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是教學活動的課程設計者、實際教學者、觀察者,也 是研究行動的反思、修正者及問題解決者。

研究者畢業於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經過一年的教育實習後,便 分發至此校擔任低年級導師已有十年。今年因教學年段調動之故,首次擔任五年 級導師。對於五年級學生的生態與文化,平日因接觸不多,較為陌生。因此想利 用本研究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表現詳加觀察,並藉由品格教育教學 方案的實施,讓學生能學習、體驗、思考並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並將道德行 為實踐於生活中。

Patton(1990)認為,「在質的研究中,研究者即是工具。」在教育行動研究 中,從一開始的發現問題、研擬解決問題行動方案、尋找合作夥伴、採取行動實 施方案,到最後的進行教學評鑑與回饋,研究者本身都全程參與其中。因此,進 入教學現埸前的教學研究、課程設計,進入教學現場後的教學歷程、觀察紀錄、

教學省思札記,以及其他研究工具的整理、分析等,都有研究者的自身的觀點及 行動嵌入。

貳、協同研究者

教育行動研究的順利進行,有賴於協同合作者彼此之間的知識合作與學術 互助(夏林清等譯,1997)。陳惠邦(2003)更指出教育行動研究強調教育專業 工作者之間的協同合作,希望藉由彼此的參與,建立批判反省、對話溝通、理解 尊重之態度,不僅解決當前教學實際中的現象與問題,藉由他人而發現自己的盲 點,彼此間的經驗交換與想法交流更能作為改進自身教學、修正行動的參考,也 能獲得專業工作與情感上的支持,發揮團隊凝聚的最大力量。因此,參與本研究 的主要協同研究者為任教低年級的林老師,並邀請本班其他領域教學之科任老師 擔任次要協同研究者。

林老師於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畢業,年資 15 年,曾任中年級導師 4 年,高年級導師 2 年,低年級老師 9 年,目前任教於低年級,教學資歷豐富。

林老師脾氣溫和、個性善良,在校工作認真、嚴謹,重視學生生活常規,班級經 營能力優秀,深獲家長好評。平時常參與校內外品格教育相關研習活動,並曾榮 獲高雄市品格教育推行計畫之表揚。對於教育後輩十分提攜,常主動給予幫忙與 協助,因此,特別邀請林老師參與本研究,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主要的觀察者、建 議者與意見提供者。

研究者請上述老師擔任本研究之主要協同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中協助記 錄、觀察學生的反應,教學前課程設計的審查、討論,與教學後的回饋及提供修 正的建議等等;次要協同研究者則協助記錄本班學生上科任課時的特殊行為表現

並提出個人忠實的批評與建議,以利研究者進行相關資訊的蒐集,便於之後的處 理與分析。以下表3-1、表3-2分別介紹主要協同研究者與次要協同研究者之學經 歷:

表 3-1 主要協同研究者之學經歷 教學

年資 學歷 經歷

A老師 15 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曾任中年級導師4年,高 年級導師2年,低年級老 師9年,目前任教於低年 級

研究者 10 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臺東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進修中

曾任低年級老師10年,

目前任教於高年級

表 3-2 次要協同研究者之學經歷 教學

年資 學歷 擔任教學領域

B老師 9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藝術與人文-音樂 C老師 13 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進修中 藝術與人文-美勞

參、研究資料

一、品格教育教學學習單

為協助學生理解本單元課程的內容,掌握兒童傳記傳主之人格特質與行為 表現,於上課時使用之輔助認知工具。

二、學生實踐自評表暨回饋單

教學活動實施結束後,請學生填寫實踐自評表暨回饋單,了解學生對於教 學活動的認知及接受程度,並調查學生自我道德行為實踐情形,以利研究者檢核 學生在情意及行為方面的學習成效。

三、同儕互評表

單元教學活動結束後,提供同儕互評表,觀察同儕的道德行為實踐情形,

以利研究者了解學生在情意及行為方面的學習成效。

四、家長意見回饋單

教學活動實施結束後,請家長依照檢核表項目來評定學生在家中的實踐程 度。

五、協同研究者意見表

協同研究教師的觀察意見,亦是本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可提供客觀的看法、

省思與回饋,讓研究者能發現自身的盲點,進而修正教學行動,促進專業能力的 發展。

六、班級學生行為表現分析表

本表由研究者自編,主要目的在於比較與分析班級學生在接受品格教育教 學方案之前、後,日常生活行為表現有何變化,作為研究者分析品格教育教學方 案實施成效之參考。學生分析表之內容依據在校日常生活觀察、聯絡簿中與家長 溝通聯絡內容,加以整理並條列式呈現。

七、教學省思札記(即研究日誌 research diary)

為了反映在行動研究中的自我反省與批評思考精神,學者 Burgess(1984)、

Webb(1990)、Altrichter, Posch 和 Somekh(1993)都鼓勵教師保持「研究日誌」

(research diary)的記載(引自陳惠邦,1998)。在從事研究過程中,針對研究問 題的發現、分析和所有反省、討論、問題解決等心路歷程予以記錄。如同方德隆

(2001)所說,寫作對於實務工作者具有專業成長的功能,如果沒有書寫就欠缺 反省,因此做行動研究的首要之務就是「不斷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