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之範圍:

(一)本研究之對象,限定在九十四學年度就讀高雄縣中崙國小一至六年級 的男女學童。

(二)本研究所指的學業成就,是採用受試學童 94 學年度第一學期的七大學 習領域學期成績與學期總成績進行探討。

二、研究之限制:

(一)本研究雖然經過特定的規劃與設計,但受試學童檢測時的身體狀況、

注意力及情緒等無法嚴謹的控制,可能會影響到本測驗的結果。

(二)簡明知覺動作測驗的測驗方式為個別施測,但因受試者多且國小學童 欲個別離開班級接受施測不易,因此研究者採小團體個別施測的方式 進行(13 個施測項目各一位施測者,之後讓受測班級以 13 位學童為 單位進入施測室同時施測,此 13 位學童以逆時針方式同時間依序至下 一個施測項目,直到 13 個項目皆輪完後,再讓下一個單位 13 位學生 再進入施測室),但此舉可能會影響到本測驗的結果。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一、因材施教

知覺動作能力成熟的國小學童,其學習能力強,學業成就易有出色表現,

反觀知覺動作能力不成熟者,其學習能力弱,學業成就往往事倍功半無法有好 表現。本研究希望明確的讓教師、家長、學童瞭解到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 有顯著相關存在,且透過知覺動作能力測驗可以篩選出知覺動作能力優異與缺 陷的學童,而分別提供適切有效的教育方式。知覺動作能力是一種發展的能力,

並不是學童可自我改善的,若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不成熟,即應尋求專家 進行知覺動作方案訓練,增進知覺動作能力,方得以有效的提昇其學業成就。

二、協助知覺動作能力缺陷學童

洪清一(2001)指出國小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發展有缺陷時,常會導致學

習上的障礙,而影響學童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成就。另外,李帶生(1999)指出 國小學童對於學業低成就的歸因方式,傾向於將考試成績歸因於內在、可控制、

穩定和廣泛的因素,而此歸因方式可能會致使學生陷入低成就的惡性循環之 中。因此,若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低落是導因於知覺動作發展不成熟的話,想 必其心中所承受的壓力會更加巨大。

許多研究顯示障礙兒童的知覺動作能力可經由訓練而獲得改善(周台傑,

1999)。李雯堯(2004)發現知覺動作訓練方案能增進知覺動作技能與改善問題 行為,進而增進多重障礙學童的學習能力。陳湘(1999)研究亦指出視知覺動 作訓練可以提升障礙學童的知覺動作能力。因此對於知覺動作能力有缺陷的學 童,必須提昇其知覺動作能力,方得以有效的增進學習能力,並解除其心中的 壓力。

Bender (1995) 認為學校應是提供學生如何求知的場所,而不是被用來灌輸 知識的地方,學生所迫切需要的,是基本的認知技巧以及獨立思考與終生學習 的能力,也唯有當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時,才能快樂的學習並對自己的學習 負責。因此,對知覺動作能力不佳的學童提供有效的知覺動作訓練,以提升其 知覺動作能力,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而本研究的重要任務就是希望能突顯 出這群學童的無助,並引領相關教育人員一條新的明確的方向。

三、知覺動作能力可預測學業成就,喚起大家重視

期望藉由知覺動作能力可預測學業成就一事,喚起大眾重視,想要學業成 就出色,就必須先瞭解其知覺動作能力的發展成不成熟!影響學業成就的相關 研究中,智力是被認為具決定性影響力的一個因子(王文科,1995;王克先,

1987;郭生玉,1973),何榮桂、王振德、陳美芳與蔡崇建(1984)更進一步研 究指出,智力的變項對於解釋學業成就,只能解釋總變異量的 50%至 70%左右,

其餘未能解釋的部分,為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張春興(1996)也指出現 今實施的智力測驗應擴大非語文量表部分,並將身體的運作功能及表現也視為 智力。另外,Ayres (1980) 指出有些學童雖然智力及外表正常,卻對學習活動 無法維持較久的注意力,並在學校課業上也遭遇相當的困難,或伴隨有行為適 應的困擾。而這些問題常被當成心理的因素解釋,如不專心、不用功、不合群 等。事實上這些情況大部分是由於學童的神經生理系統發生障礙之故,而導致 學童無法對視覺、聽覺、觸覺、肌肉關節的本體感覺和前庭系統等所接收到的 訊息,做適當的解釋和運用之故。因此,若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可藉由知覺動 作能力來預測,會引起更多社會及學界的重視,而正視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 不成熟的問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要探討國小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因此,本章第一 節首先探討知覺動作能力,第二節接著探討學業成就,最後第三節再針對知覺 動作能力與學業成就加以探討。

第一節 知覺動作能力

知覺(perceptual),意旨感覺到、察覺到。知覺動作(perceptual motor),意指 察覺、感知到刺激、訊息,經過內在的分析、選擇與決定後,經由身體呈現出 動作反應的這整個過程(洪清一,2001)。周台傑(1999)指出知覺和動作是息 息相關的,個體對任何事物的學習與認知活動,都必須經由適當的感覺、知覺 與動作的配合進行,才得以有效的運用相關訊息,做出適當的反應。心理學家 Kephart (1963) 強調抽象的認知作用,根源於具體的肌肉動作,並認為「行為 發展始自肌肉活動,高層次的行為植基於低層次的動作,因此較高級的活動,

是 以 肌 肉 活 動 為 基 層 結 構 。」因 而 提 出 「 知 覺 - 動 作 理 論 (perceptual-motor theory)」。

本節分成知覺動作的歷程、知覺動作能力的發展、知覺動作訓練、運動能 力、學習障礙、感覺統合與知覺動作能力的測驗工具等七個部分來探討知覺動 作能力,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知覺動作的歷程

陳湘(1999)認為經由生理歷程接收到的經驗稱為感覺,心理歷程接收到

的經驗稱為知覺,知覺的產生必須經由感覺,而有感覺卻未必有知覺,因知覺 是對感覺得來的資料給與分析及解釋。Hammill (1992)指出當外在事物接近時,

個體的接收細胞即將訊息刺激轉換為電位衝動,經由傳入神經(afferent nerves) 及脊髓(spinal cord)輸送至大腦,而大腦將這些訊息加以操作處理,並將之與過 去的經驗及經由其他管道獲得的訊息加以連結整合之後,獲得對事物的了解。

知覺動作的歷程(見圖 1-1)包括感覺輸入、感覺統合、動作輸出和回饋 等四個階段 (許天威,1986;Winnick, 1990),茲分別敘述如下:

感覺輸入(sensory input):指由視覺、聽覺、運動覺、前庭、觸覺等感覺接 受器接收訊息而產生神經衝動,再透過感覺神經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的歷程。

個體的感覺系統如有缺陷,將形成知覺動作的第一道障礙。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指將所接收到的神經衝動在中樞神經系統加 以整合、組織、比較和儲存,並與過去的感覺經驗加以聯合,使個體能有效的 統整並建構適當動作的歷程。此階段為知覺動作歷程的最關鍵部分。

動作輸出(motor output):指在訊息之接收與統合後,由中樞神經系統之支 配而呈現出動作的歷程。個體的運動系統如果有了缺陷,也將造成知覺動作上

回饋(feedback):動作與肌肉含有核對的功能,因此當個體產生動作反應的 同時,訊息即持續性地回饋,使知覺動作構成一個連鎖循環的過程,而促使知 覺動作越來越精密、越來越正確 (Kephart, 1971)。

由以上知覺動作歷程可以發現,只要其中一個階段出現障礙,就會造成個 體知覺動作能力的缺陷,進而影響個體的知覺動作能力。雖然中樞神經系統的 感覺統合功能是最關鍵的部分,但仍必須依賴感官與動作的配合才能完成。

二、知覺動作能力的發展

Piaget 提出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亦有學者稱之為發展認識 論(genetic epistemology),指出知識之建構乃成熟與經驗所導致,並將個體的認 知行為發展分為四個時期:a.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period):出生到兩歲;

b.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period):兩歲到七歲;c.具體運思期(period of concrete operation):七歲到十一歲;d.形式運思期(period of formal operation):十一歲以 後。Piaget 認為兒童自出生就與生俱來一些組織化的動作,如抓握、注視、吸 吮等,這些先天具備的基本能力,稱為基模 (schema)。而個體在與環境不斷互 動的經驗下,會藉由同化及調適的歷程,促使基模不斷地作用並產生改變,以 提昇個體的認知發展階段,適應愈來愈複雜的生活環境(引自柯志恩,2005)。

可見個體的發展與成熟是有階段性的,高層次的心智活動需待低層次的知覺動 作能力成熟才得以發展。

主要的知覺動作發展,可分為視知覺動作發展、聽知覺動作發展與運動知 覺動作發展(洪清一,1999),分別敘述如下:

(一)視知覺動作發展(visual perceptual-motor development)

視知覺動作發展對國小學童在學業、體育和運動等方面的學習上是非 常重要的,如畫圖、書寫、閱讀、計算、遊戲、平衡、跑步、踢球與

接球等活動,皆須視知覺動作能力的適當發展方可順利學習。而適齡 (age-appropriate)視知覺動作能力則建立於視覺敏銳力 (visual acuity) 上,視覺敏銳力會影響追視、注視等方面的能力,這是在訊息輸入階 段不可或缺的能力。視知覺動作能力包含形象背景知覺(figure-ground perception)能力、空間關係(spatial relationship)能力、視知覺恆常 性(visual perceptual constancy)、視-動協調(visual-motor coordination) 能力等。

(二)聽知覺動作發展(auditory perceptual-motordevelopment)

適齡聽知覺動作同樣建立在聽覺敏銳力上,聽知覺動作發展會影響學 童聆聽、朗讀、溝通等活動,若學童聽知覺動作能力有缺陷,會影響 學童在課業、運動與人際溝通方面的學習。聽知覺動作能力包含形象 背 景 知 覺 (figure-ground perception) 能 力 、 聽 覺 辨 別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能 力 、 聲 音 方 位 (sound localization) 、 時 間 的 聽 知 覺 (temporal auditory perception)、聽-動協調(auditory-motor coordination) 能力等。

(三)運動知覺發展(kinesthetic perception)

運動知覺能力是所有運動能力的基礎,個體要能正確瞭解身體的姿 勢、運動情形與身體的位置,以及瞭解動作執行之前的反應或動作等,

運動知覺能力是所有運動能力的基礎,個體要能正確瞭解身體的姿 勢、運動情形與身體的位置,以及瞭解動作執行之前的反應或動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