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質性研究中經常為人所質疑的部份,即是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的問題,以 下將針對這兩部分說明本研究的做法。

壹、研究信實度

不論是量化研究還是質性研究,蒐集而得之資料的信實度檢驗都相當重要,

本研究將透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檢驗。

一、三角檢正

雖然在質性研究中幾乎是以研究者個人主觀意識貫串研究,然而對於資料信 實度的要求,仍是維持質性研究品質的規準。本研究用來檢驗資料信實度的方法 為三角檢正法 (triangulation),採用 Patton (2002) 對三角檢正分類中的方法與來 源兩種方式的三角檢正:

52

(一)不同方法的三角檢正

本研究在進行資料的蒐集時包含現場參與觀察時所撰寫之筆記、訪談資料與 課堂教學文件。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研究者隨時將透過不同蒐集方式而得的資 料互相比較,例如從學生的活動學習單所描寫參與活動的感受,以及訪談中針對 活動所談論的內容即可相互對照,觀察資料間傳達的訊息是否具有一致性。

(二)不同資料來源的三角檢正

雖然訪談對象以學生為主,但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有在課前與課後了解教師 方面的想法,談論關於公民課的教學情況。雖然研究者沒有在研究發現中呈現教 師訪談的內容,但是教師的想法仍作為研究者在撰寫後續內容時,與學生觀點相 互琢磨的輔助資料。

此外,研究者個人在現場觀察之紀錄與課堂文件資料等都可作為資料檢證的 工具。當發現蒐集的資料之間有所出入時,研究者有詢問因故未參與原先訪談的 學生的想法,以求對真實情境有更契合的認知。

二、參與者檢核

在研究的過程中可將所蒐集的資料或所作的分析、詮釋與結論拿給參與者表 示意見,以檢視其中是否有偏誤之處(潘慧玲,2004)。在本研究過程中,逐字 稿轉錄完成後,研究者回到研究場域並請受訪學生檢核訪談資料內容是否有偏誤 或有遺漏不全之處。

三、同儕檢證

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為了避免研究者對於所得資料的過度詮釋與偏誤,邀 請同儕(博士班學姊一名、碩士班同學兩名)對研究者撰寫之內容進行檢驗,並 提供研究者撰寫論文之建議。

53

貳、研究倫理

質性個案研究的進行,通常會與研究場域的人員有長時間密切的接觸,由於 研究資料蒐集多涉及到研究對象的隱私,故在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將恪守以下 幾點倫理規範。

一、徵得研究場域與對象的同意

本研究選定一所公立國中為場域,在徵得校方現場人員的同意後方進入觀察 研究。由於研究對象為學生且未成年,因此在獲准進入現場後除導師、授課教師 與學生同意外,也有發放家長同意書取得家長之同意。

在進行觀察或訪談時,研究者先向該班教師承諾,在研究中與個人隱私有關 的研究資料,僅是用來輔助研究者記憶的工具,研究者在其未同意之前,絕對不 會透漏個人隱私資料。

二、對研究現場當下情境不做任何價值評斷與批判

研究者「對事不對人」,以事件的特殊性做為觀察或訪談的起點,而不把它 視為某個或某些特定人選的特有表現,盡可能避免研究者對「人」產生偏愛或是 偏見而影響研究的信效度。

三、呈現研究資料的原始樣貌

在處理及分析資料時,對研究對象需抱持誠實、負責且尊重的態度,不能斷 章取義或是貪圖方便而恣意拼湊,而要維持研究對象的原意及資料的原始風貌。

如對資料有疑義須回到現場向研究對象做確認,不可私自臆測。遇有衝突時,則 與研究對象一同討論;若無法達成共識,則並列雙方的看法。

四、研究報告呈現需將研究場域與對象匿名處理

為維持良好的研究倫理,在研究報告撰寫時研究者將研究對象的姓名、場所、

54

相關事件,經由匿名或轉化的技巧加以保護,以免研究結果公開發表時對研究參 與者與場域造成影響。

因此本研究中的研究參與者都給予化名或代碼的處理。例如個案學校以「珍 珍」國中代表;在教師方面,也賦予特定的化名,如「君君」老師;而參與研究 的班級和學生也是將以採取化名的方式呈現,如「幸福班」、S01。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