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有資料的幫忙,記憶可以更活絡的再建構、再組織,比較容易進行批判問句 的思索,盡可能糾正錯誤的解釋(夏林清等譯,1997)。因此,行動研究過程中,

所有與研究相關的表現、文件,都是研究者必須蒐集的重要資料。

一、教學錄影

透過將品格教育教學活動全程錄影的方式,可以將教室內的一舉一動,如 學生的發表、上課的反應、老師的教學流程及師生間的互動等,藉由影片加以記 錄,於事後再明確還原教學現場當時的情境,一來可以幫助研究者能忠實呈現教 學過程觀察紀錄,有利研究報告的撰寫。二來可以方便協同研究者以客觀的第三 者角色,針對實際教學過程,提出討論、建議,讓研究者能因此獲得反省及修正 的機會。

二、討論紀錄

討論紀錄分為二種,一是與研究小組的討論紀錄,二是與學生於課堂外進 行對話的紀錄。除了記錄結論外,對於有爭議或教學上需要再思考的問題會以逐 字稿記錄,作為提醒之用。

(一)與研究小組的討論紀錄

將研究者與研究小組於教學活動實施前所進行之教學行動方案設計的審 查、討論,以及教學活動實施後的回饋、修正的建議等加以記錄。

(二)與學生進行對話的紀錄

研究者就教學觀察、學生的文件資料中,針對模糊不清或需深入探究的部 份,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對談,就此釐清令人疑惑不明之處。

三、文件資料

與本研究有關的文件資料,如下所列:

(一)學生的文件資料

品格教育教學學習單、實踐自評表暨回饋單、同儕互評(品格讚美卡)等。

(二)家長的文件資料

家長檢核表、家長的意見反應等。

(三)協同研究者的文件資料 協同研究者檢核及意見表。

(四)研究者的文件資料

班級學生行為表現分析表、教學省思札記等。

貳、資料分析

資料的分析可使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產生意義。透過分析,資料可以被再架 構,而實踐理論可以更為精緻化。愈能系統化的分析(以理論和方法知識為基 礎),就愈能進行批判的思考歷程(對矛盾資料的解釋),而內容愈能與人溝通

(將過程與結果大眾化),則愈稱得上是研究(夏林清等譯,1997)。本研究在 資料分析過程,參考專家學者的意見,分三階段進行:資料分析的建設、資料分 析的建構方法、資料分析的批判思考。

一、資料分析的建設

Miles 與 Huberman(夏林清等譯,1997)認為分析過程的步驟如下:

(一)閱讀資料:以能回憶所呈現的事件與經驗。

(二)選擇資料:1.區分資料的重要性;2.聚集相似的資料;3.將複雜的資料排 序、簡化。

(三)呈現資料:將資料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

(四)解釋資料及做結論:解釋資料間的關係並建構實際理論或模式,幫助了解 與符合研究的情境。

上述這些活動不僅是在分析的單一步驟中進行,也會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發 生,而影響著後續的作法與結果。如圖 3-3 所示:

圖 3-3  分析的建設階段 

資料來源: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頁 155。

閱 讀 資 料

更進一步的研究活動 收集資料

選 擇 資 料

呈 現 資 料

解和 釋做 資結 料論

二、資料分析的建構方法

「編碼」(coding)是發展和提煉資料解釋的一種系統化方式,而形成「編 碼類別」(coding categories)則是分析資料的核心工作(黃瑞琴,1997)。常見的 編碼方法有「演繹法」和「歸納法」二種。根據「演繹法」,類別可以從研究者 的理論知識挑選出來,資料可以用現成的類別來加以搜索整理;根據「歸納法」,

類別則是再仔細檢視資料後篩選而出,亦即類別是由資料衍生出來的。在行動研 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會是綜合上述二種方法來進行編碼,即是以已知的向度為 主要類別(核心概念),但同時開放從資料中衍生出新類別的可能(夏林清等譯,

1997)。本研究綜合應用兩種方法,先採用演繹法,根據上述分析類別,整理資 料,然後再應用歸納法,仔細閱讀資料,以衍生出可能的新的論述。

(一)資料分析的類別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資料分析類別如下:

1.教學行動方案的設計:

核心概念與教學活動搭配的適切性、教案的編寫、學習單的設計及教學資 源的有效運用。

2.教學活動的進行:

品格教育教學的行動歷程、學生的反應及接受度。

3.學生品格行為表現:

學生日常生活行為表現的變化。

4.家長的回饋:

家長的態度、反應及對此活動的看法、建議。

5.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於行動歷程中的反思,包括活動時遭遇的困難、因應方式及教學策略。

(二)資料編號的意義

針對教學行動方案的規劃、實施時所蒐集到的資料(如教學錄影、討論紀 錄、各類文件資料等),依研究者預定的研究架構、研究問題,進行篩選及摘要,

並進一步進行編號,以達到簡化資料、轉化資料成具有意義的類別。在整個研究 中所蒐集到的原始資料,均予以編號,編號說明如表3-3:

表 3-3 各種原始資料編號意義對照表

編號 代表意義

影1000928 100年9月28日的教學錄影紀錄

TA論1000928 100年9月28日的A老師與研究者的討論紀錄 S1饋1000928 100年9月28日的1號學生回饋單

S2訪1000928 100年9月28日的2號學生的訪談紀錄

P3聯1000928 100年9月28日的3號學生家長聯絡簿的內容 P4訪1000928 100年9月28日的4號學生家長的訪談內容 P5饋1000928 100年9月28日的5號學生家長意見回饋單 TB檢1000928 100年9月28日 B老師的檢核意見表

編號 代表意義 觀1000928 100年9月28日的上課觀察紀錄 思1000928 100年9月28日的教學省思札記

TA 協同研究者~A 老師 

1.Richard Winter 所提 出(1982)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信度與效度是作為評鑑研究品質的指標。然而教育行動研究作為一種教育 研究法,經常遭受品質不高(陳伯璋,1990)或不夠嚴謹的批評,也就是對其研 究效度與信度的懷疑。因此,本研究採取三角檢核法提高研究的信度,並使用 McNiff 等人(McNiff, Lomax & Whitehead, 1996)所建立的效度標準,作為考驗本 研究效度的指標。

壹、研究信度

三角檢核(triangulation)也稱三角校正,是綜合觀察、訪談的多元觀點組合 而成。意即針對同一事件對照不同對象的說法,並從其中找出彼此相對應或吻合 的部分做為佐證,以提高研究信度(reliability)。

Denzin建議以四種方式來進行三角校正:多元資料的校正、多元研究者的校 正、多元理論的校正、多元方法的校正(引自劉世閔,2003)。本研究運用這些 方法來進行三角校正的工作,期望透過不同的觀點來相互參照,減少研究者個人 主觀推論或偏見,並檢視資料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以考驗資料的一致性。

一、資料校正方面

包括教學錄影、討論紀錄、學生的學習單、回饋單暨自評表、同儕互評、

家長的意見回饋單、協同研究者的意見表、研究者的教學省思札記及非訪談資料 等。

二、多元研究者方面

包括研究者本身、協同研究者、家長及學生等。

三、多元理論方面

以品格教育相關理論、中外學者的相關實證研究做文獻上的分析,以驗證 整個品格教育教學行動方案的設計、規劃及實施。

四、方法的校正

採行動研究法、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及文件分析法等。

貳、研究效度

根據 McNiff, Lomax 與 Whitehead(1996)的研究指出,教師實際進行教育 行動研究的過程可以分為六個在順序上不必然固定的階段,而每個階段運用倫理