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教師、學生、家長的回饋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教師、學生、家長的回饋分析

形,由學生的自我評量、教師的觀察省思及家長的生活檢核三個角度切入,了解 本研究之品格教育教學方案對學生的影響。

在所有教學活動進行完畢後,研究者也設計了回饋問卷,請學生針對一系 列的品格課程,提供自己參與後的真實感受與意見,便於研究者了解參與者對本 研究之品格教育教學方案的看法及作為修正教學方案設計之參考。

壹、學生的學習表現

一、學生實踐自評表

實施品格教育教學方案之前,研究者曾請學生依照自己當時的行為表現,

填寫一份品格問卷,以了解學生在品格行為上的實踐情形。而在實施品格主題教 學活動之後,根據師生共同討論、決定的「愛的約定」(具體行為準則),作為個 人自我評量的行為項目,以自己真實的表現情形來作答。以下即是針對各項品格 行為於活動實施前後所作的自我評估,來進行比較:

(一)尊重

表 4-8  尊重品格學生實踐自我評量前後測比較 

完全做到  大部分做到 很少做到  尚未做到  愛的約定(具體行為準則)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1.遵守排隊、行進及上課

的秩序 

28% 28% 52% 64% 20% 8% 0% 0%

2.不喧嘩、奔跑、做危險 動作及拿東西丟人 

32% 56% 48% 40% 12% 4% 8% 0%

3.言行注意禮貌,常說

「請、謝謝、對不起」、 不說粗暴的話 

28% 36% 64% 64% 4% 0% 4% 0%

4.上課舉手發言,並仔細 聆聽別人說話、不插嘴 

32% 36% 48% 56% 20% 8% 0% 0%

5.尊敬師長,虛心接受師 長的指導

44% 80% 48% 16% 8% 4% 0% 0%

由表 4-8 可以發現,在教學活動實施前後學生的尊重品格行為表現均有所提 升。尤其是在「尊敬師長,虛心接受師長的指導」項目,有八成的學生能完全做 到,進步的比例最為顯著。根據 Piaget 的道德認知發展論點,11、12 歲的兒童已 由他律期逐漸進入自律期(發展的遲速有個別差異,不可以一概全),不再無條 件的相信權威和遵守紀律。孫台鼎(2007)更指出,他們已開始有認知上估算與 修正的能力,會選擇性地接受環境對他們的要求。對於師長的要求及規定,更容

易因青春期的叛逆情緒使然,而無法接受他人的意見,甚至公然挑戰師長的指 導,造成彼此間的衝突。因此,能尊敬師長,虛心接受師長的指導,品格教育教 學方案也才得以順利推動,並幫助學生改變他們的想法和行為。

至於班級秩序及發表意見時的禮貌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者及研究夥伴 亟欲改善的重點。經過品格情境漫畫劇本的討論及角色扮演的親身體驗後,學生 對於維持班級秩序所能發揮的影響及培養有禮貌的發言和聆聽態度,都有更深的 認識和體會,也藉此了解「人必自重而後人重」的道理。雖然沒有辦法讓全部的 學生百分之百完全做到行為目標的要求,但在配合班級獎懲制度的推行之下,無 法做到的學生也有所警惕,在行為表現上亦有部分的改善。

而在「不喧嘩、奔跑、做危險動作及拿東西丟人」的項目,少數學生容易 因好玩的心態做出危險行為,威脅到自己與他人的安全。在此,也透過傳記中尊 重生命的表現和概念,使學生對於生命與健康的價值,能抱持更謹慎的態度。

綜合上述,尊重品格主題的目標,其實就是希望透過兒童傳記融入品格教 育教學,來了解「如何被尊重」。從「約束自己的行為,重視別人的感受」做起,

不只是希望學生能學會尊重別人,更重要的是能贏得他人真心的尊重。近幾年 來,校園裡或生活中受到大家關注的霸凌事件,不也是因此而衍生出來的問題 嗎?

透過教學活動和生活觀察,讓學生有機會去認識、欣賞自己與他人,藉由 對彼此的瞭解來改變自己對待自己、他人與生活環境的偏見態度(教育部,

2003)。這也是教育工作者,內心真切盼望能經由教育的力量與歷程,培養孩子 具備的生活基本能力。

(二)關懷

表 4-9  關懷品格學生實踐自我評量前後測比較 

完全做到  大部分做到 很少做到  尚未做到  愛的約定(具體行為準則)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1.能關心他人的身心狀況  24% 68% 68% 32% 8% 0% 0% 0%

2.能對他人表達自己的關 懷之意 

20% 56% 68% 44% 12% 0% 0% 0%

3.願意主動且樂意去幫助 他人,替別人著想 

24% 44% 52% 56% 20% 0% 4% 0%

4.家人、同學生病或受傷 了,我會主動照顧他 

20% 92% 72% 8% 8% 0% 0% 0%

5.我會幫忙做家事,分擔 家人的辛勞

24% 60% 44% 40% 28% 0% 4% 0%

「關懷」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表現,是人與人之間情感連結的重要關鍵

(劉清彥,2007)。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只考慮到自我和自己的需要;

幫助他們將關注的焦點由自己移轉到別人身上,是這個主題努力的方向。 

由表 4-9 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前測階段達到完全做到的比例並不高,但在實 施課程活動教學後,能夠完全做到這些具體行為準則的人幾乎達到五成以上,其 中更以「家人、同學生病或受傷了,我會主動照顧他」的項目,完全做到的比例 高達九成二,進步程度最多。研究者相信孟子所言「人性本善」的觀點,特別是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根據維基百科對於「人性」的定義:「人性即指人的本 性。人性的另一種含義指的是作為人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通常所說的

「人性」,也指同情心與同理心。」(引自維基百科,2012)傅佩榮(2006)則解 釋,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善心,是趨使人向善、行善的根源。然而因後天環境的影 響,造成行為上的偏差,所以需要以教育來引導,藉由情境的體驗,激發心中的 善念並於生活中加以實踐。

自評表中顯示的結果,可知學生透過傳記內容及生活實境的體驗,已能了 解關懷他人的重要及引發願意關懷別人的心。因此在「能關心他人的身心狀況」、

「能對他人表達自己的關懷之意」、「家人、同學生病或受傷了,我會主動照顧他」

和「我會幫忙做家事,分擔家人的辛勞」等項目的實踐,多數人都呈現積極、正 向的表現。然而在「願意主動且樂意去幫助他人,替別人著想」的項目上,則因 平日教養及獎勵方式的影響,造成學生在強調「主動」且「樂意」助人和「為人 著想」的行為上,執行動機並不單純,存有是否能獲得獎賞的想法,左右了關懷 他人的真心。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真心為他人付出,甚至了解犧牲自我是關懷他 人時必然的代價,是研究者必須深思且繼續努力的課題。 

美國童書家

Eve Bunting

在自述傳記《Once Upon A Time》中寫道:「……從 前我們不會彼此關懷,現在讓我們努力付出關心,互相了解。如果真能這樣,我 們共享的世界豈不變得更美好嗎?」(引自劉清彥,2007,頁 206)從關懷自我和 周遭的人開始做起,將愛與溫暖推己及人,我們的世界一定會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三)感恩

表 4-10  感恩品格學生實踐自我評量前後測比較 

完全做到  大部分做到 很少做到  尚未做到  愛的約定(具體行為準則)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1.感謝生活中為我們服務

的人 

24% 48% 52% 52% 20% 0% 0% 0%

2.能以具體的行動(如:

口頭道謝、致贈謝卡…

等)表達自己的感謝 

20% 40% 52% 60% 24% 0% 0% 0%

3.愛物惜物,不浪費資源  28% 60% 52% 40% 20% 0% 0% 0%

4.對於現在的生活、身邊 的人事物能感到滿足,

心存感激 

16% 36% 64% 64% 20% 0% 0% 0%

5.遇到困難能以正面思 考、不埋怨

0% 8% 48% 80% 44% 12% 8% 0%

由表 4-10 發現,學生在接受過品格教育教學方案後,雖然表現均比實施課 程之前進步;然而完全做到的比例,最高者達六成,而最低者卻連一成都不到。

表現較佳的「愛物惜物,不浪費資源」項目,原來有二成八的學生能珍惜生活中 的物品和資源。再經過課程的宣導和他人經驗的分享後,已有六成的學生能多加 愛惜個人物品和共有資源,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而「感謝生活中為我們服務的 人」和「能以具體的行動(如:口頭道謝、致贈謝卡…等)表達自己的感謝」項 目,在實際完全做到的比例上,後測的數值較前測剛好有一倍的成長,表示學生 將別人的服務或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及不擅表達內心感受的情形,也獲得了改善。

「對於現在的生活、身邊的人事物能感到滿足,心存感激」的部分,完全做到的 也由先前一成六的達成率,進步到三成六。雖然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生長環境,無 法完全供給並滿足他們心中想要的欲望,但是知足常樂,了解並實踐這個道理才 能過得更快樂。 

至於「遇到困難能以正面思考、不埋怨」,不只對學生來說,即使作答對象 是成年人,能完全做到的比例應該也不高。因此,在前測時,學生回答完全做到 的比例是零,表示學生能真實評量自我的行為表現,呈現出自己真正的情緒反 應。而感恩主題活動結束後,再進行的後測評量,完全做到的數值已有提升。而 將「完全做到」和「大部分做到」二者比例合併計算,已有將近九成的達成率,

顯示學生在認知上能明白「遇到困難要正面思考、不埋怨」,但知易行難,確實 執行時個人的情緒和行為還是不免會受到影響。但與之前相比,大多數學生在生 活實境中遇到問題時,只會以情緒化反應來面對的情況,已獲得改善;想辦法或 尋求他人協助的處理方式,更能有效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感恩的品格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學習「以言語或行動來珍惜並感謝生活周遭 的人、事、物」。就如同連加恩所說「要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人,要知道自己已 經擁有很多,這社會上有太多比你不幸的人。」不必等到有錢,把握「現在」的 幸福感,就可以做美事、好事(胡嵐芸,2007)。 

二、學生行為表現分析

課程在實施後是否能確實達到成效,除了要有規劃完善的教學方案外,人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更是重要的關鍵所在。因此,了解學生在實施教學活動前的表

課程在實施後是否能確實達到成效,除了要有規劃完善的教學方案外,人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更是重要的關鍵所在。因此,了解學生在實施教學活動前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