確的優於常人。反觀目前大多數的國民中學皆會發掘出資賦優異的學生,並 且在智能表現方面力求發展,但是卻常常忽略了資賦優異學生在運動方面所具 有的天賦,身、心兩方面是不可分的,應將身體的運作及功能表現也視為智力。

從兒童到青少年階段,常會發現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童,其身體的運動能力 也較強(邱慶瑞,2002)。許多實證研究也顯示身體的運動能力與智力有關,如 體能較佳年長者的流體智力優於體能不佳者(Etnier & Landers, 1997);一般 智力與心肺適能皆是預測軍人訓練成績的指標 (Burke, Kemery, Sauser, & Dyer, 1989);青少年階段固定的阻力訓練有助於提昇心肺適能、身體動作表現以及智 力 (Li, 2000);透過系統性的有氧訓練可以提昇流體智力的表現 (Lochbaum, Karoly, & Landers, 2002) 等。

李源昇(2001)以台中市西屯國小三年級運動拙劣學童為對象。先以視知 覺能力測驗與基礎運動能力測驗篩選出運動拙劣學童 50 位,之後再以隨機抽樣 法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各 25 人,並於一般學童中隨機抽樣 25 人編成正常組。

(30)

測驗結果發現運動拙劣學童之視知覺能力與運動能力和正常組學童達顯著差 異,且視知覺能力與運動能力達顯著相關。陳全壽(1997)亦指出手眼協調及 反應時間最能代表一個人運動的能力與潛能,而手眼協調與聲光反應時間則與 知覺動作能力中的視知覺動作能力息息相關。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瞭解到,運動能力與學業成就有緊密的關係存在,而優 異的運動能力必須建立在良好的知覺動作發展上,良好的知覺動作能力是優異 的運動能力必備的條件,因此,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間應有相關存在。

五、學習障礙相關研究

教育部將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納入身心障礙兒童中的一類,並 訂出特殊教育法第十五條第九款之規定及鑑定原則如下:「學習障礙是指在聽、

說、讀、寫、算等能力的習得與運用上有顯著困難者。學習障礙可能伴隨其他 的障礙,例如感覺障礙、智能不足、情緒困擾或由環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 激不足、教學不當所產生的障礙,但不是經由前述狀況所直接引起的結果。學 習障礙通常包括發展性的學習障礙與學業性的學習障礙,前者如注意力缺陷、

知覺缺陷、視動協調能力缺陷和記憶力缺陷等;後者如閱讀能力缺陷、書寫能 力障礙和數學能力障礙等。」

造成學習障礙的原因至今尚未能定論,但一般認為是個體的腦神經病理因 素,特別是生理因素,包括腦傷、腦結構差異、遺傳、生化差異及環境和營養 等,主要是個體內在固有本質的問題 (Smith, 1991)。Buindy (1991) 以神經生理 學的觀點來探討學習障礙,認為個體的前庭系統與大腦結構兩個部分,是造成 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前庭系統對學習障礙學童學習的影響

1.神經生理統合失常的症狀,如過度好動分心,卻常被誤認為是學童心理

(31)

上的故意不合作。

2.前庭神經核在個體其他體系配合之下,會維持全身的肌肉張力、姿勢與 運動平衡,而這是準備學習前需具備的基本能力,但學習障礙學童會一 再地呈現這些項目的缺失。

3.視覺追蹤平順,個體才能進行閱讀認知,而協調眼球活動的六條眼肌和 頸部肌肉,受到前庭系統的主要節制,在嬰兒時期就發揮作用,但學習 障礙學童的眼肌與頸肌張力,通常不是太僵就是太鬆,造成眼球的活動 不平穩,看東西時常無法注視物體,須以跳躍的方式抓住新目標,以致 於對玩球、拿筆抄寫或閱讀成行的字體,變得困難而排斥。

4.正確的空間概念和型態感覺是學習很重要的基礎,而這是由前庭系統、

識別性觸覺及肌肉關節動覺,配合大腦皮質視覺區所掌管,學習障礙學 童常在這個方面失常,因此視力雖然正常,卻因為感覺預測距離和方向 不良而常常碰倒器具或他人,對於黏貼紙張或保持字和字之間的距離均 有困難,並會有字體上下左右混淆之情形產生。

(二)從大腦結構探析學習障礙:

1.大腦是由表面的皮質(cortex)與內部的髓質(medulla)所構成,皮質是容納 神 經 細 胞 體 的 所 在 地 。 大 腦 皮 質 向 髓 質 曲 折 , 形 成 腦 溝 與 大 腦 迴 轉 (gyrus),大腦的腦溝愈多則腦迴轉愈發達,能容納的神經細胞體便愈多。

2.顳葉的上部含那附近的第 40 區(專司聽覺功能的區域),負責整合各種 感 覺 , 進 而 達 成 語 言 、 智 慧 與 引 發 新 思 想 , 導 致 認 知 (gnosis)、 了 解 (knowing)及釋意(general interpretation)的區域,統稱為 Wernicke 區,是 大腦感覺統合之所在。

3.頂葉的下部為重要的聯繫區(association area),負責個體注意力、記憶和 整合體內觸覺、視覺及聽覺,為達成智慧的一個主要機制。

(32)

4.前額葉(prefrontal lobe)與個體的注意力、短期記憶、分析能力與自發動作 有關。

5.大腦分左右兩半,兩半球間仰賴著許多神經纖維來將兩者聯繫在一起,

其中最大的一束神經纖維稱作胼胝體(corpus callosum),但所有功能並非 由左右兩大腦半球平均分擔,慣用右手者以左半球為主,稱其為優勢大 腦半球(domonant hemisphere)。

學習障礙的學童大部分智力正常,但因為腦神經中某種學習機能的異常,

使得他們在聽、說、讀、寫、算上遭遇一項或多項的困難,導致他們在學校的 學習產生了障礙,而學習障礙學童的學業成就低落,是他們產生挫折的主要來 源之一。此外,因為學習障礙的孩子外表和一般的孩子相同,家長和老師大多 會將孩子的學業與行為問題歸因於不認真、不用心、不聽話等心理因素,而造 成學習障礙學童的二度傷害。雖然學習障礙是伴隨終生的障礙,但是只要經過 適切的、有效的教育,學習障礙者還是可以發揮其蘊藏在障礙下的潛力,找到 自己的一片天空(延平國小,2005)。

學習乃是建立在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上,兒童要擁有健全的心理動力、末稍 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以及適當的學習機會,才能正 常的學習(陳湘,1999),例如視知覺動作能力乃是學習讀寫的基礎,學童如果 沒有發展良好的視知覺動作能力,則會發生學習讀寫方面的困難。學童從事各 種學習活動時,要能有效的接受刺激、組合經驗並做出適當的反應,學習才會 有效果,否則一定會產生適應上的困難 (Bender, 1995)。換言之,知覺動作能 力是學習的基礎,知覺動作能力不成熟,學習效果必定不佳,學業成就自然低 落,而學習障礙的特徵在低年級時就會顯現,必須及時加以補救,增強其基本 的學習能力,否則將導致日後的學習障礙。

(33)

六、感覺統合相關研究

Aryes (1972) 從神經學與神經生理學的立場,從事學習障礙者的研究,並 統整了各學派的治療理論,而提出「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簡 稱 SI)」。Aryes 認為如果中樞神經系統無法將視覺、聽覺、前庭平衡覺、皮膚 觸覺與肌肉運動覺的感覺加以有效統合,將會造成個體學習上和行為上的問 題,即所謂的感覺統合失調,而這種腦功能失常的現象,真正的原因不明,可 能與遺傳或懷孕、生產過程有關(引自吳端文,2001)。

感覺統合理論主張唯有大腦基層的訊息傳遞良好,高階層的機能才得以發 揮,而觸覺、本體覺與前庭覺為個體發展最基礎的三個感覺系統,若此感覺系 統發生障礙,則會影響大腦更高階層的皮質機能。因此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治 療方式,便是以動作來刺激與腦幹有極密切關連的觸覺、前庭覺與本體覺,使 感 覺 統 合 障 礙 者 能 主 動 的 與 環 境 互 動 , 進 而 產 生 適 應 性 反 應 (adaptive response),以提昇腦幹及上位皮質的機能,從而促進個體學習能力的一種過程

(豐原醫院,2005)。

吳端文(2001)指出感覺統合失調的八大類症狀,若個體出現一種以上的 症狀,父母與教師就應該警覺,茲加以敘述如下:

1.過動、容易分心:明顯的動個不停,而且在團體中學習時,與其他同齡 學童差異大。2.注意力、警覺度差:明顯的丟三忘四、心不在焉,在團體中學 習時總是旁觀、遊蕩或一副沒興趣的樣子。3.對觸覺、視覺、聽覺、動覺過度 敏感:如對衣服或食物的質地異常挑剔、不喜歡別人碰觸、不敢盪鞦韆或爬高、

非常怕大聲說話等。4.對感覺刺激反應不足:明顯的會尋求強烈的感覺經驗,

如持續轉圈圈、由高處往下跳,或對病痛的反應不靈敏。5.情緒及行為的困擾:

明顯的在面對新的狀況時,難以自我調整情緒,而有易怒、固執、緊張、衝動 等不適應行為,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困擾。6.動作協調差:明顯的粗大動作與精

(34)

細動作的協調性差,如握筆寫字、剪紙、畫圖有困難,或常跌倒、走路姿勢異 常等。7.語言發展有問題:明顯的口齒不清或對他人的指示內容聽不完整,如 漏聽、理解特慢、記憶力差等。8.學業成績低落:雖然花很多時間在學校課業 上,但學業成就卻無法提升,讀、寫、算的學習有障礙存在。

若學童出現以上症狀時,愈早接受治療,不但效果愈好,而且能避免自我 價值貶落與被嘲笑、被處罰等莫須有的痛苦經驗,而影響了自信與自尊。

感覺統合能力是否與智力有相關?白慧嬰、周如萍、丁光榮(2004)作了 研究探討,結果發現感覺統合能力總分與智力總分間沒有相關存在,但在感覺 統合能力總分與算術及圖形推理、智力總分與靜態平衡及敏捷跑有顯著相關。

可見具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學童具有正常的智力,但如果感覺統合不良的問題存 在於大腦的許多區域,則會致使個體在處理其他智力問題上可能出現困難,更 甚者,非常嚴重的感覺統合失常問題,會致使兒童成為智能障礙。

汪宜霈、王志中、蔡獻裕(2003)針對感覺統合與知覺動作訓練對發展遲 緩兒童療效之比較研究,將六十二位有發展遲緩情形的兒童隨機分配成三組,

其中實驗組兩組分別接受每週三次,每次一小時,共七十八小時的感覺統合治 療與知覺動作訓練,結果發現接受感覺統合治療的實驗組,在動作計畫能力和 前庭-本體覺的處理能力上的進步最明顯;接受知覺動作訓練的實驗組,在整體 的感覺動作,特別是在粗大動作的表現上均優於其他兩組。可見感覺統合治療 與知覺動作訓練對感覺動作能力的提昇,均有正向的治療效果。

七、知覺動作能力的測驗工具

知覺動作能力的測驗工具包括周台傑於 1994 年修訂的「簡明知覺動作測 驗」(檢測知覺動作能力)、凱伯的「知覺動作發展評量表」(檢測知覺動作能力)、 周台傑與葉玉玲於 1988 年修訂的「柯韓二氏知覺測驗」(檢測視知覺能力)、劉

(35)

鴻香於 1980 年修訂的「傅若斯蒂視知覺發展測驗」(檢測視知覺能力)、劉鴻香 於 1979 年修訂的「兒童班達完形測驗」(檢測知覺動作能力)、劉鴻香於 1972 年修訂的「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檢測視覺動作幾何能力)及由毛連塭翻譯 的「普度知覺動作調查表」(檢測學前知覺動作能力)等(洪清一,2001)。各 測驗工具之理論依據、評量目的、評量對象及年齡範圍等均有所不同,本研究 採用周台傑於 1994 年修訂的「簡明知覺動作測驗」為測驗工具,此測驗在評量 六至十二歲兒童與學習有關的神經性統整能力,並具有完整的信效度檢驗及國 內常模,也因此本研究就不再針對此部分探討比較。

第二節 學業成就

學業成就,是學習者在學校學習成果的具體表現,泛指學習者在經過一段 時間的學習後,所得到之學習結果,也代表著學校教育的成效。目前國民小學 九年一貫課程分為七大學習領域,因此本研究的學業成就即採用七大學習領域 的學期成績及學期總成績,此七大學習領域分別為語文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

數學領域、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及綜合活動領域。

其中,因國民小學低年級課程乃屬國民教育之開端,特別應以生活為中心,統 整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生活中的各種互動與反省能力,

奠定從生活中學習的基礎,故統整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及藝術與人 文領域而為「生活領域」(教育部,2005)。因此國小一、二年級學童之學業成 就為語文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數學領域、綜合活動領域及生活領域等五大 學習領域的學期成績及學期總成績。其中,學期總成績的計算方式為每週各領 域授課節數的加權平均分數。

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對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曾深入的研究,許佩玲(1981)

(36)

認為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包括個人的特質,如動機、興趣、態度、情緒、經 驗、期望、智力、自我概念、價值等,以及環境的刺激,如接觸到的人、事、

物等。王文科(1991)則將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分為內在因素,如動機、智力、

人格,與外在因素,如教師、同儕、教學方法等兩個方面。黃淑玲(1995)發 現學業成就高的國小學童,其自我概念最積極明朗,學業成就低的國小學童,

其自我概念則趨於消極黯淡。謝季宏(1973)也發現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與學 習態度、智力、成就動機間有顯著的相關存在。

繆敏志(1990)在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

發現單親學童的學業成就較差。巫有鎰(1997)以台東縣和台北市國小學童的 學業成就作比較,發現台東縣除了台東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外,台北市顯著優於 台東縣,且非原住民學童顯著優於原住民學童。但在控制背景因素(地區、族 別、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與中介變相(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財物資本)

後,發現其間差異已明顯減少,顯示地區間學業成就的差異乃是背景因素與中 介變相所造成。張文隆(1997)研究發現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間有高度的正相 關存在,另外國小女性學童的學業成就顯著優於男性學童、國小五年級學童的 學業成就顯著高於六年級學童、智類學校(班級數二十五班以上)學童之學業 成就顯著優於勇類學校(班級數十二班以下)學童。吳知賢(1988)研究不同 類型國小學童之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其中以私立學校學童之學業成就最高,

郊區小規模學校學童的學業成就最低。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3)針對台灣地 區國小學童學業成就調查報告指出:1.城鄉地區學童的學業成就有明顯差異,

都市化程度愈高的地區,其學業成就有愈高的趨勢。2.家庭環境各變項與國小 高年級學童的學業成就有關,其中以「曾否參加過才藝班」的貢獻最大。3.城 鄉地區國小學童的家庭環境有明顯差異,都市地區家庭環境優於一般地區,一 般地區又稍優於偏遠地區。可見家庭環境與城鄉差距,是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

(37)

影響因素之一。陳正昌(1994)研究北部三縣市家庭教育資源與國小學童學業 成就之關係,結果指出北部三縣市國小學童在國語、數學兩項分數上,台北市 優於台北縣、台北縣又優於宜蘭縣,且均達顯著水準,其中台北市在國小子女 每月的教育費用、訂閱兒童報紙的比例、家中課外讀物數量、課業輔導時間、

才藝輔導時間與個人專用書桌的比例等,均優於台北縣與宜蘭縣。

胡報治(1972)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的相關。

Horak (1979) 則發現國小六年級內控制信念學童的自我概念較外控者高,且學 業成就也較好。李默英(1983)研究發現學業成就與學習行為中的學習態度、

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有顯著相關,高學業成就學童之學習行為顯著優於低學業 成就學童。張錦鶴(2003)抽取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共 86 個班級計 2441 名學生為研究樣本,探究其國語、數學、社會、自然四科的學業成績與學習行 為間之關係,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兩者間呈高度的正相 關。

吳新華(1994)研究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發現:

1.國小學童班級適應較佳的是對學校的感受及對教師的態度,較差的是與同儕 的關係及對測驗的適應。2.年級與學業成就是影響國小學童班級適應的兩個最 主要變相。3.學習環境、對教師的態度、與同學的關係、答案的利用、應試的 方法、學習慾望、計畫的實行、上課態度、生活習慣、課前的準備與學習習慣 等十一個變項,可以預測國小學童學業成就變異量的 30%。可見影響國小學童 學業成就的因子很多。

Macoby & Jacklin (1974) 將 1966~1973 年間一千六百份研究加以分析,

結果發現女性較男性有較佳的字彙能力,而男性在數學方面與空間關係辨識的 能力優於女性。劉錦志與陳明終(1980)研究發現國小女性學童在學業成就、

智力、成就動機、學習適應與人格適應方面之能力,均顯著優於國小男性學童。

(38)

盧美貴(1980)在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研究中,發現國小 女性學童的學習態度顯著優於國小男性學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3)指出 國小男女學童學業成就有差異,國小高年級階段女生學業成就稍高於男生,其 中又以國語科明顯優於男生,數學與自然則差異不大。可見國小階段女性學童 的學業成就優於男性學童。

黃貴祥(1988)歸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影響因素 分為個人、家庭、學校及社會四個方面,其中又以個人因素對學業成就的影響 最大。王文科(1995)指出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受到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交 互作用的影響,其中個人因素受遺傳之影響很大,使得學童在學校之各種學習 有其能力上限存在,而環境因素是指學習方法、學習行為而言。

過去相關學者對於學業成就之研究,曾以智力為最主要因素,但研究結果 發現,智力雖可解釋學業成就的表現,但卻不是完全的正相關(楊承亮、郭國 誠,1986;Oakland, 1983)。何榮桂、王振德、陳美芳與蔡崇建(1984)更進一 步研究指出,智力的變項對於解釋學業成就,只能解釋總變異量的 50%至 70%

左右,其餘未能解釋的部分,為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吳知賢(1988)針 對不同類型國民小學學生之智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指出,不同類型國小學 童之智力有顯著差異,其中以私立學校學童的智力為最高,郊區小規模學校學 童之智力為最低,另外,不同類型國小學童的智力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但 都僅能解釋學業成就的小部分,其中尤其以私立小學三、四、五年級的學童,

其智力所能解釋學業成就的變異量不到 10%為最特殊。可見智力是影響學業成 就的因素之一,但僅能部分解釋學業成就。

郭生玉(1973)認為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除智力因素之外,大致可分為 以下四個因素:1.心理因素,如動機、態度、學習習慣及人格適應等。2.生理 因素,如個體機能障礙與健康狀況等。3.社會因素,如家庭狀況、父母職業、

(39)

家長教育程度及教育態度、社區文化等。4.教育因素,如教師的教學方法、課 程內容與教材等。王克先(1987)認為學業成就受到智力與學習動機兩個因素 的影響。國外學者發現在智力條件控制之下,不同學業成就學生在學習行為上 之最大差異,主要是學習態度及學習動機 (Mathews & Toeper, 1936 ; Symonds, 1926)。

由以上之相關研究可以瞭解,影響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因素很多,在心理 因素方面,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自我概念與期望等;在環境因素方面,如 教師、同儕、教材教法、家庭狀況等;在生理因素方面,如知覺動作能力、智 力、遺傳及性別等。但本研究僅以國小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作相關 探討,屬於影響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生理方面之因素。

學業成就的高低,是每一位國小學童最在意的事,同樣的考試,不一樣的 成績,高成就者必定喜上眉梢,而低成就者卻往往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問題,

這是教育現場必須重視的問題。李帶生(1997)研究國小低成績組學童的學業 成績歸因及其與抑鬱的關係,發現在成績歸因方面,國小六年級學童傾向於將 考試成績歸因於內在、可控制、穩定和廣泛的因素,而此歸因方式可能會致使 學生陷入低成就的惡性循環之中;此外,研究亦發現樣本學童中有抑鬱癥狀的 佔 46%,且有抑鬱癥狀的學生會將學業成績歸因於能力因素,尤其是國小高年 級女生更是傾向於把學業成績歸因於能力因素,反映出她們所承受的壓力也比 較大。

陳國泰(1995)在國小低學業成就學童的學校經驗之意義形成之研究中特 別指出,低學業成就學童的內在世界,存在著某些強烈的心理需求,包括:1.

追求成功的需求。2.歸屬感的需求。3.自尊的需求。4.渴望被瞭解的需求。5.渴 望被「關懷與鼓勵」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可能就是他們,和其他高成就生一樣 的,對於「快快樂樂地學習」的最深切期盼。

(40)

第三節 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

兒童從事各種學習活動時,要能有效的接受刺激、組合經驗,適當的做出 反應,學習才會有效果,否則必會產生學習適應上的困難 (Bender, 1995);換 言之,感覺動作技巧是學習的基礎,感覺動作有困難,學習效果必定不佳。

Kephart (1960) 指出知覺動作能力不成熟與學業成就低落有顯著的正相關,強 調知覺動作能力是一切學習的根源,並於 1971 年進一步指出無論在何種環境,

感覺動作反應對個體的行動、動作和學習是相當重要的,因此,知覺動作發展 不管直接或間接地都會影響到個體在學業上和體能活動上之表現,所以他主張 在認知過程中,動作與感覺乃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因素。

知覺動作能力如何影響學業成就,主要從神經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神經 生理學及大腦結構等四個因素探討。以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logy)的論點來 看 , Hebb (1949) 強 調 早 期 的 動 作 學 習 是 建 立 腦 皮 層 細 胞 組 合 (cortical cell assemblies)的一個重要統整階段,若個體早期缺乏動作學習經驗,則會影響其 日後的發展與學習。Kephart (1960) 也指出知覺不成熟與學業缺陷有顯著的正 相關,顯示學業成就與知覺動作能力間有相關存在。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個體各項身心特性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每個 發展階段皆有其固定的先後順序,早期各項發展的健全與否,必會影響後期的 發展狀況(周台傑,1999)。洪清一(2001)指出行為發展始自肌肉活動,個體 高層次的行為,必植基於低層次的肌肉動作,因此較高層次的行為活動建構在 以肌肉活動為基層的架構上。基本上,大肌肉動作發展及動作-知覺發展為學習 的基本階段,一般而言,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有缺陷時,常會導致學習上 的障礙,而影響學童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成就,以視知覺動作能力中的書寫動作 為例,個體除了需要發展出適當的視覺敏銳度外,還需發展出能與雙手協調配

(41)

合的能力,因此個體視知覺動作整合功能的發展是否成熟,會影響書寫動作的 表現,且書寫能力是學習課業與人際溝通不可缺少的技能,因此若國小學童視 知覺動作能力的發展有缺陷時,則其在學習課業與人際溝通上就會出現障礙,

而影響生活適應及行為情緒的穩定性(周台傑,1999)。

神經生理學(neurophysiology)理論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接受前庭平衡、皮膚觸 覺、肌肉關節動覺、眼睛和耳朵視聽覺等感覺接受器所傳來的感覺時,若未能 在腦幹附近做初步適當的收受和統合,以提供大腦做認知及判斷的基礎,則會 影響個體學習和情緒的發展(陳湘,1999)。Ayres (1979) 指出若腦幹無法將各 種感覺訊息處理完善,將會導致肢體上和情緒上的過度敏感或笨拙,且大腦的 聰明才智也將無法發揮出來,而讓個體產生自我形象低落和強烈需求自尊的危 機,同時引發行為失常和人際關係欠佳等問題。陳湘(1999)認為神經結構與 認知發展有關,人類透過神經細胞傳遞神經衝動,從一個神經元沿著樹狀突、

細胞核及軸突,然後通過另一個神經元到下一個神經元,此一過程促使個體進 行知覺與細胞核的整合,進而達到概念的形成,並藉由外界所提供訊息刺激的 質與量,增進神經系統的運作功能。柯平順(1997)也指出依據神經生理發展 的理論,提供可協助身心障礙幼童認知成長的環境是必要的,也因此奠定了國 內早期介入的理論基礎。

從大腦結構來看,大腦皮質是由較低層次的大腦半球所進化,因此大腦皮 質的精密運作要靠較低層次的大腦半球與腦幹的預先處理,且除非腦幹已發展 出基本的視覺、聽覺及觸覺等準備,否則大腦皮質就無法發展更精密的觸覺、

視覺以及聽覺等的認知 (Ayres, 1979)。而 Luria (1980) 進一步發現大腦皮質之 功能,其在大腦雙側半球前部的額葉部分主司運動,後半部的頂葉、顳葉與枕 葉部分主司感覺,而且無論是運動或感覺的功能,都分成原級、次級和高級三 個層次,其中高級皮質區的運動功能不僅具有統合知覺作用,且具有縝密計畫

數據

表 4-1-1  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個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簡明知覺動作測驗原始得分  373 1  64  18.54  7.91  語文領域原始成績  373  52.70 99.20 89.06  7.66  健康與體育領域原始成績  373  71.30 99.80 89.50  4.78  數學領域原始成績  373  31.80 99.70 84.96  12  生活領域原始成績  123  73.40 98.40 90.90  5.14  社會領域原
表 4-3-1 為國小一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敘述統計摘要表。 一年級學童計 63 人。其中簡明知覺動作測驗原始得分最小值為 10,最大值為 64,平均數為 25.05,標準差為 8.13。此表數值說明如前表 4-1-1 之解釋。  表 4-3-1  一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個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簡明知覺動作測驗原始得分  63 10  64  25.05 8.13  語文領域原始成績  63  59.10 99.10 89.70 8.57  健康
表 4-3-2  二年級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統計摘要表  個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簡明知覺動作測驗原始得分  60 8  45  22.22 7.39  語文領域原始成績  60  62.60 96.80 87.10 8.75  健康與體育領域原始成績  60 72  97.70 89.37 5.08  數學領域原始成績  60  45.70 98.50 85.01 11.98  生活領域原始成績  60  73.40 95.30 88.77 5.44  綜合領域原始成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social context, self-percep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ntecedents of dropping out; (2) students’ self-factor was a

1、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The variati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emonstrated the curricula of the global warming, energy-saving and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Hoping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supplement schools to elevate the quality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