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學習經驗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生學習經驗相關研究

以下將就國內外數篇與學生學習經驗相關之研究進行探討,由於國內對於國 中公民科的研究取向大多著重在教師教學、教科書內容分析等方面,以學生觀點 角度出發的文獻相當少。

因此研究者將文獻搜尋的範圍擴大,除了與公民科較相關的社會科研究外,

21

也兼採其他從學生觀點出發的學科課程研究,以了解過去所完成之研究所關注的 面向為何,以及其研究發現。

壹、學科學習經驗的研究 一、社會科(Social Studies)

從前一節的探討中我們知道,九年一貫課程中社會學習領域是以美國 1994 年出版的社會科課程綱要中所使用的十大主題軸為藍本,再依我國教育情境發展 九大主題軸。因此,了解美國中小學社會科的相關研究也能對本研究場域帶來一 些啟示。

Schug、Todd 和 Berry (1984) 以及 June (2006) 分別以隨機抽樣美國中西部 學校和使用國家教育縱貫研究資料庫內的資料探究學生為什麼不喜歡社會科的 原因。兩者的研究結果都顯示學生在評斷社會科是否為重要學科的關鍵在於它能 否對未來生活具有意義。除此之外,社會科的課程過於困難以及教師授課方式也 會影響學生對學科的看法。

June (2006) 從研究中還發現學生並非對社會課缺乏興趣,因為社會課研究 的對象是「人」,對學生來說這個議題其實是具有高度興趣,因為我們都會關心 和自己、家庭和朋友有關的議題。而社會課就是被設計用來幫助我們了解我們自 己和我們的左鄰右舍,以及那些居住世界各地的人們。但是對許多學生來說,他 們卻很難從課程中找到和社會參與之間的連結,所以會覺得社會科「沒有用」。

對於學生究竟喜歡或不喜歡社會科這項課程,Chiodo 與 Byford (2004) 也 曾針對八年級和十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想了解學生是否真的不喜歡社會、探 尋學生對社會科的覺知與感受。在訪談了四十八位學生之後發現,主要影響學生 對學科喜好和學習動機的因素有二:教師對教學的熱忱和學科的實用價值。雖然 學生不認為社會科是課程中的最愛,但是相信它有存在於學校課程的必要性。影 響學生是否選擇課程的因素包括:(1)教師的熱忱;(2)過去的經驗;(3)

科技工具;(4)教學方法。

22

林金葉(2011)以臺北市市立高中三年級學生作樣本抽測,發現在公民與社 會科成為考科之後,學生能認可其主科地位,且同儕也會影響彼此對科目的看法。

此外,課程雖然具實用性和趣味性,但對多數課程主題仍感到困難,與 Schug 等人和 June 的研究有相似之處。

從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對教師若想提升學生對學習社會科的動機,需要 加強社會科的實用價值和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課程內容可以更貼近學生的生 活經驗,並能連結到現實生活之中。June (2006) 也提到使用講述教學和教科書 雖然是普遍的教學方式,但是這兩種方式卻僅傳遞事實和概念、使學生被動學習,

而不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過程中,去追求知識。

二、國文科

陳靜怡(2008)以一所鄉村學校做為研究場域,使用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 等方式,以茉莉國中(化名)二年三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九年一貫課 程政策的脈絡下對國語文課程之詮釋。

研究發現在九年一貫課程下,國文是屬於有用的課程。不同學生次團體會對 國文有不同的看法,其學習策略也會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他們國文學習的結果。

除此之外學生的國文學習也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影響,同時,老師的教學也會受 到學生的影響。

三、體育課

顏宛平、掌慶維(2013)探討國中體育課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TPSR),

學生在單元教學中的學習經驗。研究參與者為八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採訪談、

學習單、開放式問卷蒐集研究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責任行為易受教學情境影 響,因而學生無法完全按照教師所規劃的責任層漸進發展。此外,教師的教與學 生的學之間容易產生較大的鴻溝,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時需放慢步調。

23

四、英語課

吳玉汝(2006)運用民族誌的方法,了解我國國中學生如何詮釋英語課。發 現國中學生對於學校的課程和同儕,有其獨特的看法與分類。研究顯示,除了學 生自己本身的努力外,週遭人、事、物的牽引對學生學習影響很大,尤其是家長 的引導。家長的教育價值觀、對子女的教育態度與期望、指導學生課業的能力不 同,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也不同。

陳以叡(2010)則以小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輔以問卷調查與觀察的方 式,了解個案班級學生對於英語課的看法,並試圖了解學生觀點受到哪些因素的 影響,以及學生觀點具有的特質。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個案班級學生對英語課的 觀點有五,分別為學生身邊重要他人影響、教師教學、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 補習經驗,以及學生個人喜好。

五、生物科

林志彥(2002)透過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三個班級的學生提出:「現在假如 你是生物老師,你覺得你要怎麼教才會讓學生喜歡上生物課?」的問題,以期能 藉由一種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深入瞭解在實際學習情境中學生內在的想法。

研究發現,學生設想中的理想生物教學應具備以下幾點特徵:教師能運用不 同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習興趣、課程內容要能與生活經驗連結、減少紙筆評量、

增加課堂中師生與同儕間的互動,以及輕鬆但有序的上課氣氛。

貳、非學科學習經驗的研究

學校教育中除了單一科目的課程之外,仍有其他較具統整性或以某項主題為 主軸的課程安排,莊采珂(1999)研究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邱惠群(2001)

以國中生命教育為題,而李昭瑩(2004)則是探索幼兒在實施主題課程的學習環 境中之學習經驗。三者的研究皆發現學生所經驗到的課程和教師的運作課程有差

24

距,學生的學習經驗會受到個人生活經驗和教師教學方式影響,每個人的經驗都 具有獨特性。

除此之外,雖然研究對象不同,但在黃月嬋(1999)和黃鴻文、湯仁燕(2005)

的研究中都指出,學生對實用性高及具趣味的課程較有興趣,且傾向於以未來進 入社會後可能獲得的待遇,評估學校課程價值之有無。學生的課程詮釋相當務實 的,以黃月嬋(1999)研究中的師院學生為例,除了實用和趣味之外,當課程對 未來教學有用途時也會較為重視。

蔡碧夆(2008)則從升學氛圍下的國中生課程觀點切入,發現學生認為學校 課程只是為了考試與基測,而且學生會以段考和基測考科將正式課程做分類,各 課程科目之間有高低位階之分。但是學生對學科的分類並非自身對學科有充分的 認識和理解,不知道課程內容與現在生活的關聯,也不清楚與未來職業的關係,

僅僅是因為在升學主義之下而被動接受。而鄭青青(2002)則是對幼兒進行個案 研究,探究幼兒在幼兒園中經驗到的一切事物,發現除家庭之外,教師的支持有 助幼兒對課程的喜好和興趣。

參、學生學習經驗的影響因素

影響學生學習觀點的因素很多,學生在經驗、轉化教師的運作課程時可能會 因個人性別、家庭背景、學習態度、動機、興趣等內外在因素所影響而產生不同 的認知理解與想法,因而形成不同的學習經驗。

Wang、Haertel 和 Walberg (1997) 在分析一百七十九篇文獻、整理九十一 項研究以及調查六十一位教育研究者後,提出了二十八種影響學生學習的概念架 構,並歸納成六大類內容:(1)學生特質;(2)教室教學與氣氛;(3)家庭、

同儕、社會的脈絡(4)課程設計;(5)學校組織;(6)州和地區的特色。一般 來說,直接影響的因素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比間接影響的因素來的大1。由此可

1 Wang、Haertel 和 Walberg(1997)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分別包括:

1.直接影響:老師在一個主題使用的時間、老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品質等。

25

知,學生學習經驗除了具有個人獨特性外,也會因學習過程中情境脈絡的差異而 產生不同的學習經驗。

林金葉(2011)為了了解高中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整體、各單元及各主題的 課程詮釋(實用性、趣味性和難易度)情形是否會因個人因素、家庭因素、教師 因素、學校因素以及社會因素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

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公民與社會科是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的科目,但單元難 易度不一;此外,對學生學習經驗影響較顯著的因素包括個人學習態度是否正向、

教師教學方式是否多元、師生互動關係是否良好和同儕的評價。家庭因素則取決 於家長的教育觀念,社經背景影響不大,其餘因素則未在調查中獲得支持。

從研究中發現,除了個人態度之外,外在的影響因素以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 大。當教師設計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接觸到、經 驗到的課程內容可與自身經驗相連結,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而感到趣味 性,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新舊經驗上的連結,讓知識是可以應用在現實生 活中而達到有效學習。

因此,在公民科課程中為了達到教學目標,通常會以學生的經驗作為組織課 程的原則與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與活動的安排則採取以學生為主體的觀點,強

因此,在公民科課程中為了達到教學目標,通常會以學生的經驗作為組織課 程的原則與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與活動的安排則採取以學生為主體的觀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